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5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docx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

第一单元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分A、B、C、D四级水平(A:

识记;B:

理解;C:

再现性的情景应用;D:

生成性的情景应用)。

1、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

(A)

理解(B)

简单情境中的应用(C)

复杂情境中的应用(D)

1、初步体验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1厘米,1米

3、认识线段,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4、学会量整厘米长线段,画整厘米长线段的方法

2、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题型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填空

判断

选择

计算

操作

问题解决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

C

C

D

1、初步体验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1厘米,1米

3、认识线段,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4、学会量整厘米长线段,画整厘米长线段的方法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米、用厘米、米量、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难点分析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具学具

课件、绳子、铁丝、直尺等。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学内容

1、加法2、减法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重难点分析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知识,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中的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

明确加法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旧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识、突破难点,还可以促进100以内加减法的联系,对100以内加减法有整体的认识。

教具学具

课件、计数器、小棒。

课时安排

14课时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4.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重难点分析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会画角和直角。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借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来认识角和直角比较直观形象,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教具学具

课件、圆片、小棒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单元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分A、B、C、D四级水平(A:

识记;B:

理解;C:

再现性的情景应用;D:

生成性的情景应用)。

3、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

(A)

理解(B)

简单情境中的应用(C)

复杂情境中的应用(D)

1、认识角

2、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3、用三角尺拼角

4、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题型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填空

判断

选择

计算

操作

问题解决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

C

C

D

1、认识角、画角

2、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3、用三角尺拼角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表内乘法

(一)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分析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是相同数相加法。

3.使学生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称。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表内乘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同时,表内乘法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教具学具

课件、圆片、小棒、美术本等。

课时安排

12课时

 

第二单元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分A、B、C、D四级水平(A:

识记;B:

理解;C:

再现性的情景应用;D:

生成性的情景应用)。

1、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

(A)

理解(B)

简单情境中的应用(C)

复杂情境中的应用(D)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3、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4、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5、用数学(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6、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7、加减法估算

2、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题型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填空

判断

选择

计计算

操作图

问题解决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

C

C

D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

√√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

√√

3、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

√√

4、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

5、用数学(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6、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7、加减法估算

√√

第四单元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分A、B、C、D四级水平(A:

识记;B:

理解;C:

再现性的情景应用;D:

生成性的情景应用)。

5、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

(A)

理解(B)

简单情境中的应用(C)

复杂情境中的应用(D)

1、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2、口算2-6的乘法算式

3、能口算乘加乘减

4、学会用加、减、乘法解决问题

6、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题型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填空

判断

选择

计算

操作

问题解决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

C

C

D

1、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2、口算2-6的乘法算式

3、能口算乘加乘减

4、学会用加、减、乘法解决问题

 

第五单元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分A、B、C、D四级水平(A:

识记;B:

理解;C:

再现性的情景应用;D:

生成性的情景应用)。

7、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

(A)

理解(B)

简单情境中的应用(C)

复杂情境中的应用(D)

1、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2、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

3、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8、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题型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填空

判断

选择

计算

操作

问题解决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

C

C

D

1、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2、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

3、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立体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1、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2、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教具学具

课件、玩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题

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

总第3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尽力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确定正面、侧面、背面的观察位置。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玩具,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法学法

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请大家来帮助辨认一下,是我们班的哪一位小朋友?

课件出示从不同角度(侧面和背面)拍摄的班级中某位小朋友的照片。

学生进行猜测,老师适时进行提问:

要想准确知道照片中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哪位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

在学生的交流中得出只要有正面的照片就可以认识是谁了。

最后老师出示一张该小朋友的正面照片。

小结:

看来,要了解一样物体,需要全面地去观察,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观察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玩具,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

(出示玩具恐龙)学生交流讨论。

老师今天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那一面,是什么样子的?

并把它记在脑子里。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

形状和刚才一样吗?

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拿现在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着几张图片,分别是在小恐龙什么位置拍摄的?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书本。

师: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

书、书包、铅笔盒……你都观察过吗?

现在,青梅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

教后反思

课题

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

总第3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几何体的不同形状。

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辨认简单几何全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能力。

2、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玩具,各种立体图形。

教法学法

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观察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学例2:

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

拿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观察后交流汇报,可以适当展示学生的作图,引导大家说说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同样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球,然后把你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

长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正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正方形,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形,从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球无论从哪个面看到的都是圆形。

小结:

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例3:

如果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并且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小结:

仅仅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相关练习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

前面上面侧面

教后反思

第七单元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分A、B、C、D四级水平(A:

识记;B:

理解;C:

再现性的情景应用;D:

生成性的情景应用)。

9、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

(A)

理解(B)

简单情境中的应用(C)

复杂情境中的应用(D)

1、认识分

2、认识几时几分

3、解决问题

10、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题型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填空

判断

选择

计算

操作

问题解决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

C

C

D

1、认识分

2、认识几时几分

3、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初步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分析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不易理解。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教具学具

课件、钟面学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八单元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分A、B、C、D四级水平(A:

识记;B:

理解;C:

再现性的情景应用;D:

生成性的情景应用)。

11、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识记

(A)

理解(B)

简单情境中的应用(C)

复杂情境中的应用(D)

1、简单的排列

2、简单的组合

12、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题型

学习水平

学习内容

填空

判断

选择

计算

操作

问题解决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C

C

C

D

1、简单的排列

2、简单的组合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分析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无论是排列组合还是简单的推理,学生都是初步接触它,可能有点吃力。

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和推理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注意安排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具学具

课件、学具卡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总第46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内容

教材第90、91页。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让学生通过体验1小时、1分钟的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观念。

2、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时刻,读写几时几分,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

难点

1、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2、几时多的认读,以及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教学

准备

课件,钟面学具。

教法学法:

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设计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游戏导入。

1、师生谈话。

师:

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报数”。

我们5个5个地报数到60,哪一组来开火车式完成呢?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5个5个地数的情况?

板书课题:

认识几时几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2、课件演示1时,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那么从4走到几也是1小时?

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吗?

3、观察分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边演示,过学习

分针指着1是几分?

为什么?

分针指着4是几分?

为什么?

分针指着6是几分?

为什么?

如果分针指着6是30分,也就是半小时,那么分针指着几是1小时?

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1、老师拨钟面,学生说时间。

2、生生互动,你说时间,我来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时:

总第47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内容

教材第92页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也可以用结束减开始时刻计算经过时间,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题目。

教学重

难点

1、会求经过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