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788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7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 散文.docx

高考语文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0散文

专题10散文

【考向解读】

从阅读材料的选取上看,高考散文类文本阅读特点如下:

(1)选材范围方面:

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有以下规律:

(1)稳中有变。

“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对散文文本的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

其中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

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命题热点突破一】整体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它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例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

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

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

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

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

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

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

”“太斩劲了!

”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

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

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

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

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

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

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

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

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

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

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

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

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

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

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

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

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分)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

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4分)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5分)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19.C

20.C(选A得1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

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

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

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

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22.【答案示例】赵季平:

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

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众:

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23.要点一:

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

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24.①联想。

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

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

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解析】19.试题分析:

本题选C项。

A选项中的“太斩劲儿了”出现在文中的第③段,首先联系上文

们全场沸腾,是赞扬的态度。

所以哗然是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试题分析:

本题选C项。

A选项中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并没有看到过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我”的朋友的赞赏,所以我觉得很神秘的原因不仅是这些演员,更重要的是朋友如此推崇。

B选项中并不是演奏声遮住了鼓掌叫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震惊、“鸦雀无声”。

故B选项错误。

C选项在文章第⑤段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想到的是“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中……老腔的气韵弥漫”第⑥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腔的演唱后,让“我”“释然”了。

故C选项正确。

D选项,文中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从宋代唱到现在,并不能反映出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文中没有相关语句。

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

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试题分析:

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我的心灵震撼。

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

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作用题。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

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

《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

《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关中地区。

白鹿原是关中大地的象征,老腔是关中的演奏。

所以老腔是飘荡在白鹿原上的。

而作者书中没有老腔的表演是陈忠实的遗憾,后来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演,让作者释怀了。

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的书中的。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

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喻、排比等手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变式探究】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

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

“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

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

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

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

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

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

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

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

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

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

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

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

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6分)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后阅读全文,找出写画家老刘的语段。

第二步,理清线索。

文章采用“纵贯式”线索,围绕“梦”而谈,前四段为“找梦”,中间写自己的梦,

第四步,采用分条或表次序的词语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每点2分)

【命题热点突破二】局部思路的分析

局部思路的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散文行文思路的特色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

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

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

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

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

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

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6分)

【答案】

17.第一层(第1段):

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第二层(第23段):

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

第三层(第45段):

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

第四层(第6段):

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18.“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9.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解析】17.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这是考查文章行文思路,

后一段收束全文:

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试题分析:

审清题干“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考查句子含义,作答时,把词语放入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文章第三段“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即“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

第四段“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

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即“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

第五段“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可以概括出。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西天取经”的寓意,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这一考点。

做这类题目,就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 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大概是古典的。

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

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

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

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

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

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

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

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

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

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

(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

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

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

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

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

(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

请谈谈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