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847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8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44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专题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地形对气候影响

1.地形宏观影响气候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局部影响气候

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山体阴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山脉垭口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当暖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高;当冷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低。

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

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

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③影响风速。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

3.地形对气候的具体因素影响分析

①地势高低

根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降水减少。

②地形起伏

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在山脉两侧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例如中国的秦岭。

③地形分布

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例如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

④地形类型

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使得影响气候的因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那曲冬季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温度特别低,而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京市则温度较高,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⑤山坡方向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容易成云致而。

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

由于山坡方向对气候各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影响 。

例如我国的长白山就呈现出这种明显的现象。

4.地形对降水影响示意图

(1)大气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山地阻挡上升,在迎风坡形成降雨;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空气干燥,易形成焚风效应。

(2)在迎风坡,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由少到多再到少。

(3)在背风坡,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量由多到少。

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

②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流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

③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

④地形影响河道剖面,一般而言,山区河流多呈“V”字型,平原区河流多呈“U”字型。

⑤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⑥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三、地形对植被、土壤、地质灾害的影响

山地的坡向要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

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

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

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

四、地形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首先,地形要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报高低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发展成林业或养殖业;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其次,地形要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平原区机械化水平就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地形对工业影响较小。

五、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型,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②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③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④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

⑤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许多工程建设也需考虑地形地质因素。

如水库需要避开断层,坝址多选择在峡谷处,地铁多修筑在背斜下方等。

六、地形对人口、聚落、旅游的影响

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

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

独特的地形地貌本身就是旅游资源。

【高考例析】(2018·课标III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回答1~3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

1.A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

故选A。

2.C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

故选C。

3.D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

故选D。

【点睛】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贝加尔湖的认识——断陷构造湖。

第2题从题干中的湖底沉积达8千米的沉积物,可是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外力的沉积物堆积速度小于内力的地壳下沉。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8·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七校联合体)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海盐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盛行偏北大风。

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锡瓦什湾相隔(如图)。

锡瓦什湾海水盐度很高,大部分水体深度在0.5米到1米之间,海底有厚达5米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夏季尤臭。

1920年11月7日,苏俄红军步兵突破了被防守克里米亚半岛的白军自恃为“天险”的锡瓦什湾,打响了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战役。

据此完成1~3题。

1.哪个季节“沙嘴”面积增加得最快()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关于夏季锡瓦什湾“尤臭”的自然原因,描述错误的是()

A.沙嘴阻挡了内外海水的交换B.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浅

C.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生长活跃D.夏季亚速海的洋流较弱

3.推测当时白军自恃锡瓦什湾为“天险”的原因错误的是()

A.湾内地形起伏大,地势险要B.湾内淤泥深厚,不利于行进

C.冬季风强劲且寒冷,水温低D.湾面宽阔,涉水强渡难度大

1.B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沙嘴的形成与河流携带泥沙入海、海流搬运、锡瓦什湾海底地平水浅、海流所携带的泥沙容易沉积等有关,冬季风力强劲,泥沙被搬运到沙嘴以外区域,夏季因风力弱、海流趋缓,泥沙沉积较多,“沙嘴”面积增加快,据此选B。

2.D根据材料,“海底有厚达5米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夏季尤臭。

”说明臭味主要来自水中淤泥以及沉积物的腐烂,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生长活跃。

“尤臭”说明气味难以扩散。

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更浅;沙嘴阻挡了湾内外海水的交换,夏季风力较弱,稀释作用弱,臭味浓度大,难以扩散。

该地的海流常年存在,海流位于海湾以内的亚速海,对海湾“尤臭”影响较小,选D。

3.A锡瓦什湾成为“天险”,说明该海湾由许多不利于苏联红军涉水的因素。

由材料可知,湾内淤泥黏重深厚,不利步兵行进;冬季风强劲且寒冷,水温低;湾面宽阔,涉水强渡难度大;水位浅,不利运兵船通行;气味腐臭,不利于人员长时间逗留。

海湾内地形平坦,据此选A。

【点睛】

本题组考查流水作用与地貌。

(1)题,“沙嘴”是由泥沙淤积形成,主要从泥沙来源、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流速变慢)三个角度分析,注意流速越慢时沉积越多。

(2)题,“臭”的原因主要和淤泥、微生物有关。

夏季“尤”,即味更浓,原因和水少、风弱,自净能力弱有关。

第(3)题,“天险”也就是通过较难,联系材料所给时间及图像信息,主要从水面宽、水温低、淤泥多、水浅(不利于船只通行)、水“臭”等角度分析。

(2018·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一))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

土林柱体高大挺拔,每棵“林柱”均有独特的造型,形成了风姿各异的土林奇观。

下图示意我国云南某地土林地貌。

据此完成4~6题。

4.土林一般形成于()

A.高原塬面B.石灰岩台地C.谷地或盆地D.山顶

5.塑造该地土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B.物理风化作用C.重力崩塌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6.该地土林柱体植被稀疏,是因为土林柱体()

A.旱季沙尘暴危害大,土壤遭受严重风蚀

B.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冲刷作用强

C.物理风化严重,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D.地势陡峻,蓄水保肥性差,土壤贫瘠

4.C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

厚厚的土层是在低洼处沉积作用形成,再被流水侵蚀形成土林,所以土林一般形成于谷地或盆地,C对。

高原塬面流水侵蚀弱,A错。

石灰岩台地形成的是石林,B错。

山顶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

5.A结合上题分析,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一个个土柱,塑造该地土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对。

位于湿润地区,风力不是主要外力,B、D错。

重力崩塌作用影响小,C错。

6.D该地土林柱体植被稀疏,是因为土林象柱子一样直立,地势陡峻,蓄水保肥性差,土壤贫瘠,D对。

风力作用影响小,不是主要外力,A错。

雨季降水集中,不是植被少的主要原因,B错。

土状堆积物,不是岩石裸露,C错。

点睛:

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

是流水侵蚀形成土林,所以土林一般形成于谷地或盆地。

该地土林柱体植被稀疏,是因为土林象柱子一样直立,地势陡峻,蓄水保肥性差,土壤贫瘠。

(2018·河南省新乡市第三次模拟)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是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

在正常情况下,河流阶地越高,年代越老。

下图示意延川黄河蛇曲地质遗迹发育的河流阶地剖面。

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多级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A.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B.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堆积

C.层间歇性下降、流水堆积D.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

8.图示黄河河床位于()

A.背斜顶部B.断层线附近

C.向斜槽部D.板块分界线附近

9.图示黄河东西两侧相比()

①东侧岩层相对上升②东侧岩层相对下降③西侧没有黄土堆积是因为海拔高,遭受侵蚀④西侧阶地少是因为岩层坚硬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7.D读材料可知,河流阶地是地层抬升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选D。

8.B读图,对比黄河河床东西两侧岩层可知,该地区岩层发生断裂和错动位移,东侧岩层相对下沉,西侧岩层相对上升,故图示黄河河床位于断层线附近。

9.B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东侧岩层相对下沉,西侧岩层相对上升,①错、②对。

西侧没有黄土堆积是因为抬升后海拔高,遭受侵蚀,③对。

该图为黄河蛇曲,西侧阶地少是因为地处凸岸,侵蚀作用弱,④错。

(2018·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下学期第四次模拟)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海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0~12题。

10.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①增速先慢后快②向东南方向扩展③面积不断增大④坡度逐渐趋缓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12.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A.河口盐碱化加剧B.生物多样性增加

C.三角洲面积缩小D.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10.C从左图可以看出伏尔加河三角洲从1900—1978年的变化是:

面积扩大;增速减缓;向东南方向扩展,综合各点C正确;从图中读不出坡度变化,④错。

11.B由右图可知,里海2000年的海平面高度与1920-1940之间高度一致,所以2000年时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应位于1920-1940年之间,即乙处,B正确。

12.A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会对下游水文特征产生影响,尤其使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含盐量增加,河口盐碱化加剧,A正确。

入湖水量减少,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水位下降,三角洲面积增大,BC错;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减小,D错。

【点睛】

突破该题的关键在于把左右两图进行对比,尤其对于第2题至关重要。

另外需要清楚伏尔加河和里海的关系,以及修建水库的一般意义,对于做此类题目十分重要。

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13~14题。

13.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14.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13.D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14.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2017·九江模拟)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5~17题。

15.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D.河流冲积平原

16.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文D.生物

17.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B.带状

C.网状D.棋盘状

15.C 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故C正确。

河流三角洲平原与河流冲积平原无阶梯状形态;居民点未分布于山地中。

故A、B、D错误。

16.A 先民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谷阶地上营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

因此主要考虑的是地形。

故A正确。

17.B 右图可知,②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聚落应沿河流发育,形状可能是条带状,B正确。

团聚型、网状、棋盘状主要是平原地区,A、C、D错误。

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18~19题。

18.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

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位置偏向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农业生产活动B.地表水下渗

C.祁连山地南移D.冰川融水量增大

19.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  )

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

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18.C  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和地表水的下渗关系不大;冰川融水量增大会使径流量增加,冲积扇位置北移;祁连山地的南移会使河流泥沙在出山口沉积的位置南移,因而使得新冲积扇的位置南移。

19.D图示区域祁连山脉北侧冲积扇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和城镇数量较多,且地形较为平坦,因而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m之间的谷地里。

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它植物群落所取代。

据此完成20~22题。

 

20.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2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A.粤东      B.苏南      C.川西     D.陕北

22.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B  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C破坏生物多样性          D延缓岩石风化进程

20.B  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重点指出石头的“新”,图片石头形状棱角清晰,即形成时间较晚;A、C、D所指示的外力作用发生过程较漫长,形成时代较久远,在其作用下形成的石头往往比较浑圆,因而只有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符合题意。

21.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海拔较高,有冰川活动;粤东地处亚热带,山区海拔较低,无冰川活动;苏南地区多冲积平原;陕北地区为黄土高原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显著;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为低温潮湿的环境。

22.A   由材料可知,该藻类是最先生长在这些“新鲜“石头上面的,然后被其它生物所取代,该藻类在该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中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图示石头在该类藻类生长前为裸露地表,故该类藻类未挤占其它生物生存空间;藻类植物在石头上生长会破坏岩石的结构,加速岩石风化的进程。

23.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23.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项正确;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24.(2016·全国I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解析】

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

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参考答案】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5.(2017·昆明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上,茶马互市主要在甘南地区,易马的茶叶取于川蜀。

茶树具有喜温暖、好雨雾,怕积涝,耐酸怯碱的特性。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西域等地向中亚、西亚等国输送。

下图为甘肃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析四川盛产优质茶叶的自然原因。

(2)试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简析历史上甘南地区茶马交易兴盛的原因。

(3)分析祁连山北侧城市分布较多的原因。

(4)简要分析黑河下游径流量较小的原因。

【解析】第

(1)题,结合四川自然特征和茶树生长需要的条件回答即可。

(2)题,注意图中甘南北方为内蒙古高原、南部为四川;两地分别出产马匹和茶叶;则在此交易距离都较近。

第(3)题,城市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注意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的影响很大;还有材料中提及丝绸之路的影响。

第(4)题,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下游为沙漠区,气候干旱,蒸发、下渗多,使之水量逐渐减少。

【参考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多低山丘陵,利于排水;酸性红壤,利于茶树生长。

(2)位于亚热带与温带、湿润区与干旱区交界地带;为农耕区与牧区交界处;其以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