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848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docx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

第一卷(选择题共3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停泊驳船松柏薄产

B.诽谤菲薄斐然悱恻

C.可汗菡萏翰林颔联

D.宁愿玲珑剔透临摹菱角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十几分钟后,唐大成手挽着麻绳,终于从势如累卵的木垛里钻出来。

B.我们的呼吸跟黄河的流动,祁连山的沉默,青天的明朗息息相关。

C.由于旅途匆忙,恕我不能举些例子来商讨,而只能泛泛而谈。

D.这些怀着“工业救国”理想的地质家们,被这里的含油远景所吸引,风餐露宿,在所不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前股民应该果断回避股价被大幅炒高的“题材股”,而且要尽量回避受加息影响比较大的如房地产和工程机械等。

B.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保险业停止了很长一段时期,而个人寿险业起步也较晚,因此保险精算职业也就成了“金领”职业。

C.我国现在对列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实行的是最高零售价和加价率(额)双重控制的方法。

D.那种政治上无限正确的反腐形象工程更具有迷惑性——它营造了一种反腐的“制度幻觉”,让老百姓相信:

腐败现象的层出不穷,并非反腐部门不努力,而是“敌人太狡猾”。

二、(12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历史学的文学之翼:

“现代叙史”

一般来讲,我们把叙述的历史学分为“平淡叙事”和“意义叙事”两种。

前者指那些纯粹的编年资料,后者则是一种创作,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对历史有所解释。

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对历史有所“解释”的叙述的历史学。

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称之为解释的艺术,亦即历史学就是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和事,最终帮助今天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在一个更广泛和完整的层面上参悟人性。

文学,特别是小说则是通过解读小说空间中的人及其行为来帮助现实的人更好地认识自我。

两者在对人的关注上是完全相同的。

区别在于:

历史学处理的是真实的历史中的人和物,文学处理的是想像的人。

但是文学中的人,我们不可以称之为虚假。

我们可以说他/她什么人都不是,因为他/她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说他/她是所有人,因为他/她是一个被提炼出来的包含了所有同类型的真实存在的人的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解释手段上,史学和文学也有着极大的相似。

文学,以及我在这里所主张的那种叙述的历史学,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但是二者都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力量。

就好比一个很好的或者很坏的制度,如果我们不借助处在其中的人的快乐和痛苦,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它们的好与坏。

而那种剥离了人的“结构—分析”的历史研究,却把这些外在力量抽象化和神秘化了,只是增加了我们认识历史的难度,从而使我们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如果历史和文学在本质和手段上有着这么多的类似,那么二者间的界限就显得很模糊。

海登·怀特认为,在历史学家动手以前,历史只是一些“元素”——它们自身不能形成故事,也就根本无法完成历史解释的任务。

历史解释的开始和完成取决于历史学家的“情节化”,即历史学家如何去配置这些元素以形成情节。

这样,经过史学家的情节配置,对历史的读者而言,死的历史材料就变成了活动的历史剧,历史的意义就会在舞台上显现出来:

历史在这一刻复活。

这个过程和小说家搜集素材,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情节曲折动人、包含深刻寓意的故事是完全一样的。

在这一点上,历史和文学就没有了区别。

不过在当代,大多数历史学者已经忘记了史学与文学的形神兼似,历史学变得愈发丑陋。

其原因,正如怀特所说:

“(历史学)失去了对自己源自文学想象的认识。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科学和客观,它压抑自己,甚至否定了本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更新的伟大源泉。

  历史学对文学手法的借鉴和运用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多样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结局如何,尚无人能够预测。

就目前而言,新的叙述的历史学呈现出一些特点。

第一,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它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第二,它并不完全排斥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有用的手段来处理资料;第三,受现代小说和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它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拘泥于史实;同时,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

最后,新的叙述的历史学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但不是仅仅为了这个人、这件事而发,而是希望借此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

  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不可能永远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它需要有人倾听、有人阅读、有人关注。

然而今天的那些结构的、分析的、数量的历史学家却发现它们只是在和自己说话,读者根本没有兴趣把时间浪费在他们制造出来的天书般的“统计表格、干巴巴的分析和充满佶屈聱牙术语的句子”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已经看到并不是大众真的对历史丧失了兴趣,而是需要一种令他们有兴趣去欣赏、去感悟的历史。

面对着越来越智慧的大众,年轻的历史学研究者也希望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

在这个时刻,历史学重归“叙事本位”,并从文学和其他学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4.下列对本文所谈的历史学概念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历史学是解释的艺术,它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事和物。

B.历史学剥离人的“结构—分析”,将外在于人的力量抽象化,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情节配置。

C.历史学给今天的人解释历史上的人、事和物,最终帮助现在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

D.历史学处理的是历史中的人、事和物,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着的,而不是想象的。

5.下列不属于史学和文学相似点的一项是()

A.文学和史学,都承认外在于人的力量——客观存在着的人、事和物的存在。

B.文学和史学都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客观存在的外在于人的力量。

C.史学和文学叙写的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只是历史学处理的是真实的历史,文学处理的是真实的现在。

D.史学家把历史上的人和事情节化,使历史材料变成历史剧,这和小说家创作小说完全一样。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大多数的历史学失去了对自己源自文学想象的认识,它压抑自己,甚至否定了本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更新的伟大源泉。

B.文章期盼着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作者把它称着“现代叙史”。

C.当代叙述历史学借鉴和运用文学手段,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且运用文学手段试图借助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

D.当代叙述历史学既注意叙写伟人和强者的故事,也注意叙写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可以用分析的手段来叙述这些人和事。

7.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历史学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因而他们往往没有人倾听、没有人阅读、没有人关注,在读者中缺少应有的市场。

B.如果历史学家对一些历史元素进行“情节化”的配置,使死的历史材料变成活动的历史剧,那么,读者就会更喜欢阅读这些历史学著作了。

C.历史学借鉴和运用文学手法的过程非常漫长而且多样化,但是,其结果必然会使得新的叙述的历史学更方便读者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

D.由于大众对历史失去了以往的兴趣,年轻的历史学研究者不得不让历史学重归“叙事本位”,虽然这是无奈之举。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阴人也。

父端,周蔡州刺史。

胄少聪明,每览异书,便晓其义。

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辄以意辩之,诸儒莫不称善。

性慷慨,志立功名。

周明帝时,袭爵文城郡公。

累迁上仪同,寻拜司金大夫,后加开府。

高祖受禅,擢拜鲁州刺史,未之官,检校庐州总管事。

寻除兖州刺史。

及到官,系囚数百,胄剖断旬日便了,囹圄空虚。

有陈州人向道力者,伪作高平郡守,将之官,胄遇诸途,察其有异,将留诘之。

司马王君馥固谏,乃听诣郡。

既而悔之,即遣主簿追禁道力。

有部人徐俱罗者,尝任海陵郡守,先是已为道力伪代之。

比至秩满,公私不悟。

俱罗遂语君馥曰:

“向道力以经代俱罗为郡,使君岂容疑之?

”君馥以俱罗所陈,又固请胄。

胄呵君馥曰:

“吾已察知此人诈也。

司马容奸,当连其坐!

”君馥乃止。

遂往收之,道力惧而引伪。

其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时人谓为神明。

先是,兖州城东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

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兖渠。

胄以天下太平,登封告禅,帝王盛烈,遂遣博士登太山,观古迹,撰《封禅图》及仪上之。

高祖谦让不许。

后转郢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

征拜卫尉卿,寻转大理卿,持法宽平,名为称职。

后迁刑部尚书。

时左仆射高颎稍被疏忌,及王世积之诛也,颎事与相连,上因此欲成颎罪。

胄明雪之,正议其狱。

由是忤旨,械系之,久而得免。

检校相州事,甚有能名。

会汉王谅作乱并州,遣伪将綦良东略地,攻逼慈州。

刺史上官政请援于胄,胄畏谅兵锋,不敢拒,良又引兵攻胄,胄欲以计却之,遣亲人鲁世范说良曰:

“天下事未可知,胄为人臣,去就须得其所,何遽相攻也?

”良于是释去,进图黎阳。

及良为史祥所攻,弃军归胄。

朝廷以胄怀贰心,锁诣大理。

相州吏人素怀其恩,诣阙理胄者百馀人,胄竟坐除名,配防岭南,道病卒。

(《隋书·薛胄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除兖州刺史除:

被任命。

  B.既而悔之,即遣主簿追禁道力禁:

逮捕。

  C.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决:

打开缺口,疏导水流。

D.胄明雪之,正议其狱狱:

监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A.擢拜鲁州刺史,未之官邻之厚,君之薄也

B.及良为史祥所攻,弃军归胄吾属今为之虏矣

C.胄欲以计却之,遣亲人鲁世范说良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君馥乃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胄小时候就很聪明,读书时自己能够探究前人书中蕴含的深意,赢得了许多读书人的称赞。

  B.薛胄在上任途中发现代替徐俱罗假充高平郡守的向道力有些问题,准备留他下来追问。

司马王君馥苦苦相劝,薛胄呵斥制止了王君馥,最终使向道力认罪伏法。

  C.皇上想借机定大臣高熲的罪,薛胄没有按照皇上的旨意办事,而是公正地讨论高熲的案件,为他洗刷了罪名,因此被皇上降罪,不过不久就得到了赦免。

D.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派叛将綦良攻打慈州,薛胄没有增援慈州。

綦良攻打薛胄的时候,薛胄用计谋退了敌兵。

最后綦良兵败,投奔薛胄。

第二卷(共120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将之官,胄遇诸途,察其有异,将留诘之。

     译文:

(2)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兖渠

     译文:

(3)朝廷以胄怀贰心,锁诣大理。

  译文:

四、(2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间药臼竹间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

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

底:

什么。

(1)“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句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作具体说明。

(3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一句。

(3分)

(3)“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2),不知东方之既白。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铁骑突出刀枪鸣。

(5),吾将上下而求索。

(6)身无彩凤双飞翼,。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春的感知

严 阵

  前些天友人从江南为我带来几株兰草,并附来一封短信,信上说:

从电视上看到,北京正在下雪,而此时的江南,却已春意浮动,因此希望通过这几株兰草,给我带来一些春的感觉。

  友人带来的兰草,是放在蒲叶编织的包里外加草绳裹起来的,所以虽经路途遥远,我打开时,包里的泥土却依然保持着江南空气里的那种柔润。

看到兰草根部的那一团褐里透红的泥土,我不由想起江南那些如淡墨一样微微隐现于云影中的小山,我想,正是这些小山,正是这些小山的泥土,培育出了我面前的这些兰草吧。

  当我把这几株兰草,小心地栽进一只青花瓷盆里时,才发现兰草的根部居然已经发出几支小小的尖尖的裹得紧紧的青玉一样的花苞,看到这几支在窗外皑皑白雪映照下显得极其珍贵的花苞,想起胡适先生有关兰草的那首诗以及他面对从山中带来的兰草,一日看三遍,苞也没一个的失望和无奈,我不由感到春色乍然光临的那种幸运和喜悦。

我想,这也许正是友人不远千里为我带来兰草的用意所在吧!

其实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

节气一到,大地春回,又有何处何地不在春天的萌动之中呢?

因此,面对这几株兰草,我不免浮想纷涌。

  那么,雪里也有春色吗?

有的。

只要大的气候到了,雪里也充满春意,你看到那些雪里的白杨吗?

它戴雪的梢头,正孕满了三春的绿意。

你看到那些冰上的垂柳吗?

它挂冰的枝条,正蕴含着柔情万千。

你看到那些梅园吗?

你看到那些竹园吗?

你看到那些樱桃园吗?

你看到那些玫瑰园吗?

此时此刻,它们也都在或深或浅的积雪里,忙碌地编织着它们春天的梦境,它们知道,在这个新的春天里,人们需要多少梅花,人们需要多少绿竹,人们需要多少樱桃,人们需要多少玫瑰。

  那么,风里也有春色吗?

有的。

把皮帽摘下来,把棉帽摘下来,你便会感觉到这些依然带有寒意的风里,正怎样百般地将你爱抚。

你的发丝、你的衣袖、你的领口以及你的每一粒纽扣上,都会悄悄留下它带来的有着二十四番花信的憧憬。

难道不是吗?

千万不要错过,不要错过此时此刻正从我们身边似乎是默默的但却是一涌而过的人间最美丽最值得品味的风景。

  那么,雨里也有春色吗?

有的,把沉重的雨衣收起来,把雨伞也收起来。

不要遮住那些雨,不要挡着那些雨,去接受那满面的嫣红吧,去接受那满身的姹紫吧。

要知道,此刻在你面前出现的每一颗雨点里,都藏着一个开放的故事,此刻在你面前消失的每一阵雨声中,都留下了一片发展的辉煌。

  你知道山也有声音吗?

你知道我们所有的山脉,此刻正在说什么吗?

你当然知道水声,但你知道我们所有的水系,此刻正在说什么吗?

那些美玉,那些青瓷,那些琴弦,那些绘画,那些溶化,那些凝固,那些打造,那些建筑。

那些普普通通的车轮,那些普普通通的道路,那些普普通通的脚印,那些普普通通的汗水和泪水,还有那些几乎司空见惯的普普通通的微笑里,普普通通的握手里和普普通通的呼吸里,都布满了留待你去解密的这个正在到来的全新的春天的数码。

  你注意到南极冰盖上那一面正在飘动的五星红旗吗?

  应该说,所有这一切,都蕴含在我面前的这些欲开未开的兰草的花苞里。

由此,我不由深深地感谢送我兰草的这位江南友人,因为这时我才知道,他送给我的,决不仅仅是几棵兰草,也决不仅仅是一种春的感觉,而是一个人足以永生珍惜的对春天的感知。

14.请结合文章题目和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从友人带的几株兰草写起?

(5分)

15.第三节作者由眼前的“兰草”想到了胡适的有关兰草的诗及其看兰草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16.第十一节说:

“应该说,所有这一切,都蕴含在我面前的这些欲开未开的兰草的花苞里。

”联系全文,请分类概括出“这一切”包含的内容,并从文章构思上,具体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内容的作用。

(6分)

17.最后一节写道:

“他送给我的,决不仅仅是几棵兰草,也决不仅仅是一种春的感觉,而是一个人足以永生珍惜的对春天的感知。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6分)

六、(15分)

18.观察下面的折线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平均成绩

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上图反映的情况:

19.请为前两处横线上分别选择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只填序号),并在最后一处横线上举一个恰当的例子。

(5分)

“香”在汉语中是普遍受人欢迎的味道,所以含“香”的词都①。

例如:

“他在单位很吃香。

”“香饽饽”本来是一种食品,可是却也②,例如:

“你是咱们单位的香饽饽。

”“香”还可以引申出“好”的意思,“③”

A、表示普遍受人欢迎的味道。

B、引申为受青睐的人。

C、表示受重视、青睐。

D、引申为某人在单位很吃香。

①②③

20.依据给出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句式要大体相同。

(6分)

  记忆没有重量,它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记忆 

  记忆

七、(60分)

20.作文。

请以“柳暗花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

2.C(A项的势如累卵只能形容抽象的事物;B项的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D项的在所不惜偏重于不吝惜。

此处应为在所不辞。

3.C(A项后一分句缺宾语;B项项前后句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营造幻觉搭配不当)

4.B(“剥离人的‘结构—分析’,将外在于人的力量抽象化”说的是旧的历史学)

5.C(该项不是就相似点来分析的,而是远离了文学的历史学)

6.C(“试图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是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

7.B(A项应为“当代大多数的历史学”;C原文中对结局是无法预测,这一推测不符合原文意思;D原文中大众并不是真的对历史失去了兴趣,而且重归叙事本位也并非不得不为之。

8.[答案]D。

本题是对实词的考查,“狱”在此句的意思是“案件”,不是“监狱”。

9.[答案]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A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代向道力;第二个“之”是取独。

B项两个“为”均为介词“被”。

C项两个“以”均是介词“用”。

D项两个“乃”均为副词“才”。

10.[答案]C。

原文“久而得免”,不是C项中所述的“不久就得到了赦免”。

11.[答案]

(1)在他就要去上任的时候,薛胄在途中遇到了他,发现他有异常的情况,想把他留下来追问。

[之:

到。

诸:

相当于“之于”。

诘:

诘问。

]

(2)又打通河道运输,使淮海边的人们都受到了利益。

老百姓们都依赖这条河得以为生,称这条河为“薛公丰兗渠”。

[通:

疏通。

转运:

运输。

利:

使……有利。

赖:

依赖,也可转译为得利。

](3)朝廷以为薛胄有二心,把他用绳索捆住押解到大理寺。

[以:

因为。

诣:

到。

]

[参考译文]

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阴人。

父亲薛端,北周蔡州刺史。

薛胄小时就很聪明,每读一些奇书,就通晓其中的意思。

他常常感叹那些作注的人没有领会前人书中蕴含的深义,就用自己的理解来为之辨别、纠正,读书人没有不称赞的。

他性情豪爽,立志于功名。

在周明帝的时候,他继承了文城郡公的爵位,屡屡升迁,升到了上仪同的官职,不久拜为司金大夫,后来又加授开府。

隋高祖受禅后,提拔他做了鲁州刺史,没去上任,任检校庐州总管事。

不久又授为兖州刺史。

到任后,关押的数百名犯人,他审讯上十天就一一结案了,监狱里空荡荡的。

有一个陈州人名叫向道力的,假充高平郡守,在他就要去上任的时候,薛胄在途中遇到了他,发现他有问题,想把他留下来追问。

司马王君馥苦苦规劝,薛胄才让他到高平郡去了。

走后不久,薛胄又后悔了,马上派主簿去追赶拘禁道力。

有个在官署里任职的人,名叫徐俱罗,他曾当过海陵郡守,在此之前已被道力代替了他,等到现在,十年过去了,官府和老百姓都不曾发觉。

俱罗就对王君馥说:

“向道力代我任郡守,已经多年了,刺史大人现在怎么还怀疑他呢?

”王君馥把俱罗的话告诉薛胄,又一再向他请求。

薛胄呵斥王君馥说:

“我已经清楚地知晓这个人是冒充的,司马你包庇好人,罪当连坐!

”王君馥这才停止劝说,于是前往逮捕道力,道力非常害怕,供认了假充之罪。

薛胄发现坏人并使之伏法,大都类似此事,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神明。

在这之前,兖州城东边,沂水、泗水合往南流,在大泽之中泛滥成灾,薛胄于是命令人们积石筑坝将其堵住,并疏通水道,使它向西流去。

这样,池塘沼泽之地都变成了良田。

又打通河道运输,使淮海边的人们都受到了利益。

老百姓们都依赖这条河得以为生,称这条河为“薛公丰兖渠”。

薛胄因天下太平,建议皇上登高祭天,以宣扬功德的盛大显赫。

于是派遣博士登上泰山,观览古迹,作《封禅图》和祭天的仪式礼节一并呈献给皇上。

高祖谦虚推让,没有应允。

后来薛胄转任郢州刺史,前前后后都有仁政。

后来调他回京拜他为卫尉卿,不久转任大理卿,任职期间,执法宽厚公平,很有称职的名声。

后来薛胄升任刑部尚书。

当时左仆射高颖渐渐被皇上猜忌,等到王世积被杀之后,高熲也因事受到牵连。

皇上借此想定高熲之罪。

薛胄为他洗刷罪名,并且不偏不倚地讨论他的案件。

就因这件事,薛胄违背了圣旨,被用镣铐拘禁起来,很久才得到赦免。

后来派他查核相州政事,很有能干的名声。

恰逢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派叛将綦良向东掠夺土地,攻打慈州。

刺史上官政向薛胄求援,薛胄害怕叛军厉害,不敢抵抗。

綦良又率兵攻打薛胄,薛胄想用计退兵,就派亲近之人鲁世范劝说綦良:

“天下的事情难得说清啊,薛胄作为人的臣子,在官与不在官,总要找到他应得的位置,你又何必苦苦相攻呢?

”綦良于是弃之而去,进而谋取黎阳。

等到綦良被史祥击败,他弃军逃奔薛胄。

朝廷以为薛胄有二心,把他押解到大理寺。

相州的官吏、老百姓一向怀念他的恩德,到朝廷为他说好话的有一百多人。

薛胄最后还是因牵连被除名,发配流放岭南,在途中因病死去。

12.

(1)承上启下。

(1分)既用禽鸟的啼声打破了上片看似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不平静,(1分)又引出下文披露的怀归之情。

(1分)

(2)衬托(正衬或反衬或用典)。

(1分)“青山无限好”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或“犹道不如归”正衬,鸟犹思归,何况逐臣?

或全句完全引用于范仲淹《越上闻子规》一诗)。

(1分)强烈地表现了作者谪居信州时的怀归心情。

(1分)(手法和对应的解析答其一即可)

(3)表现了晁补之在被贬后郁愤难抑、百无聊赖的思想情感。

(2分,一点1分。

13.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相与枕藉乎舟中(3)猿猱欲度愁攀援(4)银瓶乍破水浆迸(5)路曼曼其修远兮(6)心有灵犀一点通

14.兰草带着春的气息,让人感知到春天,(2分)这样开篇点题,自然引出下文对春的浮想。

(3分,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15.通过对比,(1分)突出强调了眼前“兰草花苞”的珍贵和“我”看到春色“乍然光临”的幸运、喜悦。

(4分)

16.“这一切”包含:

①自然界的春色;②生活中的春色;③祖国的春色。

(3分,一点分)

这样层层深入,步步升华,为揭示文章主旨作了充分铺垫。

(3分,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17.面对兰草,作者由春光乍临的幸运和喜悦到对身边一切春色的感知,进而上升到对春天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强盛的无限欣喜。

(3分)这样呼应前文(文题和开头),总结上文,点明主旨。

(3分,一点1分)

18.表扬对提高学生成绩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2分)而批评的效果比没有评价好。

(2分)

19.①C②D(2分)③例如:

他现在吃得香,睡得香,无忧无虑。

(3分,格式1分,例句2分)

20.记忆没有体积,它既可以挤得人无处容身,又可以容纳人在温馨的家园徜徉。

  记忆没有棱角,它既可以刺得人体无完肤,又可以激励人在难测的旅途前行。

(保留“没有”、“它既可以”、“又可以”这些关键词,句式“大体相同”,2分;内容有哲理,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合乎逻辑,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