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911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docx

高考诗歌鉴赏之三四内容分类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之三——诗歌鉴赏内容分类

一、怀古咏史之作特点: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势或个人身世遭际写入。

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3、词上阕多写景起兴,后为抒情议论;诗多写景对比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

5、风格多雄浑悲壮或沉郁顿挫

例1《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写的是王昭君一生的悲剧以及悲剧产生的原因,抒写的是王昭君在异国他乡思念故土的悲苦,自然也有对君王以画取人的怨恨。

杜甫此时,正漂泊西南,饱尝颠簸流离之苦,所以,诗人是借王昭君的遭遇书写自己的怀抱:

怀才不遇的悲苦,对家乡的思念。

                  

例2比较鉴赏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旧苑荒台杨柳新,

战士还家尽锦衣。

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西江月,

只今惟有鹧鸪飞。

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

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游乐之地。

1、这两首诗有诸多相同之处,试回答3处。

①⑵⑶

2、试分析这两首诗在写景状物上选择的角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①七言绝句,②怀古咏史类诗歌,③今昔对比手法,④寄托了诗人盛衰无常的感慨。

2、《越中览古》着重明写昔日的繁华,前三句进行竭力的渲染,结句写了今日之荒凉加以对比;《苏台览古》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古今盛衰之感。

【牛刀小试】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 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分析。

 

二、思乡怀人之作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这是古典诗词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

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特有的一些意象:

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写情感的方式:

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例3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中写“寒灯”有何意义?

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

〈除夕之夜本该欢聚,诗人此时却远离家乡,身居馆舍,所以眼前的灯“寒气”袭人。

寒灯有渲染作用〉

2、诗人写思乡角度很有特点,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故乡,指故乡的亲人。

千里,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本是“千里思故乡”,却言“故乡思千里”,这是“对写法”,这种写法把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和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都是同一类型。

三、赠友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

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

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

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或亲人的依恋;或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同病相怜,互相勉励;也有的还借机表明心志。

【表达技巧】: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牛刀小试】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2、试分析“忆”字在本诗的妙用。

四、山水田园、闲适隐逸诗之作

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对祖国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林泉的愿望。

意境多恬淡自然。

有的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

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意象特征】:

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

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技巧特征】:

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闲适隐逸诗”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闲适隐逸诗”常见意象:

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常见情感】:

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常见技巧】:

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

语言质朴清新。

【牛刀小试】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五、边塞诗

能与山水田园诗相媲美的就是边塞诗。

【意象特征】:

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情感特征】:

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

例4比较鉴赏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现了词人怎样可贵的思想?

2、词中的“归无计”和诗中的“终不还”都传达出一种同样的矛盾,这矛盾是什么?

3、试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入手,说说词与诗有哪些异同。

相同:

不同:

参考答案:

1、由己及人,关心士兵的疾苦2、爱国与思乡之间的矛盾3、相同:

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都表现了一种爱国思乡情怀。

不同:

王诗更多的表现一种为国献身的豪迈精神,而范词则包含有更为浓重的思乡情绪。

六、忧国伤时之作

诗人多一腔炽热的爱国情怀,他们忧愁国事,感伤时局,鞭挞黑暗,呼唤光明,同情弱者,抨击奸邪,带有明显的批判现实味道。

[多见于陆游、辛弃疾的部分诗词,杜甫的大部分诗歌]

例5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在沧州

1、“觅封侯”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匹马”显出作者当年怎样的情态?

2、词中“梦断何处”的“梦”指什么?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作者当年驰骋战场的胆略与豪气。

2、“梦”指词人收复山河、为国建功的理想。

3、[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作者英雄迟暮,功业未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激与怅然之情。

七、伤春悲秋、抒发个人怀抱之作

多以自然之春隐喻人生之春,借自然界春来春往,抒发自己华年已逝、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有的诗作以美好的春天象征人生中其他美好的事物,借春的凋零抒发好景不再的惆怅痛惜之情。

也称“人生际遇诗”主要是指那些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对人生多艰、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作。

【意象特征】:

“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情感特征】:

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表达技巧】: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牛刀小试】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有人说三、四句将“有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八、托物言志诗

多为状物诗,诗人偶有所感,心与物合,遂假托于物,发而为诗,表明心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整体上说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例6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

作者变法失败后,被迫闲居江宁。

1、你认为首句中“绕”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谈之中。

”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情感。

九、哲理诗

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

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1、借景说理

例7《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本体借景说理喻体

清澈方塘——优美文章

源头活水——生活体验

原意:

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2、即事说理

例8《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三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

3、托物说理

例9《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后两句: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林中鸟

朝中排挤——放情山水

解读: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牛刀小试】: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此诗蕴含怎样的道理?

 

诗歌鉴赏专题之四————艺术手法类

(一)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一样吗?

不一样。

表现手法只是艺术手法的一种。

艺术手法也叫艺术技巧、艺术特色,它包括:

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具体区别: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3.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等。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艺术手法常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

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③虚实相生、想象联想: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实际相结合。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手法。

⑤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⑥细节描写:

细微之处(动作、神情、情节等)真实、准确、传神。

比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⑦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⑧用典:

使用典故使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使用叠词:

增加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修辞手法主要有:

①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②借代:

以简代繁,以特征代其物,③比拟:

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⑥反问:

加强语气。

⑦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

⑨比兴: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静,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又如: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杜审言〈〈渡湘江〉〉)”。

2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静写动,也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4色彩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

视觉角度: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空间角度:

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等。

五种感觉: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情感角度的变化,常见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也叫对写法。

如高适的《除夜》、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6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等。

具体阐释如下

一、巧用修辞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例1】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例2】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3、通感

【例3】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简要分析颔联描写音乐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所用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v比喻或通感(1分)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2分)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

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如:

  【例4】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

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

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

如:

  【例5】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例6】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边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析:

第一句触觉,第二句视觉第四句听觉,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雪景,而是通过感官上的主观感受,侧面烘托雪之大,天之冷。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例7】[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

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

一想便知:

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例8】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

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如:

  【例9】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

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又如:

如:

【例10】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也是以哀景写哀情。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

  【例11】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

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

  【例12】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