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290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3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docx

浙江农林大学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2579精选

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第一类:

研究重点是自然历史和适应性

第二类:

强调的是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

第三类:

生态系统生态学。

分子——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景观、生物圈——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经典的生态学

按组织层次划分:

个体生态学:

研究生物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聚焦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

种群生态学:

多度和种群动态。

群落生态学: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过程以及食物网和营养循环。

概括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

第一部分个体生态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概念、生态因子的类型、生态因子与生活因子、环境的类型

环境概念: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类型:

1.按其性质: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按有无生命特征:

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

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生活因子:

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环境类型:

(1)按主题:

人——人类环境:

环境科学;生物——生物环境:

生态科学

(2)按性质:

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按范围:

宇宙环境

全球环境:

大气圈中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区域环境:

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陆地、海洋。

小环境:

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群落的镶嵌。

内部环境:

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主导因子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非等价的,某一因子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外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的不足,可借助相近生态因子的增加得到补偿

阶段性作用:

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强度的生态因子

最小因子: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才能应用)

限制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最高点与最低点间的范围即为生态幅。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也不同。

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光照和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光照时间;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纬度升高、变化加大,两极有极昼、极夜

温度

空间分布与变化

纬度升高1°,气温降低0.5°C;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地区变化大;南坡气温

较北坡高,海拔升高100m,气温降低0.6~1°C;逆温现象

时间变化

日较差(一日内气温差):

随纬度增高减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年较差:

随纬度增高增大,大陆性气候越强越大,地形

光质、光强、光周期对生物的影响

光质对生物的影响:

1.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蓝紫光:

430~450nm、红光:

640~660nm2.不同光质的作用:

蓝紫光: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红光:

促进糖的合成;

青光、蓝紫光和紫外线等短波光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使植物向光性更敏感

3.紫外线能杀菌,对生物体造成损伤,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4.红外线是地表的基本热源,对外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有决定性作用

光强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2.影响动物的体色

3.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形成

4.黄化现象

5.影响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裂、器官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6.影响植物花果的数量和质量

光周期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鸟类等迁徙;2.调整代谢活动;3.影响繁殖

生物对光质、光强、光周期的生态适应

对光质:

1.海洋植物—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

表层植物光合色素吸收蓝、红光;

2.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3.高山植物—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为特殊的莲座状叶丛。

4.动物—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对光强:

植物1.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荫性植物

动物1.昼行性动物2.全昼夜活动性动物3.晨昏活动性动物

对光周期:

植物1.长日照植物2.短日照植物3.中日照植物4.日中性植物

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

能开花。

前者如小麦、萝卜、菠菜、凤仙花,后者如玉米、高粱、水稻、

棉花。

日中性植物:

开花不受日照时数影响。

动物1.长日照动物(雪貂、野兔、刺猬)2.短日照动物(绵羊、山羊和鹿)

光周期性:

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温度的生态作用: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低温对生物的伤害:

冻害、冷害

2.高温对生物的伤害:

蛋白质(酶)变性、有机体脱水

生物对极端低温、极端高温的生态适应机制

植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机制:

形态:

高纬度地区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树干粗短弯曲,枝条常呈匍匐状,树皮坚厚,有发达的木栓层,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温。

耐低温的植物细胞内自由水相对含量减少,束缚水相对含量增加;胞质内糖等保护物质含量增加以降低冰点;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指数提高,增加膜通透性稳定。

生理:

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使细胞液冰点常在-5~-1℃,增加了抗寒防冻能力。

动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机制:

形态:

1.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贝格曼规律);2.身体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的趋势(阿伦规律);3.在冬天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4.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体表热散失。

生理:

1.冷水中的外温动物:

通过同工酶参与调解激活代谢来适应于寒冷。

2.温带及寒带的小型鸟兽:

依靠生理调节机制,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

通常是靠增加基础代谢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

3.身体异温,水生哺乳动物的乳汁构成、热交换器等;

行为:

迁徙、冬眠、冬睡、滞育、集群、活动位置

植物对极端高温的适应机制

形态:

1.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

2.植物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反光,可反射大部分阳光,减少植物热能的吸收

3.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

生理:

1.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

2.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分子水平上:

植物在遭遇高温胁迫后会产生热休克蛋白形成保护。

动物对极端高温的适应机制

形态:

1.用皮毛隔热。

大型兽高温时,皮毛颜色浅,有光泽,反射光,可减少辐射热吸收

2.利用热窗散热。

生理:

适当的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温度降低时或躲到阴凉处后,再通过自然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

行为:

1.行为适应。

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

2.夏眠或夏季滞育

生物与水分的关系: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

液态、气态和固态

分布:

降雨量随纬度而变化;陆地上降雨量还受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山脉也影响降雨分布。

相对湿度的变化–随温度、昼夜、季节而变化及其地区差异、地理位置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生物体的水分丧失与获得途径

水分丧失途径–植物--蒸发(蒸腾作用、扩散作用)失水,分泌失水,体内代谢。

–动物--蒸发失水,排泄、分泌失水。

水分获得途径–植物--根部吸收,茎叶吸收,体内代谢。

–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

水生植物:

1.浮水植物2.沉水植物3.挺水植物

水生植物的特征:

通气组织发达;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水中叶片薄而长,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以增加采光面积和对CO2、无机盐的吸收能力。

(沉水植物:

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根退化或消失,表皮细胞可直接吸收水肿气体、营养物和水分;叶绿体大而多,适应水中的弱光环境;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发达。

挺水植物:

茎叶大部分挺生在水面,根部通气组织发达。

陆生植物:

1.湿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

旱生植物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

少浆液植物:

叶面积缩小,根系发达,原生质渗透压高,含水量极少。

多浆液植物:

植物的叶片退化由绿色茎行光合作用,具有发的贮水组织。

陆生动物:

形态上节肢动物体表角质层及蜡质层、爬行动物体表的鳞片、昆虫气孔的开放与关闭、多数陆生动物呼吸具有逆流交换的机理

生理上:

亨利氏袢越长(相应肾脏髓质越厚),尿浓缩越高;鸟类爬行类的大场合泄殖腔以及昆虫的直肠有重吸水作用。

植物的抗旱性与耐旱机理:

抗旱性=逃避干旱+耐旱性

(1)逃避干旱:

沙漠短生植物和生长在有明显干湿季节地区的一年生植物在严重干旱胁迫发生之前具有完成其生命周期的能力,以种子或孢子阶段避开干旱胁迫。

植物特征:

个体小,根茎比大,短期完成生命史。

(3)陆生植物水分平衡调节(耐旱)机制

–形态适应

•根系发达,气孔下陷,落叶、缩小叶面积,栅栏组

织、叶脉、角质层发达;

•气孔开闭控制体系功能,气孔和保卫细胞对光照和水分变化极为敏感;

•单子叶植物中一些具扇状的运动细胞,可使叶面卷曲;

•贮藏水分、输水能力强.

–生理适应

•植物体内生化反应特点植物在干旱时期能够抑制分解酶活性,维持转化酶和合成酶的活性,以保证最基本的代谢反应的进行;

•维持膨胀以提供树木在严重水分胁迫下生长的物理力量,原生质及其主要器官在严重脱水时伤害很轻或基本不受伤害

动物对水的适应1)水生动物–主要通过渗透调节来维持体内与环境的水分平衡–淡水动物和海洋动物的差异:

属于高渗性和低渗性2)陆生动物形态结构、行为、生理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

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3)陆生动物对水环境适应机理解析•形态结构适应

–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以保持湿润;哺乳动物有皮质腺和毛,防止体内水分过多蒸发

•行为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

沙漠地区夏季昼夜地表温度相差

很大,因此地面和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很大–迁徙:

在水分和食物不足时,迁移到别处。

•生理适应

–储水的胃;储藏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分;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基质支持,养分提供

(1)土壤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

(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

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

–影响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

2.土壤有机质:

植物重要碳源和氮源。

–腐殖质和非腐殖质

–影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布

3.土壤矿质元素

–植物生命活动需要9种大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6种微量元素均来自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矿物分解。

–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火作为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影响:

有益作用:

加快有机物分解、促进植物生长

有害作用:

烧毁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引起土壤侵蚀、烟雾污染

管理:

1、开展生物工程防火,建立火灾阻隔系统

2、开展计划烧除,加强可燃物管理

3、加强防火管理

4、对人类用火加以管制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植物当生长在相同(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结果:

不同种的植物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发育上的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

趋异适应:

同种植物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而在不同个体群间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植物生活型概念、划分依据、划分类别及其生态学意义;

生活型:

指不同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形态外貌上表现出来相同或相似的生长类型。

2.生活型的分类

1).划分依据

以温度、湿度、水分(雨量)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体度过不利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

具体以植物的休眠芽或复苏芽在不利季节的着生位置和保护方式为依据,将高等植物划为:

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隐芽和一年生植物五类生活型。

2).生活型的类别

(1)高位芽植物:

芽或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有的甚至无芽鳞,嫩枝越冬不死,如乔木、灌木和热带潮湿气候下的高大草本植物等。

(2)地上芽植物:

更新芽位于地表<25cm处,嫩枝在不利季节仍可保存,常为土表的残落物和冬季地表的积雪所保护。

(3)地面芽植物:

在不利季节,地上器官全部或大部分死亡,更新芽贴近地面,被死地被物或土壤表层覆盖保护。

(4)隐芽植物:

在冬季,地上部分和部分地下茎均死亡,更新芽藏于

地下或水体。

(5)一年生植物:

在环境恶劣时,全株死亡,仅留下种子(胚)延续生命或度过不利季节。

3)生活型的解析

生活型可说明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亦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关系。

多年组织是指植物的鳞茎、块茎、芽、根和种子的胚胎组织或分生组织。

芽(休眠或复苏芽)或嫩枝属更新器官,在不利季节(冬或旱季)易受冻害、寒害、旱害,抗逆性极差。

若更新部位愈高,表明环境宜生性愈强,气候条件温暖湿润。

植物生态型概念及其划分类别。

生态型:

同种植物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生境而分化成为有变异性不同个体群类型。

由于分布区的不同,自然界同一种植物在生理和形态产生了差异,即便在同一环境下种植,依然保持固有的差异。

生态型是植物长期趋异适应的结果,也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态型形成的原因:

物种扩散到新生境;或原生境局部条件改变。

一般的,物种分布愈广,特别是分布区内生境差异愈大,生态型分化的数量愈多;

物种系统发育的历史愈久,分化的机会愈多。

类别:

1).气候生态型:

当植物种的分布区或栽种区扩展到不同气候地区长期受气候因子影响,自然选择后形成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生态型。

2).土壤生态型:

长期在不同土壤因子作用下,分化形成的生态型

3).生物生态型:

在不同生物因子长期影响下,经自然选择形成与一定生物因子相适应的生物生态型。

如缺乏虫媒授、粉植物长期生长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人类的

定向培育,所形成的不同的生态型。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

物种存在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亦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格局;

2)数量特征:

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随时间而变动;

3)遗传特征:

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的统计学特征:

种群大小、种群密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大小:

一个种群所包含个体数目的多少(或生物量、能量);

种群密度:

以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能量)表示种群大小。

频度:

指某个种在调查样方内出现的频率。

通常依据包含该种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的百分比计算。

频度=某个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性比(男/女=)

影响种群的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决定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动。

野生种群性比变化是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方式之一。

年龄结构:

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或每一个年龄群的个体数量占整个种群个体数量的比率。

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因此称为年龄金字塔。

年龄金字塔类型:

下降、稳定)和增长型。

种群年龄分布可反映种群存活、繁殖的历史,以及未来潜在的增长趋势。

a增长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多,老年组个体数少,种群的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种群迅速增长。

b稳定型种群:

种群出生率大约与死亡率相当,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少,老年组个体数多,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趋向减少。

 

种群与个体的区别

种群基本特征与统计学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种群增长模型:

Malthus方程和Logistic方程;(Malthus方程和Logistic方程的建模前提与生物学意义)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Malthus方程:

假定在短的时间dt内,种群瞬时出生率为b,死亡率为d,种群大小为N,则:

r=b-d

dN/dt=(b-d)N=rN其积分式为:

(Malthus(1798)认为:

“一个种群的大小,或个体数目的多少,不仅取决于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能力,更依赖于其必要的自然资源或生存空间所允许的限度;不受限制的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环境是不可能维持所产生的种群,因而对于植物、动物其结果是种子的浪费、疾病和过早夭折。

基于英国1760-1820年人口由750万增加到1400万,六十年内几乎翻一番,而达到750万却用了三千年,Malthus首先认识到人口爆炸的现象。

指出: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即指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必然超过食物供应所允许的程度)

r:

瞬时增长率,r>0,种群上升;r=0,种群稳定;r<0,种群下降。

所以,Malthus方程反映了种群增长与生物自我繁殖能力的关系,为无界增长类型。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

(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O

(2)増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也按比例的。

例如,每増加一个个体,就产生1/K的抑制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体利用了1/K「空间」。

或者说,N个体利用了N/K「空间」。

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只有(1一N/K)。

(3)种群内个体的繁殖潜力相同

分析Logistic方程可知:

随种群密度上升,其增长率按比例不断下降,即种群密度与增长率存在负反馈机制——密度制约。

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

1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是渔、牧、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参数r和K,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种群的空间格局;

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简称为种群分布。

类型:

随机型、均匀型、群团型

1).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随机分布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产生随机分布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常形成随机分布,但要求裸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2).均匀分布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

如人工林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

种内竞争森林植物竞争太阳辐射(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沙漠中植物争夺水分优势种呈均匀分布而使其伴生种也呈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的均匀分布使植物呈均匀分布

3).群团分布群团分布:

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簇状或群状群团分布形成的原因:

微地形的差异:

植物适于某一地段生长,而不适于另外地段生长繁殖特性所致:

大粒种子在母树周围发芽形成幼树或克隆繁殖动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资源分布和动物的社会行为

检验方法-方差/平均数比率

s2/m=0均匀分布s2/m=1随机分布s2/m>1成群分布

生态对策定义:

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有利方向进化的对策。

对策目标:

物种的持续生存和繁殖;

*适应对象:

特定的栖居环境;

*实现手段:

物种在其生物学特性支配下的种群行为和过程。

能量分配与权衡

对适应性最强的生物做一个理论推测和描述:

理想的高度适应性生物(达尔文魔鬼)。

•任何生物的生活史策略,是一种能量协调利用的结果。

•事实上,生物选择任何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协调能量利用,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

具体表现:

生物能量在生活史的重要性状(如个体大小、生长发育速度、繁殖和扩散等方面)的协调分配。

•分配于生活史一个方面的能量不能再用于另一方面。

•生物不可能使其生活史的每一组分都达到最大,而必须在不同生活史组分间进行“权衡”:

能量的限制导致必须进行能量的权衡(生存和繁殖)

亲体关怀:

低生育力,具有良好的亲代关怀;高生育力,没有亲代关怀。

(资源有限,如把有限资源用于保护幼体的存活,则难以提高生殖率)

体型效应:

生物个体体型大小与其寿命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内禀增长率呈极强的负相关关系。

生殖对策:

r—选择种类:

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因而使种群增长

率r最大。

K—选择种类:

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因而适应竞争。

r—选择特征:

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能量分配于繁殖高和世代周期短。

K—选择特征:

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能量分配于繁殖低和世代周期长

生境分类C-S-R对策C竞争对策,R杂草对策,S胁迫忍耐对策

滞育和休眠:

如果当前环境苛刻,而未来环境预期会更好,生物可能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休眠状态。

•昆虫的休眠称做滞育。

•一些种类的鸟和哺乳动物,可以通过夏季休眠度过沙漠长时间高温和类似的生境,即夏眠。

迁移:

通过迁移,生物可以躲避当地恶劣的环境(空间上移动到更适宜的地点)

迁移是方向性运动而扩散是离开出生地或繁殖地的非方向性运动。

其生物学进化意义在于:

减轻种内竞争、避免近亲繁殖。

复杂的生活史周期:

在生活周期中,或个体的形态学性状根本不同,或世代间存在根本不同。

个体生活史中的形态学变化叫做变态

衰老:

竞争性的衰老进化模型:

1、突变积累2、颉颃性多变

生物体的衰老不可避免,结果表现为繁殖力、活力的下降。

r-选择和k-选择的基本特征比较

C-S-R的植物生活史对策与植物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