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565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新乡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新乡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要强化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弄清我们自信的底气何在。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

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恩格斯说过: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

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我们的文化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

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

尤其处在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

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

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要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

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

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当代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红色文化承载着多少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心血,无论是昂首阔步带镣长街行,或是被暗暗处决,或者是战死沙场,都是在为理想和信仰而牺牲。

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牺牲的理想和信仰,是神圣的和超越自我的。

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文化,是为了人民过上最美好生活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既来自我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也来自体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性。

在当代,如果不重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构成这一现实,就很难全面理解当代中华文化的底气由何而来。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底气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其集中表现为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

C.中华传统文化要发挥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离不开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D.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文章引用恩格斯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断,论述了早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B.文章第四段重点阐述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C.文章用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为例反证了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

D.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从多个角度逐层进行分析,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清楚地知道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才能真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B.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

C.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

D.要弄清当代中华文化的底气,就必须认识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文化重要构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鞋匠李培俊

鞋匠把钱递给我的时候,我认真看了他一眼。

这是一张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面的褶子一条摞着一条,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

握钱的手,被柔韧的细绳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

他说:

请给我一朵玫瑰。

鞋匠的摊子摆在我们花店的窗下,坐北朝南,一年四季,鞋匠那张憨厚的、黝黑的方脸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

在阳光里乒乒乓乓钉掌,在阳光里嗤嗤拉拉绱鞋。

没活的时候,鞋匠会舒服地伸个懒腰,点上一支烟,望着天边某处,不知想些什么。

有时,那烟味会丝丝缕缕飘进花店,暖暖的,有些辛辣,有些刺鼻。

那烟,显然是两元一包的低档货。

鞋匠的生意不错,摊子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点风水水起的兴隆味道。

大家奔他而来的原因,当然是鞋匠为人活泛,活儿做得地道。

鞋匠在花店窗下摆摊好几年了,没见和谁红过脸、生过口角。

顾客付钱时,鞋匠满脸都是笑,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

顿时,那张脸便因此显得生动起来。

他说,谢谢,您慢走,再来啊。

鞋匠第一次来买花,很是拘谨,站在收银台前,他狠劲搓手,粗糙的双掌磨擦出一串沙啦沙啦的响声。

我问:

有事吗?

鞋匠羞涩地点点头说,我买一朵玫瑰。

买玫瑰?

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一声,你要玫瑰?

他重重地点点头,说,是的,我要一朵玫瑰。

说着,把钱递了过来。

钱是一元一元的零票,折褶里带有微微的酸味。

我从新进的玫瑰花中选出一朵最大最艳的,用绢纸包上花枝,递给他。

他双手捧着走出花店,快步跨过马路,消失在对面的小巷里。

我没问过这花买给谁,为什么每月要买一朵?

他靠手艺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什么要把汗水里捞出来的钱送进花店,换回一朵不能吃不能喝的玫瑰呢?

也许,鞋匠有一位他十分疼爱的妻子,每月为爱妻送上一朵鲜花;也许他的妻子有什么疾患,卧病在床,她的床头需要一朵鲜花陪伴;也许,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这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把玫瑰供在妻子遗像前,以示怀念……不管是哪种情况,鞋匠都是令人敬重的男人。

每次进货,我都要精心为他挑选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为他留着,等着鞋匠来取。

情人节到了,这个西方人的节日,已被国人接受,成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庆典。

这天,少男少女们疯了一样涌向花店,你来我往,川流不息。

尽管我心理上有所准备,进货量高于平时三倍,玫瑰仍然供不应求。

下午五时,最后一朵玫瑰卖出,我吁了口气,准备清点当天不菲的收入。

这时,一对小恋人急如星火走进花店,男孩儿问,有玫瑰花吗?

我说,对不起,你们来晚了,玫瑰刚刚卖完。

女孩儿眼尖,发现了那朵留给鞋匠的玫瑰,兴奋得大叫起来,瞧,还有一朵!

她央求我说,大姐,卖给我们吧。

我说,抱歉,那花是别人预订的,过会儿要来取。

女孩儿十分失望,两眼汪满泪水,说,这是我俩过的头一个情人节,全市花店跑遍了,只剩下你这朵玫瑰了,你忍心让我们过个没有玫瑰的节日吗?

男孩儿也说,要不,我出双倍的价钱。

我还是摇了摇头,说,做生意要言而有信,你愿意让我做个失信的人吗?

女孩儿脸色变得越发难看,埋怨男孩儿说,都怨你,都怨你,我说早些来,你偏不听,现在可好……男孩儿脸上讪讪的,嗫嗫嚅嚅地说,明年,明年我送你一大抱玫瑰。

鞋匠早进来了,把钱递给我,我把玫瑰交给了鞋匠。

鞋匠脸上绽开一抹笑意,把玫瑰举到鼻子下,深深地嗅闻一阵,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次鞋匠没有跨过马路,也没有走进那条小巷,他微笑着,把玫瑰花交给小伙子,说,还不快点送给姑娘。

天降之喜把小伙子弄懵了,接过玫瑰,朝鞋匠深深地鞠了三躬,连声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

这对小情侣走时,鞋匠在他们身后喊了一声,祝你们幸福啊。

那喊声很快淹没在寒风中,不知道小情侣听没听到。

那一刻,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鞋匠着墨较多,善用细节写人。

“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用看似简单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鞋匠热情的服务态度。

B.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叙写鞋匠的生意,接着写他送玫瑰花的种种猜想,到最后鞋匠主动让出玫瑰花,把情节推向高潮。

C.小说选材贴近生活,以百姓生活为创作素材,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

D.本文夹杂着不少的生活口语和地方方言,如“谢谢,您慢走.,再来啊”“祝你们幸福啊”等,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5.小说中“玫瑰花”在结构、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结尾两段出人意料,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迅速推广。

20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在中国农村出现。

近年来,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及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出游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

2017年上半年,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人次同比去年上涨了2.2倍。

(选自《乡村旅游再升级需警惕供需失衡》)

材料二:

(选自《中国乡村旅游业务发展报告》)

材料三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诗意栖居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不仅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題,还让乡村旅游亮点频出。

数据显示,39%的用户会选择自助游,36%的用户自驾游,25%的用户跟团出游。

其中,近78%的用户会直接购买交通、住宿、门票等打包产品,他们认为这样做价格优惠,费用可控,能节省出游决策时间,服务也有保障。

此外,当地特色民宿也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相比于星级酒店和经济性连锁酒店,游客入住当地的民宿,不仅能体验淳朴的“乡土味”,还有浓浓的“乡愁味”。

此外,农家闲置的木桶、簸箕做的鲜花器皿等等,也构成了当地民宿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在乡村游中,79%的用户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出游经历,此外,社区、论坛、博客、贴吧等也是用户分享的重要渠道。

不仅如此,乡村旅游让目的地知名度持续上升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电影、电视剧前来取景,一些“网红”客栈、民宿、美食等也因为朋友圈传播的美照而人气爆棚,引得不少用户专程前往。

(选自《2017乡村旅游分析报告》)。

材料四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方式逐渐由景点观光式转变为休闲体验式,许多游客希望在休闲度假时去重溫和体验乡村田园的记忆,远离城市的喧嚣,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目前大多乡村旅游项目功能单一,同质化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往往一种模式获得成功,各地开始争相模仿,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慢慢衰减。

除此之外,在我国,不少乡村旅游项目仍然管理模式粗放,甚至给游客留下物价混乱、卫生条件差、安保设施不足等不良印象,十分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期持续发展。

其实在我国各地,乡俗民风各不相同,这应该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优势所在。

专家认为,在乡村旅游中,互动、娱乐、体验式的项目非常重要,乡村旅游地应当设计更多参与性强的项目,从以民俗村、观光农业园等为主的形式,向休闲、参与、康体、娱乐等更高层的体验消费转型。

“要把绿水青山、瓜果畜牧等自然资源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

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厉建新指出,同时,如何保护好乡村原生态的文化和文物遗址,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要把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保护好文化景观,避免因不当的旅游开发而造成破坏,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选自《乡村旅游如何提质升级》)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才在我国农村出现,虽然历史还不长,但是发展快速,近几年更为突出。

B.乡村旅游虽存在许多问题,但亮点也较多,出游方式多样化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自助游所占比重最大。

C.特色民宿让乡村旅游者体验到淳朴的“乡土味”,感受浓浓的“乡愁味”,而入住酒店不会有此效果。

D.休闲体验式成为人们新的旅游方式,是因为游客都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中找到安宁的家园体验。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旅游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它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我国近年来也提出了很多新槪念和新理论,賦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

B.材料二中,2012——2016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营业收人持续上升,增长率有所起伏,其中2015年增长率最高。

C.乡村旅游者获得出游信息的途径不一,但亲朋好友推荐占了相当大比重,这说明乡村旅游的活动推荐和宣传的力度还需加强。

D.网络让乡村旅游者分享自己的旅游信息变得更为便利,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会通过微信朋友圈以及论坛、博客等渠道来分享。

9.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又该如何对其提质升级?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酆人也。

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

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

年十三,以孝闻于乡里。

郡召为主簿,辞不就。

齐建武末,魏主托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

师入沟口,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

“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显达不听,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寻为汮口戍副。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

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

“扬名后世,岂非孝乎?

时不可失,吾其行矣。

”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天监二年,领阜陵城戍。

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

道根曰:

“怯防勇战,此之谓也。

”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

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

八年,迁贞毅将军、领汝阴大守。

十五年,为右卫将军。

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

每所征伐,终不言功。

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

“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

”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

“此人口不论勋。

”约曰:

“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

”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

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

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自谓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

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

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选自《梁书•冯道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B.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C.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D.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迁:

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领:

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

C.陛下:

是臣子对君主的尊称。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D.正月:

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而农历最后—个月常称为“腊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道根悉心奉母,以孝闻名。

冯道根幼年丧父,靠给別人打工挣钱养母,他得到好吃的东西就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在当地以孝闻名。

B.冯道根积极备战,勇克强敌。

冯道根刚到阜陵,担心民众害怕打仗,就幵始修筑护城壕,还未修好,魏军就来了,他率兵出城与魏军交战,打败了魏兵。

C.冯道根从不争功,理政有方。

每次征战之后,冯道根从不说自己的功劳;他在州郡任官时,宽和治理,为政淸明而无争,一直被部下所怀念。

D.冯道根为人俭朴,受到称道。

他所居住的房宅像是普通百姓中贫穷低下者的房子一样,当时的人们佩服他的清贫淡泊,高祖也非常看重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5分)

(2)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郧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

(1)刘长卿

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他乡独尔身。

郧地国除

(2)为过客,杜陵(3)家在有何人。

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

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巾。

【注】①这首诗作于刘长卿任随州刺史之时,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也已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

②国除:

指韦司士的爵位被废除。

③杜陵:

诗中指韦司士的家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中“旧业”和“他乡”点明了友人韦司士的游子身份。

B.“独尔身”三字既写出了对友人处境的同情,同时寄寓了自己的羁旅仇恨。

C.“杜陵家在有何人”写出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D.本诗将身世变迁与家园旧业兴衰融入一体,给人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

15.“关河渐近”应该是高兴,但诗中却说“泪盈巾”,这矛盾吗?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古今人物,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的两句是:

,。

(3)李白《蜀道难》中,用禽兽都难以越过蜀道中的高山来衬托蜀道难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在某些方面,“新文人画”的创作鱼龙混杂,偏重于个性抒发和解放的精神追求,导致一些所谓“新文人画”由高雅向低俗滑落。

(2)电影纪录片《二十二》让国人再次了解日本士兵百身何赎的罪行,重温骨肉同胞受苦受难的血泪历史,接受鲜活深刻的历史教育。

(3)在事实认定中,我们应当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通过提问以及所得调整的模型摆位,溯本求源,尽可能地还原交通事故的真相。

(4)随着期末考试结束,暑假生活拉开序幕,省实验学校的暑假特色社团活动异彩纷呈,让孩子们既增进了友谊,又增长了见识。

(5)如今的葡萄镇就是一个大景区,耸立的城乡建筑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中外游客趋之若鹜。

(6)虽然此次撤稿规模大,但仍只是冰山一角,存在类似问题的期刊和论文远远超过这个规模,中文期刊也存在同样问题。

A.

(1)

(2)(5)B.

(1)(3)(6)C.

(2)(3)(4)D.(4)(5)(6)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北京青年报》发表的文章认为,虚假的“爱心助农”,在利用公众爱心的同时,当地的品牌形象也影响严重,既伤心又伤农。

B.我国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中显现出其独特性,成为中华民族为当代世界文明呈现的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

C.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是经过了数年的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冲击,经过短暂迷茫和自我怀疑之后重新确立的自身定位。

D.网友对抄袭的反感情绪在互联网时代已经逐渐发酵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古装玄幻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口碑令人堪忧。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陕南是泉眼组成的,陕南是河溪组成的,有草木的地方,就有清水,它们在地下冒出来,从山隙隙里渗出来,是一眼眼泉的眼睛,它们从林子出来,是一条条的溪。

从秦岭南坡,到巴山北坡,1700多条河溪都有名有姓,它们都流进一条大江,汉中的汉,汉字的汉,庄稼汉的汉。

汉江的一江清水一直流着,一直清着。

A.见了汉江,才晓得陕南为什么是清水的故乡,这样一条清的大江,汇聚了很多清的泉眼。

B.这样一条大江,汇聚了很多清的泉眼。

见了汉江,才晓得陕南为什么是清水的故乡。

C.这样一条大江,得汇聚多少清的泉眼啊!

见了汉江,才晓得陕南为什么是清水的故乡。

D.见了汉江,才晓得陕南为什么是清水的故乡,这样一条清的大江,得汇聚多少清的泉眼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肉丸能久放,可以大量生产售卖。

(1),只能现做现卖,是腊月正月里的食物,所以元宵更好吃。

(2),而且包装也特讲究。

话说“货卖一张皮”,西关西门口的回民卖元宵,(3):

里面一层紧贴着元宵包扎的是粗草纸,吸纳性好,外边是染成粉红或葱绿色的油光纸。

21.下图是说客英语S2b的商业模式,阅读后概括图表信息,要求信息之间形成有机联系。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这两天杭州下雪,许多人开始纠结:

外面这么冷,不想出门吃饭,要不要点个外卖?

对此,有人表乐“好饿啊!

需要外卖小哥拯救我饥肠辘辘的肚子”,也有人认为“不能叫,这种天气叫外卖是一种罪恶,外卖小哥太辛苦了”。

为此,很多点外卖达人陷入了矛盾的心理斗争中。

材料二:

一个三轮车夫在前处乘凉,这时有一个收破烂的人颤巍巍地走过来。

三轮车夫对她笑了笑,缓缓地竖起了大拇指,而收破烂的也笑了笑。

尽管他们只是陌生人,在茫茫人海中只是偶遇,尽管这件事很小,很小。

但也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是么?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C(A“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的现点,彼此现点截然不同”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可知。

B归纳不全面,还包括“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D说法片面)

2.B(“重点阐述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错误,应是重点阐述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创造力的关系)

3.C(从原文“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可知这一推断错误)

4.D(小说没有使用地方方言,“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当)

5.

(1)结构上,玫瑰是文章的线索,从买玫瑰到留玫瑰到让玫瑰,推动了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结构紧凑严谨。

(2)在内容上,“玫瑰”给鞋匠的艰辛生活抹了一点诗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每点3分)

6.①在故事情节上,结尾写鞋匠需要玫瑰却主动让给一对小情侣,出人意料,余韵悠长,引发读者思考,②在人物形象上,小说前半部分塑造鞋匠乐观自足、手艺精湛的形象特点,结尾部分进一步刻画了鞋匠的形象,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③在主题思想上,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讴歌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每点2分)

7.D(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文中有“许多游客”的表述;另外也还有其他的目的,如感受大自然和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