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579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docx

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

提升地理素养,彰显个性发展

―――论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要特色

编写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可选择性的高中地理教材,提高每个学生的地理素养,以应对日渐凸现的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的挑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湖南教育出版社在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地理(1-4册)》(该教材已在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的800多个实验区进行实验,单册使用学生已突破700万)的编写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批思想活跃、业务精良、勇于进取、勤于奉献的一流的国内或国际专家,经过为期一年多的艰苦拼搏,将高中地理新课程10个模块的教材全部编写完毕,其中必修教材3本(《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和选修教材4本(《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于2004年5月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目前在广东、山东等首批高中新课改实验省进行实验。

现将其编写专家构成特色和教材主要特点阐述如下:

一、编写专家构成特色

1.教材主编、全国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朱翔教授,不但是国家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而且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主编。

由他领衔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对国家课程改革理念和课标精神有着深切的领悟和把握,敢于突破传统,进行大胆创新,而且有利于国家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的衔接和一体化。

2.编写专家来自不同的地域,如来自北京大学、教育部考试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有15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格致中学等单位的专家有13位,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有4位,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单位的专家有12位,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

不同地域文化的专家,他们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知识视野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相聚一起,在交流、讨论中定会潜移默化的濡染,进而博采众地域文化之长为已所用。

3.部分专家是目前站在地理学科研究最前沿的国内首席自然地理科学家或人文地理科学家,如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蔡运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汤建中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缉慈教授等,他们能把握地理学发展的时代脉搏,瞄准新时期地理学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使教材起点高,立意新。

4.一批深谙中学地理教学的考试研究专家、教育专家、中学地理骨干教师,如张亚南、班武奇、段玉山、范恩源、申玉铭等在完成自己的撰写任务后,对整个教材的活动设计和难易度进行把关,确保了教材在体现课标精神、大胆创新的同时,又符合中学的实情,具有可操作性,实行了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统一。

二、教材主要特点

1.教材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必修3册教材的递进性和相互联系,选修7册教材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教材的分工与衔接,初中教材偏重于说“地”,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教材则更侧重于讲“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确保了地理课程体系的渐进性和完整性。

2.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加强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

如,必修《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由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宇宙中的地球”到人类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引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这种时空上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严重影响着人类活动,最后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全书的总结。

整个教材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和人地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等,最后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地理Ⅲ》以区域为载体,阐述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并在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的同时,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在最后部分阐述了时代气息浓厚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了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

必修三册教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

3.突出地理素养的培育。

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经济活动及个人决策等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套教材在体现地理学科时代精神的同时,精选了那些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毕生发展有利、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地理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如,必修《地理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仅仅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结构”等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没有系统在阐述天文学知识。

教材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能力培养。

教材给出了大量的地理图表,如“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以及“1998年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图”等,通过这些图表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及运用地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力求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材常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说明某一地理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及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设置相关的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如教材在阐述中国的洪涝灾害时,以1998年洪涝灾害为例,阐述其特点和原因,紧接着给出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己分析、探讨淮河流域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第三,注重探究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如,教材在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以土壤为例,从成土母质与土壤、气候与土壤、生物与土壤、地形与土壤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几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广西平果县妙冠屯的综合治理方案”为例,阐述了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摒弃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它们孕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倡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如必修《地理Ⅱ》》在阐述“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时,选用了一幅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照片——“抱着易拉罐的猴子”,并层层设问,逐步探讨,最后点明“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这一主题。

4.突出专题地理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套教材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理学的实际问题,如社会地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行阐述,而选用的内容又常是紧扣实际,大多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环境紧密相关,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地理理论时联系实际等,如,教材中插入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活泼、生动的“阅读材料”。

本套教材还将森林破坏、酸雨、荒漠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这一点在必修《地理Ⅲ》中尤为突出,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说明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洞庭湖为例来说明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来阐述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农业为例来说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地理的内容。

5.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和个性发展。

本套教材把中学的地理学习与今后的实际工作广泛地结合起来,力求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教材力求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如,教材每章后的选学内容“双语学习”,英语短文不但与本章的主题内容紧密联系,而且配以精美的图片和中文活动设计,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差异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本章中心议题的理解和知识视野的拓展,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大学时代的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如,选修教材7册,完全从学生的特长、兴趣、发展出发,强调各册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和平行性。

6.表达形式多样化。

本套教材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形式,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地图、示意图、照片、表格、人物自述等形式来进行,强调直观、生动。

语言表达力求活泼有趣,简单明了,在教材中难以看到长篇累牍、枯燥乏味的文字。

教材版式设计新颖,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富于趣味性、可读性。

如必修《地理Ⅰ》,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5个部分,各组比例分配合理,符合地理课程及学生的兴趣要求(见图)。

7.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操作性强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与合作学习。

教师行为由“满堂灌”转变为引导、归纳和总结,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大大提高。

 

选修教材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选修模块

基本内容

编写特色

宇宙与地球

宇宙的基本知识,天体的来龙去脉;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地球的演化,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机制。

将天文知识和地球知识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介绍,注重天体活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达到关系,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

海洋地理

海洋基础知识;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海岸带及其开发建设;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海洋权益,我国的领海、内海和海洋经济区。

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海洋大国,要通过海洋广泛地走向世界。

为了缓和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海洋开发势在必行,但海洋环境也务必要保护好。

旅游地理

旅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旅游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所在区域的旅游景观;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胜任导游的基本工作。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与城乡空间分布;城乡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基本方法;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探讨城乡规划问题,包括基本理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

要求学生理解城乡规划的正确思路、聚落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生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自然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灾减灾对策;环境生态保护与自然灾害治理。

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

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

列举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

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相片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多联系实际。

选修教材强调与必修教材的密切衔接;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通常只会选修一本到数本教材,因此,各选修教材应当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