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82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docx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doc

2018年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根据提示填空:

(5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2),万方多难起登临。

(杜甫《》)

(3)人类的物质文明无论多么奢华,坚固,都逃不过时间的淘洗,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一联“,”对此发出感慨。

2.按要求选择。

(5分)

(1)现代人做事讲求“有法可依”“有根有据”,以下表述对应的一项是()(2分)

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D.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古典诗文的审美通常停留于农耕时代的意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气、韵、境、味等均是中国人独特情趣的表现。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经验,以“诗评、文评”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只能做出相当有限的反应。

A.精美的意象,隽永的意境仍能酣畅淋漓的表达

B.古典诗文的朦胧、雅致倒是十分贴切

C.精致的古典诗文已显得力不从心

D.再精美的诗文都已经失去言说的能力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

标准化时代的文化乡愁(有删节)

(1)用坐标横轴表示诗的完美性,用纵轴表示重要性,确立一个坐标点,计算其所占面积,便可测算诗的伟大指数。

这种表述几近完美,将诗歌欣赏的感性沉迷转化为可资遵循的理性路径,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审美体悟做成可视化的数学模型,既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

但这改变不了标准化时代“精致的平庸”的本质。

它回答不了如下问题:

为什么在我们的生命经验里,诗歌会比视像更美,更能让读者悸动与心跳、更能感受美丽与哀愁、更能使人眷恋这世间红尘?

(2)严格说,悟诗比解诗更重要。

南宋严羽借禅喻诗: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1]行家眼中,这或者更贴近诗的本质:

诗歌往往只表现情绪,传达情感,能触摸这种情感,感受语言的体温,也就够了。

用分析、归纳与综合的理性思维去规训感性、直觉的艺术思维会适得其反。

(3)然而全世界的学术圈越来越迷恋于自我发明的一套言说方式,甚至将这种言说方式视作身份证明,尽管经不起推敲与追问。

[2]为了显示研究的科学性,一些学者用这些手段将读者绕得云里雾里后,得出一些不近人情且无聊透顶的结论。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幸福公式、痛苦公式和各类不知所云的大学排行榜、发展指数。

学者们热衷于用图表、方程式、公式等数学语言对各种荒诞不经的学说进行华丽的包装,让那些乏善可陈甚至愚蠢的想法显得证据确凿。

 

(4)对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的迷恋折射出论文价值的真实来源。

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加速,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差不多都是以论文为呈现形式。

在众多文体中,论文的优先地位得以彰显并逐渐巩固,科学研究范式获得众星捧月般的尊崇。

[3]

(5)“五四”以来,科学与民主深入人心。

崇尚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怕的是将崇尚科学偷换成崇尚论文。

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任何领域要做出一点点小小的发现谈何容易?

但在发表压力下,大量“精致的平庸”的论文被生产出来。

[4]

(6)更可怕的是将论文变成一种变相的控制技术。

但很不幸,本来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勇气与热情的论文正逐渐变成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

论文越来越八股,引论、本论、结论,对应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这是一套规训体系,别想另搞一套,谁敢不按这种套数写作?

因此,论文已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产品,它操持着典型的工业化语言,其本质是为了顺应整个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从业者必须听话,配合流水线生产规则,主动阉割掉才情与灵气,不能有任何反抗标准化的冲动。

(7)过度重视论文,造就了一个空前无趣的时代。

在电子传媒逐步取代纸质媒体的今天,各种学术期刊还在逆市飘红,大量根本没发行量的学术期刊还活得异常滋润,中国学术界每年还要向SCI(核心期刊)“进贡”几十亿论文版面费。

学者们一方面忙着计算各种投入与收益,另一方面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整个乏味时代增添了不少娱乐色彩。

这样下去,只怕人们最后会分不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的区别。

3.第

(1)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4.下列四个例子最适合放置在[1][2][3][4]处的顺序是()(3分)

1 明显的标志是,人文社会学往往被冠以人文社会科学之名,因为不加上“科学”两字,很难在学科分类日益细琐的现代知识体系里占据一席之地。

2 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就曾发表过论证女子腰围大小与所生孩子性别关系的论文,作者用一串醒目的数据加上花样百出的图表,让评审专家们忘掉了生物学基本常识:

生男生女由染色体决定。

3 民国时期有教授讲诗,一堂课下来,只一首一首朗诵,顶多在精妙处停顿,连声感叹 “好诗,好诗”。

4 经济学者开玩笑说,你只要用几个复杂的模型作为论证方法,哪怕最终结论只是“中西部经济落后于东部沿海”这样的常识,也会有不少杂志愿意刊布你的成果。

A.③②①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的“文化乡愁”是指作者希望学术研究恢复“妙悟”的方式。

B.作者认为用“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反而是不科学的。

C.作者认为学术界迷恋运用数据、图表、公式的论文是学术控制的一种表现。

D.作者反思了“五四”时期的“科学”观念,认为当时提倡科学是错误的。

6.分析第(7)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

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

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

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

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

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

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的。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

也不可能。

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

更不可能。

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

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

她骄傲地说:

“看!

细吧?

看!

长吧?

又长又细又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

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

……”——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

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

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

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

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

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

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

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

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

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

我妈说:

“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

”……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

她伤心地说:

“那么好的木头!

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

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

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

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

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

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

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

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

然而什么都嫌贵。

最后只买了些蔬菜。

菜哪儿没卖的?

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

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

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

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

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

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

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

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

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

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

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

……不是的。

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

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

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

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

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

我一直看着这辆车。

我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

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8.简析文中画线句“像是被各种包劫持的人”的表达效果。

(3分)

9.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文字包含多次转折的意味。

请对此进行分析。

(4分)

10.文章结尾“但终于没有”独立成章,请分析其作用。

(4分)

11.“到来”和“离别”一详一略,请对此赏析。

(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14题。

(8分)

念奴娇①

黄庭坚(北宋)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

客有孙彦立,善吹笛。

援笔作,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④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

①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

②金荷:

金质酒杯,状如莲花。

③醽醁(línglù):

酒名。

④老子:

老夫。

12.文本划线处填入的正确一项是()(2分)

A诗词B散曲C豪放词D长短句。

13.能表现作者处逆境不屈的句子是()(2分)

A.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B.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C.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14.上阕中词人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

鲁云谷传

张岱(明)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肆后精舍半间,虚窗晶沁,绿树浓阴,时花稠杂。

窗下短墙,列盆池小景,木石点缀,笔笔皆云林、大痴。

墙外草木奇葩,绣错如锦。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

术擅痈疽,更专痘疹。

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

人终疑其游戏岐黄①,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

然云谷亦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②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

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

而尤喜以涧箫和人度曲。

向与李玉成竹肉③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

以今年庾戌三月之晦与癯庵饮谢纬止家及散犹畚土移花。

夜则与范成之剪烛谈心,二鼓方寝。

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④在床矣。

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

张子曰:

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

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

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⑤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⑥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

谓余弟道之曰:

“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

”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节选自《中国古典传记》)

【注】①岐黄:

指医学。

②米颠:

指宋代书画家米芾。

③竹肉:

指伴奏和歌唱。

④遗蜕:

死去。

⑤苍头:

仆人。

⑥室人:

妻子。

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2)而大为室人所谪()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负米颠之癖

A.依仗,依靠    B.违背C.具有    D.辜负

(2)剧谈谑笑

A.畅快      B.猛烈C.迅速    D.戏耍

17.第

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今年庾戌/三月之晦与癯庵饮/谢纬止家及散/犹畚土/移花      

B.以今年庾戌三月之晦/与癯庵饮谢纬止家/及散/犹畚土移花

C.以今年庾戌三月之晦/与癯庵饮/谢纬止/家及散/犹畚土移花  

D.以今年庾戌/三月之晦/与癯庵饮谢纬止家/及散犹畚土/移花

18.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人终疑其游戏岐黄,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

19.分析第①段画曲线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

20.第

段画曲线的情节对于塑造鲁云谷的形象是否多余?

请简述理由。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3分)

上人书

王安石(北宋)

尝谓:

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

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

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

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

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孟子曰: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

”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

不为之容,□亦若是乎?

否也。

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

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

其为是非耶?

未能自定也。

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21.可填入第

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盍B.孰C.其D.何

22.不符合作者为文主张的一项是()(2分)

A.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B.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C.以适用为本

D.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

23.对第

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要讲求文化性,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B.语言要有文采,人们认为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C.语言要讲求文化性,但人们认为文采也是必要的。

D.语言要讲究文采,但辞藻彩饰并不是语言的第一要素。

24.王安石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结合第(3)段进行分析。

(4分)

25.请对作者为文的主张加以评析。

(3分)

三写作70分

26.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感慨:

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请根据以上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8年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2.

(1)B

(2)C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3.用数据、图表、公式等华丽包装的乏善可陈、缺乏创新的想法或成果。

4.D

5.C

6.用担心人们诗歌感悟力的丧失,呼应文章开头的数学模型分析诗歌的现象,呼吁人们要反思过度使用数据、图表、公式、论文等形式对人类才情与灵气的破坏。

7.作者首先用数学模型分析诗歌的现象引出学术图对数据、图表、公式等工具的过度迷恋。

然后指出这种迷恋以论文的方式呈现,不仅是学术见解乏善可陈,而且更可怕的是学术控制的手段,使学术研究成为流水线生产,使人类失去探索的勇气、才情和灵气。

(二)15分

8.运用比拟表现了母亲此行带了很多行李,表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作者的思念。

语言风趣、幽默、生动。

9.写出了“我”的情感由不觉得可惜而惋惜;母亲则是为晾衣杆被扔觉得可惜却不提及自己带他们过来的艰辛。

这些情感情节上的转折表现了母亲的节俭,对孩子的顾念疼惜,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心意的后知后觉以及对此的愧疚。

10.“但终于没有”独立成段,以短句结束全文,简洁有力,作者渴望与母亲好好告别而未能实现的遗憾、未能报答母亲的愧疚以及对生活和离别的感慨自然蕴含其中,引发读者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11.作者详写擅长到来的人—母亲,略写善于离别的人—作者自己。

详写母亲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情感的丰富、热烈,用简笔写自己送别母亲的情形,表现了自己被离别磨损之后情感的贫乏。

作者的感慨、愧疚之情含蓄地体现在这样的详略安排中。

(三)(8分)

12.D

13.D

14.词人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

首先用桂影婆娑,侧面写出月光之明亮;其次诗人别开生面地想象嫦娥驾驶玉轮,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驰骋长空。

旧典翻新,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

最后,正面写月光,但却说月光为谁照在美酒上,月光显得如此生动,似乎为词人而来,表现词人的洒脱。

(四)18分

15.

(1)全、都;

(2)指责

16.

(1)C

(2)A

17.B

18.民众始终怀疑他没有把医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不尊重信奉他,所以凡是得了痘疹的人家,不是到了极其危险反常,别的医生拒绝治疗的时候,绝对不会找我的朋友云谷看病。

(终,不尊医术,不信医术;逆:

被拒绝:

顾)

19.通过精舍内窗、树、花、墙等景物的静心排布,表现出鲁云谷心中的诗意、画意、山林意。

20.我认为并不多余,反而有别开生面之奇效。

前三段多为叙事,而最后一段使用语言、行为描写突出鲁云谷嗜友如命的性格,增加生动效果。

理由二:

第三段写鲁云谷去世突然,第四段作为友人回忆,更增加了文章怀念的韵味。

理由三:

用此事写出鲁云谷最重要的性格:

性直,有侠肠。

【参考译文】

会稽宝祐桥的南面,有家小小的药铺,是我的朋友鲁云谷行医卖药的地方。

云谷对茶的道理和学问有深刻的领悟,知心的朋友每天聚集在一起品茶,接连不断地前来,以至应付接待不过来。

别人对这种烦琐的事会感到疲倦,但云谷却乐此不疲。

他的医术擅长治疗痈疽,更专长于治疗痘疹。

但都凭聪慧明审行事,治疗不一味效法前辈医师,处方不一味沿袭古书,每次都是考虑病情后再配药剂,并不沿袭旧方,医术高明。

民众始终怀疑他没有把医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不尊重信奉古代医学的条条框框,所以凡是得了痘疹的人家,不是到了极其危险反常,别的医生拒绝治疗的时候,绝对不会找我的朋友云谷看病。

云谷看病灵活机敏,可以救治的就救治,不能救治的看一眼就退避离开,不曾犹豫不决,前顾后盼,接受别人一文钱。

他生性极其喜欢洁净,有米芾一样的癖好,痛恨吸烟喝酒,痛恨别人采摘花朵;特别痛恨别人吐痰擤鼻涕弄脏地面。

所以不是趣味高尚的人,都不能和他长久交往。

他从小就有多方面的技艺,羌笛、胡琴、凤笙、斑管这些乐器,没有不能精妙演奏的。

而且特别喜欢吹洞箫为唱曲的人伴奏。

以前他和李玉成两人一奏一唱配合得很和谐,后来只有王公端的演唱能和他合调,其余的都不是他的对手。

他亲密的朋友只有陆癯庵、金尔和与我三人,除非遇到大风雨,除非碰到无可奈何的事,一定每天到他家,饮茶燃香,畅谈说笑,十三年都是这样。

今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云谷二更天才睡。

第二天叫他,没有起来,推门进去,他已在床上去世了。

我和尔和听到这消息后十分惊诧,匆匆忙忙地赶到他家探望,痴呆地站着,失神了好久。

所谓生死大事,这般迅速,真像梦幻一般,令人悲痛悼惜不能停止。

回来坐在书房里,回忆云谷的生平,于是为他写了这篇传记。

张岱说:

云谷心胸豁达开朗,所有人情反复无常、势利的事,全不能进入他的心里。

所以他一生不懂得写作,却有诗意;不懂得绘画,却有画意;未走出街市,却有山林意。

至于他结交好友,只是缘自性情,不是由于虚假勉强。

几个月前有朋友到家座谈,他让仆人拿出贮藏的雪水煮茶,却被妻子大加指责,云谷很生气,整整十天不和她说话。

他告诉我弟弟说:

“我把朋友看作性命一样,她竟然想断绝我的朋友。

”只这一句话,就完全可以看出他的侠义心肠,这难道是不读书、不懂得文墨的人能够说出的话语吗!

(五)13分

21.C

22.D

23.D

24.第三段的第一句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

接下来巧妙设喻,以器之有镂刻喻文之有辞,既强调了“适用”是最根本的;也指出辞的作用,只是不要将其置于首位。

论述调理清晰,观点严密。

25.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

可以同意,也可以补充。

要求结合文学创作现实或者是自己的写作实践体会来分析。

例:

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

王安石这样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我们看到的众多网文空有华美精致的文字,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关注,难以使人从中获益,成为真正的经典。

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

这样的观点固然不错,但是一味追求实用,容易落入功利、实用之中,忽视了独特的性灵个性的抒发,也很难写出能唤起读者的感动、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经典。

【参考译文】

我曾认为,文章不过是表现礼教政治罢了。

那写在书本上传之于人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些方面。

所谓"言语若没有辞藻彩饰,流传就不会久远"的说法,只是说文辞是不可以不讲的,但这不是孔子关于文章的根本意见。

孔子死后,过了很久,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