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4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92《望洞庭》长春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预习提纲

舒兰市第四小学高俊峰

教学内容:

长春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写二个生字,理解诗的内容,能吟诵古诗;能够运用“古诗学习五步法”自学古诗。

过程与方法:

首先是布置预习提纲,要求学生课前运用学法自学;其次是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善各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最后布置新的学习任务,从而达成掌握并熟练地运用中高段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堂上学会与同学交流预习所得,明白学会倾听,从而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学习效果最佳化;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依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

教学难点:

通过领会诗意,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修辞句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美河山,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为我们留下了不知多少美诗佳句,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秀美山水,齐读课题《望洞庭》。

二、运用古诗学习五步法自学古诗

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

让大家运用古诗学习五步法自主学习这首诗,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效果。

(1)检查作业1:

一读扫生字

师:

老师检查的第一个作业是一读扫生字。

老师找一组同学开火车来认读下面的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开火车认读词语,兼顾了好中差的学生,便于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1.指名认读,读准字音。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

洞庭、潭面、镜未磨、白银盘、青螺

2.识记字形,夯实基础。

下面两个生字,谁能来说一说如何准确记住?

螺磨

3.强化练习,加强识记(幻灯片出示练习)

选字填空

(一)锣螺萝

田()()卜()鼓

选字填空

(二)磨魔模

()鬼()型()刀

⒋回文识字,朗读古诗

师:

生字我们都认识了,谁愿意来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检查作业2:

二读明韵律

师:

我们朗诵古诗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律,即诗的节奏和韵脚。

下面我们来检查第二项作业:

二读明韵律。

1.汇报交流,明晰节奏

请一名同学用你确定的节奏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想一想: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2.统一认识,订正节奏。

指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然后交流、论辩,统一观点,教师在黑板上划出节奏。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3.学生试读,教师评价。

4.找出韵脚,重读韵脚。

师:

节奏我们已经确定,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找韵脚的情况。

1)指生说韵脚;

教师总结:

由此可见绝句中有两字押韵或者三字押韵两种情况,并且至少2、4句一定押韵。

这首诗就是这种情况。

2)教师点拨:

二四句压“o”韵。

所以“磨”与“螺”要重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5.学生练读,读出韵律。

(多种形式读诗,读出韵律。

师: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节奏清晰,下面老师来检查第三项作业:

三读晓诗意

(三)检查作业3:

三读晓诗意

1.知诗人:

要想清晰地理解诗意,首先要了解诗人。

老师找一名同学完成诗人小档案,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弹幕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陋室铭》)(《竹枝词》或《乌衣巷》)等名篇。

2.解诗题,晓背景

(1)解诗题:

师:

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诗题的含义?

(2)晓背景:

出示大屏幕,指名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3.依注释,晓诗意

师:

大家明确了诗题的含义,了解了写作背景,下面我们来交流这首诗的意思。

(1)解决字词含义。

师: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含义,老师让同学们在课前自己理解下列字词的含义。

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镜未磨:

遥望:

山水色:

白银盘:

青螺:

(2)依据注释,汇报诗意。

诗中字词的含义我们都理解了,现在我们来理解诗的意思。

哪位同学愿意汇报。

师:

是呀,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

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婉柔美,诗人不由赞叹到——学生接读。

3)请一名同学完整地说一说诗意。

教师评价。

4.修正诗意,补充完善。

5.朗读古诗,读出理解。

出示课件:

(青山被水围绕的画面)

老师依图描绘: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此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如此美丽的山水景色图,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读才能让听众感受到它的秀美呢?

1)那位同学愿意要尝试朗读

2)师:

同学们的朗读节奏清晰,语速适当,能够给听众足够的回味时间诗中的美景。

下面我们来检查第四项作业,四读赏评析。

(四)检查作业4四读赏评析。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中的“白银盘里一青螺”就将比喻的妙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你能说一说这样比喻的好处吗?

生回答,师点拨:

“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它的妙处是:

原本洞庭湖是非常之大的,君山也是一座雄伟的高山;而在作者笔下它们却成了银白色的盘子和一颗小小的青螺。

这样,就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五)检查作业5五读成吟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诗中的景色,大声地朗诵这首古诗。

 

三、布置作业

1.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另一首写洞庭的诗《题君山》。

题君山

作者:

雍陶 (唐代)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拓展积累:

诵读其他描写洞庭湖的经典名句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教学五步法

一读扫生字

二读明韵律

三读晓诗意

四读赏评析

五读成吟诵

 

《望洞庭》预习提纲

1、一读扫生字。

1.学习生字“磨”和“螺”

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选字填空。

锣螺萝

田()()卜()鼓

磨魔模

()鬼()型()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二读明韵律(请用铅笔为古诗划分节奏)

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在诗中用“.”标出,再尝试用“/”划出诗的节奏,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三读晓诗意。

1.知诗人:

查找资料完成诗人小档案。

刘禹锡,字(),唐朝()、(),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

刘禹锡()俱佳,涉猎题材(),与()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或《》)等名篇。

2.解诗题晓背景

1)解诗题:

望:

洞庭:

2)晓背景:

3.晓诗意:

利用工具书及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作业。

1)理解词语含义。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镜未磨:

遥望:

山水色:

白银盘:

青螺:

2)这首诗都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了洞庭湖的哪些景物?

想一想,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3)依据注释及自己的理解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读赏评析。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它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这首诗中作者也运用了两次比喻,其中的“白银盘里一青螺”就将比喻的妙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你能说一说这样比喻的好处吗?

五、五读成吟诵。

请你尝试吟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补充资料:

有关君山的传说。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了解君山名字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

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

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

民间有诗曰:

“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

”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

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

“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

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

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

“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

”接着,他便问左右:

“此乃何地?

”侍臣回答说是君山。

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

“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

”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

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