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788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检测试题.docx

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试题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新航路开

辟与早期

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价格革命

1

新航路开辟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2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3

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4

殖民扩张的主体

5

荷兰殖民扩张的影响

6

两次工

业革命

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7

西方国家拓展世界市场

8

英国工业化完成的表现

9

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

10

工业革命促进生活方式变化

11

美国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12

英国维护自身国际金融地位

13

工业革命影响国家经济政策

14

两次工业革命使工人阶级受益的表现

15

世界市场联系加强的表现

16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

变动与民

族资本

主义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占的地位

17

农业商品化生产加速

18

洋务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

19

清政府借鉴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20

新式企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21

20世纪初国内外贸易的扩大

22

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目的

23

国民政府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丧失契机

24

近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25

综合

26、27、

2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

“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

”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

A.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B.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C.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D.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

解析:

B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大量涌入欧洲,出现了物价上涨现象,实行固定地租的封建主衰落,从事商业贸易的新兴资本家获利,客观上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故B项正确。

2.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数量表。

(单位:

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

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解析:

D 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与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没有其他地区参照,仅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从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西班牙逐渐衰落,不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所以B项错误;美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主要是由于殖民掠夺而非贸易,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A、B、C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3.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

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哥伦布。

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引发了价格革命

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解析:

C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错误;价格革命是指在欧洲出现的黄金、白银贬值的现象,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从材料中“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正确;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非局限于欧洲,故D错误。

4.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

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解析:

B A项与材料信息“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相违背,而且19世纪欧洲国家已开始工业革命,生产技术大幅提升,此时中国仍是手工生产,故A项错误;19世纪欧洲生产的丝绸仍大量采用中式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说明此时中国丝绸在欧洲畅销,生产者这样做是为了便于销售,故B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不能得出C项结论;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据不完全统计,殖民地时期美洲各地普遍栽种的作物有247种,其中从欧洲移植的达199种。

这一时期外来作物的种植(  )

A.取代了美洲的本地品种

B.反映了殖民者对美洲经济的掠夺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步伐

D.反映了殖民扩张的主体是欧洲人

解析:

D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美洲种植的外来作物绝大部分从欧洲移植,结合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可知,到美洲的主体是欧洲人,他们在美洲种植欧洲作物,故答案为D项。

A项本身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材料现象是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表现,排除C项。

6.17世纪,荷兰在国内创办了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政府还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的低税政策,维持物价低水平,保证社会大众的生活。

与这些举措相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解析:

A 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使得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是当时世界性的商业大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荷兰有能力实施关注民生的措施,故A项正确;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1857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整,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C、D三项错误。

7.下图为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

据此可知(  )

A.当时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重商主义促进海外市场扩大

C.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D.英国实行轻重工业并重政策

解析:

C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是在1840年左右,故A项判断错误;题图表现的是英国国内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其海外市场扩大与否,故B项错误;题图展示出18世纪下半叶英国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发展迅速,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初步展开,技术进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所需工业原料迅速增加,故C项正确;单据题图材料,不能得出D项结论,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轻工业领域展开。

8.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

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法国对英国输入的煤、铁、机器、纺织品等减税;两国对禁止输入的项目完全解禁。

该条约与英国《航海条例》相比,其共同点是(  )

A.都利于本国拓展世界市场

B.都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

D.都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

解析:

A 据材料中“1860年”和“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两国对禁止输入的项目完全解禁”可以判断,材料中现象是英法推行自由主义政策的表现,该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推动贸易自由化。

《航海条例》颁布于17世纪中叶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英国推行重商主义的表现,该政策利于英国拓展海外贸易,但同时英国试图独占市场,排斥其他国家,故两者都有利于本国拓展世界市场,但无助于欧洲内部联系的加强,故A项正确,B项错误;《航海条例》颁布于17世纪中叶,故C项错误;《航海条例》的颁布不能显示出欧洲经济的互补性,故D项错误。

9.英国1872年的一份调查报告说采访者询问了2540789人,其中2010637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

这一调查报告表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B.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

D.英国政府重视工业

解析:

C 材料关键信息两处,一是时间1872年,二是内容,内容是受访者绝大多数为工人,可以说明此时的英国工厂已经普及,英国基本完成工业化,故答案为C;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排除A项;B项与材料没有关系;D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英国政府对工业的态度。

10.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上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解析:

A 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如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

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

A.贵族式休闲大众化

B.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C.希腊复古风格流行

D.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解析:

B 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成为工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较传统裙装具有方便出行,便于劳动的特点,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贵族式休闲”“希腊复古风格”“战争”,故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12.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

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

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

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解析:

D 根据“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

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铁路标准时间的改变,推动美国多个城市、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开始使用标准时间,说明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故D项正确。

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科学技术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C项。

13.英国殖民当局于1849年在印度修建了第一条实验性的铁路,之后组建一批铁路公司进行大规模的修建。

据统计,1871年为5077英里,1881年为9891英里,1891年为17564英里,1901年为23571英里,1913年为34656英里。

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有助于维护英国的国际金融地位

C.印度工业革命的内在发展需求

D.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

解析: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

在印度投资修铁路是英国资本输出的重要渠道,获得较大收益,有助于维护英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故选B项。

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4.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B.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

D.生产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

D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迅速发展,企业的设立由国王和议会特许到符合法律规定即可设立,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故D项正确。

15.下表是1850年至1900年间,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简表(根据《全球通史》)。

这一表格内容的出现能够说明(  )

大不列颠

法国

1850年

57

59.5

1860年

64

68

1870年

70

69

1880年

81

74.5

1890年

90

89.5

1900年

100

100

A.工业革命缩小英法的社会收入差距

B.英法两国工人工资增长速度最快

C.工业革命使英法社会下层开始受益

D.英法两国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解析:

C 材料表明1850年至1900年间,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了近一倍,这是两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人阶层收入的增加,说明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英法社会下层生活的改善,故答案为C项;A项社会收入差距是拉大;B项错在材料无法体现英法与其他国家比较;D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法体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6.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制定,1840年以前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该决议得以通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与会各国的妥协

C.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D.世界市场日益紧密的需要

解析:

D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是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材料无体现,错误;“钟表制造业的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项错误;题干时间是1884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需要统一时间以促进更广泛紧密的交流,D项正确。

17.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

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中国应大幅提高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18.1875年英国驻九江领事商务报告称:

本埠周围产茶地区的发展是很有趣味的,距本埠87英里的建德县是1861年才开始种茶的,今年提供的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  )

A.英国加紧了对华经济掠夺

B.九江地区农业走向衰落

C.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加速

D.民族工业开始出现繁荣

解析:

C 通商口岸附近种茶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增强,不能体现英国加紧侵略,故排除A项;种茶也属农业的范畴,是种植作物种类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的衰落,故排除B项;茶叶种植,表明农民的商品化意识增强,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论述的是农业,与民族工业无关,故排除D项。

19.福州船政局从创办之初到1905年先后三批招用洋员,有名可查者达81人。

这些人员包括监督、帮办、总监工、工程师、匠首、工人、教师、职员、医生、翻译等。

其中教师竟达30名左右,约占雇聘洋员的40%。

这表明(  )

A.福州船政局注重人才的培养

B.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趋势

C.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D.洋务企业被外国人控制

解析:

A 材料显示福州船政局从创办之初到1905年先后三批招用洋员的比例中,教师占比例较大,说明该机构注重人才的培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教育的信息,故B项错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故C项错误;洋务企业主要是官府控制,故D项错误。

20.读下表,由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基本状况

类别

工矿、纺织

铁路运输

数量

18个

364千米

投资额

1545.7万元

1250.9万元

A.政府投资侧重于民用企业

B.我国借鉴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C.政府成为民族工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D.政府投资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解析:

B 表格显示清政府在工矿、纺织和铁路运输领域的投资状况,尤其是近代铁路体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史实错误。

21.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

这表明当时(  )

A.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解析:

A 据材料分析,1865~1894年中国商办新式企业大多分布在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比较少,这反映出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生产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865~1894年”,而C项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

22.下表为20世纪初华商所创办的轮船公司的运输能力简表。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11年

1921年

船只

装载量

船只

装载量

1092只

147087吨

2332只

489100吨

A.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

B.国内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运输能力的发展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促进航运业发展

D.轮船公司盲目扩大规模使运力增加

解析:

B 从表格可知轮船公司运输能力不断增长,反映出国内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运输能力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中“最大”体现不出且轮船招商局创办于1872年,属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

C项中“放弃对中国的侵略”表述错误。

D项近代民族工业资金有限,盲目扩大规模表述错误。

23.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B.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C.目的是为赢得抗战胜利积聚力量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C 材料和共产党人没有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开始”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也是看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这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故答案为C项;计划经济体制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排除D项。

24.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土地税等农业部门的税种全部列为地方收入,盐税、关税、统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

这一做法使(  )

A.城市经济重要性远超农村

B.中央集权面临新挑战

C.农业现代化发展丧失契机

D.农民的税务负担减轻

解析:

C 据材料时间“1928年11月”可知,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当时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A项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也不能体现这一点,故排除;据题干国民政府通过立法“将土地税等农业部门的税种全部列为地方收入,盐税、关税、统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可知,这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结论与材料不符;“将土地税等农业部门的税种全部列为地方收入”,将土地管理权划归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肆意压榨农民,大量农民破产,土地流入地主阶级手中,进一步强化了农业领域的封建性,这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故C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不能得出D项结论。

25.结合下表可知,近代中国(  )

时期

粮食进口情况

1867~1921年

共进口大米、小麦、面粉2.76亿担。

年均进口502万担

1921~1937年

共进口大米、小麦、面粉5.2亿担。

年均进口3250万担

A.人地矛盾始终突出

B.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C.农村经济普遍凋敝

D.社会稳定造成了人口剧增

解析:

B 表格数据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进口明显增加,表明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故B项正确。

A、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社会稳定”与1921~1937年近代中国的史实不相符合,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22分,27题16分,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立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其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周礼》首次提出矿业开发管理机构的设置。

春秋时期,政府提出了“官山海”政策,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官营民采矿业政策;汉代时期矿产资源相关刑法比较多,其中汉高祖规定私自铸造货币者处以极刑……到汉武帝时,政府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隋唐矿产资源的开采以铜为主,盐铁则比较少,唐朝和元明时期,矿业的发展较前期各代都更为发达,其中唐律规定货币犯罪及刑罚。

古代矿业刑事立法大多都是以皇帝诏书或者群臣奏章的形式出现,具有分散性、不成文性,实质上是当朝皇帝或群臣意志的体现,其中的立法虽然对矿业开发中造成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其是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

——改编自XX百科

材料二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1898年,清政府颁布了《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这部立法是我国近代矿业立法的开端。

20世纪上半叶,清政府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矿业法规,规定了关于矿产开采与矿区环境利益协调;将仲裁及行政诉讼制度引入矿业纠纷解决机制中。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准许并鼓励私人开矿,后又提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文化大革命”时期,采矿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原则确立的,它开始关注矿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确立。

——改编自XX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矿产资源开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以来矿产开发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12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对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立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古代矿业刑事立法……”得出起源早,有立法,不断发展;根据“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官营民采……”得出官府开发为主;根据“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得出带有中央集权的烙印。

第二小问,根据“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被刻下深厚的中央集权的时代烙印”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根据“对矿冶、制盐实行官营”结合所学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据“到汉武帝时,政府对私铸货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禁止”结合所学得出稳定货币体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收回铁路主权和矿产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得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