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8109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必修第一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① 内容:

西周周武王将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 分封对象:

王族、、先代贵族

③ 主要诸侯国:

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④ 诸侯权利:

世袭统治权

⑤ 诸侯义务:

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和力役。

⑥ 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消极影响:

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

【2】宗法制

① 含义:

宗法制是实行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③ 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士

④大宗与小宗: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结合(史实:

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

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的高度集中(史实:

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课后练习)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

为什么?

(3分)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导致了什么后果?

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

统一的过程:

①公元前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并修筑长城,修直道;

③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并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

④在“”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统一的影响:

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

①郡县制的建立:

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是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制度的建立:

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②皇帝的地位及权力:

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④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

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3)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巩固。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④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易激化阶级矛盾。

课后练习:

1、结合史实说明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是势所必然。

(2)你认为郡县制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3.秦朝“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

A.欣赏和实践法家的思想

B.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C.防止士人据传统思想批评时政

D.钳制人的思想,破坏古代文化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

①时间:

汉武帝

②含义:

“中朝”又称“”,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

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正事先做出决策。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②评价:

a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权;

b三省互相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设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内容:

元朝以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

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至此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②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A、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B、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C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③意义:

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B、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C、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世袭):

先秦时期;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孝廉即品行)

①概念: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制度。

②时间:

汉至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门第或出身)

③评价:

虽然相对世官制有进步,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才能):

①概念:

考试选官的制度

②时间:

隋唐—明清

③评价:

进步性:

打破了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

考试内容不出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6)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①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权不断加强。

(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②史实:

A、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频繁更换丞相;任用布衣为相;设中朝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C、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明朝制度的确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

E清朝设立军机处。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①特点:

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②史实:

A秦朝建立郡县制,郡县长官一概由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B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C、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7)古代王朝的监察机构

秦朝:

御史大夫

汉朝:

十三部刺史

宋朝:

提点刑狱司

明朝:

厂卫、锦衣卫

其他:

御史台、都察院

(课后练习)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上述制度实行的作用。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①设立: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制。

②职权:

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2)清朝的军机处

①时间:

雍正年间

②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③根本目的:

加强权;

④特点:

A、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之手。

B、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C、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⑤作用:

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

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西方差距逐渐拉开。

课后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

简要概括其主要做法。

(2)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和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2、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大背景是什么?

明朝和清朝采取了哪些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这些措施导致的最终后果有哪些?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

①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1840—1842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94—1895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条约

主要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①割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意图)。

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④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危害最大)。

①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②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中国完全沦为社会。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a.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b.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我们遗产。

c.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完整。

d.经济上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课后练习:

1、1899年,美国政府第一次向侵华主要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核心内容是要求“利益均沾”“商业机会均等”。

1900年5月中旬,美国第二次向诸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核心内容是强调“维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

  请思考:

有人相信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题思路:

这实质上是把美国的要求由经济利益扩大到政治领域,由只包括各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

 因为美国所说“保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实际含义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完整和稳定的世界市场。

美国

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

A.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B.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影响共同之处是(  )

A.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4、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

“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其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的评价最适用于(  )

A.义和团运动B.维新变法C.太平天国运动D.新文化运动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

概况:

战争中的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

(《申谕英夷告示》: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

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爆发时间:

1894年9月

清军爱国将领:

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

结果:

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力量:

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

意义:

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此后50年里(1895-1945),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课后练习)1、阅读材料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读史感悟: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台湾人民除了“同一哭”以外还有什么行动?

概况如何?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吏新编》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

“无论欧关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

为什么?

(4)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3、伟大的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

“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1937年12月沦陷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遇害。

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建立的原因:

日本大举侵华,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建立的过程: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

⑤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

建立的意义:

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正面战场:

①(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

(伏击战:

1937年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

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

⑤枣宜会战:

1940年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相持阶段)。

——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

1940年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全面抗战路线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⑴胜利:

①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②1945年春中共“”制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③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美英等国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关东军;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④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⑵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⑶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全民族抗战。

课后练习

1、胡锦涛指出: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