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838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六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天津市静海县六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跟帖(tiě)不更事(gēng)遂心如意(suì)方枘圆凿(záo)

B.骠勇(biāo)肇事者(zhào)悬崖勒马(lè)残羹冷灸(zhì)

C.座落(zuò)露马脚(lòu)间不容发(jiàn)茕茕孑立(qióng)

D.颓圮(sì)一刹那(chà)长歌当哭(dàng)缁铢必较(zī)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结果却是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_。

A.自食其果玩火自焚作茧自缚B.作茧自缚自食其果玩火自焚

C.玩火自焚自食其果作茧自缚D.作茧自缚玩火自焚自食其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雾霾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其治理,既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又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活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B.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行业爆发式增长之后,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行业监管趋严,我国的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平稳增长。

 

C.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满载着爱,给予了子女们细致的指导,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亲密的朋友。

 

D.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出访吉布提期间,看望了正在执行保障设施建设任务的部队官兵。

范长龙说,海外保障设施建设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受现代的学科分类与西式教育影响,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分门别类的,,,,,,。

因此,两者实有大的区别。

理想地说,自然是兼收并蓄为好,但结果也许是两方面都不行。

①而钱穆的传统治学是纵横贯通式的

②而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

③进入古人的知识世界去阅读与体会

④其目标旨在会通

⑤要求学者破除现代知识的分割边界

⑥研究上的要求是专业分割的

A.①④②⑥③⑤

B.①⑤④②③⑥

C.⑥①⑤③④②

D.⑥①④⑤②③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

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C.《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收录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王岳川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

人文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中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

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家。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除思想文化以外,还有以琴棋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和节日民间文化。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界和自由精神。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

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

和谐、妙道、慈悲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

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构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东方价值整体。

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的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已经被百年历史证明不是东方的福音,而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

人类遭遇的问题,核大战也罢,资源耗尽也罢,环境污染也罢,沙漠化也罢,海啸也罢,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

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

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它使得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

在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导引下,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正在走向“理论翻新时代”和“肉体体验时代”。

于是,升级、突破、扩展、肉身感、消费主义就成为这代人的精神轨迹。

当代人成为从旧的“经验时代”蜕变出来又仰望着“理论时代”的中间人,他们从生活话语方式、日常行为模式和当下时尚态度中,将生活娱乐化、文化流行化、生命肉身化、精神平面化。

这些因素在一种“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当代人的想象、城市的色彩和气质、周边的环境和思维的演变。

面对精神生态失衡的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哲人们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

东方差异性文化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了对“东方”的全新关注。

如果我们什么都“拿来”而不“输出”的话,东西方文化就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

可以认为,西方正在吸收东方文化精神而从事人类文化的新整合。

换言之,新世纪西方知识界将目光转向东方,必将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社科认识模式以新思维,并将给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东方知识界带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和重新寻求人类未来文化新价值的文化契机。

(选自2020年6月1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6.关于“中国文化”,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没有中国文化坚持拿来与输出的自主创新,中国就难以实现现代化。

B.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是思想文化,它主要由儒、道、佛三种文化构成。

C.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元性的东方价值整体,并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D.中国文化虽然已经世界化,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全盘西化”浪潮的冲击。

7.下列就西方现代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的浪潮,使人类开始单面化和异化。

B.受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影响,亚洲和非洲人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的危机。

C.西方现代性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的危险。

D.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这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将目光转向东方。

8.下列理解和判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因此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之境”。

B.当代人已经从旧的“经验时代”走出,走进新的“理论时代”,走上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精神复归。

C.设立孔子学院就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自主创新,能给西方中心主义以新思维。

D.孔子学院的设立一定能促使人类文化融合,避免文化生态失衡。

三、(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登待接僚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登将拜太子,辞曰:

“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权曰:

“卿母安在?

”对曰:

“在吴。

”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

临终,上疏曰:

“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

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

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谥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简秀士简:

选择。

B.敕亲近勿言敕:

告诫。

C.宽刑轻赋宽:

宽阔。

D.抚循百姓循:

依顺。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恪等或同舆而载            本立而道生

B.臣闻为政听民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以顺民望作《师说》以贻之

D.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其孰能讥之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

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侯,册立为太子,追谥宣太子。

B.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

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C.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

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

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D.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

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奸乱萌生,百姓生活物品匮乏,应减轻赋税,顺应民意。

卷(共114分)

四、(22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4分)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8分)

酒楼秋望

华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4分)

(2)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抒情方式。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对那些尚在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的呼唤,袒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人生如同“,”,接着抒发人生短暂、长江无穷的慨叹。

无、(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日子里的黄河秦岭

①在我看来,黄河的古老和人类个体的年轻,注定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

现代科学只为我们掀开了黄河文明的一角,唯有文学,才能让我们仰视或俯瞰到黄河文明的表情。

文学心灵的视野比我们眼睛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时光的隧道里扇动艺术的翅膀,不断回首,或者频频前瞻。

黄河文明的表情,就是华夏儿女日子的表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文学的视野里,黄河疆域的宽窄与长短,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她就是我们日子里的一担水,或者一滴水,蓄满了一个散发着五谷杂粮味道的真实世界。

②“日子,就是一担水。

”我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闻到了烟火味儿。

小时候,我不懂。

“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

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

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

“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

中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龙王庙。

求水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种无与伦比的虔诚和渴望。

在红烛的火焰和紫香的缭绕中,庄重、慈祥、平静的水龙王,俯瞰众生,目光里蓄满了母亲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倾注了芸芸众生对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龙,也是水。

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

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

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

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

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

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

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

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⑥荀子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流不息。

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

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滴答,滴答,滴答。

”那是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

她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

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

“我不敢轻视中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

”诗?

我的耳畔,顿时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

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

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

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

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一位农民却这样回答我:

“风水。

”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

“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

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⑪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

那分明是稠泥浆。

有个不争的事实是:

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

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⑫“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

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

信不信,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⑬三十年前,黄河两岸流行着一首叫《黄河源头》的歌,其中的歌词是: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

⑭我至今仍然想做这样一个梦:

自己变成了那个歌声里牧马的汉子,手里拎着酒壶,沿着黄河行走,马蹄悦耳。

不远的擀毡房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为我歌唱……

⑮就这样策马而去,不愿醒来。

2020年1月于天津观海庐

(选自202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老人说到女娲造人,从远古神话的角度表达人们对黄河的宗教般的崇拜,从文化源头展现了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滋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的接纳。

B.黄河流域比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得多,这充分说明了“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的哲学原理。

C.“保卫黄河”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列强所发出的呐喊,现在的黄河已经不再需要保卫。

D.文末借一首歌和一个梦,作者决定去黄河源头居住,从而表达了对黄河悠久文明的酷爱。

E.从文学的角度审视黄河文明,可以帮助人们思考过去和未来,开阔视野,尽情地品尝生活的滋味。

17.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屋檐水的声音,毫无疑问,它也是黄河的声音”?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19.文中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有什么作用?

(4分)

20.作者在第⑫段说“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请谈一谈你从本文中看到了什么。

(6分)

六、(11分)

21.央视《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请仿照下面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以“坚忍”为主题词,仿写一段开场白,要求:

结构相似,整段字数大体相当,必须有四句引用。

(5分)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

”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

”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

”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坚忍)

22.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其包含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6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20年7月8日,云南腾冲,一台ATM取款机前,一双沾满黄泥的雨鞋和安全帽一起摆在地上,一位取钱的中年男子光着脚,站在取款机前,取好钱出来后再穿上雨鞋。

这一幕,被刚好到银行办事的市民看到并拍下传至网上。

事后,意外成了“网红”当事人赵增做说,那天要给工友们发工资,自己从工地骑摩托车去银行取款,为了不影响环境卫生,他才脱了靴子再进去取钱。

你对赵增做的这种“脱鞋取钱”的行为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呢?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现点和态度。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根据文段前后谈到两种治学区别,(5)(6)正好相对,应该分属两种方式,结合前文“思维惯性是分门别类的”可以判断(6)紧承其后比较合理。

(1)中“而”表转折,“纵横贯通”与“学科分类”相对,(5)中“要求”的主语是“传统治学”,(3)中“进入”的主语是(5)中的“学者”,两句中“古人的知识世界”与“现代知识”相对,答案容易确定)

5.B

6.D“已经世界化”与原文不符,原文只是“成为可能”。

7.D原文是“东方差异性文化使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对‘东方’的全新关注”,而不是“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

8.C

9.C

10.C

11.B

12.B“坚决要求”说法不恰当,孙登只是主张先立徐夫人为皇后。

13.答案:

(1)手下的人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一下,不一样,就把那人释放了。

(2)奏疏是在他死后才呈报上去的,这让孙权更加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落泪。

14.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16.AE

17.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突出了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意义,(1分)展现了黄河慈母般的胸怀与深情,(1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由衷的赞美与深深的眷恋。

(1分)

18.作者说的是在黄河沿岸乡村的屋檐上滴下来的水。

屋檐水也会流入黄河,最终汇入大海。

屋檐水身上也可以寄托着黄河儿女的情感。

19.①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展现了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也是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表现了作者的骄傲和自豪。

(2分)②引出下文有关保卫黄河的思考和议论。

(2分)

20.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黄河水的滋养,表现了黄河儿女对黄河的崇拜与依恋

②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展现了黄河文明的博大,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歌颂。

③我们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严重破坏了黄河的生态,表达了作者对此现状的痛心和忧虑。

21.例句略

22.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