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6转辙机概述1.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698455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ZD6转辙机概述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ZD6转辙机概述1.ppt

《ZD6转辙机概述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D6转辙机概述1.ppt(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ZD6转辙机概述1.ppt

,铁路工务、电务部门是铁路运输业的两大基础部门,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的特点。

但是,在道岔及其转换设备、轨道及轨道电路设备上,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养护维修,工务部门和电务部门都必须相互配合,密切协作。

随着工电设备的发展、更新,工电两部门间的联合作业面和作业量不断扩大,因此,双方学习熟悉的一些相关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协作对方的设备性能,显得特别重要。

此主要是为工务参考,所以有关工务基础知识不做详细介绍,重点从电务相关基础知识讲起。

转辙机,转辙机第一节转辙机概述第二节ZD6系列电动转辙机,第一节转辙机概述,转辙机是转辙装置的核心和主体,除转辙机本身外,还包括外锁闭装置(内锁式方式没有)和各类杆件、安装装置,它们共同完成道岔的转换和锁闭。

一、转辙机的作用1、转换道岔的位置,根据需要转换至定位或反位;2、道岔转换至所需位置而且密贴后,实现锁闭,防止外力转换道岔;3、正确反映道岔的实际位置,道岔的尖轨密贴于基本轨后,给出相应的表示;4、道岔被挤或因故处于“四开”位置时,及时给出报警及表示。

二、对转辙机的基本要求1、作为转换装置,应具有足够大的拉力,以带动尖轨作直线往返运动;当尖轨受阻不能运动到底时,应随时通过操纵使尖轨回复原位。

2、作为锁闭装置,当尖轨和基本轨不密贴时,不应进行锁闭;一旦锁闭,应保证不致因车通过道岔时的震动而错误解锁。

3、作为监督装置,应能正确了反映道岔的状态。

4、道岔被挤后,在未修复前不应再使道岔转换。

二、转辙机的技术要求1、转辙机的安装应与道岔成方正,转辙机外壳纵侧面的两端与基本轨或中分线垂直距离的偏差,不大于10mm(外锁闭道岔,不大于5mm)2、列车运行速度大于120kmh的道岔应采用外锁闭装置。

3、多点(含两点及以上)牵引道岔应采用多机牵引方式。

4、发生挤岔时,转换设备应可靠切断道岔表示。

5、列车运行速度大于120kmh的线路,道岔应采用三相380V电源电压的交流电动、电液转辙机牵引。

其他线路可采用额定电压160V直流电动、电液转辙机牵引。

6、驼峰调车场道岔应采用额定电压180-220V直流快速电动、电液、电空转辙机牵引;还可采用额定电压20V的直流快速电空转辙机牵引。

7、多机牵引道岔使用的不同动程的转辙机,应满足道岔同步转换的要求。

8、尖轨、心轨的第一牵引点转辙机,应采用动作杆和锁闭杆同时锁闭的方式。

9、道岔密贴检查列车运行速度120kmh及以下区段的道岔密贴检查应满足以下要求:

单点牵引道岔牵引点中心线处有4mm及其以上间隙时,密贴尖轨和心轨不得锁闭和接通道岔表示。

驼峰调车场使用的快速转辙机可不设表示杆检查表示。

如设表示杆时,在道岔牵引点中心线处有7mm及其以上间隙时,密贴尖轨不得接通道岔表示。

两点及三点牵引道岔第一牵引点中心线处有4mm及其以上间隙时,密贴尖轨和心轨不得锁闭和接通道岔表示,其余牵引点检查6mm。

尖轨的密贴段,在牵引点间有10mm及以上缝隙时不得接通道岔表示。

10、道岔表示冗余系统

(1)在第一牵引点中心线处尖轨或心轨密贴时有4mm及以上间隙时,锁闭机构不得锁闭或接通道岔表示。

(2)当尖轨或心轨从密贴位斥离至5mm及以上缝隙时,应断开道岔表示。

11、道岔表示电路中应采用反向电压不小于500V,正向电流不小于300mA的整流元件;三相交流转辙机表示电路中应采用反向电压不小于500V,正向电流不小于1A的整流元件。

12、各种类型的转辙机及密贴检查装置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能可靠了转换道岔。

在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后,将道岔锁闭在规定位置,并给出道岔位置的表示。

(2)正常转换道岔时,挤切销或保持联结装置应保证不发生挤切或挤脱。

当道岔被挤时,同一组道岔上的转辙机或转换锁闭器、密贴检查装置的表示接点必须断开。

(3)安全接点应接触良好。

在插入手摇把或钥匙时,安全接点应可靠断开,非经人工恢复不得接通电路。

(4)齿轮装置的各齿轮啮合良好,传动不磨卡,无过大噪声。

(5)各种类型的电液转辙机的油路系统不得出现渗漏和堵塞现象。

(6)整机密封性能良好,能有效防水、防尘。

(7)机内配线片和接线端子的螺母无松脱、虚接和滑扣现象。

配线的绝缘层无损伤。

三、转辙机的分类1、按动作能源和传动方式分类,转辙机可分为电动转辙机、电动液压转辙机和电空转辙机。

电动转辙机:

ZD6系列转辙机和S700K型电动转辙机。

电液转辙机:

由电动机提供动力,采用液力传动的方式。

如ZY(J)系列转辙机。

电空转辙机:

由压缩空气作为动力,由电磁换向阀控制。

如ZK系列转辙机。

2、按供电电源种类,转辙机可分为直流转辙机和交流转辙机直流转辙机:

如ZD6系列电动转辙机、电控转辙机。

直流电动机的缺点是,由于存在换向器和电刷,易损坏,故障率较高。

交流转辙机:

如S700K型电动转辙机和ZYJ7型电液转辙机。

3、按锁闭道岔的方式,转辙机可分为内锁闭转辙机和外锁闭转辙机内锁闭转辙机:

ZD6系列电动转辙机外锁闭转辙机:

S700K型电动转辙机和ZYJ7型电液转辙机。

4、按动作速度分类:

普通动作转辙机(3.8s以上)和快动转辙机(0.8s以下)。

5、按是否可挤,转辙机分为可挤型和不可挤型。

第二节ZD6系列电动转辙机,1、组成:

电机、减速器、自动开闭器、移位接触器、摩擦联结器、主轴、动作杆、表示杆、外壳。

2、主要部件作用

(1)电机:

动力源,采用直流串激电动机。

直流电动机的正转和反转可通过改变激磁绕组(定子绕组)中或电枢(转子绕组)中的电流方向来实现。

电气参数:

额定电压160V;额定电流20A;摩擦电流2329A;短时工作输出功率220VA;单定子工作电阻(2.850.14)2:

刷间总电阻4.90.245。

电动机内部接线图,

(2)减速器:

(1)降低电机转速,使转辙机能够输出较大转矩的力。

(2)当停电或故障时,其输入轴头部方棒供手摇转动道岔,行星传动式减速器,(3)传动装置启动片启动片是介于减速器和主轴间的传动媒介。

启动片除了起连接主轴的作用外,还对自动开闭器起控制作用。

启动片,主轴主要由主轴、主轴套、轴承、止挡栓等组装而成。

主轴带动锁闭齿轮,通过与齿条块配合完成转换和锁闭道岔。

主轴,(4)转换锁闭装置转换锁闭装置由锁闭齿轮和齿条块、动作杆组成。

用来把旋转运动改变为直线运动以带动道岔尖轨位移,并最后完成内部锁闭。

电动转辙机每转换一次,锁闭齿轮与齿条块要完成解锁、转换、锁闭三个过程。

转辙机内锁闭(定位状态),(5)自动开闭器自动开闭器用来及时、正确反映道岔尖轨的位置,并完成控制电动机和挤岔表示的功能。

在解锁过程中,由自动开闭器接点断开原表示电路,接通准备反转的动作电路;锁闭后,由自动开闭器接点自动断开电动机动作电路,接通表示电路。

自动开闭器由4排静接点、2排动接点、2个速动爪、2个检查柱及速动片等组成。

静接点、动接点、速动爪、检查柱对称地分别装于主轴的两侧,但又是一个整体。

自动开闭器及其与表示杆的动作关系,(6)表示杆电动转辙机的表示杆与道岔的表示连接杆相连随道岔动作,用来检查尖轨是否密贴,以及在定位还是在反位。

表示杆由前表示杆、后表示杆及两个检查块组成。

表示杆,调整杆,检查缺口,弹簧,导杆钉,表示杆通过电动转辙机的表示连接杆与道岔尖轨连接,随道岔动作,其主要作用是检查和监督尖轨是否密贴。

表示杆在使用前根据道岔实际情况调整好缺口位置及距离,这样,当尖轨不密贴时,自动开闭器中的检查柱不能落入表示杆缺口,接点的转换就不能完成,即新的表示电路不能接通。

这样故障就能得到表示。

当道岔被挤时,顶起移位接触器检查柱,切断道岔表示电路。

缺口调整应在道岔密贴调整好以后进行。

先在动作杆伸出位置,调整表示连接杆螺母,这时检查柱应落入表示杆缺口并保持每侧有1.0-2.0mm的间隙。

然后在动作杆拉入位置,道岔密贴后,松开固定螺栓,调整后表示杆的螺母,使检查柱落入后表示杆的缺口且保持每侧有1.0-2.0mm的间隙。

再经几次定、反位动作试验,设备工作正常,上紧固定螺栓,调整工作即告完毕。

(7)摩擦联结器:

摩擦联结器是联结主轴和减速器,保护电动机和吸收转动惯量的联结装置。

摩擦连接器的结构,内齿轮,滚珠轴承,输出轴,摩擦器联结器除起连接作用外,还有两个作用:

(1)道岔转换完了时,动作电路被切断,电动机因惯性关系不可能立刻停转。

这个惯性动能消耗于摩擦带上,保护了机械传动部分。

(2)当尖轨在转换中途受阻时,负荷超过一定限度,减速器内齿轮在摩擦夹板内空转,断开道岔尖轨和电动机的联系,使电动机继续旋转,不致被烧毁。

摩擦联结器的摩擦力要调整适当,过紧会失去摩擦联结作用,损坏电动机和机件;过松不能正常带动道岔转换。

摩擦联结器的松紧用调整螺母调整弹簧压力来实现。

调整的标准是,额定摩擦电流应为额定动作电流的1.3-1.5倍。

(8)挤切装置挤切装置包括挤切销和移位接触器,用来进行挤岔保护,并给出挤岔表示。

两个挤切销(主销和副销)把动作杆与齿条块连成一体。

在正常情况下,动作齿条完成道岔的转换;挤岔时,挤切销被切断,使动作杆和齿条块脱离,且把移位接触器顶起,切断表示电路,从而保护了其他机械部件。

挤切装置,3转辙机动作过程

(1)齿条块及自动开闭器动作过程(定位向反位传动过程)当电动机通入规定方向的道岔控制电流,电动机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电动机通过齿轮带动减速器,这时输入轴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输出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输出轴通过启动片带动主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锁闭齿轮随主轴逆时针方向旋转,锁闭齿轮在旋转中完成解锁、转换、锁闭三个过程,拨动齿条块,使动作杆带动道岔尖轨向右移动,密帖于右侧尖轨并锁闭。

同时通过启动片、速动爪、速动片带动自动开闭器的动接点动作,与表示杆配合,断开第1、3排接点,接通第2、4排接点。

完成电动机转换、锁闭及给出道岔表示的任务。

启动片坡面推动滚轮,使左侧速动爪抬高,第3排接点断开,左侧检查柱开始抬高。

动接点开始接通第4排静接点,为电动机反转准备条件,动接点接向外侧第1、4排接点,锁闭齿轮拨动齿条块,使动作杆右移,第1排接点断开,切断电动机电路,接通第2排接点,接通反位表示(反位锁闭,接通2、4排接点),反位锁闭时,自动开闭器第2、4排接点闭合。

右侧速动爪上的滚轮在启动片的梯形槽内。

启动片顺时针旋转,右侧滚轮沿启动片左侧斜面上升,第2排接点断开。

启动片继续顺时针旋转,右侧滚轮完全脱离启动片凹槽,自动开闭器第1排接点接通。

启动片旋转335.6。

时,左侧速动爪爪尖滚轮落入启动片凹槽内,断开第4排接点,接通第3排接点,构通道岔定位表示。

4电气特性

(1)额定工作电压:

直流160V

(2)摩擦电流:

正反向摩擦电流相差应小于0.3AZD6-A、D、F、G、H、K型转辙机单机使用时,摩擦电流为2.3-2.9A.ZD6-E型和ZD6-J型转辙机双机配套使用时,单机摩擦电流为2.0-2.5A.,5安装

(1)安装装置:

基础角钢、尖端杆、密贴调整杆、连接杆

(2)安装方式:

正装和反装站在电动机侧看,动作杆向右伸,即为正装;动作杆向左伸,即为反装。

按定位分为四种情况:

正装拉入定位、正装伸出定位、反装拉入反位、反装伸出定位。

正装拉入和反装伸出为定位时,自动开闭器第1、3排接点接通。

正装伸出和反装拉入反位时,自动开闭器第2、4排接点接通。

(3)判断正反装(下图道岔为正装拉入为定位),动作杆、表示杆的运动方向与自动开闭器的动接点的动作方向是相反的。

正装拉入为定位时,道岔从反位向定位转换时,表示杆向左运动,动接点向右运动,故定位时1、3排接点闭合。

正装拉入为定位时,道岔从定位向反位转换时,表示杆向右运动,动接点向左运动,故反位时2、4排接点闭合。

工电配合,一、道岔转换设备施工配合工务部门的配合项目和要求安装转辙机以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如道岔型号、基本轨类型、轨距、尖轨开程、岔枕位置、道岔方正、新设道岔铺设情况、原转辙设备情况等。

通过调查,做好记录,不符合要求者,由工务部门进行调整。

1.道岔型号及轨距:

道岔型号不同,尖轨的长度和尖轨理论尖端处蝗轨距也不同。

尖轨长度为6250mm及以上者,尖轨理论尖端在实际尖端前50mm处,尖轨尖端处的轨距一般都要加宽。

在测量电动转辙机基础角钢尺寸时应引起注意。

2.道岔钢轨类型:

根据钢轨类型选定角形铁;3.尖轨开程:

ZD型转辙机的安装动程为156mm时,道岔尖轨开程应调整在142151mm。

4.整组道岔调整方正:

在安装电动转辙机之前,必须使整组道岔调整方正。

整治的内容有:

一是尖轨第一连接杆改造;二是尖轨与基本轨密贴调整;三是尖轨方正;四是消灭尖轨反弹。

5.有关枕木位置调整:

普通单开道岔安装ZD6电动转辙机时,尖轨第一连接杆中心与尖轨端枕木中心的距离以330mm为宜;与岔心端枕木中心的距离以285mm为宜。

具体以图纸为准。

6.新设道岔按设计铺设到位,部件完整。

7.原有转辙设备安装情况:

原有的转辙设备占据电动转辙机安装位置时,应根据现场情况拟定移设方案。

二、工电配合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在道岔施工中,轨距的调整和安装装置的安装,道岔尖轨的开程调整和密贴调整杆空动距离的调整是工电配合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一)调整道岔尖轨轨距及电动转辙机安装装置的安装在道岔施工时,工务在调整轨距的同时,应设置绝缘轨距杆(有的路局已这样做了);电务应改进L铁的形状,提高安装要求,使L铁与轨腰能靠严顶紧,使电动转辙机安装装置对轨距的保持起一些辅助作用。

(二)调整道岔动程和密贴调整杆拉杆空动距离道岔动程由工务调整,密贴调整杆拉杆(简称拉杆)空动距离由电务调整。

两种调整工作相互关联和影响,必须联合进行。

所谓道岔动程,就是扳动尖轨时,尖轨移动的距离。

尖轨扳离基本轨后,尖轨尖端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距离,就是道岔的动程,也称开度。

动程数值在第一连接杆中心线处测量。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规定:

直尖轨的动程为142mm,曲尖轨的动程为152mm,AT型弹性可弯尖轨12号普通道岔的动程为180mm,12号提速道岔的动程为160mm。

尖轨动程数值,必须保证最小轮背距和最小轮缘厚度的轮对能够顺利通过转辙部分,而不撞击尖轨工作边,如图所示。

拉杆动程是电动转辙机动作杆的动程。

不同类型的电动转辙机,其动程也不同,但都必须大于曲尖轨最小动程。

拉杆动程数值,减去道岔动程数值,即是拉杆在杆架内的空动距离,如图所示。

道岔的动程越大,则拉杆的空动距离越小,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有些类型的电动转辙机拉杆构造动程较小,如ZD6-A250/152型电动转辙机,拉杆动程仅152mm,再加上安装时各部尺寸的影响,使拉杆杆架内空动距离就更小了,甚至不能保证5mm的数值,不得不减少道岔的动程,因而隐藏了不安全的隐患。

安装电动转辙机施工时,工务应首先按规定调整道岔的动程,电务要精确测量各部安装尺寸,尽可能增大道岔动程和拉杆动程的差数,以保证拉杆杆架空动距离。

调整的原则应是:

若道岔动程大,拉杆架空动距离小,则缩小道岔动程到规定的最小限度值,使拉杆空动距离增大;若道岔动程小,拉杆动程大,则缩小拉杆空动距离,增大道岔动程;若道岔动程和杆架空动距离都小,则应拔正道岔方向,重新调整电动转辙机各部安装尺寸;对极个别不能保证拉杆空动距离的道岔,应把道岔动程调整到规定的最小数值,采用窄型杆架,或切削杆架侧边来增加空动距离。

道岔尖轨转换过程中的受力分析,道岔尖轨在电动转辙机的作用下,由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转换,直至与基本轨密贴的过程中,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那就是主动的推(拉)力,被动的尖轨转换阻力和尖轨密贴力。

分析这三个力的产生、变化和相互关系,是道岔联合整治的理论基础。

一、推(拉)力道岔尖轨受到的推(拉)力是电动转辙机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而产生的,它通过电动转辙机的齿条块、动作杆和外部的密贴调整杆作用到尖轨上。

推(拉)力是一个主动力,力的方向与尖轨位移的方向相同。

推(拉)力克服尖轨转换阻力,使尖轨产生位移,实现道岔的转换。

每一组道岔转换时实际所需的推(拉)力取决于该道岔的转换阻力。

转换阻力越大,所需电转机输出的推(拉)力也越大。

电动转辙机能输出的最大推(拉)力就是它的额定负载。

如ZD6-D型电动转辙机的额定负载为3432N,它能产生的最大推(拉)力就是3432N。

推(拉)力的大小可以间接地由电动机的电流来反映。

电动转辙机带动道岔尖轨转换过程中,流过电动机的电流,就是电动转辙机的工作电流。

工作电流的大小间接地反映了道岔在转换过程中推(拉)力的大小,也间接地反映了道岔转换阻力的大小。

工作电流在标准范围内越小越好,但不得小于0.8A。

二、转换阻力尖轨在转换过程中产生阻力叫转换阻力,它与推(拉)力的方向相反。

转换阻力由下列因素产生:

一是尖轨与滑床板间的相对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这个力与尖轨的重量、尖轨与滑床板间接触面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二是尖轨和连接杆组成的框架因转换变形而产生的变形阻力,这个力与框架结构有关;三是尖轨平移时,由于推(拉)尖轨而产生的反弹力,这与尖轨的长度、尖轨根部联结方式、尖端和滑床板的接触状态等因素有关;四是锁闭前克服尖轨绷劲的反弹力;五是特殊的卡阻力,如尖轨和基本轨的肥边,尖轨与基本轨间有或上、或下的卡阻现象等;六是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时,基本轨的横向阻力。

这些阻力不是同时发生的。

当道岔尖轨在移位过程中,前三种阻力同时发生;当道岔无肥边、无卡阻现象时,就没有特殊卡阻力;当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时发生了横向阻力,若尖轨有“绷”劲,就发生反弹力。

道岔转换阻力的大小取决于道岔的结构、施工工艺、维修质量等诸多方面,它对道岔正常转换的影响很大。

所以尽可能地减小道岔转换阻力是工电联合整治的主要目的。

三、尖轨密贴力当转辙机输出的力克服了各种阻力,使尖轨密贴于基本轨后在增加的力为密贴力。

当道岔转换到位,处于锁闭状态时,尖轨对基本轨必须有一定的密贴力,以确保列车通过尖轨时,尖轨可靠地密贴基本轨。

若尖轨有绷劲的反弹力,则尖轨的密贴力将增大。

设尖轨无反弹力时的密贴力为A,尖轨有反弹力时的密贴力为A,尖轨的反弹力为X,则尖轨有反弹力时的密贴力为:

A=A+X所以,尖轨密贴力的大小与尖轨“绷”劲的反弹力、特殊卡阻力等有关。

调整密贴力调整杆的螺栓,可调整密贴力的大小,尖轨密贴力的大小也可间接的用电流大小来反映,这时的电流就是锁闭电流,也叫密贴电流。

密贴力太大,有可能使4锁闭,或者使道岔不能启动,或电动转辙机空转等,使转换设备发生故障。

所以合理调整密贴力,也是工电联合整治道岔的一个重要内容。

道岔病害及整治,一、“绷”的问题“绷”,主要是指尖轨框架处于自由状态靠向基本轨时,存在反弹现象。

这种反弹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尖轨尖端先于第一连结杆与基本轨密贴;另一种是指第二、第三连结杆处先于第一连结杆与基本轨密贴。

产生反弹现象的原因有:

1.尖轨有硬弯或被挤过。

2.尖轨框架组装不合标准。

若尖轨的三根连结杆的长度不符合安装标准,则尖轨框架间将产生内部应力。

3.基本轨框不符合标准。

岔头不方,直基本轨不直,曲基本轨弯折点不标准。

4.尖轨跟端过死。

台螺栓损坏或不标准,间隔铁孔眼大,造成台螺栓不起作用。

5.尖轨中、后部滑床扳过硬,造成尖轨在移动时,尖轨后部带不过来。

前三个是出现上述第二“绷”现象的原因。

克服“绷”现象的整治措施有:

1.整直尖轨或更换尖轨。

2.按标准调整三根连结杆的长度。

从前向后调整,如有误差,可采取加垫或磨削的方法进行调整,一般道岔连结杆长度见表,3.方正岔头接头,拔直直股方向。

测量调改两基本轨控制点间的距离,以60/m钢轨12号道岔为例,第一连结杆处为1441mm,第三连结杆处为1499mm,尖轨跟端处为1642mm,曲基本轨第二弯折点处为1506mm。

检查曲基本轨弯折量,用2m弦量。

第一弯折点矢度为5.7mm,第二弯折点矢度4.1mm,当误差越过1mm时,应重新弯折。

4.更换台螺栓,更换间隙铁,或在台螺栓上加垫。

5.锛砍削平木枕,降低滑床板高度。

6.调整各部轨距,并进行转辙性能测试。

检查道岔“绷”现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设于车站控制台的电流表进行检查。

单独操纵道岔,观察道岔的工作电流和锁闭电流的变化,若工作电流与锁闭电流之差超过0.3A(经验值)时,就说明这组道岔存在“绷”的现象。

另一种方法是用手摇把摇动道岔,当道岔解锁时,由于道岔有“绷”劲。

手摇把出现自动空转现象。

这里可用撬棍检查道岔的绷劲点。

具体做法是将前三根连结杆作为基本测试点,由第一根连接杆开始用撬棍将尖轨向基本轨拔动,拔到哪一根连接杆“绷劲”消除,也就找到故障点。

这种做法叫分段诊断法,比较简单易行。

二、“卡”的问题“卡”,主要是指转辙部分前三块滑床板部位基本轨卡阻尖轨,使尖轨不能与基本轨顺利密贴。

卡阻现象有四种情况:

第一,在普通道岔的第一滑床板不落槽、尖轨底部刨切不好等;第二,AT型道岔尖轨上部卡基本轨头部下颚的现象较多,主要原因是尖轨中后部滑床板过硬;第三由于尖轨作用边或基本轨作用边存在肥边,造成卡阻现象;第四,尖轨拱腰,使第三块滑床板处尖轨上部卡基本轨头部下颚。

克服卡阻现象的整治措施有以下几点:

1.更换滑床板或前后调换滑床板,更换尖轨;2.锛砍削平木枕,降低滑床板;3.对钢轨肥边要及时打磨,对周期性肥边,电务要采取跟踪调整方式;4.处理尖轨拱腰的临时措施是以打磨尖轨上部卡阻部位,必要时更换尖轨。

在道岔运用中,这四种情况都随时可能造成尖轨未转换到规定位置,不能进行正常的机械锁闭,或锁闭后不能正常解锁,使电动转辙机空转等问题。

三、“爬”的问题“爬”,主要是指转辙部分道岔爬尖轨前后串动。

如果尖轨串动量和道岔爬行大于20mm时,就很容易造成转辙机表示杆位置改变。

如果各部销子再有一定旷量,当道岔爬行时,势必改变原来的状态,密贴状态及表示缺口就很难保证原来的设定位置,造成无表示,同时也容易造成密贴杆位置改变,使密贴力变化,导致道岔故障。

尖轨爬行的检查方法:

检查密贴尖轨距尖轨前第一轨缝的距离。

当提速道岔心轨爬行大于10mm,提速道岔尖轨及其他型号道岔爬行大于20mm时,视为爬行超标。

克服爬行现象的措施有:

1.锁定基本轨;2.更换尖轨踵端台螺栓。

四、“松”的问题“松”,主要是指丁字铁螺栓松动,第一连结杆与丁字铁的联结螺栓松动,第一连结杆鸭嘴上、下旷动等。

这些螺栓松动,随时可能使密贴调整杆的动程变化,密贴力不稳。

特别提出,工务第一连结杆的主销旷动量不得大于1mm。

其原因有三个:

1.密贴调整杆与工务第一连结杆相联,如果第一连结杆的主销旷动,则势必引起密贴调整杆的密贴力不稳定,密贴力过大、过小都能造成道岔故障。

2.主销旷动也能引起尖轨移动距离发生变化。

由于尖端杆与尖轨相联,从而间接地引起表示杆动程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表示口不落锁、道岔无表示的故障。

3.工务第一连结杆固定尖轨框架的主要杆件,如果主销旷动,将减小固定框架的能力,可能将固定框架的部分力量转加到电务的尖端杆上,使其难以承受,从而加速尖端杆主螺栓的松旷,威胁道岔表示的正常工作。

克服“松”的现象的措施是采用高强度螺栓或更换为带螺扣的销子,同时应减少道岔爬行,对于第一连结杆的主销应将其鸭嘴上下拧紧。

道岔转换设备的整治和调整,一、道岔尖轨密贴状态的检查和调整

(一)道岔尖轨密贴状态的检查对使用中的道岔,如发现异状较为严重,可要点,用手摇把摇动道岔,检查尖轨的密贴状态。

动道岔,使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松开手摇把时,尖轨保持不动,表示密贴良好;若尖轨自动移位,且手摇把反转,表示尖轨有反弹或绷劲。

这时应立即通知工务,克服尖轨反弹现象。

在通常情况下,检查道岔尖轨密贴状态的方法是在道岔第一连结杆处的尖轨与基本轨间,夹一块宽20mm、厚4mm的铁片,扳动或手摇道岔,道岔不能锁闭,表示不能接通,可视为道岔尖轨密贴状态良好。

这种检查方法符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是常规使用的。

(二)道岔密贴状态的调整(即密贴力的调整)道岔尖轨密贴状态的调整是靠调整密贴调整杆的两个轴套来完成的。

道岔密贴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部颁标准规定,密贴力为1020N510N。

在实际运用中,密贴力不容易测量,一般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判断。

一种方法是在用4mm厚的铁板试验密贴状态合格后,再用厚2mm、宽20mm的铁板,夹在尖轨和基本轨间,扳动或手动道岔,道岔能锁闭,表示能接通,可认为这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