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8853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鹤壁市高三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鹤壁市高三8月月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6分)

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

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

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

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

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

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

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

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

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

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

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

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下列对“精神拾荒三步曲”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精神拾荒”是指通过学、思、录获取生活中的新思想。

    

B.作者倡导的精神拾荒三步曲中的“三步曲”是指学、思、录。

    

C.学和思不可偏废,常学常思。

“学而思,思而录”,都很重要。

    

D.“精神拾荒三步曲”中只有“录”才是精神拾荒最重要的角色。

    

(2)下列对第四段有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这句话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灵感的重要性。

B.“思想者懂得待之以礼”中用“待之以礼”来强调思想者十分的有礼貌,有修养。

C.“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一句中,“仪式”一词强调了写作是留下灵感的好方式。

D.“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中“投奔”突出了“勤于记录”的效果。

(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容易犯的毛病,其后果是糊涂、危险的。

B.作者认为新思想的产生既需要外界的激发,也需要思想者独处时的用心加工和表达。

C.席勒和托尔斯泰都认为新思想的表达和加工只需要与人交往即外界的激励或激发。

D.作者通过“精神拾荒三步曲”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好读,爱思,勤录。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24分)

2.(11分)(2016高二上·通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郭崇,应州金城人。

重厚寡言,有方略。

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

父祖俱代北酋长。

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

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云应地入为契丹,崇耻事之,奋身南归,历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

开运中,戍太原。

会汉祖起义,以崇为前锋。

入汴,改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从周祖平河中,以功迁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

周祖镇邺,以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崇从周祖平国难,与李筠拒慕容彦超于刘子陂,走之,以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遣冯道等迎湘阴公赟于徐州,将立之。

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崇阵于牙门外,赟惧,登门楼呼崇曰:

“汝等何遽至此?

”崇曰:

“澶州军变,遣崇等来卫乘舆,非有他也。

”赟召崇升楼,崇未敢登,即遣道下与语,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

俄而赟所领卫兵都校张令超以众归崇,赟亲将贾、王等数怒目视道,将害之。

赟曰:

“汝辈勿草草,此非关令公事。

”崇即送赟就馆舍。

广顺初,领定武军节度,又为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

未几,复升陈州为节镇,以颍州隶焉,命崇为节度。

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

周祖不豫,促还镇所。

世宗立,并入侵潞州,命崇与符彦卿出固镇以御之。

世宗亲征,又副彦卿为行营都部署。

师还,加兼侍中。

冬,移真定尹、成德军世度。

四年,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

五年,天清节,崇来朝,表求致政,不允,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遣之。

世宗平关南,至静安军,崇来朝。

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宋初,加兼中书令。

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

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

“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

”太祖曰:

“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

”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

太祖笑曰:

“果如朕言。

”未几来朝。

时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重进叛,改命崇为节制。

乾德三年,卒,年五十八。

太祖闻之震悼,赠太师。

(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B.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C.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D.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

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C.不豫:

“豫”本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致政:

也就是致仕,古时指官吏解除政务职务,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崇原名郭崇威,由于要避周祖的名讳,就只用单名一个“崇”字。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代北的酋长。

B.晋祖割地给契丹后,郭崇耻于归顺契丹,毅然南回后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的骑军都校尉。

C.湘阴公刘赟由于澶州军变而没能被拥立为皇帝,他迁怒于冯道,派亲信贾、王等将领杀了冯道,郭崇也没劝住他。

D.监军陈思诲向宋太祖告密,说郭崇有异心,要谨慎防备郭崇,可是太祖相信郭崇是知恩图报、重信守义的人。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

②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

3.(8分)(2017高一下·汕头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2)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

4.(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在自省之后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愉悦的,但它却使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倍感烦恼,他在《虞美人》中怨问苍天的一句是“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2分)

5.(12分)(2019高三上·中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

毕飞宇

深夜四点,我被手机叫醒了,是父亲打过来的。

一看到父亲的号码我就知道,我的祖父,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没了。

都没有来得及悲伤,我即刻叫醒我的女儿,赶紧的,太爷爷没了。

祖父却没有死,好好的。

看见我把女儿都带过来了,祖父有点不高兴,说:

“这么冷,你把孩子叫过来做什么?

”祖父神情淡然,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知道,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

父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

祖父望着父亲的背影,很轻地咳嗽了两声。

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当年是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五十七个学生的身上。

父亲没有考上大学,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

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

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标题很吓人,《春蚕到死丝方尽》。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突然有了愧疚。

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

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

“你忙你的去吧。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像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

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

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不是父亲,而是他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这些人是他当年的心肝宝贝。

人名的后面则是长长的单位与职务,我不可能记住的。

祖父却记得清清楚楚,诸如世界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与之匹配的自然是院士、教授、副省长、董事长……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

“我有福,但心思还是有的。

我立即接过祖父的话,说:

“嗨,不是就爸爸那点事嘛。

那一代人不上大学的多了,爷爷,这不算事。

祖父说:

“这件事吧,我有责任。

我呢,痛苦了很长时间。

突然有那么一天,我释怀了。

我早就不再为这件事苦恼了。

祖父的话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胸口顿时松了一下,我笑了。

祖父像孩子一样也笑了,说:

“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

祖父无力的指头再一次抓住我的手了。

因为发力,都颤抖了。

他不再微笑,祖父有话要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是羞于启齿的样子。

我说:

“爷爷,你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呢?

祖父睁开眼睛,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

“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嗨!

这算什么事呢。

我说:

“你想要多少个花圈?

祖父憋了半天,他轻声却又是清晰地说:

“当年荣校长是182个。

我数过两遍。

”——我对“荣爷爷”的葬礼至今还有模糊的印象:

那是1982年的春天,57岁的荣校长在给同学上历史课,就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倒了下去。

在80年代初期的小县城,绝大部分葬礼只有十来个花圈,182,说“铺天盖地”一点都不过分。

就是在那一刻,我对死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它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又体面又庄严。

那天祖父穿着他的第一身西服,领着我,在花圈之间不停地徘徊,“182”这组数字就此成了祖父的梦,成了祖父关于死亡的理想和标尺,岁岁年年都在萦绕。

第二天中午,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不行了。

在弥留之际他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

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却又是虚拟的会议……

我望着我的祖父——他的弥留又瘦又小,是黑色的,像一个麦克,一把就能抓起来。

我不敢弄出任何动静,我不想听麦克的回音,只是默默地转发了祖父的最后一条微博,祖父留给这个世界的微博极为洒脱:

“也许是最后一条了。

心绪太平。

桃李满天下。

来吧,无恨、无悔、无怨、无憾。

”同时我也通过这条微博向这个世界通报了祖父仙逝的消息,但此后微博长久寂寞,无人回应。

这一天特别特别冷,愿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算是给了天大的脸面。

老实说,我不关心葬礼的人数,我唯一关心的是花圈的数量。

但花圈的数量让我揪心,别说“铺天盖地”,都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

女儿问我:

“爸,怎么就这么几个花圈?

我取出钱包,来到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要来纸,要来笔,要来墨。

我努力回忆祖父酩酊大醉的那些夜晚,那些人名我不可能记得住,那些单位和职务我同样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KGR课题首席教授 石见锋 遥寄哀思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选自《小说月报》2014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祖父的死,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祖父形象,揭示了老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及其对家庭的影响,向读者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前辈人的理想信仰的问题。

B.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可见祖父对学生念念不忘,这与后文学生对祖父去世的淡漠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于世情冷漠和教育问题的反思。

C.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及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父亲与祖父之间的一段恩怨往事,文脉清晰,现实与往事过渡自然,颇似《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

D.祖父的丧事中,花圈数量让人揪心,“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为冷清的丧事增添了些许温情,这一情节暗示“我”理解了祖父的理想追求。

(2)小说中的祖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是“虚拟”,但结尾却说“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题;共18分)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庚:

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学生们偶尔从门口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

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

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

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

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

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

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

”钱理群说。

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

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

”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

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

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XX百科)

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

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

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

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

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

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后来又成为“北大中文四老”之一,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共12分)

7.(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出土的青花瓷器,虽然有不少已经破损,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文物却敝帚自珍,用先进工艺加以修复,使它们重现光彩。

B.孙甜甜虽在首轮比赛中发球出色,打出了4个Ace球,一发成功率还高达77%,但最终未能战胜对手罗伊特,铩羽而归。

C.专家指出,民办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优秀的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办学路子来。

D.温州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不仅墙内开花墙外香,而且还香飘万里。

在今年8月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中,温籍选手陈慧佳超水平发挥,夺取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8.(2分)(2018高二上·佛山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只有紧紧把握产业变革带来的质量提升,我国才有望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内涵价值与国际声誉。

B.此次出台的能源协同规划,是首次京津冀联合发布的区域能源协同发展规划,内容涵盖能源设施协同、能源治理协同等八大领域。

C.开征环境保护税,有利于发挥环境治理的协同效应。

环境保护税的立法,也增强了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

D.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以创作短篇小说见长,其作品多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隐含悲剧命运的平凡生活。

9.(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民对“正能量”的关注和讨论。

“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         。

            。

         。

       ,          。

①只有多创造多传递“正能量”

②每个人的身上有“正能量”,自然也有“负能量”

③才能增加人体的正能量

④“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造成严重的伤害

⑤一个人只有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

⑥这辆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

A.②①⑥⑤③④    

B.⑤⑥②④①③    

C.②⑤③④①⑥    

D.⑤③②④①⑥    

10.(1分)(2017·温州模拟)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线处。

(只填序号)

儒家认为,人的一生不只是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________

①人的一生就是弘扬和实现仁义价值的过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生。

②孟子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