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327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docx

百家争鸣教案及练习2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

(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

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

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

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他提出的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第1课百家争鸣

【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突破】

1.本课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

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本课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一、百家争鸣

1、概念:

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

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

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

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

孔子——创始人

1.地位:

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

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

“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

“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

(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

实质:

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

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

孔子:

《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

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

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

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1)天人关系:

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

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

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

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考:

1.苟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

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

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2.荀子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一般还是把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讲析:

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

但他的学说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道家:

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道学的奠基:

——老子

(1)生平:

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

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2)基本思想主张:

(1)万物起源和演变:

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①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他用自然的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相互转化。

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3)消极悲观的态度:

“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

思考:

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事物总是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以柔克刚

(2)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材料二观点。

问题探究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4.对古文化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

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

李悝在魏文侯时期任相,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

奖励耕战:

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效)”,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

入;创立“平籴法”,好年成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进一步推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

魏国由此强大起来。

实施严刑峻法: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1)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

重难疑点解析

1.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

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

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2)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②战国之世,各种思想流派纷争不息。

韩非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他还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D、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材料一: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

尚贤者,政之本也。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自主阅读)

(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

(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4.“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

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

墨学。

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三.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

完成知识整理表格。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研究主题:

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方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结合教科书内容阅读相关资料。

探究方法:

归纳分析的方法。

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

成果展示:

利用小组探究的结果,撰写历史习作《早期儒学基本特征述评》。

2.实践活动。

①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②调查了解家乡风俗中还有哪些传统礼制的遗存。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B

A.“兼爱”、“非攻”B.“法不阿贵”C.“民贵君轻”D.“以法为本”

2.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D

A.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B.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D.为秦统一方国奠定了基础

3.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

D

A、李悝B、吴起C、申不亥D、韩非

4.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B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5.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

D

A、《诗》B、《春秋》C、《书》D、《尚书》

6.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C

A.克己复礼B.宽刑薄赋C.仁D.民贵君轻

7.结合史实思考:

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D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8.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D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

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

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10.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梁惠王曰: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公孙鞅曰: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

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

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仁”的学说。

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

(2)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

(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4)轨迹:

孔子为总结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思想有保守的倾向,主张回复周礼。

孟子提出了王道主义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文化基点上提升了儒学的理想。

商鞅主张激进的变革。

他们三人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示:

所列举的材料只是提供线索,在理解材料中的观点的同时,还要结合所掌握的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1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

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养子》一篇。

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世硕,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

——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家思想史》第一章

材料二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荀子·性恶》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

(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其关键在于“养而致之”;材料二主张性善论;材料三主张性恶论。

(2)孟子认为性“善”的具体内容为:

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