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4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8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标题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湘教版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问题

成因

表现

后果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恶化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阶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社会早期

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

很肤浅

农业革命以后

随着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纪初

可能论

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二战”以后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其成因如何?

 

2.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以考纲为纲

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7·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解析] 第

(1)题,从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材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围绕该角度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即可。

(2)题,结合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分析其煤炭运输特点,进而分析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答案]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命题出发点] 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污染严重的原因、存在的污染问题。

[命题落脚点] 考查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

[试题评价]

(1)以“关停”见“政策”:

国家下大力气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还老百姓“青山绿水”,是命题出现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本题以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及焦化厂布局变化图为背景材料,强调“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考查焦化产业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同时用这一命题,来形成对国家政策的呼应。

(2)以“园区”见“发展”:

该题目并未仅仅局限在对污染问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对工业现代化、科学化、前瞻性的关注。

“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不仅可以解决和改变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是焦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种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以“布局”见“理论”:

工业布局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内容。

通过图示焦化工业布局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等。

看似未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实际却隐含在这个图示中。

考点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2015·上海高考)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

(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1)A 

(2)D (3)D 第

(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2.(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据观测,近些年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甚至出现完全干涸的状况,而洪涝灾害逐年加重,有人认为这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

2011年至今,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入江水道最窄处修建大坝,招致众多专家非议,一直未获国家批准。

据此完成

(1)~(3)题。

(1)三峡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B.河道淤积加重

C.河水搬运能力增强D.含沙量减少

(2)有人认为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可能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工程(  )

A.引起气候变化,鄱阳湖流域内降水减少

B.导致长江河床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

C.导致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

D.均把长江水调往华北,导致长江水位下降

(3)鄱阳湖大坝修建计划目前难以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B.耗资巨大,政府财力不济

C.可能导致湖泊严重淤积,得不偿失

D.淹没良田,移民搬迁费用过高

解析:

(1)D 

(2)C (3)A 第

(1)题,三峡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河水搬运能力减弱,含沙量减少,河道淤积减轻,所以D正确。

(2)题,有人认为鄱阳湖枯水期逐年延长可能与三峡水库的修建和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工程导致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水加速外流,所以C正确。

第(3)题,大坝建成以后,鄱阳湖在冬季依旧能保持较高水位,这将导致湖区大量湿地消失,不仅众多的鸟类无法在此越冬,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破坏,A对。

大坝修建难以通过与资金无关,B错。

湖泊大坝修建导致鄱阳湖水位升高,淤积较轻,C错。

鄱阳湖大坝的修建是为了保持鄱阳湖原有水域,进而发展养殖、航运等,不会导致大量移民,D错。

故选A。

3.(2018·广西钦州模拟)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

(1)~

(2)题。

(1)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2)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分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1)D 

(2)A 第

(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

(2)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会阻断土壤空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分的运移,①③正确。

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所以②④错误。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3.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雾霾”天气、“赤潮”“水华”等环境污染问题近年在我国多地经常发生,这已引起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现实中发生的某一环境问题为背景,提供景观图、统计图及相关文字材料,考查考生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的理解,应用所学原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高考常见命题形式。

2.聚焦城市问题,关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利用相关图文资料考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相关举措,既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理应重点关注。

[热点押题]

1.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

读图回答

(1)~

(2)题。

(1)北京市(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解析:

(1)B 

(2)D 第

(1)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春季多大风天气,大风吹散雾霾,春天雾霾天气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

(2)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2.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

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

(1)C 

(2)D 第

(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雾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

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

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气体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2.可持续城市

可持续城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不降低的前提下,能够为其居民提供可持续福利的城市。

(1)内涵

①环境健康、经济繁荣、社会平等。

②环境影响(外部性)在区域承载能力范围内。

(2)基本标准

①减少对水和空气的污染,减少具有破坏性的气体产生和排放。

②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③鼓励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

④鼓励个人作为消费者承担生态责任。

⑤鼓励工商业采用生态友好技术,开发、销售生态友好产品。

⑥鼓励减少不必要出行的城市交通,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8·广东七校模拟)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如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300m以下地带    B.1300~1900m地带

C.2500m以上地带D.1900~2500m地带

2.与2000年相比,2008年该地区1900m以上地带人地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人地关系趋于缓和,大量开垦耕地

B.人地关系趋于缓和,人口迁出

C.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大量退耕还林

D.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口迁入

解析:

1.A 2.B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耕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

与2000年相比,2008年1300m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故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故A项正确;1300~1900m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故B项错误;1900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C、D项错误。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1900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该地区地形为山地,海拔高,开垦耕地的条件不足,所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应该是人口外迁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错误。

(2018·揭阳一模)如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4.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5.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错误的是(  )

A.减轻了淡水变咸

B.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

C.减轻海洋污染

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

解析:

3.D 4.B 5.B 第3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

第4题,由示意图可以确定,该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

第5题,根据示意图中信息,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的后退,同时使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

如图示意针对我国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6~7题。

6.该农业生产模式适宜推广的地区是(  )

A.三江平原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7.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鱼塘水质将转化为咸水B.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C.因地制宜,减轻水涝D.可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解析:

6.C 7.C 第6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小麦、玉米是北方作物,排除B、D选项;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第7题,该生产模式并不会使鱼塘的水变为咸水;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农药,不会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该模式因地制宜,既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土地问题,又解决了土地盐碱化和低洼地洪涝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当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

成都的活水公园是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和“人水相依”的生态理念,将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展示被污染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如图为成都的活水公园。

据此完成8~9题。

8.可以发展成都治水模式的城市是(  )

A.乌鲁木齐B.兰州

C.西宁D.广州

9.建立活水公园的生态效益是(  )

A.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B.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加快水体流动,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C.营造亲水型宜居城市

D.推广高科技的环保技术

解析:

8.D 9.B 第8题,成都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发展活水公园是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内的降水资源。

广州降水量大,也可以发展成都的治水模式。

第9题,建立活水公园可充分利用水循环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水的污染浓度。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坛子里,埋入地下,几年后再拿出来泡茶喝。

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

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

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

有关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几种观点,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11.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严格限制私家车增长

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扩大湿地面积

D.广泛植树造林

解析:

10.D 11.B 第10题,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内涵:

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第11题,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过量排放,故其根本治理措施应从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二、非选择题

12.(2018·安徽淮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9月3日,广西崇左市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网民来信:

这几年,我市在大力发展桉树种植,虽然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见效快,但危害更严重。

种植桉树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原有植被无法存活、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老百姓都说它是“抽水机”“耗肥机”“毒树”和“生态杀手”!

希望政府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好好管理一下吧!

市长回复:

感谢您对我市发展的关注!

就您反映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专家研究表明,桉树没有毒性,其单位重量干物质合成所需水量远小于针叶林、黄檀、马占相思等树种,肥力消耗也小于玉米、咖啡等农作物。

我市桉树种植有如下误区:

(1)每亩植株多在300棵以上(推荐每亩100棵左右);

(2)砍伐周期3~4年(巴西约7~8年);(3)大量使用除草剂去除林下“杂灌木”;(4)“炼山”:

砍伐后放火烧山。

所以,我市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桉树之过,通过合理种植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我市贫困地区较多,利用桉树发展相关产业(如木材加工、造纸等),对我市扶贫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

(1)分析过去崇左市桉树种植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2)试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为崇左市桉树的合理种植提出建议。

(3)说明如何借助桉树产业的合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其脱贫致富。

解析:

(1)题,可结合材料中市长回复内容分析回答。

(2)题,针对当地问题,结合巴西经验回答即可。

第(3)题,一方面要延长桉树产业产业链,向上游、下游产业,甚至相关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答案:

(1)桉树生长速度快,种植密度过大,砍伐周期短,水分和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生产力下降;化肥、除草剂过度使用导致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除草剂的使用及烧山除草去杂,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地山区降水丰富,原生植被的退化导致植被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

(2)控制桉树种植密度,合理调整桉树种植面积;禁止烧山,保护原生植被;合理使用化肥及除草剂;延长桉树砍伐的时间间隔;禁止在耕地、水源地种植等。

(任答三点即可)

(3)桉树苗及木材出售增加农民收入;桉树种植带动造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