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593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docx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专题16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考点16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知识整合:

1.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外来物种的引进,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

数十座较大商贸城市的出现,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

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

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2)标志:

雇佣关系的出现。

(3)发展状况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有了缓慢的发展,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状态。

2.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行的原因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②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③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④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4)影响

①积极影响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海禁

①含义

由官府统一管理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②推行原因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③实质

是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

(2)闭关锁国政策

①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②推行原因

a.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生产的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是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

b.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消极影响

a.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b.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重点考向:

考向一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变化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揭示其间的联系与规律,是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宗旨。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古代赋役基本结构与演变过程的主要线索已取得共识。

工商杂税暂且不说,就田赋和徭役的演变而言,夏、商、西周是赋役制度起源与初步变化的历史阶段,人们基本上通过井田制,围绕孟子所说的“贡、助、彻”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讨论。

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

此后,随着经济与阶级关系、财政需求等多方面的演变,赋役结构不断产生重大变化。

秦制为田租(税)、口赋、力役。

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

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役,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

中国古代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由人头税向资产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税、役归并为田赋的转化。

换而言之,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

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

2.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典例引领】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

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

此改革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B

考向二唐宋时期经济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

唐宋制度史研究已经证明,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专卖制度、对外贸易制度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

具体表现: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

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规模不断缩小,民营规模日渐扩大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

在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

国家干预

的减少

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

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

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典例引领】《唐六典》载:

“凡营军器,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曰:

“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

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

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答案】C

考向三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外贸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

明中期以前以开放为主,明后期至清以闭关为主。

(2)外贸路线

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

(3)外贸性质

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典例引领】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

这带来的影响

A.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C.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答案】A

考点冲关:

1.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

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

这最能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2.宋太宗淳化四年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

“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3.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弃商从政

B.徽商追求虚荣

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

D.政府抑商

4.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了,而已成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换的经济活动了,并且出现了拥有相当数量和实力的手工业主、工人和商贾集团,他们的存在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理应给予新的定位。

这表明

A.重商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

C.工商皆本观念出现有其必然性

D.封建社会逐步实现了四民平等

5.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6.《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

陆游认为:

“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

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7.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这反映了

A.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

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

C.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

8.下表为清前期诸帝通商谕旨粗略统计表

发布时间

谕旨主要内容

顺治八年

谕吏部:

“榷关之设,国家藉以通商,非以苦商。

……朕灼知今日商民之苦,著仍旧每关设官一员,其添设者悉行裁去。

康熙四年

谕户部、工部:

“各省钞关之设,原期通商利民,以资国用……嗣后,凡地方收税官员……恪遵法纪,务期商贾通便,地方相安……”

雍正二年

“从来榷关盐税之役,所以通商裕国。

……通商即所以理财,足民及所以裕国。

如自利自便,罔上行私,责有攸归。

乾隆八年

谕:

“民间贸易,官为设立牙行,以评市价,所以通商便民,彼此均有利益。

上表反映出清朝前期统治者

A.设榷关增收入

B.政策具有灵活性

C.闭关锁国政策松弛

D.实行农商并重的政策

9.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地收取更多的“利”。

据此判断,下列对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分析正确的是

A.使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B.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C.是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体现

D.使中国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

10.清朝统治者认为:

“大皇帝君临万困,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形成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领先地位

B.东亚朝贡体系构造的国际格局

C.统治者的“天朝上国”心态

D.“闭关锁国”政策的封闭性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初年南京政府规定:

“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并由“织造批准注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此后,出现了“自此有力者畅所欲为”,“遂有五六百张织机者”。

乾嘉年间,全城织机数已达“三万余计”,至道光时,仅锻机使“以三万计,纱、绸、线、绫织机不在此敌”,这些织机大部分受手工工场主的直接或间接控制。

——摘编自陈拫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康乾时期,在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中,两极分化剧烈。

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務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译者則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

在竞争中,贫者破产而沦为雇工,富者积累资金而雇工经营。

——摘编自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以农业而言,生产工具基本上沿用宋元以来的一整套农具,耕作技术基本上还是宋代水平,和欧洲相比,18世纪中叶,处于乾降鼎盛时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已从总体上落于经过“工业革命”的西欧列强之后。

长沙京刀业行规规定:

“一议外来京刀,内行外行,毋得发售,如违将货充公”。

——摘编自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淸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直通高考: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2016年江苏卷)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主旨是一些地主、富农雇佣无田农民种地,获取利润,二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2.【答案】D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不是官府封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评价。

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至60年代,受新中国初期反帝斗争及后来“左”倾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者大都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评价持“自卫说”观点;到20世纪80年代受改革开放国策的影响,学者又大多持“自杀说”,可见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故选B。

两种观点均是在不同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得出的不同结论,故A、C、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材料一方面反映宋代陆游坚持重农抑商的观念;另一方面又记载了清代徽州人章策弃儒经商,包括一批士大夫甚至明朝宗室后代也走上“商贾之道”,此变化说明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故选D。

战国以来包括明清时期中国重农抑商观念一直浓厚,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故A、C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交流频繁未从材料中看出,故A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廷不满而修改地图,所以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B项错误;从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央,可以看出中国以自己为中心,故C项正确;清朝初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表格反映出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通商的政策在不断调整,具有灵活性,故B项正确;设榷关增收入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清朝一直推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故C、D两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明清时期政府推行各种经济限制政策的出发点是既能维护统治又能更好地获利。

据此可知,“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体现,故C项正确。

“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说明政府不是垄断外贸,只是加强对外贸的控制,A项错误;“更方便地收取更多的‘利’”说明“海禁”政策有利于政府增加收入,但不能由此断定“海禁”政策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B项错误;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不能说明中国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属于表现,排除C;A、B不属于根本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的封闭性造成思想认识的盲目自大,故选D。

11.【答案】

(1)表现: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作坊和手工工厂的规模与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商品经济的发达(商人集团和商业资本的迅速发展);废除匠籍制度,使手工业者脱离了世代承袭的劳役;国家赋役制度的改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了。

(2)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欧洲;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束缚。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滞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专制主义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八股取士;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儒轻贾的价值观念和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文化自大主义的影响。

【直通高考】

1.【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答案】

(1)做法:

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

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

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问,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人民可以进入山泽……以补助生活”等概括“惠商”政策的成效;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概括“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其经济后果。

(2)问,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概述即可。

第(3)问,从“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的地位及实施情况等方面说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