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771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docx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

学年度期中考试

高二学年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宋人认为:

“为官之要,曰廉曰勤。

”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

他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

例如:

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侈、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

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

因此,时人又唱道:

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

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就有数十人。

当时民谣说:

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

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

南宋初,大将张俊所领士兵因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

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

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

当时民谣道:

“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

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

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

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

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唯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

“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

再如:

“世上正事三件:

“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

骗盗、贪索和赌钱。

”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等。

(选自王春瑜《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

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也有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这些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C.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D.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人人为官莫敛财”等。

D.民谚“又穿华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西夏反贪文化中的民谣谚语也包含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内容,其中有控诉,有讽刺,也有劝善戒恶,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

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

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

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

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

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

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

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

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

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

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

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

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

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

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

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

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

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

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

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

相关链接:

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

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

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

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

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

“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

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

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5.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

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E.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

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6.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

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

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

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

信上说:

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

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

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

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

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诉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

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

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

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

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

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

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

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

”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

“发错了,这是谁干的?

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

这不是乱弹琴吗?

”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

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

这歌真好听啊!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

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8.小说标题有何意蕴?

请简要概括。

(5分)

9.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

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位,这里指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明清两代多用年号称呼皇帝,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D.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用来代指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

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罗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孤城守卫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

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③。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④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

就着山势。

③笳:

一种乐器。

④北庭:

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4、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5分)()()

A、首联开篇点题,诗人梦见拱形的毡帐就着山势而立,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

现实中的“孤客”隐指梦境中的团圆。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

诗人写此诗才三十出头,他竟也感到“老”的降临,可见这个“老”字包容了他所历之苦有多重!

C、颈联写虽然南国五月已属草木葳蕤、花开四野的仲夏,而北国边城却还未见有任何花开,有的只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

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15、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的“”正印证了这个道理。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状态,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16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只能望其项背。

②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③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

④今年6月27目,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⑤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⑥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将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A.②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B.2013年,河南滑县的粮食总产量达28亿斤,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位,其中小麦产量超过18亿斤,堪称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县。

C.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D.一只花瓶——弧形的腰身、素淡的色彩,古雅而精致,端坐在藤萝形的木架上,瓶中几枝刚采摘的菊花,更添韵致。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