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9816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美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感性认识

B.

审美意识

C.

审美关系

D.

知、情、意

2.对游戏说的形成没有做出直接贡献的美学家是()。

A.

康德

B.

席勒

C.

斯宾塞

D.

黑格尔

3.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

期待视界

B.

先验图式

C.

主体经验

D.

先见之明

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

A.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

B.

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C.

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D.

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

5.艺术家的灵感是一种()。

A.

非理性的迷狂状态

B.

神秘的天启现象

C.

创造力高度活跃的心理状态

D.

纯粹的无意识状态

6.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

B.

C.

D.

7.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A.

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

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

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

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8.下列要素不属于艺术想象的是()。

A.

意象的触发

B.

意象的发展

C.

意象的鲜明

D.

意象的形成

9.19世纪中叶以前,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美学研究倾向是()。

A.

“由下而上”的方法

B.

“由上而下”的方法

C.

重视科学实验的方法

D.

实证主义方法

10.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A.

虚拟性

B.

敏感性

C.

想象性

D.

情感性

11.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

认识关系

B.

伦理关系

C.

精神关系

D.

实用关系

1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具有人为色彩,后者没有人为色彩

B.

前者物与我处于对立状态,后者物与我处于统一状态

C.

前者是中西艺术共有的现象,后者是中国艺术独有的现象

D.

前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后者则是主体隐藏在意象的背后

1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A.

美在形式

B.

美在关系

C.

美在生活

D.

美在距离

14.诗与画都是艺术,其作品结构中都必然具有且性质相同的层次是()。

A.

物质材料层

B.

形式符号层

C.

意象世界层

D.

意境超验层

15.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一命题的人是()。

A.

康德

B.

席勒

C.

马克思

D.

培根

16.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

B.

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

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

D.

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17.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

“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人要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就必须具有()。

A.

闲暇时间

B.

自由意识

C.

物质条件

D.

艺术趣味

19.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

艺术批评

B.

艺术接受

C.

艺术品

D.

艺术创造

20.“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

自然美与艺术美

B.

艺术美与自然美

C.

现实美与艺术美

D.

艺术美与现实美

21.艺术意象最根本的特点在于()。

A.

虚拟性

B.

感性

C.

想象性

D.

真实性

22.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

符号说

B.

表现说

C.

游戏说

D.

教化说

23.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

A.

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B.

人类社会初步形成

C.

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D.

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24.古希腊人把“艺术”理解为各种工匠的技术或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A.

物质产品

B.

精神产品

C.

人工制品

D.

自然物

25.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A.

《论美书简》

B.

《判断力批判》

C.

《审美教育书简》

D.

《美学》

26.车斯托威尔指出:

“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

”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

美在理念

B.

美在移情

C.

美在关系

D.

美在完满

27.艺术接受的主体性不是表现在()。

A.

接受者需要重建作品的艺术意象

B.

接受者需要创造新的艺术意象

C.

接受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期待视野”

D.

接受者需要填补作品结构中的空白

28.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贺拉斯

D.

席勒

29.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

A.

美是主观的

B.

美是客观的

C.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0.由红色而感受到温暖,这种心理现象是()。

A.

.联想

B.

通感

C.

移情

D.

想象

31.叔本华说: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

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

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

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

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32.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

A.

功利

B.

逻辑

C.

日常自我

D.

自由

33.康德自称他在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从美学上说,这个“革命”主要是指他把美学研究()。

A.

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

B.

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

C.

从重内容转移到重形式

D.

从重形式转移到重内容

34.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人美感与()观念相关。

A.

生殖崇拜

B.

图腾崇拜

C.

动物崇拜

D.

人的巫术

35.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

立普斯

B.

费希纳

C.

布洛

D.

丹纳

36.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

以模仿动物为美

B.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

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D.

性的选择

37.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38.美感开始于()。

A.

异性的吸引

B.

游戏的冲动

C.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D.

祭祀的崇拜

39.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

A.

相对主义观念

B.

形而上学观念

C.

怀疑论的观念

D.

开放性的观念

40.“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是出自()。

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

《大希庇阿斯篇》

C.

《判断力批判》

D.

《美感》

41.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

A.

没有起点,但有终点

B.

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

C.

既无起点,也无终点

D.

有起点,也有终点

42.美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直接基础是()。

A.

艺术活动

B.

客观存在的美

C.

审美意识

D.

审美理想

43.艺术创造最主要的是创造()。

A.

艺术境界

B.

艺术形式

C.

艺术情感

D.

艺术意象

4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根本的缺陷在于()。

A.

脱离人的美感经验来谈美

B.

脱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谈美

C.

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

D.

脱离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谈美

45.想象得之在瞬间()。

A.

与体验和修养无关

B.

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C.

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D.

与体验和修养都息息相关

46.在美学史上,把崇高区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美学家是()。

A.

朗吉诺斯

B.

毕尔兹利

C.

康德

D.

黑格尔

4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指的是()。

A.

审美的非功利性

B.

审美的非自觉性

C.

审美的具象性

D.

审美的个性

48.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A.

艺术的起源

B.

艺术的功能

C.

艺术的本质

D.

艺术的内容

49.不主张载道说的美学家是()。

A.

孔子

B.

韩愈

C.

柳宗元

D.

.陆机

50.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A.

喜剧

B.

悲剧

C.

优美

D.

崇高

51.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

A.

是一致的

B.

有一些共同点

C.

根本不同

D.

差异很大

52.优美对象的特点是()。

A.

内容压倒形式

B.

形式压倒内容

C.

形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D.

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53.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

A.

呼吸器官

B.

感觉器官

C.

运动器官

D.

思维器官

54.悲剧性冲突源于()。

A.

正义与邪恶的矛盾

B.

人物的过失

C.

自然的灾难

D.

日常生活的不幸

55.美学之所以是一门人文学科,主要是因为()。

A.

它受到世界观的深刻制约

B.

它涉及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

C.

它与伦理学在内在精神上相通

D.

它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

56.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

美感的主体差异

B.

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

C.

美感的一般特点

D.

美感的感觉特征

57.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与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A.

精神产品

B.

物质产品

C.

人工制品

D.

自然物

58.对中国古代“感物斯应”的正确理解是一种()。

A.

低级的美学观

B.

感官美学

C.

心与物的交流

D.

官能刺激

59.认为艺术“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思想家是()。

A.

奥古斯丁

B.

黑格尔

C.

克莱夫•贝尔

D.

海德格尔

60.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A.

毕达哥拉斯学派

B.

伊壁鸠鲁派

C.

英国经验派

D.

精神分析学派

二、名词解释。

1.生命的机械化

2.柏拉图的美育观

3.悲剧性

4.集体无意识说

5.悲剧

6.崇高

7.丑

8.荒诞

9.审美个性

10.审美趣味

11.审美主体

12.无我之境

13.喜剧

14.意境

15.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

16.优美

三、简答题。

1.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2.简述美育的特点。

3.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4.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5.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6.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7.为什么说优美与崇高同属审美范畴?

8.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9.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10.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

11.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12.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2.结合自己的审美欣赏体会论述直觉的特征。

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

“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试论美的问题在于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5.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试以杜甫《春望》为例,分析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附: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8.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A

B

C

D

B

A

B

D

C

D

D

D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B

A

B

C

C

C

C

C

B

B

D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B

D

A

A

B

B

A

C

B

B

B

C

D

C

D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C

B

B

D

C

A

D

B

A

D

B

C

C

B

C

二、名词解释。

1.生命的机械化

(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

(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

(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2.柏拉图的美育观

(1)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

(2)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也会导致欣赏者摹仿,淫秽内容会把人教坏。

(3)艺术作品应摹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4)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3.悲剧性

(1)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

(2)在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遇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

(3)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集体无意识说

(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4)这是一种从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5.悲剧

西方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美遭受毁灭,令人产生痛心之感,但同时又有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力量。

鲁讯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6.崇高

西方经典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称之为壮美。

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的审美形态。

是人的理性战胜情感后对复杂事物的肯定认识。

具体表现为:

(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

(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7.丑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的不和谐状态,如果丑的外表下是伟大的善,就变成了崇高。

具体表现为:

(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

(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8.荒诞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9.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是美感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它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

10.审美趣味

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11.审美主体

审美活动中展开活动的一方。

审美活动的主体只能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或人的所有状态都是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只有在审美活动的展开中存在,一旦审美活动结束,人又回归为人,不再是审美主体。

即审美主体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动态性精神存在。

12.无我之境

(1)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

(2)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13.喜剧

西方的经典审美形态之一。

喜剧是以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丑的事物的轻度否定。

喜剧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幽默、滑稽、讽刺、诙谐、揶揄、荒诞、趣剧、闹剧等,否定程度也不尽相同。

14.意境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汇聚畴。

(2)意境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3)意境是一种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

15.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

(1)意象的物态化:

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

(2)意象的物化:

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

16.优美

传统而普遍认识的审美形态。

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它唤起人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

三、简答题。

1.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

(2)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

2.简述美育的特点。

(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

(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

(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3.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4.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2)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3)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

(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

(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

(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

(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

(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

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6.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7.为什么说优美与崇高同属审美范畴?

(1)从心理反应方面看,虽然所引起的反应不同,但两者都能给人以审美的愉快。

(2)从对象的形态看,崇高的对象与优美的对象都可看成是美的,都能让人心旷神怡。

(3)从人们的审美需要看,人们既需要优美的对象,也同样需要崇高的对象。

(4)从创作的角度看,优美的作用品与崇高的作品都能让人赏心悦目。

(5)从艺术的效果看,优美的作品与崇高的作品都能寓教于乐,达到美的效果。

(6)从美的反面看,优美本身排除了丑崇高本身也未包含丑。

8.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

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

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

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

②美育中的情感活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

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9.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1)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

(2)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3)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4)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5)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10.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

(1)艺术的接受,在本质上是欣赏者对艺术意象的重建过程。

(2)这种重建是以艺术家心目中的意象为基础的,但实际上是以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的。

(3)作品的符号形式向接受者提供了藉以获得意思的潜在可能性。

(4)欣赏者应调动自身的主体性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重建意象。

11.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2)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会使美学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

既要研究审美客体,又要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