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9905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6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

2.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景导学]

材料 两则漫画

漫画1

漫画2 《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

思考:

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

提示:

中体西用。

一、“开眼看世界”

[教材导学]

1.背景

(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

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

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轻巧识记] “开眼看世界”

[易错易混] 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教材导学]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目的:

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6.意义: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易错易混]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虽都属于地主阶级派别,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三、维新变法思想

[教材导学]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2)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

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

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

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

(1)康有为:

①主要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思想作用:

有力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影响

(1)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2)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轻巧识记] 维新变法思想

[易错易混] 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探究一 “中体西用”思想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下表为上海格致书院课士试题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

试互证而详论之。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

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

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

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

[信息解读] 

(1)从省略号后的内容中提炼试题的观点,进而组织答案。

(2)材料共五句话,前四句话是一层,说明了“中体西用”出现的原因;第五句话是一层,说明了“中体西用”的意义。

[答案提示] 

(1)表述: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

坚持纲常政教。

(2)背景:

①西学的传播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③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

迎合:

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

 

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从革命史观看

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

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

“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题型突破]

 1884年7月11日,郑观应在日记中写道:

“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

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

中国遗其体而效其用,所以多扞格,难臻富强。

”这表明他(  )

A.发现了中国比西方的优越之处

B.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C.指明了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D.提出了实行维新变法的主张

[思路引导] 

―→

―→

[解析] 郑观应在日记中一语道破了洋务运动的缺陷所在,“遗其体而效其用”,即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样的运动难以使中国走向富强。

由此可知,郑观应还未能指明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未能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但他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故选B项。

[答案] B

 

“中体西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这有利于打破国民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

[针对训练1]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这则材料实质是(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

[解析] 材料的主旨体现了“中体”是“西学”的前提,肯定了在封建顽固思想控制下,“中体”为“西学”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 C

探究二 康梁维新思想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纳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根据材料一,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

其“高明”在何处?

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信息解读] 

(1)材料一的开头说明了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的状况思考康有为这样做的意图。

(2)本问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注意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提示] 

(1)高明: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熟理论作指导;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2)主要思想:

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

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①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

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题型突破]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思路引导] 

[解析] 此题关键注意“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西装”实际指西方文化,董仲舒、李贽都是古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故A、B不符。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猛烈批判儒学,显然不是借助、利用孔子宣传主张,D不符。

联系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孔子宣传维新思想,故选择C。

[答案] C

 

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寻求变革,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针对训练2] 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A.树立孔子权威B.否定君主制度

C.促进思想启蒙D.减少变法阻力

[解析]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

材料中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 D

一、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维新变法思想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政治运动的开展,政治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在原有体制下实行改革的道路行不通。

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最后清朝覆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二、19世纪60~90年代的西学东渐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领导者

地主阶级洋务派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重点

先进科技

政治制度

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实践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影响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

2.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时跟踪训练(十四)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

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B.《四洲志》

C.《天演论》D.《孔子改制考》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可知这本书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

[答案] A

2.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开眼看世界”行为的实质是(  )

A.反对清王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解析]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答案] B

3.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解析]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制度,选择C项。

[答案] C

4.“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这一言论针对的是(  )

A.抵抗派B.洋务派

C.顽固派D.维新派

[解析] 依据“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可知是体用不统一,针对“中体西用”,提出“中体西用”主张的是洋务派,故B项正确。

[答案] B

5.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③

[解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其思想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中“技”重点是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属于器物层面的主张,没有看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全方面的落后,①③正确。

作者认为只要学到西方的长技就一定能战胜西方,表明在思想上以天朝上国自居,②正确。

故选C。

[答案] C

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

“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倡西学、兴民权

[解析] 采西学、制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故C项正确。

[答案] C

7.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

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

A.专制制度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D.民主制度

[解析]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A、B、C不符合维新派思想主张。

[答案] D

8.1897年梁启超编辑出版《西政丛书》,其内容分史志、官制、学制、公法、农政、工政、商政、兵政等,“凡书三十二种,都是当时讨论西洋政事的切要之书”。

这反映了维新派(  )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抵制学习日本

C.主张建立共和制度D.重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 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共和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进而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都是当时讨论西洋政事的切要之书”,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今天“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人们学习西方的障碍

D.对维新派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解析] 题目表明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就出现了“西学中源”说,这种说法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选B。

题干材料说的是在向西方学习,不是毫无价值,A项错误;这不能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C项错误;这种说法有利于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所以对维新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D项错误。

[答案] B

10.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严复被称作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他们都(  )

A.重视通过书籍报刊了解和介绍西方

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 林则徐注重翻译西方著作,主张向西方学习,维护清朝统治;严复是维新派代表,编译《天演论》,主张变革维新。

因此A项二者主张的是相同点。

B、C两项符合严复,D项符合林则徐。

[答案] A

11.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解析] 从题干表述看这一新学派的特点是中西方思想的结合,而其中对西学的认识“支离破碎”,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B项。

[答案] B

12.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 A项和B、D项分别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主张,均不符合题干“19世纪末”的时间要求。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三 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

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

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上述材料的思想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信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可判断材料一反映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

(2)问据材料二中“先设议院以固民心”、材料三中“三权立,然后事体备”可知二者均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第(3)问据三则材料的出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主张:

洋务派。

主要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3)作用:

材料一:

洋务运动,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材料二: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材料三:

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

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

……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

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

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

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

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

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

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

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解析] 第

(1)问,“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2)问,据“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概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答案] 

(1)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