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9967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docx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1.1研究区位置

研究区位于大庆长垣上,研究范围是整个杏北地区高三组油层,地震工区面积约342.7Km2,重点研究高三组储层及成藏条件(图1-1)。

图1-1研究区位置图

1.2区域构造演化

1.2.1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

松辽盆地是一个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时期的断坳盆地,发育于晚侏罗世,受断陷控制,沉积了巨厚的火山岩和陆源碎屑岩,后期抬升遭受剥蚀,形成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的区域不整合。

早白垩世后,受盆地坳陷作用控制,整体下沉,沉积范围广布全盆地。

松辽盆地演化经历了完整的兴衰过程,包括隆起、断陷、坳陷和萎缩四个演化阶段。

(1)隆起阶段(T—J2)

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使中亚海槽收缩回返,三叠纪-中侏罗世地幔上拱,处于隆起剥蚀状态,盆地初始形成。

(2)断陷阶段(J3—K1d)

断陷早期火石岭组沉积,受燕山运动二幕影响,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由于主断裂发育,导致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此期间各断陷相对独立,水体较浅,主要为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喷发和火山碎屑岩沉积;断陷中期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沉积时期,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水体扩大、加深,形成沉降中心,沉积了一套暗色泥岩为主的含煤陆源碎屑岩及滨浅湖-半深湖相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建造;断陷晚期-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也称为断坳转化期),受燕山运动三幕影响,基底断裂重新活动,形成了中央断陷带、中央隆起带和东部断陷带两堑一隆的构造格局,构成了松辽盆地的雏形,属快速充填补偿式沉积,为盆地进入坳陷式沉积奠定了基础。

此期间地壳以整体沉降为主,水域扩大,沉积物覆盖了侏罗世诸断陷,随着地壳下降、坳陷发育,完成了断陷向坳陷的转化。

(3)坳陷阶段(K1q—K1n)

松辽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松辽盆地主要的生油和聚油期,该期盆地发育为统一巨型坳陷盆地。

泉头组沉积时期,沉积范围逐渐扩大,为披覆式沉积,以河流相红色泥岩为主;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为非补偿式沉积,湖盆发育、水体扩大、变深,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兴盛期,以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为主,形成主要生油层和区域盖层;姚家组一段和嫩江组三、四、五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衰退期,湖盆面积缩小,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

(4)萎缩和消亡阶段(K2s—N)

受燕山运动四、五幕影响,盆地整体抬升,松辽盆地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古湖盆趋于消亡,水体变浅,主要为河流相沉积,间有小范围湖相沉积。

1.2.2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为高三油层,隶属于松辽盆地演化的坳陷阶段,具有坳陷期的演化特征。

坳陷阶段(K1q—K1n)是松辽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松辽盆地主要的生油和聚油期,该期盆地发育为统一巨型坳陷盆地。

泉头组沉积时期,沉积范围逐渐扩大,为披覆式沉积,以河流相红色泥岩为主;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为非补偿式沉积,湖盆发育、水体扩大、变深,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兴盛期,以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为主,形成主要生油层和区域盖层;姚家组一段和嫩江组三、四、五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衰退期,湖盆面积缩小,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

1.3区域地层特征

松辽盆地基底为前古生界、古生界的变质岩、火成岩等岩系,上部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开始,至新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总厚度可达11000m以上,但以白垩系为主,白垩系厚达7000m以上,是盆地内的主要含油层系。

地表均为第四系未固结的松散粘土所覆盖。

松辽盆地自下而上为前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白垩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

松辽盆地深部含油组合为农安油层,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帝庙油层。

研究区目的层段位于松辽盆地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之内,松辽盆地中生界含油组合地层特征如下。

1沙河子组(K1sh)

沙河子组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酸性凝灰岩组成。

发育河流相、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

该组产狼鳍鱼(Lycoptera),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费尔干纳蚌(Ferganoconcha)等热河生物群典型分子。

也可见一定含量的早白垩世分子,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希指蕨孢(Schizaoisporites)等[20]。

2营城组(K1yc)

营城组下部以沉积岩为主,主要由灰黑、灰绿色安山玄武岩、凝灰质砂岩、火山角砾岩、砂砾岩以及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灰、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红色泥岩和可采煤层;上部由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

发育湖相,火山喷发相。

营城组见到大量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其它化石较少,植物化石如高腾刺蕨(Acanthopterisgothani),葛伯特茹福德蕨(Rufforidiagoepperti),稀脉北极蕨(Arctopterisrarinervis)等早白垩世分子。

该组海金砂科孢子含量较高,为典型的白垩纪分子。

介形类化石有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也属于早白垩世分子。

3登娄库组(K1d)

登娄库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砂岩,暗色砂质泥岩,杂色砂、泥岩和砂、砾岩成频繁互层。

发育的相主要为冲积扇、河流相、泛滥平原、水下重力流相、浅湖相。

该组化石较少单调,化石主要有孢粉、植物、轮藻以及少量的沟鞭藻、叶肢介,主要为陆地植物及其孢子花粉,水生生物很贫乏。

孢粉中蕨类含量较高约占80%,海金砂科孢子丰富,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较低,植物化石有披针苏铁杉(Podozamiteslanceolatus),约氏楔羊齿(Sphenopterisjohnstrupii),蛹形锥叶蕨(Coniopterisnympharum)等。

4泉头组(K1q)

泉头组是松辽盆地坳陷期早期阶段的沉积,盆地内以河流相为主,向盆地边缘粒度变粗,按岩性可将该组分为四段:

泉一段以紫灰、灰白色砂砾岩与暗紫红色泥岩互层为主,局部夹少量凝灰岩;泉二段以紫红、褐红色泥岩为主,夹紫灰色、灰白色砂岩;泉三段以灰绿、紫灰色粉、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为主;泉四段为灰绿、灰白色粉、细砂岩与紫红、棕红色泥岩互层,顶部常为灰绿色泥岩。

泉头组与下伏登娄库组呈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

盆地边部常超覆于不同层位老地层之上。

这一时期主要发育了洪积相、河流相、湖泛平原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

化石以植物、轮藻、孢粉、双壳类、介形类、沟鞭藻为主,多分布于中上部。

该组植物化石中见到较多的被子植物化石,如角形菱(Trapaangulata),细齿荚蒾(Viburiphyllum),北方悬铃木(Platanusseptentrionalis),孢粉化石中被子植物花粉已具一定数量,以三沟粉(Tricolpollenites)、网状三沟粉(Retitricolpites)、棒纹粉(Clavatipollenites)等为主。

泉三段以角藻类囊孢占优势,双壳类含富饰蚌(Nippononaia),褶珠蚌(Plicatounio)等化石,叶肢介为松辽似直线叶肢介(Orthestheriopissongliaoensis),介形类以女星介属(Cypridea),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为主,并与蒙古介属(Mongolianella),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玻璃介属(Candona)等化石共生。

5青山口组(K2qn)

青山口组主要为一套黑色、绿色泥岩,油页岩、下部以泥岩为主,下部夹砂质岩。

在全盆地岩性、岩相变化很大,在王府凹陷、三肇凹陷和古龙凹陷为深湖、半深湖相的黑色泥岩和页岩,向凹陷的边缘为浅湖相的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从盆地的边缘至沉积中心相带展布规律为:

河流相,三角洲相,半深湖相,深湖相。

该组生物第一次繁盛,种属明显增加,化石丰富。

女星介属(Cypridea)、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枣星介属(Ziziphocypris)极其繁盛,另外,湖女星介属(Limnocypridea)、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为松辽盆地白垩系最繁盛的层位。

叶肢介以线叶肢介(Nemestheria)、粗强壳叶肢介(Cratostracus)为主,轮藻化石以开口轮藻属(Aclistochara)、梅球轮藻属(Maedlerisphaera)、中生轮藻属(Mesochara)、钝头轮藻属(Obtusochara)为主,植物化石中被子植物化石占重要地位,且多为进化类型,脉序规律性强,如杜尔伯特五味子(Schisandradurbudensis)、南蛇藤未定种(Celastrophllumsp.)、圆叶柿(Diospyrosrotundifolis)等,孢粉的组合特征是具有气囊的松科花粉含量很高,约占50—60%,花粉类型开始复杂化,主要为三沟粉和三孔沟粉。

6姚家组(K2y)

姚家组以紫红色、棕红色、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为主。

盆地中部可见有黑色泥岩,与下伏青山口组呈整合—不整合接触。

姚家组地层在区内分布较广,但在梨树断陷一带被剥蚀。

其沉积的时期为滨浅湖相。

姚家组为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或滨湖相、半深湖、深湖相。

含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双壳类、孢粉及少量鱼化石。

介形类化石中女星介属(Cypridea)、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枣星介属(Ziziphocypris)最繁盛,也是松辽盆地白垩系最繁盛的层位。

叶肢介以网状纹饰为主,鱼化石以大庆似狼鳍鱼(Plesiolycopteradaqinggensis)代替了青山口组的满州鱼属(Manchurichthys),孢粉化石中被子植物含量更高,类型复杂,还可见鹰粉、山龙眼粉。

7嫩江组(K2n)

嫩江组是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层,约26×104km2,在北部和东北部已超出现今盆地边界。

岩性下部主要为黑色、灰黑色泥岩、页岩,夹油页岩;上部为灰绿、深灰、棕色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互层。

嫩江组与下伏姚家组呈整合接触。

在嫩江组沉积末受燕山运动Ⅳ的影响,在西部斜坡部分地区嫩江组上部被部分剥蚀,德惠断陷和梨树断陷地区被完全剥蚀。

发育深湖相、浊流相、河流相、浅滩相、淤积相、湖相。

该组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生物群的第二次繁盛,也是各门类化石最繁盛的层位,以介形类、瓣鳃类、叶肢介最为常见,介形类仍以Cypridea为主,并出现较多新属,瓣鳃类假嬉蚌属(Pseudohyria),肋蛤属(Musulus)具明显特征,该组是松辽盆地腹足类最丰富的层位,以中屠螺(Mesolanistes)、盘螺(Valvata)、小旋螺(Gyraulus)发育为特征,出现以松花鱼(Sungarichthys)为代表的真骨鱼群,孢粉化石中被子植物化石占重要地位,以鹰粉型花粉占突出地位。

8四方台组(K3s)

该层下部岩性为砖红色含细砾的砂泥岩夹棕灰色、灰绿色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砖红色、紫红色泥岩互层;上部以红色、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灰白色、灰绿色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与下伏嫩江组为不整合接触。

本时期沉积相为浅湖、浅滩及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河流相。

生物群比较单调,化石数量较少,以轮藻、介形类、瓣鳃类、腹足类和孢子花粉为主。

9明水组地层(K3m)

由灰绿、灰黑、棕红色泥岩与少量灰、灰绿杂色砂岩组成,在盆地东部缺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