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0007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docx

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二节 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亲水性化学信号分子:

*有神经递质、蛋白激素、生长因子等

*它们不能直接进入细胞

只能通过膜表面的特异受体,传递信号

使靶细胞产生效应

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图8-7):

①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receptor)

存在于可兴奋细胞

②G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linkedreceptor)

③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receptor)

后2类存在于大多数细胞

在信号转导的早期

表现为一系列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

使信号逐级传送和放大。

图8-7膜表面受体主要有3类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图8-8):

*离子通道的受体

即,配体门通道(ligand-gatedchannel)

*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

其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受体,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

离子通道,开启or关闭

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

瞬间(1/1000秒),胞外化学信号→电信号

继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

*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一般4次跨膜

位于质网上的受体,一般6次跨膜

*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

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五羟色胺的受体

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的受体

*如:

乙酰胆碱受体(图8-9、10)以三种构象存在

2分子乙酰胆碱的结合

使通道处于开放构象

但受体处于通道开放构象状态,时限十分短暂

在几十毫微秒,又回到关闭状态

然后,乙酰胆碱与受体解离

受体恢复到初始状态

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

图8-8离子通道型受体

synapticcleft:

突触间隙

图8-9乙酰胆碱受体结构模型

 

图8-10乙酰胆碱受体的三种构象

 

图8-11神经肌肉接触点处的离子通道型受体

 

二、G蛋白耦联型受体

G蛋白

*3聚体GTP结合的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

(trimericGTP-bindingregulatoryprotein)

由α、β、γ,3个亚基组成

位于质膜胞质侧

*α和γ亚基,通过共价结合的脂肪酸链尾部,

与细胞膜结合

*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图8-12)

当α亚基

与GDP结合时,处于关闭状态

与GTP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

*α亚基具有GTP酶活性

其GTP酶的活性

能被RGS(regulatorofGproteinsignaling)增强

RGS也属于GAP(GTPaseactivatingprotein)

图8-12G蛋白分子开关

 

G蛋白耦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图8-13)

*受体胞外结构域,识别胞外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

*胞结构域,与G蛋白耦联

调节相关酶活性

在细胞产生第二信使

将胞外信号跨膜→胞

*G蛋白耦联型受体

包括,多种神经递质、肽类激素&趋化因子的受体

在味觉、视觉&嗅觉中,

接受外源理化因素的受体

亦属G蛋白耦联型受体

图8-13G蛋白耦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

 

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主要包括:

cAMP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一)cAMP信号途径

在cAMP信号途径中

胞外信号&相应受体结合→调节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通过第二信使cAMP水平的变化→将胞外信号→胞信号

1、cAMP信号的组分

①激活型激素受体(Rs)or抑制型激素受体(Ri)

②活化型调节蛋白(Gs)or抑制型调节蛋白(Gi)

③腺苷酸环化酶

相对分子量为150KD的糖蛋白

跨膜12次

在Mg2+或Mn2+的存在下

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cAMP(图8-14)。

图8-14腺苷酸环化酶

④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PKA)

*由2个催化亚基、2个调节亚基组成(图8-15)

*在没有cAMP时,以钝化复合体形式存在

*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改变调节亚基构象

调节亚基、催化亚基解离,释放出催化亚基

*活化的催化亚基

可使细胞某些蛋白的丝氨酸or氨酸残基磷酸化

改变这些蛋白的活性

进一步影响到相关基因的表达

图8-15蛋白激酶A

⑤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phosphodiesterase)

催化cAMP→5’-AMP,起终止信号的作用

(图8-16)

图8-16cAMP的降解

2、活化型调节蛋白(Gs)调节模型(pp136,图5-25)

*细胞没有激素刺激,Gs处于非活化态

α亚基与GDP结合,腺苷酸环化酶没有活性

*激素与Rs结合,Rs构象改变

暴露出与Gs结合的位点

使激素-受体-Gs结合

Gs的α亚基构象改变

排斥GDP,结合GTP而活化

三聚体Gs蛋白→α亚基+βγ基复合物

暴露出α亚基上,与腺苷酸环化酶的结合位点

*结合GTP的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

使之活化,并将ATP→cAMP

GTP水解,α亚基恢复原来的构象

α亚基与βγ亚基重新结合

使细胞回复到静止状态

*活化的βγ亚基复合物

也可直接激活胞靶分子,具有传递信号的功能

如,心肌细胞中G蛋白耦联受体

在乙酰胆碱刺激下

活化的βγ复合物

开启质膜上的K+通道,改变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与膜上的效应酶结合

βγ对结合GTP的α亚基,起协同or拮抗作用

 

霍乱毒素

*催化ADP核糖基,共价结合到Gs的α亚基上

致使α亚基丧失GTP酶的活性

GTP不能水解

*GTP永久结合在Gs的α亚基上

α亚基处于持续活化状态

腺苷酸环化酶永久性活化

*霍乱病患者,细胞Na+、水持续外流

产生严重腹泻而脱水

 

该信号途径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

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图8-17)

图8-17Gs调节模型

 

不同细胞对cAMP信号途径的反应速度不同

*在肌肉细胞1秒钟之,可启动

糖原→葡糖1-磷酸,抑制糖原的合成

(图8-18)

*在某些分泌细胞

需要几个小时,激活的PKA→细胞核

将CRE的结合蛋白磷酸化,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

CRE(cAMPresponseelement,cAMP响应元件)

是DNA上的调节区域(图8-19)

图8-18cAMP信号与糖原降解

图8-19cAMP信号与基因表达

CRE:

cAMP响应元件

 

3、Gi调节模型

抑制型激素受体(Ri)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

可通过2个途径:

①通过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直接抑制酶的活性;

②通过βγ亚基复合物,与游离Gs的α亚基结合

阻断Gs的α亚基,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图8-20)

 

图8-20Gi调节模型

 

(二)磷脂酰肌醇途径

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耦联型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β)→使质膜上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G),2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信号(图8-21)。

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使系统”

(doublemessengersystem)。

图8-21磷脂酰肌醇途径

 

IP3与质网上IP3配体门的钙通道结合→开启钙通道→使胞Ca2+浓度升高→激活各类依赖钙离子的蛋白

用Ca2+载体(离子霉素)处理细胞会产生类似的结果(图8-22)。

DG:

*结合于质膜上

活化,与质膜结合的蛋白激酶C(PKC)

*PKC以非活性形式,分布于细胞质中

当细胞接受刺激,产生IP3

使Ca2+浓度升高

PKC→质膜表面→被DG活化(图8-22)

*PKC使蛋白质的丝氨酸/氨酸残基磷酸化

使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细胞增殖和分化等。

图8-22IP3和DG的作用

Ca2+活化各种Ca2+结合蛋白,引起细胞反应

*钙调素(CaM)

由单一肽链构成

有4个钙离子结合部位

CaM结合钙离子,发生构象改变

激活钙调素依赖性激酶(CaM-Kinase)

CaM+4Ca2+→CaM-Kinase

*细胞对Ca2+的反应

取决于细胞钙调素&钙调素依赖性激酶

如:

哺乳类动物,脑神经元突触处

钙调素依赖性激酶Ⅱ,十分丰富

与记忆形成有关

该蛋白发生点突变的小鼠

表现出明显的记忆无能

 

IP3信号的终止:

*是通过去磷酸化形成IP2or被磷酸化形成IP4

*Ca2+

由质膜上的Ca2+泵&Na+-Ca2+交换器

将Ca2+抽出细胞

质网膜上的钙泵,将Ca2+抽进质网(图8-23)

图8-23Ca2+信号的消除

 

DG通过2种途径,终止其信使作用:

*DG被激酶磷酸化→磷脂酸

*DG→DG酯酶水解→单酯酰甘油

*DG代周期很短,不能长期维持PKC活性

*另一种DG生成途径

即,磷脂酶

催化质膜上的磷脂酰胆碱断裂→DG

用来维持PKC的长期效应

 

(三)其它G蛋白偶联型受体

1.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

气味分子,与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偶联型受体结合→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开启cAMP门控阳离子通道→引起钠离子流,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形成嗅觉or味觉

 

2.视觉感受器中的G蛋白

黑暗条件下,视杆细胞中cGMP浓度较高→cGMP门控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流,引起膜去极化→突触持续向次级神经元释放递质→不能产生视觉

光照

*视紫红质(rhodopsin,Rh)为7次跨膜蛋白

是视觉感受器中的G蛋白偶联型受体

*光照使Rh的构象变为反式

Rh→视黄醛+视蛋白(opsin)

*视蛋白→激活G蛋白(transducin,Gt)

Gt→激活cGMP磷酸二酯酶→cGMP水解

关闭钠通道→引起细胞超极化→产生视觉

*胞cGMP水平下降的负效应信号

起传递光刺激的作用(图8-24)。

 

视觉感受器的换能反应,可表述为:

光信号→Rh→视蛋白激活→Gt活化→cGMP磷酸二酯酶激活→胞cGMP减少→Na+离子通道关闭→离子浓度下降→膜超极化→神经递质释放减少→视觉反应

图8-24视觉感受器中的G蛋白

 

(四)小G蛋白

小G蛋白(SmallGProtein)

*分子量只有20~30KD,而得名

具有GTP酶活性

在多种细胞反应中具有开关作用。

*第一个发现的小G蛋白,是Ras

Ras是ras基因的产物

还有Rho,SEC4,YPT1等

微管蛋白β亚基,也是一种小G蛋白

 

小G蛋白的共同特点:

*自身为GTP酶,结合GTP时为活化态

作用于下游分子,使之活化

*当与GDP结合时

则回复到非活化态

*小G蛋白的分子量≦Gα

*在细胞中,存在小G蛋白调节因子

有的可以增强小G蛋白的活性

如,鸟苷酸交换因子(GEF)

(G蛋白释放GDP,结合GTP)

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GDI)

有的可以降低小G蛋白活性

如,GTP酶活化蛋白(GTPaseactivatingprotein,GAP)

三、酶耦联型受体

酶偶联型受体(enzymelinkedreceptor),分为两类:

*本身具有激酶活性

如,肽类生长因子(EGF,PDGF,CSF等)受体

*本身没有酶活性

但可以连接,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如,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

酶偶联型受体的共同点是:

①通常为单次跨膜蛋白

②接受配体后,发生二聚化而激活

起动其下游信号转导。

 

已知六类:

①受体酪氨酸激酶

②酪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

③受体酪氨酸磷脂酶

④受体丝氨酸/氨酸激酶

⑤受体鸟苷酸环化酶

⑥组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与细菌的趋化性有关)。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

1、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激酶,可分为3类:

①受体酪氨酸激酶

为单次跨膜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50余种

②胞质酪氨酸激酶

如,Src家族、Tec家族、ZAP70、家族、JAK家族等

③核酪氨酸激酶

如Abl和Wee

受体酪氨酸激酶:

(receptorproteintyrosinekinases,RPTKs)

*胞外区,是结合配体结构域

配体是可溶性、膜结合的多肽or蛋白类激素

包括,胰岛素&多种生长因子

*胞段,是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催化部位

具有自我磷酸化位点(图8-25)。

*胞外配体与受体结合

引起构象变化

导致受体二聚化(dimerization)

形成同源or异源二聚体

*胞段,相互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

激活受体本身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

*这类受体主要有EGF、PDGF、FGF等(图8-26)。

图8-25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二聚化和自磷酸化

 

 

图8-26各类受体酪氨酸激酶

EGF:

表皮生长因子

Insulin:

胰岛素受体;IGF-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NGF:

神经生长因子

PDGA: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M-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F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VEGF:

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

 

 

2、信号分子间识别的结构域

*RAS(小G蛋白)与受体-配体复合物结合时

需要信号转导分子

存在50~100个氨基酸构成的结构域

在不同的信号转导分子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结构域的作用

介导信号分子的相互识别、连接

形成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

如,电脑的接口一样

把不同的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信号转导网络

 

与细胞信号分子识别有关的结构域,主要有:

*SH2结构域(SrcHomology2结构域)

约100个氨基酸组成

介导信号分子,与含磷酸酪氨酸的蛋白分子结合

*SH3结构域(SrcHomology3结构域)

约50~100个氨基酸组成

介导信号分子,与富含脯氨酸的蛋白分子结合

*PH结构域(PleckstrinHomology结构域)

约100~120个氨基酸组成

可与膜上磷脂类分子PIP2、PIP3、IP3等结合

使含PH结构域蛋白,由细胞质中→转位到细胞膜上

 

3、RAS信号途径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结合信号分子→形成二聚体,自磷酸化而活化→活化的RTK激活RAS(G蛋白)→引起蛋白激酶的磷酸化级联反应(图8-27)。

*Ras蛋白

释放GDP、结合GTP的被激活

需要鸟苷酸交换因子(GEF,如Sos)参与

*Sos有SH3结构域,但没有SH2结构域

不能直接,与受体结合

需要接头蛋白(含有SH2、SH3)

如,Grb2的连接

通过SH2,与受体的磷酸酪氨酸残基结合

接头蛋白-SH2-受体

SH3-Sos(GRF)-活化膜上的Ras

*Ras本身的GTP酶活性不强

需要GTP酶活化蛋白(GAP)的参与

使Ras结合的GTP水解、失活

GAP具有SH2结构域,可直接与活化的受体结合。

*Ras蛋白→与RafN端的结构域结合,并使其激活

Raf:

丝氨酸/氨酸(Ser/Thr)蛋白激酶

(又称MAPKKK)

*活化的Raf,结合并磷酸化另一种蛋白激酶MAPKK

使其活化

*MAPKK又使MAPK(蛋白激酶)的氨酸/酪氨酸残基

使之激活

*MAPK为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

属丝氨酸/氨酸激酶

活化的MAPK→细胞核,可使许多转录因子活化

如,将Elk-1激活,促进c-fos,c-jun的表达。

 

RTK-Ras信号通路可概括如下:

配体→RTK→adaptor→GEF→Ras→Raf(MAPKKK)→MAPKK→MAPK→进入细胞核→转录因子→基因表达。

图8-27RAS信号途径

 

 

4.胰岛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胰岛素受体

*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

由α、β组成的,4聚体型受体

*β亚基具有激酶活性

可将胰岛素受体底物(IRSs)磷酸化(图8-28)

*IRS作为多种蛋白的停泊点

可以结合or激活,具有SH2结构域的蛋白

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图8-28IRS

PLCγ:

磷脂酶Cγ

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

PI(肌醇一磷酸)→PI(3,4)P2、PI(3,4,5)P3

2者作为胞信号蛋白(含PH结构域)的停泊位点

激活这些蛋白

 

①通过激活BTK(Bruton'styrosinekinase),再激活磷脂酶Cγ(PLCγ),引起磷脂酰肌醇途径。

 

其信号通路主要有:

①通过激活BTK(Bruton'styrosinekinase)

再激活磷脂酶Cγ(PLCγ)

引起磷脂酰肌醇途径。

②激活磷脂酰肌醇依赖性激酶PKD1

(phosphoinositoldependentkinase)

PKD1激活→转位到膜上的蛋白激酶B

(PKB,一种丝氨酸/氨酸激酶,如Akt)

激活的PKB返回细胞质

将细胞调亡相关的BAD蛋白磷酸化

抑制BAD的活性

从而使细胞存活(图8-29)。

图8-29蛋白激酶B的活化

 

(二)受体丝氨酸/氨酸激酶

受体丝氨酸/氨酸激酶

(receptortyrosinephosphatases)

*为单次跨膜蛋白受体

受体胞区,具有丝氨酸/氨酸激酶的活性

受体以二聚体形式,行使功能

*主要配体是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成员

包括:

TGF-β1~β5,5个成员

具有类似的结构与功能

*对细胞具有多方面的效应

如,抑制细胞增殖

刺激细胞外基质合成

刺激骨的形成

*对其信号传导途径了解很少

 

(三)受体酪氨酸磷酯酶

受体酪氨酸磷酯酶(receptortyrosinephosphatases):

*是单次跨膜蛋白受体

*受体

胞区,具有蛋白酪氨酸磷酯酶的活性

胞外配体&受体结合,激发该酶活性

*使特异的胞信号蛋白的,磷酸酪氨酸残基去磷酸化

在静止的细胞

维持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很低水平

*受体酪氨酸磷酯酶的作用

似乎与RTK相反

*持续地逆转RTK的效应

在细胞信号系统中,发挥特殊的调节作用

*在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存在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CD45,被认为是这类受体

 

(四)受体鸟苷酸环化酶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receptorguanylatecyclase)

*单次跨膜蛋白受体

*胞外段,是配体结合部位

胞段,为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结构域

*配体

是心房肌肉细胞分泌的一组肽类激素,排钠肽

(atrialnatriureticpeptides,ANPs)

*当血压升高时,心房肌细胞分泌ANPs

促进肾细胞排水、排钠

同时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松弛

使血压下降

介导ANP反应的受体

分布在肾、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

*ANPs与受体结合

直接激活胞段,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使GTP转化为cGMP

cGMP作为第二信使

结合并激活,依赖cGMP的蛋白激酶G(PKG)

靶蛋白的丝氨酸/氨酸残基磷酸化

靶蛋白被活化

*除了与质膜结合的鸟苷酸环化酶外

细胞质基质中,还存在可溶性的鸟苷酸环化酶

它们是NO作用的靶酶,催化产生cGMP。

(五)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

属于酪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

细胞因子(cytokine)

如:

白介素(IL)、干扰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

生长激素(GH)等

在造血细胞&免疫细胞通讯上起作用

这类细胞因子的受体

*为单次跨膜蛋白,本身不具有酶活性

与配体结合后,发生二聚化而激活

*组织or连接,胞酪氨酸蛋白激酶(如,JAK)

*其信号途径为,JAK-STATorRAS途径

 

JAK(justanotherkinase或januskinase)

*是一类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

*已发现四个成员

JAK1、JAK2、JAK3、TYK1

*其结构不含SH2、SH3,

C段,具有2个相连的激酶区

*JAK的底物,为STAT

即,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

(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STAT)

具有SH2和SH3,两类结构域

*STAT被JAK磷酸化后,发生二聚化

穿过核膜→核→调节相关基因表达

这条信号通路称为JAK-STAT途径(图8-30)

可概括如下:

1、配体&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二聚化;

2、二聚化受体,激活JAK;

3、JAK将STAT磷酸化;

4、STAT形成二聚体,暴露出入核信号;

5、STAT进入核,调节基因表达。

图8-30JAK-STAT信号途径

 

第二节 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亲水性化学信号分子:

有,神经递质、蛋白激素、生长因子等

膜表面受体,主要有3类(图8-7):

①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receptor)

②G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linkedreceptor)

③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receptor)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

二、G蛋白耦联型受体

(一)cAMP信号途径

1、cAMP信号的组分

①激活型激素受体(Rs)or抑制型激素受体(Ri)

②活化型调节蛋白(Gs)or抑制型调节蛋白(Gi)

③腺苷酸环化酶

④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PKA)

⑤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phosphodiesterase)

2、活化型调节蛋白(Gs)调节模型(pp136,图5-25)

3、Gi调节模型

(二)磷脂酰肌醇途径

(三)其它G蛋白偶联型受体

1.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

2.视觉感受器中的G蛋白

(四)小G蛋白

三、酶耦联型受体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

1、酪氨酸激酶

2、信号分子间的识别结构域

3、RAS信号途径

4.胰岛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二)受体丝氨酸/氨酸激酶

(三)受体酪氨酸磷酯酶

(四)受体鸟苷酸环化酶

(五)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