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01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应急抗旱预案.docx

市应急抗旱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做好防旱抗旱减灾工作,提高抗旱应急处置能力和抗旱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加强防旱抗旱措施,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推动抗旱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以适应新时期抗旱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此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抗旱实行全面规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1.2.2抗旱工作从“以农业抗旱为主”到向“以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为主”的全面抗旱转变,抗旱工作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统筹兼顾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推进抗旱工作规范化。

1.2.3.抗旱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共同参与的原则。

1.2.4.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1.2.5.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科学调度、全面节约、优化配置、开源节流并重,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1.3编制依据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1.3.2《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等部门规章和文件。

1.3.3《**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水资源规划》、《**市水利发展规划》等地方性规章和文件。

1.3.4《抗旱技术》、《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等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4预案分类及适用范围

1.4.1预案分类

本预案为**市总体抗旱预案,用于指导所辖行政区域的城乡全面抗旱工作。

1.4.2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抗御本市范围内发生的各种程度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是指由于天然降水量减少,河流及其它水资源短缺,不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对水的正常需要而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损失的灾害。

抗御干旱灾害是指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行防旱抗旱,减少干旱灾害损失的活动。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预案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辖区抗旱应急工作预案,并报**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

1.5目标和任务

1.5.1目标

通过预案的实施,使本市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下述目标:

发生中等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

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发生特大干旱时,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

1.5.2任务

调查全市干旱历史资料、抗旱工程情况、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现状等,分析干旱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综合评估现状抗旱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制定全市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方案,包括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投入机制、抗旱服务组织、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宣传培训等。

建立全市抗旱指挥体系并落实职责,制定预防措施,制定不同预警信号及响应情况,制定旱灾过后的后期处置措施(包括灾情损失评估、灾民救助、效益评估),制定抗旱救灾的保障措施(包括资金、物资、应急备用水源、应急队伍、技术等)。

 

2基本情况

2.1 自然地理情况

2.1.1地理位置

**市古称**,位于**省东南隅、**山南麓,因四周多山,与周边省、市多以山为界,分别为:

东与**省的**县、**县接壤,**交界,西与本省**市的**市的**为邻,北与本省**市的**相连接。

地理坐标为:

东经110°55′—113°37′,北纬35°11′—36°04′,东西跨经度1°42′。

全市国土总面积9490km2,折合949千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

其中山地面积为562.5千公顷,占59.2%,丘陵面积为262.52千公顷,占27.7%,平川为123.96千公顷,占13.1%。

2.1.2地形地貌

**市的平面轮廓呈一卵圆形,地势起伏较大,海拔高度在600—1200m之间。

最高点为西边**县的**坪,海拔2322m;最低为**、**下游河谷,海拔不足300m。

相对高差约2000m,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m以上。

本市的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东西部群山连绵、崇山岭峻,中部丘陵起伏盆谷相间。

2.1.3主要河流

**市境内河流分属**、海河两大水系。

主要河流**与**,均属**水系。

两河主干均由北向南流,支流均由东、西入注干流。

**是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两省,是**间一条较大的一级支流,它发源于**市**县沟,流经**市的**县,**市的县,在**县官附近进入本市,经**、**至**县附近入**省。

**干流总长485km,其中**境内为363km,**境内168km;**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境内12264km2,**境内4858km2。

**是**最大的支流,也是本市第二条大河,流域总面积2945km2,干流总长169km,境内长128.65km,发源于**市北部下的附近,流经**市、**县,在**县村附近入**汇入**。

属**流域的还有**县境内南麓直接入黄的诸小河和在**境内的**麓入汾河的河。

详见图2-1《**市水系图》。

2.1.4气候、气温

本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强盛而持久,境内地形地貌又较为复杂,形成了各地小气候的较大差异。

主要特点是:

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

四季中,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寒冷雪少。

据**市气象资料,本市各地年平均气温为7-12摄氏度,其中东西山地为7-9℃,**县最低为7.9℃;**县最高为11.7℃。

**、**、**、城区均在10℃左右。

平均日照时数2563小时。

无霜期在4月10日至10月12日之间。

无霜期一般在165—198天,平均185天左右。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624.6—680.8mm之间,年平均降水日数90—98天。

各地降水量的平均相对变率为16—20%,年际变化很大。

以市区为例,年平均降水量633.6mm,年平均相对变率20%,即年降水量一般变化在506.9—760.3mm之间,特殊年份差异更大。

如1956年的年降水量达1010.4mm,而1997年只有247.8mm,最多年是最少年的4.1倍。

全市各地的年平均蒸发量为1377—2135mm。

2.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市现辖城区、**市和**县、**县、**县、**县(详见图2-2《**市行政分布图》),,共74个乡镇、10个办事处、54个居委会、2432个行政村。

全市2011年总人口228.6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19人。

农业人口约占84%,非农业人口约占16%。

201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49.98亿元,财政总收入153.23亿元。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43%。

其中:

农业产值29.40亿元,增长6.28%;牧业产值33.17亿元,增长33.92%。

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5.82千公顷,总产量92.04万吨。

其中:

小麦总产量22.86万吨,玉米谷物总产量55.54万吨。

2011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42.72千公顷。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1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据《**市水资源评价》(2008年)资料,**市多年平均(1956-2000年)水资源总量为131688万m3/a。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13153万m3/a,地下水水资源量89279万m3/a,河川基流量(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资源重复量)70744万m3/a。

按流域分,**流域为69850万m3/a,占53.0%;**流域为35003万m3/a,占26.6%;卫河流域为17847万m3/a,占13.6%;其余入黄、入汾区为8988万m3/a,占6.8%。

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1320万m3/a,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1459万m3/a,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9420万m3/a,重复可利用量为29559万m3/a。

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626m3(2000年),比**省人均381m3多245m3,是北方较富水地区之一。

本市水资源主要特点:

(1)水资源流域分布不均衡。

**上游除**源头还有约0.1m3/s的清水流量外,从**市掘山以下到**县水东龙门河段河道基本干枯(雨季除外),绝大部分在下游的郭壁以下以泉水形式流出,常年流水不断;**在润城段以下河道泉水出流量增加,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卫河各支流则均处于**县山大沟深、人口较少的的东南部石灰岩地区,其水资源量占到**县水资源总量的80%。

**、**及卫河支流大量的地表水集中在河道下游,山大沟深,开发利用难度均较大。

按地域分布可概括为:

“**富,**贫;山区富,盆地贫;下游富,上游贫”。

另外,全市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的布局也极不协调,工农业产值占全市25%的**流域拥有全市53.1%的水资源量,人均808m3;而工农业产值占全市66%的**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市的26.6%,人均仅298m3,属资源型严重缺水区。

(2)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平衡。

受降水影响,河川径流量的60%以上集中在汛期7-9月,同时年际变化亦大,丰枯交替发生,常出现连续丰水年或连续干旱年,由于长期缺乏地表水控制利用工程,难以实现以丰补枯。

2.3.2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取水量占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指取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百分比。

据统计,2010年全市取水总量44040.48万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131688万m3/a的33.44%,占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71320万m3/a的61.75%。

(1)地表水开发利用率

2010年全市地表水取水总量为13960.48万m3,占地表水资源量113153万m3/a的12.34%,占地表水可利用量61459万m3/a的37.02%,属于低度利用区。

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取水量为529.38万m3,其开发利用率为3.86%,属于低度利用区;**流域地表水取水量为13431.1万m3,其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为13.5%,属于低度利用区。

以上指标反映了我市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总体较低,从技术经济和工程条件等方面分析,今后应加大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能力。

(2)地下水利用程度分析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用地下水开采系数(指多年平均开采量与当地地下水可采量之比)来评价。

根据《**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2012年),2001~2010年**市地下水资源(含泉水)年平均总开采量为19921.8万m3,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K)平均为0.51。

总体上未超采,但城区工农业、城镇生活主要依靠地下水,地下水开采系数最高,为2.49,属地下水严重超采;其它县(区)地下水均未超采;**县开发利用程度最低,开采系数仅0.28。

(3)岩溶泉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分析评价

因此,今后全市的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因地而宜,合理开发。

2.4旱灾概况

2.4.1旱灾简况

(一)干旱的特点和成因

**市地处东部季风气候与蒙新高原气候的路径过度地带,受季风气候影响,全市多年平均(1956—2000年)降水量624mm,最大866.4mm(1963年),最小326.3mm(1997年)。

按气象标准来衡量,属半干旱区。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也是造成气候干旱的重要原因,冬季(12-2月),降水量极小,只占年降水的3%左右,春季(3-5月),仍在大陆高压控制之下,降水依然偏少,占全年降水的15%,有效降水很少,加之干热风不断,所以冬春旱象出现频繁。

夏季(6-8月)是降水最集中时期,约占年降水量的60%,但正值经济作物和大秋作物需水旺盛期,只要出现降水偏少或关键节气无降雨,伏旱就很严重。

秋季(9-11月),降水约占全年22%,往往由于降雨少或降雨不适时,给秋播构成威胁。

(二)旱灾规律及历史上的旱灾

旱灾是本市最重要的自然灾害,历史上就有“十年九旱十春旱”和“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等对旱灾规律的描述。

境内有记载的旱灾共110多次。

记录最早的旱灾是公元前470年(周元王六年),“水断绝3日”和公元前423年(周威烈王三年)“大旱,地生盐”。

最近的是1997年的百年大旱,全市年平均降水量326.3mm,比历年平均降水量减少297.7mm,境内20条清水河断流13条;101座水库62座干涸。

全市受灾面积249万亩,其中成灾201万亩,绝收102万亩,分别占当年秋播面积的80%、40%,损失粮食34756万公斤,造成农业经济损失6.8亿元。

从公元109年(汉安帝永初三年)到1900年,境内较为严重的灾害有86次,平均21年一次;其中出现饥荒至“人相食”的有37次。

1902—1929年,境内出现较大的旱灾有5次;1942—1944年是20世纪本市境内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

1955—1992年,境内共发生较大旱灾和严重旱灾20次。

2.4.2旱灾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旱灾规律:

一是连续干旱。

有时连续2年、3年甚至连续4年干旱。

如1586—1587年、1691—1692、1802—1805年全境大旱,1882—1883、1891—1892**大旱;1656—1657、1859—1860、1880—1881、1898—1900年**大旱,1653—1655年**大旱;1802—1805年、1845—1848年**大旱等。

最严重的旱情是清光绪三年前后连续4年的旱,**县持续干旱达6年之久。

二是十年九春旱。

1942年夏,**、**等县发生特大旱灾,大部地区春季无雨,秋收微薄,**两岸赤地千里,饿死人的现象举目可见。

1943年春至1944年夏,饿死26400人,外出逃荒77430人,共减少10万余人,**县麦苗枯死,草根、树皮食尽。

人口由战前的29万人减少到19万人。

1965年4-7月,**连续70天未下透雨,大秋作物几近枯死,33万亩复播作物不能下种。

三是春夏秋连旱。

1969年,**县持续干旱240天;1989年7-9月,全市干旱3个多月,小麦不能按时下种,人、畜吃水严重困难;1991年全市大范围严重伏旱,秋、冬旱象仍严重,秋粮严重欠收,冬小麦枯死过半。

根据《**水旱灾害》统计分析资料,**地区干旱评价分区为沁**上游**分区,评价总年数为36年,评价干旱年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下表2-1。

表2-1**上游**分区旱年分布规律

干旱状况

年数

频率(%)

重现期(年)

极重干旱

0

0

0

严重干旱

1

2.8

35.7

中等干旱

11

30.6

3.3

轻干旱

17

47.3

2.1

不干旱

7

19.4

5.2

概括起来讲,**市是十年九旱,旱灾频繁,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的影响,全市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的趋势。

**、**、**属严重易旱县,城区、**市、**县属一般易旱县,抗旱任务艰巨。

全市每年因洪涝灾害和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

2.4.3主要抗旱减灾措施评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各级政府始终把防旱抗旱减灾作为大事来抓,兴修水利,大规模发展农田灌溉和城市、工农业用水设施;推广和发展集水灌溉技术,注重工农业和生活节水;加强了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及合理分配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努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各级水利管理部门组成的综合性防灾减灾管理系统,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防旱抗旱减灾工作是一项巨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潜力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存在的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全市现在各类水利工程30-40%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工程前期工作做的不够,造成工程质量差,隐患多。

多年来,虽然经过不断的维修,但由于投资不足,许多工程得不到彻底处理,目前相当一部分工程处于超期服役、多病多灾的状态中,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是重建设轻经营,管理机制滞后。

主要表现在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运行机制不活。

由于管理不善,某些工程从建成起就没有发挥效益,即使运行的工程由于经营机制不活也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三是节水意识不强。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市对部分水利工程进行了节水改造,同时新发展不少喷滴灌节水工程,节水总面积达到12万亩。

但由于部分群众存在大水漫灌、粗放经营的不良习惯,工程实际没有很好地得到节水目的。

四是有水不用。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老百姓兴水、用水的意识明显增加,但部分地区,由于调产缓慢,增收效益不明显,群众灌溉主动性不强。

守着水不用,看着水不浇,用水积极性不高。

五是抗旱水源工程还大有潜力可挖,需进一步建设,以提高抗旱灌溉效益。

2.5抗旱能力

2.5.1主要抗旱工程情况

(一)水利工程及供水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98座,库容大于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1座,为水库(其库容为3.94亿立方米)。

库容在1000万至1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7座。

库容在100至1000万立方米的小(I)型水库38座。

库容在10至100万立方米的小(Ⅱ)型水库52座。

全市水库总库容7.3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4.26亿立方米,设计供水量为3.2亿立方米。

全市有各类饮水工程2161处,自来水入户率88%。

小型泵站492处,机电井1341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428处,有效灌溉面积6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8万亩。

水电站66座,装机容量8.01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04亿度。

根据《**市水中长期利用规划》(2013年)资料,截止2010年底,全市现有各类水利工程的总供水能力为44040.48万m3。

其中:

地表水13960.48万m3,地下水22753万m3,其它水源7327万m3。

全市2010年总取用水量为41555.57万m3,其中农业用水14048.22万m3,工业用水17968.85万m3,城镇生活用水4774.4万m3(指小生活),农村生活用水1958.56万m3,生态环境用水706.82万m3。

(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措施

1、抗旱水源工程

1)“八库四供”工程,是**市目前在建或新建的一批新水源项目,这些工程可以为全市的抗旱提供应急水源。

其中位于**的水库可供城市生活、工农业用水2.07亿m3/a;位于**干流的水库年可供水1000万m3;**水库年可供水1600万m3;**水电站水库年可供水1400万m3;**水电站水库年可供水600万m3;**水库年可提供工农业用水600万m3。

水库年可供水600万m3;**水库年可提供城市生活、工业用水1500万m3;位于**的供水工程供水4400万m3;**下游供调水工程年供水规模3450万m3;**水库供水工程年可提供工农业用水500万m3;固截潜流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820-910万m3,“八库四供”可增加供水2.72亿m3。

2)灌区工程:

节水灌区工程总干管由水库水电站尾水渡槽取水,,全长18.km。

灌区受益范围共32.2万亩,按地域分,**县5.4万亩,**县5万亩,**县16.8万亩。

“十二五”期间,**、**、**还将规划建设一大批引、蓄、提等小型抗旱节水灌区、园区。

2、集雨蓄水工程。

境内东西部山区多选择山场开阔、坡度较大,容易形成地面径流的区域,修建集雨蓄水工程,把汛期降雨形成的径流引到蓄水工程中,用于春播夏种和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用水。

**市中南部、**县巴公一带、城区北石店到市区一带等由于多年来煤矿开采,造成地面塌陷、裂缝成网状,雨洪入渗强烈,井下巷道在闭矿后形成了很大的地下库容,可通过滞蓄、分洪等措施,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

3、节水工程。

结合**市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形式,缓解缺水矛盾。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在桑蚕(?

)园区对大田作物以低压管道输水和喷灌为主,经济林果以微灌、渗灌和喷管出流灌溉为主;温室大棚以滴灌为主;大型灌区以渠道防渗为主。

4、生态水保工程。

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自然环境,涵养水源的生态工程建设,增加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变全市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5、现有水利设施配套改造工程。

全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现有工程的整修、配套、改造和管理,以恢复、巩固和提高现有工程灌溉效益,在此基础上,适当外延,续建和新建必要的工程,有计划地扩大灌溉面积。

**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详见附图2-3《**市水利工程现状分布图》、表2-2《**市抗旱应急水源大中型水库情况表》、表2-3《**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水源地情况表》。

 

表2-2**市抗旱应急水源大中型水库情况表

单位:

km2、万m3、千公顷

水库名称

建设地点

所在河流

流域面积

总库容

年供水量

供水对象

有效灌溉

面积

供水范围

(乡、镇、办)

**

4990

39400

20700

工业、农业

城市生活

1.35

**

1240

8050

248

工业、农业

0.79

**

8799

2800

5000

工业、农业

**

2359

2288

1000

工业

 

**河

410

1432

600

工业、农业

 

获泽河

338

2347

262

工业、农业

0.87

涧河

127.6

1028

650

工业、农业

0.2

**

126

1172

8

农业

0.03

**

104

1400

 

农业

0.23

表2-3**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水源地情况表

单位:

万m3

应急水源地

名称

所属辖区

(县)

水源类型

地下水

可采量

供水能力

供水对象

供水状况

供水范围

(乡、镇、办)

泉水、井水

4400

340

工业

岩溶水

泉水

6600

2300

工业

供阳电岩溶水

泉水、井水

3150

3100

城市生活、工业

供市区岩溶水

泉水

3000

3000

生活、工业

供**县城

岩溶水

岩溶井水

547

200

工业

岩溶井水

730

150

工业

岩溶井水

365

310

生活、工业

孔隙井水

700

700

工业、农业、生活

截潜流

岩溶井水

295

458

城市生活、工业

地下水超采区

岩溶井水

720

903

城市生活、工业

地下水超采区

岩溶井水

1230

1564

城市生活、工业

地下水超采区

岩溶井水

1810

2200

城市生活、工业

地下水超采区

2.5.2非工程体系建设情况

(一)抗旱服务组织情况

全市现有6个县级抗旱服务队、为推动乡镇、村庄、农户的抗旱积极性,提高总体抗旱服务水平,全市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中心,现已发展中心乡镇服务分队39个、抗旱协会86个、农户2818户,专业从业人员221人(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