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0346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0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docx

呼吸机使用常见问题

一、理论篇

(一)气体在气管里流动

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气体从高压处向低压处流动,其流动不仅与压力差有关,而且与气体的容积、密度、黏度、流速和气流阻力等有关。

气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符合定理,可表示为:

式中:

——气体流速,气体在两点间的运动速度,通常用厘米每秒()表示;

——管道两端压力差;

——管道半径;

——管道长度;

——气体的粘滞系数;

式子表明,若管道长度增加一倍,气体阻力增大一倍;管径增大一倍,阻力将下降至原来的1/16。

(二)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阻力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包括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主要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

(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的关系

肺和胸廓属于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状态,弹性组织也具有对抗形变并回到初始位置的倾向,称为弹性阻力。

通常以顺应性(

)作为衡量弹性阻力的指标,定义为单位压力变化所引起的容积变化(

),在呼吸力学中的单位多用2O。

弹性阻力和顺应性互为倒数,弹性阻力大,不容易扩展,顺应性小;反之,弹性阻力小,容易拓展,顺应性大。

肺和胸廓就像两个并联在一起的弹性组织,其总弹性阻力应等于两者的弹性阻力之和。

由于弹性阻力和顺应性呈倒数关系,因此可表示为:

正常人胸廓和肺组织顺应性接近,约为0.22O,呼吸器官的总顺应性约为0.12O。

机械通气时,胸肺静态顺应性可应用简便的计算公式推算:

静态顺应性=呼出潮气量/(平台压–)

()为呼气末正压,单位为2O。

例如,呼出潮气量为550,气道平台压为102O,为02O,则静态顺应性为552O。

在测定静态顺应性,应尽量延长吸气平台的持续时间,使气体流速趋向于0。

同时,可应用镇静和肌松弛剂消除呼吸肌肉的动作。

正常人在气管插管时测定的静态顺应性为(50-70)2O。

当应用无吸气平台的机械通气方式时,也就是气道的气流未达到静止时,也可计算动态顺应性:

动态顺应性=呼出潮气量/(气道峰压–)

由于动态顺应性包含了气道阻力的成分,压力很大时,呼出潮气量很小,一般动态顺应性都比实际顺应性小,其临床意义不大。

(五)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与气道阻力的关系

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主要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

正常平静呼吸时,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较小,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约占8090%。

气道阻力可用维持气体流量所需的压力差表示,即:

气道阻力=推动气流的压力差/气体流量

正常成年人的气道阻力为(1-3)2(L·1),主要发生于直径在2的细支气管以上部位。

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吸气阻力约为(4-6)2(L·1),约一半阻力发生于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管路。

临床中科应用下式估算气道阻力:

气道阻力=(最大吸气压–平台压)/气体流量

例如最大吸气压为222O,平台压为202O,吸气流量为15(0.25L·1),气道阻力位(22-20)20.25(L·1)=82(L·1)。

(六)时间常数

将肺脏视作一整体腔隙,在通气过程中,气体入肺和出肺叶符合指数变化规律。

影响肺脏的力学参数包括顺应性(

)和阻力(

),通气过程的

则等于这两者的乘积:

气道阻力对呼气的影响更明显,经过1,2,3和7个

后,气体在肺中排除63%,96.5%,95%和99.9%。

例如,患者,呼气相阻力明显增加,可达152(L·1),顺应性略降低0.062O,其

将延长至0.9s,按3个

计算,呼气时间至少要达到2.7s才能将95%的潮气量呼出。

对于这类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应适当延长呼气时间,否则极易造成或加重肺的动态过度膨胀。

(七)使用呼吸机的主要目的

1.呼吸支持:

肺部本身无任何疾病,使用呼吸机目的仅是维持如肺部正常通气,不增加原有疾病的治疔难度。

2.呼吸治疗:

肺部本身有疾病(包括),或原有的肺部外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累及肺脏产生了并发症等,呼吸机作为一种治疗工具使肺的通气尽量恢复基本正常。

使用呼吸机是否达标或更改各有关参数后是否符合主观期望,只有血气分析是唯一的考核标准。

二、操作设置

(一)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

1.鼻/面罩

用于无创通气。

选择适合于每个患者的鼻/面罩对保证顺利实施机械通气十分重要。

2.气管插管

经口插管比经鼻插管容易进行,在大部分急救中,都采用经口方式,经鼻插管不通过咽后三角区,不刺激吞咽反射,患者易于耐受,插管时间保持较长。

3.气管切开

适应症如下:

(1)长期行机械通气患者;

(2)已行气管插管,但仍不能顺利吸除气管内分泌物;

(3)头部外伤、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的患者;

(4)解剖死腔占潮气量比例较大的患者,如单侧肺。

(二)通气方式的选择需考虑的方面

主要需要考虑四个方面:

吸气相关方式、吸-呼切换方式、呼气末状态调定和双相状态调定。

Ⅰ吸气相关方式

1.控制通气(,)

呼吸机完全替代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

包括容积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

(1)容积控制通气(,)

①概念:

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和吸气流速完全由呼吸机来控制。

②调节参数:

吸氧浓度

(2),,,.

③特点:

能保证潮气量的供给,完全替代自主呼吸,有利于呼吸肌休息;易发生人机对抗、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不利于呼吸肌锻练。

④应用:

a.中枢或外周驱动能力很差者。

b.对心肺功能贮备较差者,可提供最大的呼吸支持,以减少氧耗量。

如:

躁动不安的患者、休克、急性肺水肿患者。

c.需过度通气者:

如闭合性颅脑损伤。

(2)压力控制通气(,)

①概念:

预置压力控制水平和吸气时间。

吸气开始后,呼吸机提供的气流很快气道压达到预置水平,之后送气速度减慢以维持预置压力到吸气结束,呼气开始。

②调节参数:

2,压力控制水平,,。

③特点:

吸气流速特点使峰压较低,能改善气体分布和,有利于气体交换。

与预置压力水平和胸肺顺应性及气道阻力有关,需不断调节压力控制水平,以保证适当水平的。

④应用:

通气功能差,气道压较高的患者;用于有利于改善换气;新生儿,婴幼儿;补偿漏气。

2.同步(辅助)控制通气(,)

(1)概念:

自主呼吸触发呼吸机送气后,呼吸机按预置参数(,,)送气;患者无力触发或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呼吸机则以预置参数通气。

与相比,唯一不同的是需要设置触发灵敏度,其实际可大于预置。

(2)调节参数:

2,触发灵敏度,,。

(3)特点:

具有的优点,并提高了人机协调性;可出现通气过度。

(4)应用:

同。

3.间歇强制通气(,)/同步间歇强制通气(,)

(1)概念:

按预置频率给予,实际的频率与预置相同,间隙期间允许自主呼吸存在;:

的每一次送气在同步触发窗内由自主呼吸触发,若在同步触发窗内无触发,呼吸机按预置参数送气,间隙期间允许自主呼吸存在。

(2)调节参数:

2,,,。

还需设置触发灵敏度。

(3)特点:

支持水平可调范围大(0~100%),能保证一定的通气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主呼吸参与,防止呼吸肌萎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自主呼吸时不提供通气辅助,需克服呼吸机回路的阻力。

(4)应用:

具有一定自主呼吸,逐渐下调辅助频率,向撤机过渡;若自主呼吸频率过快,采用此种方式可降低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功耗。

4.压力支持通气(,)

(1)概念:

吸气努力达到触发标准后,呼吸机提供高速气流,使气道压很快达到预置辅助压力水平以克服吸气阻力和扩张肺脏,并维持此压力到吸气流速降低至吸气峰流速的一定百分比时,吸气转为呼气。

该模式由自主呼吸触发,并决定和,因而有较好的人机协调。

而与预置的压力支持水平、胸肺呼吸力学特性(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及吸气努力的大小有关。

当吸气努力大,而气道阻力较小和胸肺顺应性较大时,相同的压力支持水平送入的较大。

(2)调节参数:

2、触发灵敏度和压力支持水平。

某些呼吸机还可对压力递增时间和呼气触发标准进行调节。

前者指通过对送气的初始流速进行调节而改变压力波形从起始部分到达峰压的“坡度”(“垂直”或“渐升”),初始流速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人机不协调;后者指对压力支持终止的流速标准进行调节。

对患者,提前终止吸气可延长呼气时间,使气体陷闭量减少;对患者,延迟终止吸气可增加吸气时间,从而增加吸入气体量,并有利于气体的分布。

(3)特点:

属自主呼吸模式,患者感觉舒服,有利于呼吸肌休息和锻炼;自主呼吸能力较差或呼吸节律不稳定者,易发生触发失败和通气不足;压力支持水平设置不当,可发生通气不足或过度。

(4)应用:

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呼吸中枢驱动稳定者;与等方式合用,可在保证一定通气需求时不致呼吸肌疲劳和萎缩,可用于撤机。

5.指令(最小)分钟通气(,)

呼吸机按预置的分钟通气量()通气。

自主呼吸的若低于预置,不足部分由呼吸机提供;若等于或大于预置,呼吸机停止送气。

临床上应用主要是为了保证从控制通气到自主呼吸的逐渐过渡,避免通气不足发生。

这种模式对于呼吸浅快者易发生2潴留和低氧,故不宜采用。

6.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在使用时,随着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的改变,必须人为地调整压力控制水平才能保证一定的。

在使用时,呼吸机通过连续监测呼吸力学状况的变化,根据预置自动对压力控制水平进行调整,使实际与预置相等。

7.容量支持通气(,)

可将看作与的联合。

具有的特点:

自主呼吸触发并和。

同时监测呼吸力学的变化以不断调整压力支持水平,使实际与预置相等。

若两次呼吸间隔超过20秒,则转为。

8.比例辅助通气(,)

呼吸机通过感知呼吸肌瞬间用力大小(以瞬间吸气流速和容积变化来表示)来判断瞬间吸气要求的大小,并根据当时的吸气气道压提供与之成比例的辅助压力,即吸气用力的大小决定辅助压力的水平,并且自主呼吸始终控制着呼吸形式(吸气流速,,,),故有人称之为“呼吸肌的扩展”。

和一样,只适用于呼吸中枢驱动正常或偏高的患者。

我们将与在患者中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人机协调,患者自觉舒适,在维持基本相同的通气需求时能明显降低气道峰压,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上述通气模式可相互组合,如等。

Ⅱ吸-呼切换方式

吸-呼切换方式依呼吸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常见的方式有压力切换、容量切换、时间切换和流速切换,即吸气达到预置的压力、容量、时间或流速则转为呼气。

现代呼吸机可以是两种以上方式的结合,如压力-时间切换。

Ⅲ呼气末状态调定

1.呼气末正压()

呼气末正压借助于呼气管路中的阻力阀等装置使气道压高于大气压水平即获得。

它可以产生如下生理学效应:

(1)使气道压处于正压水平,平均气道压升高。

(2)一定水平的,通过对小气道和肺泡的机械性扩张作用,使萎缩陷肺泡重新开放,肺表面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肺水肿减轻,故可以使肺顺应性增加,气道阻力降低,加之对内源性呼吸末正压()的对抗作用,有利于改善通气。

(3)功能残气量增加,气体分布在各肺区间趋于一致,降低,改善。

(4)弥散增加。

但过高除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利影响外,还使肺泡处于过度扩张的状态,顺应性下降,持久会引起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损,通透性增加,形成所谓的“容积伤”()。

由此可见,的作用是双相的,临床上应根据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调节.

2.呼气末负压(,)

呼气末气道压低于大气压水平即为。

应用可降低平均气道压及胸内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可用于心功能不全和上气道梗阻的患者。

但由于能使气道和肺泡萎陷,目前已很少应用。

Ⅳ双相状态调定

1.持续气道正压(,)

气道压在吸气相和呼气相都保持一定的正压水平即为。

当患者吸气使气道压低于水平时,呼吸机通过持续气流或按需气流供气,使气道压维持在水平;当呼气使气道压高于时,呼气阀打开以释放气体,仍使气道压维持在水平。

因此,实际上是一种自主呼吸模式,吸气与水平、吸气努力和呼吸力学状况有关。

它与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对持续气流的调节而获得动态的,相对稳定的持续气道正压,而后者是通过在呼气末使用附加阻力装置获得一个静态的、随自主呼吸强弱波动的呼气末正压。

的生理学效应与基本相似。

2.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是在气路的基础上以一定的频率释放压力,压力释放水平和时间长短可调。

在压力释放期间,肺部将被动地排气,相当于呼气,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2。

当短暂的压力释放结束后,气道压力又恢复到原有

水平,这相当于吸气过程。

因此,较增加了肺泡通气,而与相比,显著降低了气道峰压。

3.双相间隙正压气道通气(,)

为一种双水平的通气模式,自主呼吸在双相压力水平均可自由存在。

高水平和低水平按一定频率进行切换,两者所占时间比例可调。

该模式允许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并存,能实现从到的逐渐过渡,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和较好的人机协调。

实际效果与相同。

事实上,如果在中使低水平所占时间很短,即相当于。

在实际工作中,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将通气模式进行分类:

(1)按所提供的呼吸功是否全部或部分替代自主呼吸可分为:

A完全支持通气:

呼吸功全部由呼吸机完成,如,适用于呼吸中枢和外周驱动能力很差的患者。

B部分支持通气:

呼吸功由呼吸机和自主呼吸共同完成,如、等,适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的患者。

部分支持通气较完全支持通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可避免呼吸肌萎缩,呼吸机易于和自主呼吸同步,不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气压伤及通气不足或过度的发生也因此减少,并能逐渐过渡到撤机。

(2)按通气目标可分为:

A压力目标通气:

如、、等。

B容积目标通气:

如、等。

压力目标通气在吸气开始后提供的高速气流使气道压很快达到目标压力水平,之后根据自主呼吸用力和呼吸力学状况调整流速,使气道压维持在目标压力水平,与容积目标通气相比,在改善气体分布和比值、增加人机协调和降低气道峰压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不能保证潮气量的恒定供给。

近制造年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通气模式,如、等,则将两者的长处集于一身,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呼吸机参数的调定

主要调节五大参数:

氧浓度、潮气量、压力、流量、时间(含呼吸频率、吸呼比)。

1.氧浓度

(2):

一般机器氧浓度从21~100%可调,既要纠正低氧血症,又要防止氧中毒。

一般不宜超过0.5~0.6,如超过0.6时间应小于24小时。

目标:

以最低的吸氧浓度使动脉血2大于60毫米汞柱(8.0)或血氧饱和度大于90%,防止氧中毒。

如果给氧后紫绀不能缓解,可加用。

急救、复苏时,可用1.0氧气,不必顾及氧中毒。

2.潮气量():

一般为6~15,实际应用时请根据血气和呼吸力学等监测指标不断调整。

容积目标通气模式预置压力目标通气模式通过调节压力控制水平(如)和压力辅助水平(如)来获得一定量的。

近来的研究发现:

过大的使肺泡过度扩张,并且,随呼吸周期的反复牵拉会导致严重的气压伤,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目前对的调节是以避免气道压过高为原则,即使平台压不超过30~502O;而对于肺有效通气容积减少的疾病(如),应采用小潮气量(6~8)通气。

的水平一般不超过25~302O,若在此水平仍不能满足通气要求,应考虑改用其它通气方式。

潮气输出量一定要大于人的生理潮气量,生理潮气量为6~10,而呼吸机的潮气输出量可达10~15,往往是生理潮气量的1~2倍,还要根据胸部起伏、听诊两肺进气情况、参考压力二表、血气分析进一步调节。

3.吸呼频率():

(1)应与相配合,以保证一定的。

(2)应根据原发病而定:

慢频率通气有利于呼气,一般为12~20次/分;而在等限制性通气障碍的疾病以较快的频率辅以较小的潮气量通气,有利于减少克服弹性阻力所做的功和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3)应根据自主呼吸能力而定;如采用时,可随着自主呼吸能力的不断加强而逐渐下调的辅助频率。

(4)以下为正常生理呼吸频率:

一般新生儿40~50次/分,婴儿30~40次/分,年长儿20~30次/分,成人16~20次/分。

4.吸呼比():

(1)一般1:

1.5~2。

(2)采用较小,可延长呼气时间,有利于呼气,控制肺动态过度膨胀,在慢性阻塞性肺炎()和哮喘常用,一般可小于1:

2,可调至1:

3或更长的呼气时间。

(3)在可适当增大,甚至采用反比通气(>1),使吸气时间延长,平均气道压升高,甚至使也增加,有利于改善气体分布和氧合,但过高的平均气道压往往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并且人机配合难以协调,有时需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

5.吸气末正压时间:

指吸气结束至呼气开始这段时间,一般不超过呼吸周期的20%,较长的吸气末正压时间有利于气体在肺内的分布,减少死腔通气,但使平均气道压增高,对血流动力学不利。

6.压力:

一般指气道峰压(),当肺部顺应性正常时,吸气压力峰值一般为10~20厘米水柱,肺部病变轻度:

20~25厘米水柱;中度:

25~30毫米水柱;重度:

30厘米水柱以上,、肺出血时可达60厘米水柱以上。

但一般在30以下,新生儿较上述压力低5厘米水柱。

7.呼气末正压():

目前推荐“最佳()”的概念:

(1)最佳氧合状态;

(2)最大氧运输量

(2);(3)最好顺应性;(4)最低肺血管阻力;(5)最低;(6)达到上述要求的最小。

但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病情和监测条件进行,一般从低水平开始,逐渐上调,待病情好转,再逐渐下调。

使用间隙正压通气()的患儿一般给2~3厘米水柱是符合生理状况的,当严重换气障碍时(、肺水肿、肺出血)需增加,一般在4~10厘米水柱,病情严重者可达15甚至20厘米水柱以上。

当吸氧浓度超过60%(2大于0.6)时,如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80毫米汞柱,应以增加为主,直到动脉血氧分压超过80毫米汞柱。

每增加或减少1~2毫米水柱,都会对血氧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数分钟内即可出现,减少应逐渐进行,并注意监测血氧变化。

8.同步触发灵敏度():

可分为压力和流速触发两种。

一般认为,吸气开始到呼吸机开始送气时间越短越好。

压力触发很难低于110~120,而流速触发可低于100,一般认为后者的呼吸功耗小于前者。

触发灵敏度的设置原则为:

在避免假触发的情况下尽可能小,一般置于-1~-32O或1~2。

9.流速波形:

一般有方波、正弦波、加速波和减速波四种。

其中减速波与其他三种波形相比,使气道峰压更低、气体分布更佳、氧合改善更明显,因而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10.流速:

至少需每分种通气量的两倍,一般4~10。

11.叹气():

机械通气中间断给予高于潮气量50%或100%的大气量以防止肺泡萎陷的方法。

常用于长期卧床、咳嗽反射减弱、分泌物引流不畅的患者。

12.湿化问题:

(1)加温湿化:

效果最好,罐中水温50~70摄氏度,标准管长1.25米,出口处气体温度30~35摄氏度,湿度98~99%,湿化液只能用蒸馏水。

(2)雾化器:

当气道有痰痂阻塞时,雾化后反复拍背、吸痰,常能解除通气不良。

(3)气管内直接滴注:

成年人每20~40分钟滴入0.45~0.9盐水2毫升,或以4~6滴/分的速度滴入,总量大于200毫升/天,儿童每20~30分钟滴入3~10滴,以气道分泌物稀薄、能顺利吸引、无痰痂为宜。

13.根据血气分析进一步调节:

首先要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气管导管的位置、两肺进气是否良好、呼吸机是否正常送气、有无漏气。

调节方法:

(1)2过低时:

a.提高吸氧浓度,b.增加值,c.如通气不足可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延长吸气时间、吸气末停留等。

(2)2过高时:

a.降低吸氧浓度,b.逐渐降低值。

(3)2过高时:

a.增加呼吸频率,b.增加潮气量:

定容型可直接调节,定压型加大预调压力,定时型增加流量及提高压力限制。

(4)2过低时:

a.减慢呼吸频率,可同时延长呼气和吸气时间,但应以延长呼气时间为主,否则将其相反作用,必要时可改成方式。

B.减小潮气量:

定容型可直接调节,定压型可降低预调压力,定时型可减少流量、降低压力限制。

(四)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对抗

1.概念

呼吸肌用力和呼吸机送气方式的不协调。

为了避免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对抗应在以下环节使自主呼吸和呼吸机之间保持一致:

(1)吸气触发;

(2)流速波形;(3)潮气量大小;(4)吸呼切换。

2.表现和监测

(1)患者躁动不安,呼吸节律和动度不规则,心率和血压波动,2下降,呼吸机报警。

(2)呼吸力学波形:

压力-时间曲线和流速-时间曲线形态不稳定。

(3)定量监测:

(呼吸功)、2(氧耗量)、(静息能量消耗)和(压力-时间乘积)增加。

3.处理

积极寻找原因最为重要。

(1)患者因素:

除做好解释工作外,各种病情变化是常见原因,应通过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2)呼吸机、呼吸管路因素:

如为呼吸机故障,应以简易呼吸器代替呼吸机;呼吸管路原因:

如管路脱开、插管移位和痰痂形成等。

(3)呼吸模式和参数设置不当:

应针对上述各环节进行处理。

(4)必要时可使用镇静或肌松剂。

(五)人工气道的管理

1.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问题

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失去了上呼吸道的温、湿化作用,机械通气时需使用加温加湿器予以补偿。

要求吸入气体温度在32~36℃,相对湿度100%,24小时湿化液量至少250。

注意及时倾倒积水杯中的水,防止堵塞管道。

2.吸痰

每次吸痰前后予高浓度氧(2>70%)吸入2分钟,吸痰时间小于15秒,吸痰中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3.雾化吸入

通过文丘里效应将药物水溶液雾化成5~10μm微滴送入气道后在局部发挥药物作用。

常用药物有扩支药(β2受体兴奋剂、糖皮质激素等),有时使用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

4.气管内滴入

通常用于稀释、化解痰液。

每1/2~1小时一次缓慢注放气管深部。

5.气囊充放气

气管粘膜下毛细血管内压约为25,为避免粘膜缺血坏死,气囊内压须<25(在保证气管导管与气管间间隙基本不漏气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充气压力);每4小时将气囊放气5分钟(放气前务须吸净气囊上坠积物)。

(六)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

1.2(脉搏血氧饱和度,%):

血液中与O2结合的血红蛋白量

(2)与总的血红蛋白()之比

(2)。

2.2(动脉血氧分压,):

血液中氧气的压力,2与血红蛋白的含量无关,但与海拔的高度相关(12m:

1)。

3.2的正常值:

吸空气(O2的浓度21%)条件下,2为93%。

治疗所需要的吸氧浓度

(2),以达到287%为最低的设定值。

4.2的探头注意事项:

首先要检测2探头的可靠性,方法是医务人员以自身测量值为对照;测量血压与测量2尽可能不要在同一肢体上进行。

5.氧合指数(,):

2与吸氧浓度

(2)的关系。

氧合指数22,正常值为350。

临床用于判断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急性肺损伤)≤3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200。

没有动脉血气()检测报告的情况下,以2替代2进行计算,即22。

正常值为400。

22+50≈22。

(七)脱机

1.呼吸浅快指数:

自主呼吸频率(f)与潮气量()之比,即。

拨出气管导管/脱机的重要指标之一:

≤105。

2.试脱呼吸机/拨出气管导管

(1)试脱机的前题条件:

a.危及生命的疾病得以控制,重要器官的功能趋于稳定;b.血流动力学稳定,没有组织缺氧,如动脉血的乳酸正常。

(2)患者准备:

停止泵注镇静药物,而保留镇痛药物(必要时减量泵注镇痛剂);确定病人已清醒:

〔呼唤睁眼+眼球的闻声运动+遵嘱握拳〕;患者头位30-45°。

(3)调整呼吸参数(从渐进至):

2≤50%;

呼气末正压()–〔22O×N次〕=52O;

指令呼吸频率()–〔2×N次〕=8;

2≥93%;

氧合指数≥200。

(4)(压力支持通气):

的初始值为15-202O;

–〔22O×N次〕=82O;

2≥93%;

氧合指数≥200;

自主呼吸频率()≤25;

≤120;

呼吸浅快指数()≤105。

(5)达到上述指标,并能稳定30分钟,标志着试脱机成功,病人已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