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0582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转换层大梁模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转换层模板施工方案

第一节工程概况

1.1编制依据

1、****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设计图纸;

3、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5、建筑结构荷载规;

6、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

1.2工程概况:

****工程转换层位置为三层,标高12.45m,下部为二层裙楼,转换层层高6.500m,转换层大梁最大截面尺寸为1400X1700mm,最大主筋直径Φ32Ⅲ级螺纹钢筋,箍筋最大直径Φ14Ⅱ级螺纹钢筋,转换层梁钢筋均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

转换层墙柱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C5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60。

1.3工程特点难点

****工程转换层施工主要突出的特点难点有:

工程转角位置多,测量定位困难;本工程裙楼2层、地下室2层,其转换层梁板模支撑系统设计与搭设较困难;框支柱与框支梁柱头位置钢筋满足锚固长度的排距控制与钢筋穿铁顺序确定;保护层控制与砼抗裂控制。

针对测量定位困难,项目上采用在楼板上留孔,用激光垂准仪进行投测,确定主要控制线,由控制线进行定位,先在二层楼板面将框支梁放线定位,然后再在框支梁对应位置搭设其支模架,铺设梁底板前,再次吊线核对其位置。

对转换层梁板模支撑系统在方案设计中选择多单元最不利位置进行验算,依次验算支撑系统及下层结构的承载能力,对下层结构不满足承载要求时对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并报复核,详模板、支撑体系计算。

对柱头框架梁钢筋除了理论上计算出钢筋穿筋位置间距外,按实际比例绘出节点图,对操作班组进行交底指导施工。

对于砼质量控制,在确定钢筋排距位置后对梁、柱头等钢筋密集处先找好下料点,作好记录,采用布料杆灵活布料,砼分层浇筑,加强养护及外温差控制,对钢筋重叠过高造成砼保护层过厚位置采用挂钢筋网片处理,防止砼表面开裂。

第二节模板工程

转换层结构施工中支承方案的选择,根据施工经验,本工程转换层支撑体系拟采取如下方案:

二层梁板支撑系统不拆除,首层梁板及地下室梁板局部加设顶撑,由上至下逐层转递荷载,直至地下室底板。

本方案模板支撑系统的计算顺序以:

选择计算单元(选择多个计算单元)荷载清理梁侧板、底板强度计算梁底枋计算梁侧枋计算钢管围柃计算对拉螺栓计算支承钢管脚手架计算二层梁板结构计算

3.1模板支撑体系计算

框支梁模板工程:

材料采用七层板(18厚),50×80硬木枋,80×100硬木枋,Φ48×3.5脚手架钢管,扣件。

转换层模板工艺如下:

支二层墙、柱模板——支三层框支梁底模——支梁侧模——支设平台板

框支梁支撑系统见附图

(一)、模板支撑验算。

1、选计算单元

根据《3#楼三层梁平法施工图》结3-31可知转换层梁产生荷载最大、对下部支撑最不利的梁为3-J~3-N轴交3-18轴处KZL2-3

(2)梁(1400×1700,L净=8.15m),因此,确定取该梁作为核验单元。

梁底支撑立杆间距(跨度方向)L=500mm,立杆步距H=2.200m,梁底垂直于截面方向设4根立杆间距500mm,支模采用材料:

18mm厚优质胶合板;100×50木枋;Φ48架管围柃;Φ48架管支撑架。

(详见转换层大梁模板支设示意图)

2、模板验算。

(1).梁底模100×50枋200验算。

a.荷载清理

梁模层板自重①:

(1.52×2+1.4)×5.8kg/m²×10×10-3=0.26KN/m

梁侧枋及梁底枋重②:

[(1.52+0.1)×0.05×0.1×3.3×2+8×0.1×0.05]×0.8kN/m3=0.07KN/m

梁砼自重③:

1.4×1.7×24=57.1KN/m素混凝土自重取24KN/m3

围柃自重④:

4×2×2×3.85kg/m=0.62KN/m

设计钢筋重⑤:

Φ32:

40根×6.31(底筋)2.5KN/m

Φ14:

19×10道×1.21(箍筋)2.3KN/m

腰筋16Φ20:

16×2.466=0.04KN/m

振捣荷载⑥:

1.4×2=2.8KN/m

作业人员荷载⑦:

2KN/m2×1.4=2.8KN/m

竖向荷载

q=(①+②+③+④+⑤)×1.2+(⑥+⑦)×1.4=83.74KN/m

由框支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图可知,

单根100×50枋(200)承载力为:

q1=83.74÷10(根)=8.37KN/m。

b.计算简图

力计算

木枋按5跨连续梁计算,查表得:

Km=-0.105Kv=-0.606

M=kqL²=0.105×8.37×0.5²=0.22KN.m

V=0.606×8.37×0.5=2.54KN

W=1/6bh²=1/6×100×502=0.417×105mm3

c.强度验算

δ=M/W=0.22×106/0.417×105=5.3N/mm²

τ=3v/2bh=3×2.54×103/2×100×50=0.76N/mm²

满足要求

(2)梁侧枋计算

a.板压力

Pm=24×1.7÷5(根)÷1.52=5.4KN/m

b.强度验算

侧枋50×80间距250,支座间距600,按5跨连续梁计算,查表得:

Km=-0.105Kv=-0.606

M=KmqL²=0.105×5.4×0.6²=0.2KN.m

V=0.606×5.4×0.6=2KN

W=1/6bh²=1/6×50×1002=0.83×105mm3

δ=M/W=0.2×106/0.83×105=2.4N/mm²

τ=3v/2bh=3×2×103/2×50×100=0.6N/mm²

满足要求

(3)因此梁侧枋采用50×100木枋,符合要求.

(4)Φ48×3.5围柃

弯矩及剪力同上

M=0.2KN.mV=2KN

W=5.08×103×2=10160mm3

Sx=2πD3/8=3.14×483/8=4.3×104mm²I=12.18×105mm4

δ=M/W=0.2×106/1.016×104=19.7N/mm²

因为圆形钢管,最大剪力处亦无截面剔弱,因此,其抗剪强度不必验算。

因此,其钢管围柃满足要求。

(5)对拉螺栓计算

(取最下面一排丝杆500核算)

丝杆直径为12mm,间距500mm

拉力F=24×0.5×0.6=7.2KN

M12丝杆[F]=0.78.A.fy=0.78×113.1×210=18526N>F=7.2KN

满足要求。

(6)支撑钢管脚手架计算

a.荷载清理

梁底模、梁侧模、梁侧枋、围柃、梁底枋、砼自重、钢筋自重、振动荷载、人力荷载等合计:

q=83.74KN/m

b小横杆验算

(取大横杆间距为500,小横杆间距为500)

F=83.74×0.5=41.87KN

P=F÷1.4=30KN/m

M=0.105.qL²=0.105×30×0.5²=0.79KN.m

V=0.606.qL=0.606×30×0.5=9.1KN

取钢管:

Φ48×3.5

W=5.08×103mm3

δ=M/W=0.79×106/5.08×103=156N/mm²<[f]=205N/mm²

满足要求

c.立杆的稳定验算

Φ48×3.5A=489mm²

回转半径

i=√48²+41²/4=15.79

N=30×0.5=15KN

长细比λ=h/i=2200/15.79=139.33(取最大值2200高)

查表得φ=0.353

δ=N/φA=15×103/0.353×489=86.9N/mm²<[f]=205N/mm²

扣件滑移承载力Rc=10KN

Rc<N=15KN单扣件不满足抗滑移要求,采用双扣件N=15KN<2Rc=20KN,实际施工时应采用双扣件防止滑移。

满足要求。

3.2二层梁板结构计算

因二层梁板模不予拆除,所以拟考虑二层梁板承受80%荷载,其余传递至首层。

对3-J~3-N/3-18轴间KZL2-3

(2)转换梁下部结构承载力验算(计算单元详见附图1)

一、荷载清理

1.二层梁板自重荷载⑴:

400×750

q1=0.4×0.75×25×1.2+[(5.775+2.825)÷2]×0.15×25×1.2=28.35KN/m

2.转换层钢筋模板:

q2=(①+②+④+⑤)×1.2÷1.4=5.27KN/m

3.转换层支撑荷载:

q3=1.27+0.8+0.56=2.63KN/m计算如下

梁底架管顶撑:

4.8×4×38.5×1.2×2÷1.4÷1000=1.27KN/m

梁底扫地杆、大小横杆、剪刀撑:

3×2×2×2×38.5×1.2÷1.4=0.8KN/m

扣件:

3×2×2×4×13.5×1.2÷1.4=0.56KN/m

4.转换层作业荷载:

q4=⑥+⑦=5.6KN/m

5.转换层梁砼荷载:

q5=③×1.2÷1.4=48.9KN/m

二层KL2-12

(2)梁(400×750)承受的总荷载

q=(q1+q2+q3+q4+q5+q6)×80%=72.6KN/m

二、计算简图

M=ql2/12=72.6×8.152÷12=401.9KN·m

V=ql/2=295.85KN

梁正截面抗弯曲验算

X=h0-√h02-2×M/fcm×b=68.5mm取h0=715mmb=400mmfcm=21.5

AS=fcm×b×X/fy=21.5×400×68.5/370=1592.2mm2

实配4Φ25(Ⅲ级钢筋)AS=1963mm2>1592.2mm2

2Φ18+3Φ16(Ⅲ级钢筋)AS=1649mm2>1592.2mm2满足承载要求

梁抗剪验算

V=295.85KN<V0=0.07fcbh0=382.2KN

故该梁按构造配筋即可满足剪切力要求。

3.3模板支撑传递修改

经计算,本工程转换层支模体系按如下设置:

模板采用18厚层板;梁侧枋采用100X50木枋间距330mm;梁底枋采用100X50木枋间距(中至中)200mm;梁对拉螺栓理论上采用Φ12对拉螺栓间距500mm即可,为确保施工质量,现场实际拟考虑对拉螺栓按间距460mm施工,框支梁采用Φ14对拉螺栓,戴双螺帽;梁底立杆采用间距横向距500mm,纵向间距500mm;梁底小横杆下采用双扣件紧固,立杆底200mm高,单方向通长设扫地杆,另一方向间隔3跨设置一道;水平杆步高≤1700mm梁底立杆沿梁长方向设两道剪刀撑(见转换层大梁支撑脚手架搭设示意图);平台板立杆间距1000mm,扫地杆与水平杆设置同梁底立杆。

3.4模板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

支框支梁梁底模——梁面筋摆筋——墙柱砼浇筑至梁底——穿入梁箍筋——梁底筋穿筋——梁箍筋就位——梁面筋绑扎——梁底筋绑扎——穿梁腰筋——摆放吊筋——绑扎梁底筋——绑扎腰筋、吊筋、拉结筋——拆除梁筋支承架体——梁筋隐蔽——支梁侧模、平台板

2.施工注意事项

(1)为确保梁截面,防止胀模,本工程对拉螺栓按间距460mm施工,框支梁采用Φ14对拉螺栓,其余采用Φ12对拉螺栓,均戴双螺帽;

(2)对拉螺栓需穿Φ20PVC管,便于丝杆重复周转使用;

(3)为保证梁截面,在每根对拉螺栓处,须在模板设置Φ18~20钢筋撑。

钢筋撑如示意图所示:

(4)模板及其支撑均应落在实处,支撑点牢固。

(5)所有外模和边梁、底模支撑尽量避免连于外脚手架上。

(6)所有梁部位支撑下均须垫不小于200×200×18厚层板,避免顶撑在楼板处产生较大的集中应力。

(7)为杜绝漏浆、麻面及出现墙裙等质量通病,在剪力墙及柱的水平施工缝处粘贴20宽2厚双面胶;在转角处模板边事先嵌入1条石棉线;

(8)模板支设完毕后严格按照模板检查验收标准,执行三检制;

(9)浇筑砼时,我们采取施工工长带队,质检员监督,班组长亲自动手,进行跟班看模,以防出现丝杆滑丝、胀模等质量事故。

(10)砼下料时,应尽量顺着梁方向下料,否则,应两边对称下料,切不可自始自终仅单边下料,避免因砼冲力使梁移位。

3.拆模注意事项:

1拆模时间:

为尽量减小砼外温差,减少干缩裂缝,本工程KZL及KL梁模,待14天后方才拆除。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

(m)

达到设计的强度

标准值的百分率(%)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达到设计的强度

标准值的百分率(%)

≤2

≥50

梁、拱、壳

≤8

≥75

>2,≤8

≥75

>8

≥100

>8

≥100

悬臂构件

——

≥100

2拆除模板严格执行“模板拆除申请制”,经项目质检员及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方可拆模。

3拆模顺序:

先拆除转换层,后拆二层及以下结构支撑;先拆非承重部位,后拆承重部位。

4拆模方法:

梁板模拆除时,应先确定拆模方向、顺序,操作人员不得站在模板拆除的下方,按规定搭设吊运模板的外挑架,吊运中,严禁长短混杂,起吊物必须堆码整齐,捆绑牢固。

5对拆除的模板,应由专人清理和修整,涂刷脱模剂,以免污染砼表面。

6模板拆除过程中如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向工程技术人员汇报,会同监理共同处理合格后,方可断续拆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