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0716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docx

参考借鉴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doc

试析崔永元的主持艺术

前言

1993年,中国电视开始了第二轮改革,中央电视台相继开播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

接着在1996年推出了大型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作为一个全新的栏目和全新的节目形态,该节目立即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热烈反响。

从此谈话节目这一概念被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作为一个典型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被大家接受和认可。

那时,我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脱胎于播音员,呈现端正、规范的总体面貌。

而崔永元则完全不同,他在节目中常开玩笑、幽默诙谐。

这使其在主持人的行列里脱颖而出。

几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崔永元退出《实话实说》,不久后开始主持《小崔说事》,这时,媒体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崔说事》这个节目的定位也和《实话实说》有了很大不同,崔永元在其中的主持人风格上、语言分寸的拿捏上都做了一定的调整。

同时,他还推出了由其策划的系列节目《电影传奇》。

他作为主创人员,充分调动了自己多年的个人积累,并且在节目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主持串场。

具有一定新意。

第一章《实话实说》中形成的主持风格

第一节节目推出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实话实说》推出于90年代中期,人们的审美态度趋向成熟、百姓对于贴近现实的生活作品格外热衷,

二、媒体背景

1993年开始了第二轮。

《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相继成功,央视的创新之风日渐强劲。

三、主持人概况

从主持人的角度看。

在推出《实话实说》的时候,全国的主持人从总体上说,形象比较雷同,工作相对单一。

当时多数主持人在节目中,常会呈现这样几个总体特征:

1、靓。

从中央到地方,相貌标致是挑选男女主持人的关键标准。

2、正

多数主持人所展示的形象体现了其为人的一本正经。

3、端

这个“端”,并不是贬义,而是针对当时的主持人语言而言的。

当时多数主持人是在照提词器念编辑写好的稿子、或是背稿子,就是离日常的生活用于比较远,缺少个性化因素。

用聊天说话的语言来驾驭节目进程的主持人少之又少。

4、单一

当时,绝大多数主持人属于单一型主持,对节目的介入程度比较低,

第二节节目定位

从节目形态上看,《实话实说》构建了一个平等交流、广泛参与的谈话场。

这个“场”中的交流是直接的。

嘉宾、观众、主持人面对面交谈。

这个“场”中的意见交锋是动态的撞击。

谁会在什么时候提出什么观点和言论,是不可预期的,谈话的走向是不可预知的,随时可能改变和跳跃。

这个谈话场是一个个性展示的舞台。

在这个“场”中,人们的谈话最接近生活的原生态。

最适于展现说话者个性。

从社会功能上看,《实话实说》为大众开辟了一个平民议事的场所,节目将自身定位为一个任何社会成员均可就一定问题各抒己见的民主空间,人人都有发言权。

第三节崔永元在其中体现和形成的主持风格、艺术特色

一、崔永元在节目中善于制造节目亮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学作品是这样,电视作品、电视节目也是如此。

哪个节目的主创人员都不愿自己的节目流于平淡。

电视谈话节目更是要在避免平淡上下工夫,因为,平淡是谈话节目天生的一大陷阱,一不留神,谈话节目就容易被做成谈话,没有了展示价值,也就是“talkshow”变成了“talk”。

因此,谈话节目的创作者首先考虑的往往是:

我的节目要有哪些“出彩(儿)的地方”,要设计几处“看点”。

可见在谈话节目的操作中这种“出彩(儿)的地方”、“看点”、‘兴奋点’是被客观需要的。

而这种对观众产生较深触动、引起观众反响、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小段落,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出彩(儿)的地方”、“看点”、‘兴奋点’,笔者将其称为节目的“亮点”。

显然,成其为“亮点”的段落,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1、触动观众

2、引发反响

3、对电视前观众具有观赏价值。

《实话实说》和别的谈话节目相比,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话实说》节目中会频繁出现谈话亮点。

不断刺激观众注意、刺激收视。

幽默,是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的主要亮点,很多观众等着看“小崔”的节目,很大程度上是想看他的幽默语言。

在《唠叨“唠叨”》那期节目中有这样的谈话。

嘉宾:

家庭生活是一本书,唠叨是其中的标点符号,绝对不可少,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善待她,那样一定天天都是好日子。

崔永元:

有的书打开你会觉得标点符号比较多,作者就是那么写的。

(观众大笑)

哲理型亮点

崔永元在节目中,除了幽默以外,还有很多看点,比如,有时他三言两语的点评,会说出一些道理发人深思、引人关注。

比如,在《老同学聚会的滋味》中。

崔永元:

是不是老同学、老朋友之间有一种说不清的非常奇怪的感觉?

嘉宾:

对,一种默契,一种好像是超出一般人的感觉。

崔永元:

老同学就是可以去掉你脸上的沧桑,依稀找到过去的影子。

崔永元的一句话勾起了大家的思绪,打动了很多人的心,虽然,场面没有幽默来得热闹,但却对观众产生了触动,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亮点。

二、运用幽默语言驾驭节目进程

1、以幽默的语言挑起争论

早期的《实话实说》有这样一个认识,认为,“谈话节目要好看,要吸引观众,就必须使谈话具有辩论色彩和对抗性”。

(4)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主持人在节目中往往需要激发各方观点、挑起争论。

如果主持人“挑拨”语言过于直白,可能会被嘉宾、观众察觉,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也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如能恰当运用幽默来挑起争论则可以使嘉宾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起来。

2、以幽默排解尴尬

崔永元在节目中碰到尴尬的场面也很多,大多数时候他会运用幽默把自己解脱出来,维持主持人权威。

比如在“吃苦,让孩子成材”中,崔问一位小朋友:

“你在家吃过什么苦?

”没想到他把头一歪,不予回答。

这样尴尬场面,比较棘手,若将话筒转向他人,就显得冷场,若继续开导又难料结果。

这时,崔永元不慌不忙紧接一句:

“你苦大仇深啊!

”话语一落,全场雷动。

3、以幽默实现谈话内容的转换衔接。

谈话节目需要起承转合,内容的转换可以有多种方法,能使转换的过程带有一定的幽默色彩是崔永元主持的一个特点。

4、以幽默的方式诠释嘉宾谈话

有时嘉宾的谈话太专业或是谈话内容有些空泛,崔永元往往善于用幽默的方式给观众诠释一番。

崔永元的话更加具体,更便于观众理解。

三、崔永元在《实话实说》里突现了鲜明的平民化意识

在崔永元之前,或大多数节目里,主持人很少说自己的事情,而崔永元却非常频繁地在节目中用“我”的事情来参与讨论,或是做由头。

这使得他在节目中具有了很强的平民化意识。

第二章《小崔说事》中主持艺术的变化与调整

由于种种原因崔永元退出了《实话实说》,和晶接替他主持该节目。

时隔两年,崔永元再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担当新节目《小崔说事》的主持。

第一节、《小崔说事》节目推出的背景

《小崔说事》很象当年的《实话实说》,只是未能有当年《实话实说》那么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推出节目时背景的因素不可忽视。

一、娱乐节目增多

近些年来娱乐节目的大发展,让观众可以在电视上轻易地寻找到使人娱乐放松的节目。

因此,作为想要给观众带来快乐的一个节目,《小崔说事》便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二、谈话节目增多

自从《实话实说》问世以来,谈话节目在各个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这也使《小崔说事》不会有当时《实话实说》那样的轰动效应。

三、个性化主持人增多

一大批个性鲜明、形象另类的主持人频频出现于荧屏,这时崔永元的个性化主持已经不再具有象9年前那样强烈的区别性。

第二节在节目定位及形态上与《实话实说》的异同

谈《小崔说事》很难避开《实话实说》,首先是因为这两个节目形态类似。

每期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主题。

围绕一个主题在台上有两三个嘉宾,台下有现场观众,这些和《实话实说》并无不同。

同时,相异的地方比较显著。

一、选题以异乎寻常的事或人为主尽量避开争论性

节目名副其实,只是说事,没有过多的道理,没有对立观点的争论。

这也许是《小崔说事》场面略显冷清的原因之一。

二、观众不参与谈话

《小崔说事》中再也见不到观众的发言,观众对于节目的作用基本停留在鼓掌和笑声。

三、主持人位置相对固定

决大多数时间,崔永元稳稳的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没有了《实话实说》中主持人坐在观众席中开场、不停的穿插在观众席中间的画面。

保持和现场观众的位置。

这样也某种程度上拉开了主持人与观众的心里距离。

四、专家几乎不再出现

由于,没有了对问题的讨论,《小崔说事》中几乎没有了专家的身影。

五、场面布置偏冷

《小崔说事》的现场周围是漆黑一片,让人看不到现场的边界,没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营造一个注意力集中的谈话场的感觉。

第三节崔永元在其中主持风格的调整与变化

一、主体意识的淡化

在《实话实说》中崔永元的主体意识比较强。

典型的是他喜欢在节目以第一人称“我”来开场,先把自己引入谈话现场,以自己亲身经历或是个人的看法观点引出话题,让观众不仅听到一个主持人的话语,也看到和感知到了一个形象鲜明又普普通通的人出现在面前。

而在《小崔说事》中则出现的很少。

崔永元有意无意的把自己掩藏起来,使用第一人称的次数明显减少,虽然,还是崔永元在主持,但给人感觉个性化的东西比早先少了,也淡了很多。

二、情感处于自我保护状态

无论是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在节目当中应该是一种创作的状态,应该使自己的情感处于运动状态。

主持《实话实说》时期的崔永元,在节目里情感运动幅度较大。

而到主持《小崔说事》的时候,崔永元在节目中使自己的情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主持过程中他的情绪处于内敛的状态。

三、话语权的收缩

在以往的节目当中,崔永元在现场表现出强控场的态势。

牢牢掌握并频繁运用现场主持人的话语权。

比较典型的是对嘉宾及观众发言的打断、插话、评论、总结、概括等。

通过话语权的行使达到对谈话内容的裁剪和甄选。

同样也是在说事,但在叙述过程中明显地给人感觉,他插话多、总结多、追问多,积极有效地在使用主持人的话语权,提炼节目内容,话轮转换频次高,因而使对话生动。

而在《小崔说事》中,尤其是在初期,主持人的话语权时常处于收缩状态,打断、插话、短评、提炼等等出现的频率相对少得多。

第三章崔永元在《电影传奇》中的探索与创作

《电影传奇》是崔永元独立策划的一档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他展示了作为一个主持人的策划能力,同时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的概念也跟以往的节目中的不同,主持人常常由一个角色扮演者的身份转换过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值得探究。

第一节崔永元对《电影传奇》的个人积累

崔永元对老电影异常痴迷,在同事中几乎是个老电影的传道士,他曾经动过“启蒙”的念头,想“勾引”他的那些年轻同行来看老电影。

他在办公室里特制了一块一面墙那么大的银幕,还买了宽银幕镜头,用16毫米的放映机给他们放老片子,还企图向他们收5块钱的门票。

“我是在电影公司租的片子,要150块钱,我得把租片子的钱挣回来。

他们不看,我干脆免费,免费也不看,后来就每人发5块钱看一场,他们还是不看。

他们觉得节奏太慢,着急。

”(5)

第二节崔永元在《电影传奇》中的构思与策划

《电影传奇》构思完全是崔永元的原创,是一个创新。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电视台有这样的节目。

崔永元策划《电影传奇》的总体思路是以口述电影史的形态反映电影史,进而反映那段中国的历史。

具体实现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创人员采访

这一部分,是约请老电影的主创人员坐到镜头前,谈当年创作电影的体会、经历、想法、花絮。

第二部分,影片片断

这部分就是在《电影传奇》中穿插播放一些老电影中具有标志性的片断。

第三部分经典再现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部分。

就是有主持人、演员等节目组人员把老电影中的经典段落,重新再组织拍摄一遍。

崔永元把这当作是向老一代电影人致敬的一种方式。

第三节崔永元在《电影传奇》中对主持艺术的探索。

崔永元在《电影传奇》中出镜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纯粹以演员的身份。

就是再现经典片断的中的一个角色,不对观众讲话,不和观众做直接交流,只是和观众进行间接的交流。

比如在《英雄梦》那期节目中,崔永元扮演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

这时,手拿爆破筒的崔永元不会扭头跟观众说话。

另一种则是在节目中不仅仅以演员的角色出现而且还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很多时候他是穿着剧中人物的服装,在一个短小的情节中扮演一个角色,而后,当情节结束时,镜头推向他,他开始面对着镜头介绍相关内容说些串联词,这时崔永元是在节目中又发挥了串联节目、驾驭节目进程的主持人功能。

主持人扮演角色,在电视中偶尔出现,象崔永元在《电影传奇》中这样大量连续的扮演经典角色还从未有过。

这种对所叙述电影中人物扮演的意义,首先在于丰富节目看点,调动观众兴趣。

更重要的,有了这样的经历,再做节目就会对老电影更加深情、更加热爱。

在串场的时候也会更加专注,更加感同身受。

第四章《小崔会客》——崔永元主持现场谈话节目状态的恢复

20RR年春季,中央电视台更不例外,邀请了几个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和政协副主席做客央视演播室,制作《新闻会客厅》特别系列节目——《小崔会客》。

并由崔永元担任现场主持人。

这个系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每期节目中不仅请到一位高官,而且还会请到各地方的农民一家人来到演播室。

此外,节目中还有两个特别的策划,一个叫“见面礼”,就是省委书记、省长、政协主席和这个农民家庭互相赠送礼物。

另一个就是在事先安排一位清华大学的EMBA的学员到这个农户的家里和他所在的村庄进行实地的考察,需要他们亲身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带回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并在节目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加入节目讨论。

第一节个性化意识的突现

在《小崔会客》中崔永元的个性化意识比较突出,常常以自己为由头展开话题,比如,邀请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那期节目,崔永元想和白书记谈谈云南烟草工业现状与未来调整走向的话题,他就以自己的戒烟经历为由头引入话题。

第二节积极行使话语权

这个系列节目请了政府高官,崔永元在现场调控有一定难度,因为,面对这样的嘉宾,主持人有时要主动避让话语权,给领导讲话留出空间,发挥幽默也要小心寻找空当。

但在邀请到政协副主席张怀西的那期中,情况不大一样,张怀西话不多,自己的观点也不多,只是说一些这个很好,那个很好一类的话,话语权相对偏弱。

这就带了诸多影响。

和朱再武一家聊了很长时间,张怀西始终不说话。

后来是崔永元主动把话语权交给张主席。

崔永元:

我这儿有几个问题问你一下。

那个叫洪武山庄种猪场有一些说法,比如说他们有一个宗旨,说愿所有的农民朋友都富起来,这个是什么意思?

还是新闻发言人说。

还是说你们在这儿意见根本不统一?

朱再武:

不是,这也说明以后要调一调位置,也就是说也要让她走出来一点。

(崔永元把一直拿在手里的一张朱再武制定的养猪场的规章制度递给张怀西)

崔永元:

对,张主席,您拿着这个问问他,您看这上面有很多,我觉得都很好。

张怀西:

你看场训,诚信,诚信放第一,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需要诚信;敬业,敬业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把猪养得好,大家都欢迎,来买你的猪;要讲科学,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科学的精神来办,还要创新,创新很重要。

崔永元:

您说这四条是我们中央电视台的台训也应该没有问题吧?

诚信、敬业、科学、创新,没有问题。

中国科学院的院训,没有问题吧。

北京大学的校训没有问题吧。

尽管,在这个段落里张怀西接过话语权时显得有点匆忙,对那四点场训的评价,基本上是很好、很重要。

但这却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谈话场面的平衡,体现了主持人崔永元对话语权分配的积极意识。

第三节情感起伏加大

近一个时期以来,崔永元在节目中基本保持着情感的平稳状态。

在《小崔说事》,他的情感处于自我保护状态,看不到他动情的场面,而在这个系列节目中,当听到,农民兄弟的愿望如此简单的时候,他一时语塞,不禁泪下。

在这里,没必要把崔永元的哭当作看点,这只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他的情感在节目中不再处于保护状态,而是比较积极的起伏状态。

第四节节目亮点频多

这次的《小崔会客》很好看,一个直接原因是节目中时常出现亮点。

这其中以幽默类的亮点居多。

有些,对节目内容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仅仅是在调节节奏、活跃气氛、增加主持人魅力。

除了一些,单纯的幽默以外,多数情况,崔永元的幽默具有一定的实际功能。

一、刨根问底替观众探究

还是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与农民李世民一家交换礼物的时候。

当书记把手机递给李世民时,崔永元先抢了过来,说怕盒子是空的,要打开看看。

一个省委书记送的东西可能是个空盒子吗?

崔永元这一举动看似一次搞笑,但却有着实际意义,就是要把赠送的礼物尽可能的向观众展示清楚,不是他不信,要看看,而是要给观众看清楚。

于是,打开盒子,便有了之后,打开手机,现场拨通办事处电话的精彩段落。

二、以幽默实现话题转换

还有在节目中,崔永元巧妙的运用幽默实现谈话内容的转移。

比如,在和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接受了很多礼物之后,开了句玩笑便自如转移了话题,推进了谈话进程。

崔永元:

这个你送给书记吧。

我觉得傣家人就是太热情了。

白恩培:

太热情,这么多东西。

崔永元(抱着礼品):

白书记你说咱还聊吗,回家得了。

(观众笑)好像正事儿还没说呢,你们是在橄榄坝那个地方是吧?

岩约:

对。

因为,送的礼物太多了,一时间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这些礼物上,而下面该谈新农村建设的话题了。

在转换话题之前,崔永元开了句玩笑,说干脆拿着东西回家得了,观众一笑,其实这是在提醒大家送东西不过是个小点缀,接下来得谈正题了。

一句玩笑,巧妙的收住了大家的对礼品的注意,自然的转道了谈话主题。

三、以幽默的方式激发调动嘉宾

河南民工很多,这是河南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问题。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

崔永元不仅在节目中直接和省委书记提起,而且,还在和农民开玩笑时,侧面地给嘉宾“施压”,激发嘉宾。

李世民:

我叫李世民。

崔永元:

你说传出去多不好,说河南现在情况确实不好,连李世民都出去打工。

(观众大笑)

这一句“李世民都打工”,逗笑了大家,崔永元的意思显然是说你们那里太困难了,连封建帝王都出去打工了!

好像是在和农民开玩笑,但话里话外,也是给徐光春听,还是期待着徐书记对河南民工的问题做出精彩的对答。

《小崔会客》中崔永元的表现可以说令各方认可或叫好,在现场谈话节目中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以恢复。

当然,这也是得益于节目定位为崔永元提供了相对较大的发挥空间。

第五章对崔永元主持艺术、媒体活动的借鉴与思考

崔永元从1995年主持《实话实说》算起,已经做了10多年的主持人。

他的主持艺术当中,我们不仅可以提炼很多可供学习和参考的技巧,同时,在其工作和为人中,更可以发现一些媒体人宝贵的精神品质,值得思考和借鉴。

第一节坚守着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崔永元是新闻记者出身,觉得新闻是一份特别神圣的职业,而且跟一般的职业是不一样的,它负有社会责任。

因此,当同行中出现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总让他难以容忍。

一次,他看到有一张报纸为了吸引读者订报宣传说,“订我们的报纸一年180块钱,但是我们报纸的页数多,每天厚厚一沓,算下来一年卖废报纸的钱就是130块,算下来你只花50块钱就可以看我们一年的报纸。

看到这样的宣传语,崔永元按捺不住的说:

“天哪,一点儿神圣感都没有!

拿报纸当废纸卖,跟卖红薯、卖黄瓜没任何区别了。

它是新闻纸,它是社会纸。

做这个职业的人要有神圣感、崇高感、使命感,这都是丧失社会责任感、丧失良心的表现.”这样对待新闻,对待传媒的态度,是值得整天忙于收视率的人们思考和自省的。

第二节充满人文关怀精神

一段时间里,干电视的人被认为是没有人文关怀的人,不知道尊重别人的人。

对此,当时还在广播电台工作的崔永元就有过体会。

有一次他帮助做一个晚会的策划,时间特别长,大概做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

等到播出那天,他就很高兴,把他的父亲、母亲、哥哥、嫂子、姐姐、邻居全叫到电视前,他说你们看,这就是他做的晚会。

然后他们就看,看看说,这个晚会不错呀,怎么证明这是你做的呢,他说别着急,等最后出字幕,你就知道,字幕上写着策划“崔永元”。

等节目到最后时他心里怦怦在跳,一看上面写着策划“佚名”(笑)。

他就赶紧打电话,导演说,我们上字幕给上错了,他觉得电视台怎么会是这样,太伤人心。

 所以当他自己做电视的时候,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讲人情味。

第三节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崔永元给人印象最深莫过于在节目中的幽默。

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生活中一贯如此,在平时就喜欢与人聊天,爱开玩笑。

比如,和晶怀孕后,阿亿接手《实话实说》,他们大家在一起开会,崔永元从门口经过,对他们说了句“好好干,别砸了和晶的牌子”,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如果置身其中,这是典型的崔式诙谐。

为什么?

明明是他自己的牌子,他却大度地说是和晶的牌子。

而且,说完就走,决不纠缠。

生活即舞台,舞台即生活。

这样,有了在生活中的积累,在做节目时自然就游刃得多了。

现在,很多主持人,只在乎镜头前的几分钟,下了节目面目全非。

其实这样是不可取的,应该留心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注意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生活中铸炼个性。

结语

综前所述,崔永元在《实话实说》中树立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标志性形象,他在该节目中的主持艺术所达到的高度至今也很难超越,之后他主持《小崔说事》进入调整期,同时推出个人主创节目《电影传奇》,并在其中展示了主持人的策划能力。

新近主持的系列节目《小崔会客》,他在其中的表现也是更是可圈可点。

最后,期待崔永元在主持艺术领域里能进一步发展和探索,也期待他所展示出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等品质能一定程度影响中国电视人、中国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