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087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6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docx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从水中获取养料和氧,并把废物__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体体内细胞生活在(也叫____)中:

(2/3)

体液(1/3):

包括:

注:

以下物质或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a.被分泌到____的、与外界以孔道直接相连的液体,如汗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

膀胱等的液体;

b.只存在于____的物质,如血红蛋白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等有关的酶等。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画图):

 

3、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____,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

(1)血浆pH为______,能保持稳定与含有等离子有关。

血浆中常见的缓冲对有等。

(2)溶液渗透压指溶液中的吸引力。

其大小取决于________。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溶液渗透压越_____: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

(3)正常的体温: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

是细胞。

6、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____中。

7、稳态的调节: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

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

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l、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1)反射弧包括: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它所支配的______等)

(2)完成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具备;有适宜

3、兴奋在上的传导

(1)未受刺激时:

神经纤维处于____状态,细胞膜电位为____,原因是细胞内K+浓度____于细胞外____。

(2)受到刺激时:

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______,导致________,受刺激处细胞膜电位变

成____,与相邻部位产生,进而形成________。

局部电流刺激相邻未兴奋部发生电位变化,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

(3)传导方向:

____传导

(4)信号形式:

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____信号的形式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____。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包括

(2)传递过程:

当兴奋通过传导到____时,其中的____就释放____进入

间隙,与____上的结合,引发其电位变化,产生____。

(3)传递方向:

是的,原因:

(4)信号转换: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的低级中枢受__的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2)各级中枢及其作用

下丘脑:

有____中枢,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控制有关。

脑干:

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小脑:

有的中枢

脊髓:

的低级中枢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除了对____及控制机体的____外,还具有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

包括________区。

S区受损会患___症,大脑的___区受损会患听觉性失语症,大脑的___区受损会患失写症,区受损会患失读症。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调节:

由(或细胞)分泌的____物质进行调节,是____调节的主要内容。

2、激素调节的实例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平衡:

血糖含量在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低于0.8g/L为____症,高于1.2g/L

会导致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______病。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糖平衡的调节:

主要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二者相互

 

 

3、激素调节的实例二: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过程:

寒冷刺激→____→→垂体→→甲状腺→→促进细胞的____

(2)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的作用,体现了机制。

4、激素调节的特点: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2、人体的体温调节

(1)产热途径:

(尤以产热为多)

(2)散热途径:

,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3)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

(4)体温调节过程:

 

3、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

第4节免疫调节

免疫(如等)

免疫细胞等

1、免疫系统的组成T细胞(迁移到中成熟)

细胞

B细胞(在中成熟)

免疫:

如等

第一道防线:

2、免疫类别性免疫第二道防线:

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包括____和

3、免疫系统的功能:

4、体液免疫过程:

5、细胞免疫过程:

抗原→→→

(可使靶细胞)

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

通常由于再次接触____而引发。

(2):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

如艾滋病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植物激素的概念:

由产生,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2、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①19世纪末,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这种影响造成胚芽鞘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

②1910年,詹森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

③1914年,拜尔证明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

④1928年,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命名为,

⑤1931年,科学家确认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后来进一步发现植物体内还有

与之有相同效应。

3、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生长素产生部位:

胚芽鞘感光部位:

单侧光的作用:

影响生长素的,使生长素在尖端进行____运输,

即从侧向侧运输。

结果使生长素,

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____向光一侧

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

弯曲生长原因: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两侧的。

背光侧生长,向光侧生长,因而向光弯曲。

4、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

和发育中的,在这些部位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2)运输方式: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____运输到,

属于细胞的。

发生于成熟组织的。

(3)分布:

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____的部分。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_____性:

既能也能;既能也能:

既能防止______也能。

(2)一般情况下,_____时促进生长,时抑制生长,老至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一样,植物芽、茎、根的敏感程度依次为:

幼嫩细胞对生长素,老细胞则比较。

(3)生长素生理作用实例:

顶端优势及其解除

顶端优势原因:

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____,侧芽对长素浓度比较,因此发育受到抑制。

解除顶端优势:

如摘除棉花,以促进的发育,使其多开花结果。

2、植物根向地性和茎背地性机制

 

重力导致生长素____: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____,背地侧生长素浓度____,即____

根:

____,浓度高抑制____地侧生长,____地侧生长快,表现出向地性;

茎:

____,浓度高促进____地侧生长,____地侧生长慢,表现出背地性。

3、生长素类似物及应用举例:

(1)概念:

________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如生根粉等。

(2)应用实例:

可获得无子果实如无籽蕃茄

操作:

未授粉前去掉________,用涂抹柱头。

原理:

生长素可________。

特点:

其无子性状是____遗传的。

4、实验: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

需处理插条的____,常见处理方法有____和____法。

(2)相关变量分析: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如,需控制无关变量使其。

(3)本实验可先设计浓度梯度比较大的摸索实验条件。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1、其它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和主要作用

赤霉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

主要作用:

促进,从而促进植株增高:

促进。

脱落酸:

合成部位:

分布:

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

抑制,促进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

主要作用:

乙烯:

合成部位:

______________

主要作用:

2、植物生长调节剂

(1)概念:

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应用举例

①用催熟风梨;

②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溶液处理芦苇,就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③用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a一淀粉酶。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l、种群的数最特征及意义:

种群在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可____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包括________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某种群的总数=

(2)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

3、种群的____特征:

常见的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种群增长的“J”型增长曲线

(1)条件:

(2)公式:

(3)“J”型曲线的增长率,增长速率____。

3、种群增长的“S”型增长曲线

(1)定义: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的增长曲线。

(2)条件:

资源和空间等都是____的

(3)K值:

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

(4)“S”型曲线增长速率先____,后____,时最大。

增长率。

4、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人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______。

5、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计数方法:

的方法

(2)注意事项: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要____试管;

先将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用滤纸吸去多余滤液。

若一个小方格酵母菌过多,需要进行____。

第3、4节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

(1)(如图___):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等:

(2)(如图):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3):

一种生物(____)寄居于另一种生物(____)的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如图):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现

象与对____的利用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

(2):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分布。

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小动物的采集、调查方法: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________和______

(3)采集小动物:

可用取样或

6、群落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被另一个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①:

在一个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世被彻底

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上的演替。

②: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上进行的演替。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________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l、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格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

(l)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

包括水、空气、无机盐、阳光、热能等。

b.生产者:

生物,主要是。

可以制造____,是生态系统的。

c.:

包括绝大多数动物,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利于植物

的。

d.:

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主要是。

可以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____。

(2)营养结构:

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的渠道。

3、: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

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高中阶段食物链为________关系的食物链,只有________和________;食物链的起点为________,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

(2)食物网:

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____________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3、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

一部分在生产者的________中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____________,储存在植物体的____________中。

构成植物体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________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____________摄入体内,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4、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分析:

(1)能量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去处:

________________。

5、能量流动的特点:

__________。

(1)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________________。

(2)把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叫做____________。

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____________。

6、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_________,实现能量的_______,大大提高能量的___。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________,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

第3、4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碳循环有关问题

①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________________。

②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

________________。

③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

________________。

④碳循环的范围:

____________,因此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性。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

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________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______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_____,而不是循环流动的。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____________,都离不开物质的____________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__________都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自身________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的。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______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_________的能力。

______稳定性:

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越多,______越复杂,其______就越强,_______稳定性就越高。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_____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4、生态缸的设计制作

(1)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里,依据_______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______进行组织,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设计时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_________。

(2)注意事项:

生态缸______密封;要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______的地方,但要避免_________。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2、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包括_______多样性、_____多样性、______多样性3个层次。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__________: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__________: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也叫_______功能)

__________: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______(如自然保护区)、_______(如动物园)、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等。

_______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可持续发展:

追求的是____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参考答案

第1章

1、

(1)直接直接

(2)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外界细胞内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盐溶液相近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酸碱度、渗透压、温度

(1)7.35-7.45HCO3、HPO4-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2)溶质微粒对水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大高无机盐、蛋白质

Na和Cl-(3)37℃

5、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调节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7、神经-体液-免疫有限遭到破坏

8、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2章第1节

2、反射反射弧

(1)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2)完整的反射弧;刺激

3、神经纤维

(1)静息外正内负高K+外流

(2)增加Na+内流内正外负电位差局部电流静息电位

(3)双向(4)电神经冲动

4、

(1)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兴奋或抑制

(3)单向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

(1)脑和脊髓,脊髓脑

(2)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躯体运动

6、

(1)外界的感知反射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2)言话区W,V,S,H运动性失语HWV

第2节

1、内分泌器官化学体液

2、

(1)0.8-1.2g/L,低血糖,糖尿

(2)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肝糖原分解

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3)拮抗胰岛B细胞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A细胞

3、分级

(1)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新陈代谢

(2)下丘脑和垂体,反馈调节

4、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第3节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

(1)细胞中有机物氧化放能骨骼肌和肝脏

(2)汁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3)下丘脑

(4)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散热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减少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

骨骼肌减少立毛肌

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垂体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4、

(1)调节

(2)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4节

l、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细胞吞噬淋巴胸腺骨髓活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