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1002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皖江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12月份联考试题

生物

一、选择题

1.某种分泌蛋白M的4条肽链通过二硫键(-S-S-)连接,检测发现该蛋白中含有C、H、O、N、Fe、S六种元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M中的肽键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形成

B.M中的Fe、S元素存在于某些氨基酸的R基中

C.高温不会导致肽键断裂但会使M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D.M中的二硫键很可能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分泌蛋白M由4条肽链组成,且4条肽链之间通过二硫键相连,其组成元素中除了含有C、H、O、N外,还含有Fe和S。

【详解】A、M是分泌蛋白,因此其肽键的合成过程发生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A正确;

B、氨基酸的R基中不存在Fe元素,有可能存在S元素,Fe元素是在后期加工中添加的,B错误;

C、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C正确;

D、分泌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后,需要先后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因此M中的二硫键很可能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形成,D正确。

故选B。

2.长期雾霾(PM2.5尘埃颗较)会导致人体肺部细胞死亡,肺功能受损。

肺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是

A.肺泡细胞吞噬大量尘埃颗粒导致肺泡细胞死亡

B.尘埃颗粒导致肺部吞噬细胞死亡进而造成肺部损伤

C.尘埃颗粒导致肺功能受损与肺泡细胞缺乏溶酶体有关

D.尘埃颗粒堵塞支气管使肺泡细胞缺氧而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肺部吞噬尘埃颗粒的是吞噬细胞而不是肺泡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乏分解尘埃颗粒的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进而使细胞死亡、肺部损伤,B正确;

C、尘埃颗粒导致肺功能受损与肺泡细胞的溶酶体中缺乏分解尘埃颗粒的酶有关,C错误;

D、吞噬细胞内不含分解尘埃颗粒的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D错误。

故选B。

3.将水稻和番茄分别培养在适宜浓度的同种完全培养液中。

一周后两者生长正常,但测定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具有差异性

B.根细胞对水和离子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C.为防止水分蒸发需在培养液表面覆盖一层植物油

D.水稻和番茄很可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离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用相同培养液培养番茄和水稻时,培养液中各离子浓度变化,其中番茄对Mg2+、Ca2+吸收多于水稻,而水稻对SiO44-吸收多于番茄,番茄几乎不吸收SiO44-,说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也不同。

【详解】A、番茄或水稻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量均存在差异,可见,不同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A正确;

B、根细胞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水,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因此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理过程,B正确;

C、由于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供应,用植物油密封液面会使根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一方面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会使无氧呼吸产生的有害物质毒害细胞,导致实验失败,C错误;

D、一般情况下,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应低于细胞液的浓度,否则会引起烧苗(根细胞失水),因此水稻和番茄很可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离子,D正确。

故选C。

4.人的骨骼肌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下列有关骨骼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仅以葡萄糖为底物,吸收的O2量等于释放的CO2量

B.若消耗了少量脂肪,则吸收的O2量多于释放的CO2量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同一个场所进行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据此答题。

【详解】A、由于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以葡萄糖为底物时,人体细胞呼吸作用吸收的O2量等于释放的CO2量,A正确;

B、若以脂肪为底物,由于脂肪的C、H比例高于葡萄糖,所以吸收的O2量多于释放的CO2量,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正确;

D、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D。

5.雄性小鼠曲细精管内的精原细胞,可通过细胞增殖使睾丸内的细胞数量增加,下列有关睾丸内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过程中必会发生基因重组

B.细胞分裂之前必会进行核DNA复制

C.着丝点正常分裂必会导致染色体的数目加倍

D.曲细精管中的精原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之前不会进行DNA的复制,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的数目加倍,C正确;

D、曲细精管内的精原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自身增殖,又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D错误。

故选C。

6.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细胞,胞内蛋白含量均会减少

B.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细胞,代谢水平均减弱

C.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均不利于个体发育

D.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形态结构均会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5、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癌细胞分裂旺盛,代谢水平较高,细胞内蛋白合成较多,A错误;

B、癌细胞分裂旺盛,代谢水平较高,B错误;

C、细胞衰老和凋亡都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C错误;

D、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形态、结构均会发生显著变化,D正确。

故选D。

7.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揭示了两条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这两条遗传定律

B.遗传定律表明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遗传因子

C.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正反交实验时,所得的结果有较大差异

D.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时,而不是受精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遗传定律表明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B正确;

C、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正反交实验时,所得的结果基本相同,C错误;

D、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时,而不是受精时,D正确。

故选C。

8.研究人员将抗盐基因A、B导入水稻后发现,只有同时存在这两个基因的细胞才表现出抗盐性状,让培育出的第一代抗盐水稻自交,其子一代中抗盐:

不抗盐=3:

1,据此推测第一代抗盐水稻中这两个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A.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分布在一对同源染色体

C.分布在两对同源染色体

D.分布在两个质粒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和连锁定律,先根据题干信息作出合理假设,然后根据假设结合遗传规律逐一解答。

【详解】A、据图分析,若A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其自交后性状分离比为抗盐:

不抗盐=3:

1,A正确;

B、据图分析,若A与B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则其自交后代全部为抗盐:

不抗盐=1:

1,B错误;

C、据图分析,若A与B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其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抗盐:

不抗盐=9:

7,C错误;

D、据图分析,图示A与B在两个质粒上,而质粒上的基因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了解一对杂合子与两对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明确只有细胞核染色体上的基因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进而结合图中基因的位置对后代的性状进行预测。

9.在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赫尔希与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具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实验均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与细菌混合培养

B.均选用了结构简单、遗传物质较少的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

C.两实验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

D.两实验均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艾弗里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分别加入含有R菌的培养基中培养,赫尔希与蔡斯只是用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并没有将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分开分别与大肠杆菌混合,A错误;

B、艾弗里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肺炎双球菌,赫尔希与蔡斯选用的实验材料是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均是结构简单的微生物,B正确;

C、艾弗里做的实验没有用同位素标记,C错误;

D、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10.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共有的特点是

A.只能在完整的细胞中进行B.可发生于任一生物体内

C.需要模板、原料和能量D.主要在细胞核或拟核中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给予适宜的条件,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可以发生在细胞外的反应体系中,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体内不能进行任何一个生理过程,B错误;

C、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模板分别是DNA的两条链、DNA的其中一条链、mRNA;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均需要能量作为动力,C正确;

D、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D错误。

故选C。

11.人的ABO血型由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含IA基因的红细胞表面含有A抗原、含IB基因的红细胞表面含有B抗原。

仅含A抗原的为A型血,仅含B抗原的为B型血,同时含A、B两种抗原的为AB型血,两种抗原均不含的是O型血。

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如下(括号内标注的是基因型或表现型),甲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四。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3、4号血型相同的概率是1/2B.6号的IA基因来自1号的概率为1/2

C.6号患甲病的概率是1/153D.基因IA、IB、i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1号和2号不患甲病,而其女儿3号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则1号和2号的相关基因型都是Aa,3号基因型为aa,4号基因型为1/3AA、2/3Aa。

甲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四,即aa占4/10000,则a的基因频率=2/100,A的基因频率=98/100,因此正常人群中Aa所占比例为Aa÷(Aa+AA)=2a÷(2a+98)=2/51。

【详解】A、据图分析,关于血型,3号个体为1/2A型、1/4AB型、1/4B型;由于6号是A型,所以4号可能为1/3IAIA、1/3IAIB、1/3IAi,所以4号为A型血的可能性为2/3,AB型的可能性为1/3,则3、4号都为A型为2/3×1/2=1/3,都为AB型为1/3×1/4=1/12,所以相同的概率为1/3+1/12=5/12,A错误;

B、6号的基因型为IAi,IA基因只能来自4号,而4号的IA基因来自1号或2号,机会均等,故6号的IA基因来自1号的概率为1/2,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基因由a控制,4号基因型为1/3AA、2/3Aa,5号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51,因此6号患甲病的概率=2/3×2/51×1/4=1/153,C正确;

D、IA、IB、i为复等位基因,只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无中生有等特点判断图中甲病的遗传方式以及各个个体相关的基因型,并能够根据aa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正常人群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12.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没有诱变因子的情况下,基因突变也会发生

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任意生物体内,体现了其随机性

C.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和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基因突变可使生物体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

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在没有诱变因子的情况下,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A正确;

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任一生物体内,体现了其普遍性,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也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

D、基因突变可使生物体获得新性状,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进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D正确。

故选B。

13.下列有关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广泛

B.杂交育种进行缓慢,过程复杂且不能创新基因

C.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但不能缩短育种时间

D.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体常见的育种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以及基因工程育种,对应的原理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杂交育种的缺陷是育种周期长,且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错误;

B、杂交育种过程复杂而繁琐,进程缓慢,且不能产生新的基因,B正确;

C、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进而缩短育种时间,C错误;

D、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进化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较完整进化学说的人是达尔文

B.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有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和生物多样性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详解】A、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较完整进化学说的人是拉马克,A错误;

B、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有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以及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正确;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和生物多样性,C正确;

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A。

15.下列有关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

B.热水烫后起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A正确;

B、热水烫后起的“水泡”或手脚上磨出的水泡,里面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正确;

C、毛细血管壁细胞外侧为组织液,内侧流动的是血液,C正确;

D、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因此其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错误。

故选D。

16.下列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和浓度大小呈正相关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和酸碱度两个方面

C.正常人的血浆pH为7,偏高或偏低均会出现稳态异常

D.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和无机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因此渗透压的大小和浓度大小呈正相关,A正确;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B错误;

C、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略偏碱性,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无机盐,D错误。

故选A。

17.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多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的血浆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

B.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尿素、尿酸和多肽

C.血浆中的HCO3-、HPO42-在维持pH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安静状态下,正常人血浆中的乳酸主要由红细胞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血浆成分:

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

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如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

二氧化碳、尿素等。

(2)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详解】A、正常人的血浆中是含有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的,A错误;

B、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以及蛋白类物质如多肽,B正确;

C、血浆中的

是缓冲物质,在维持pH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红细胞中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血浆中的乳酸主要由红细胞产生,D正确。

故选A。

18.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季节性繁殖的动物体内,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

B.人体内的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C.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接受温度下降信号刺激的是下丘脑

D.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碘的需要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回忆和梳理三种调节方式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各个选项的实例进行分析答题。

【详解】A、季节性繁殖的动物,性激素的合成受光周期或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A正确;

B、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中枢是必不可少的结构,B正确;

C、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下丘脑能接受到温度下降这种刺激,C正确;

D、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甲状腺激素的自身合成与分泌,导致碘的需要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必要条件

B.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稳态

C.“空调病”、“高原反应”和过敏反应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

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内环境稳态保证了细胞代谢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

C、“空调病”、“高原反应”和过敏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