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1300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docx

第七章情感与意志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第七章情感与意志

本章要点:

1、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情感的功能,情感的种类

3、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

4、意志、情感、认识的关系

5、意志行动的分析

6、情感、意志与教学

小栏目7—1

古代审案

(1)我国古代官员审案时有这样的方法,给被告的嘴里放上一把干燥的米饭。

如果在审讯之后,他吐出的米饭仍是干燥的,他就被认定为是有罪。

其心理学依据是,当人恐惧、焦虑时的一个生理变化是唾液分泌减少,嘴会变得干燥。

(2)据说,从前印第安人也有类似的审案做法。

法官向偷窃嫌疑人讲述与案情有关的词句,诸如“偷钱”、“钱袋”、“被害人的姓名”、“钱的数量”等等。

被告必须不加停顿地回答,同时,还要很轻微地敲锣,敲出的声音只能让法官听到,站在远一点的人就听不到。

如果一个人真的有罪,由于恐惧和紧张,他在回答法官的问话时,就会语无伦次,并不自觉地使劲敲锣,旁听者听到锣声就会指控他是贼。

 

第一节情感的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一)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人对接触到的复杂的客观事物总是抱有不同的态度,并以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体验和外部形式表现出来,人学习顺利时感到喜悦,遇到不幸时感到悲痛,面临危险时感到恐惧等都是不同的情感表现。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情感的涵义作一阐述。

首先,任何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客观事物是人们情感得以产生的源泉。

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情感,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会使人心旷神怡;而拥挤的公交车、欠债的通知单,会使人焦虑紧张。

其次,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一般情况下,车声、铃声不能引起我们的情感体验,但当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时,这些声音就会使我们觉得讨厌;当你急切地盼望下课时,电铃的响声就会使你感到特别愉快;当我们站台久侯来车时,公共汽车驶来的声音就会使我们非常高兴。

这都说明客观事物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当客观事物一方面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妨碍了人的另一种需要的满足时,则会引起复杂的情感体验,如悲喜交加、啼笑皆非、百感交集等。

总之,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中介。

第三,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某种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

即便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但由于人的认识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如被动吸烟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体验就与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有关,认识越深刻,就越会对吸烟和烟雾感到厌恶。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前面我们所讲的情感实际上包括了情绪和狭义的情感两部分。

情绪和狭义的情感(简称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情绪一般是指个体在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境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人的感情世界是由情绪和情感所构成的统一体,二者有紧密的联系,很难加以严格的区分,只能从不同角度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以说明。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情绪通常是有机体在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

例如,饮食会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体验,危险会引起恐惧的体验等。

情绪是低级的、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是与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

例如,人对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事业上获得成就的需要等满足与否所引起的体验都属于情感。

情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高级的、人所特有。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总是带有情境性,一般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容易迅速减弱,经常随情境改变而改变;情感则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例如,孩子的顽皮可能引起母亲的确愤怒,但每一位母亲绝不会因为孩子引起的一时生气,就失去对孩子的母爱,母爱是一种情感,它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和深沉。

情绪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比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等;情感则比较深沉,而且常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回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情绪一旦发生,其强度较大,且伴随机体生理上的变化,甚至使个体一时难以冷静或难以控制;而情感一般不出现上述情况,她始终处于意识支配之下,强度比较小,深沉而内隐,生理变化也不太明显,常常出现内心激动而外表不动声色的现象。

(4)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则发生较晚。

情绪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

心理学家林传鼎对500名新生儿的观察发现:

新生儿就具备了情绪体验,最初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到3个月末,就有欲求、喜悦、厌恶、岔急、惊骇、烦闷等六种情绪反应;情感发生较晚,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绪的支配。

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会感到兴奋和喜悦;如果祖国受到敌人的侵犯,会无比愤怒;在祖国处于为难的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为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形形色色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情感。

也有些心理学家对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不作严格区分,常常交换使用。

二、情感的功能

(一)情感的动力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情感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即它对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都起着推动作用。

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和喜悦。

从情感的动力特征看,分为积极增力的情感和消极减力的情感。

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感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推动人积极地行动,产生强烈的动力作用;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感则使人精神不振,心灰意懒,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产生阻力作用。

有些情感同时兼有增力与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痛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情感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感的表达能够直接反应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

所以,情感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对动机潜力的分析可以由对情感的分析获得。

例如,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感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以及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

当面临危险时,有的人头脑清晰,沉着冷静地离开;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浑身发动抖,不能有效地逃离现场。

这些情感指标可以反应出人们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情感的调节功能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

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1、促进功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耶尔克斯—道森定律就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

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

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

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就越低。

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力量。

2、瓦解作用

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

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

考试焦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试压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过于松弛或极度紧张都会瓦解考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三)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号传递的功能。

一个人可凭借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Albert)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

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

特别是在言语信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

表情可以分为三种: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面部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

人的面部表情千差万别,表达面部感情的器官有眼、眉、口、鼻以及面部的皮肤肌肉。

如哭泣时,眼部肌肉收缩;悲哀时,眼、嘴下垂;愤怒时,眼、嘴张大;盛怒时,横眉瞪眼,紧握拳头;羞愧时,面红耳赤;震惊时,面色苍白等。

面部的这些表情动作显示了人的各种情绪状态。

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指由躯体的姿态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

其中以手、足的动作最明显。

高兴时,手舞足蹈,拍手鼓掌;悔恨时,捶胸顿足;焦急时,两手相搓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身段表情上存在差别。

例如,有的国家摇头表示赞成,点头表示反对;而有的国家正好相反。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指由言语的声调、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所表示的情绪状态。

同样一句话,由于说话者的声调、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的不同,往往可以使人就说话人的情绪做出相当准确的识别,而听话者的感受也因之而有很大差异。

悲哀是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

(四)情感的感染功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

当一个人生情绪时,可以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引起他人相应的情绪反应。

例如,你走在大街上,看见有人被车撞伤,在路边痛苦的呻吟,你自己也会产生难过的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情绪能引起另一个人完全一致且咎由自取相当强度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情感共鸣。

其实,这是最典型、最突出的移情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原先情感。

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

(五)情感的身心保健功能

情感的身心保健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身新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个系统活动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情感状态的长期存在,使人惶惶不可终日,使由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久久不能复原,其结果必然降低人体抵抗细菌和其他引发疾病因素的能力,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

有许多心因性疫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

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

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

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第二节情感的分类

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

根据不同的标准,情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情感。

一、基本情绪(原始情绪)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不同,一般可以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四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

(一)快乐

快乐是个人目的达到或紧张解除后的情绪体验。

快乐的程度取决与愿望满足程度,目的、愿望突然达到的程度与意外程度。

快乐程度可细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

(二)愤怒

愤怒是个人目的不能达到或一再受到妨碍,从而使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的程度取决于阻力的大小及违背愿望的程度。

在认为遇到的挫折不合理或被人恶意造成是,愤怒最容易发生。

愤怒程度可细分为不满意、生气、激愤、大怒、暴怒等。

(三)恐惧

恐惧是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引起恐惧的关键因素是人面临危险而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情境的能力和手段。

恐惧具有较强的弥散性。

引起恐惧的情境消失了,但余悸往往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民间有句谚语: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恐惧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担心、害怕、惧怕、惊恐、恐怖等。

(四)悲哀

悲哀是个人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时所引起的情绪体验,悲哀的程度取决于主体对失去事物的价值大下的认知。

悲哀的程度可细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悲痛等。

伴随悲哀,人有时哭泣,从而带来紧张性释放。

二、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平时说的心情。

如心情舒畅、郁郁不欢、恬静、郁闷等。

心境的特点是,从其发生的强度来看,是微弱而平稳的;从其延续的时间看,持续时间是较长的,少则几天数日,多则数年之久;从其影响范围看,它具有弥散性,不是指向特定对象,而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心境的一种写照。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积极、乐观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人的健康。

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悲观失望,妨碍工作、学习,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因此,学会调节心境,做心境的主人,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十分重要。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如狂喜、暴怒、恐怖、绝望都是激情的表现。

激情的特点是,从其发生的强度来看,具有强烈爆发性,发生过程十分迅猛,大量心理能量在极短时间内爆发;从其延续的时间来看,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从其影响范围来看,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从其意识性来看,具有冲动性,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

例如,亲人突然逝世后的极度悲伤,重大成功后的狂喜及惨败后的绝望等,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状态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例如,暴怒是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绝望时心灰意冷,神情恍惚;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

人处于激情状态时,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血糖、内分泌等都会发生改变。

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如事业的成功、亲人的死亡、突如其来的危险等,都可以成为引起激情的原因。

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激情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成为激励人上进的强大的动力。

例如,诗人在激情状态下写出壮丽诗篇;战士可以不怕牺牲去冲锋陷阵;运动员可以刷新运动纪录,这些都是积极性激情的体现。

消极的激情则会使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限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以至做出一些鲁莽行为,甚至铸成终身之恨。

所以,对不良激情要在其没有爆发之前有意识地及时加以调节控制。

如数数、散步、下棋、打球、欣赏音乐、找人谈心等活动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冲淡激情爆发的程度。

但是最根本的方法是,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思想修养,遇事善于分析判断,以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

(三)应激

应激是指在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或危险,要求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整个机体的力量,及时作出决定,以应付紧急情况,这时候产生的特殊体验即使应激。

如司机在驾驶汽车途中遇到危险的情境,意外的事故,严重的疾病,考试与事业的失败等都会使人发生应激情绪。

应激的发生比激情更突然、更剧烈。

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

一是意识狭窄、目瞪口呆、手忙脚乱、陷入困境;一是急中生智、行动果断、化险为夷、摆脱困境。

应激状态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心率、血压、内分泌、肌肉紧张等发生显著的变化,增加活动力量,提高高度紧张工作能力,以应付紧急情境。

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能够在遇到危险时,时常能做出奇迹般的行动的奥秘。

但如果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很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破坏个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就会有损人的身体健康。

三、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根据情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方式的不同,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这种体验总是和人依据一定道德观念对各种事物道德评价相关联的。

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感、荣誉感、敬佩感、赞赏感等;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情感,如厌恶、憎恨、鄙视、羞耻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阶级中,道德标准是不同的,所以道德感总是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不过,全人类共同的道德感也是存在的,如荣誉感、责任感等。

道德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按照道德的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的认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总是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相联系。

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对认识成果的坚信感等都是理智感的不同表现形式。

理智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

激励人去积极地去从事各种智力活动,并从中体会到真正的愉悦。

(三)美感

美感是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

如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文艺作品的欣赏,对一切丑恶现象的厌恶、鄙视等都是美的体验和表现。

美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美感与人的鉴赏能力和必要的知识经验有关。

其次,引起美感的感受不仅有赖于事物的外部特点,同时还有赖于事物内在的特征及其意义。

第三,受人们不同美的需要所制约。

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美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有不同的美感,但人类共同的美感也是有的,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今中外人人夸”,就是这种人类共同的美感写照。

第三节意志的概述

小栏目7—2

坚持就是胜利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年轻时必须靠他一人养家糊口。

有一次,他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请求一位负责人给他安排一个哪怕是最差的工作。

这位负责人看到松下衣服肮脏,又瘦又小,觉得很不理想,但又不便直说,于是就找了一个理由说:

“我们现在暂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吧。

”这本来是个托辞,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真的去了,那位负责人又推托说此刻有事,过几天再说吧。

几天后松下又去了。

如此反复多次,这位负责人干脆说出了真正的理由:

“你这样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们工厂的。

”松下回去借了一笔钱,买了一件整齐的衣服穿上又去了。

这人一看实在没有办法,便告诉松下:

“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的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两个月后,松下再次来到这家企业,说:

“我已经学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来弥补。

”这位负责人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说:

“我干这行几十年了,头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劲。

”这位负责人终于被松下的毅力所打动,答应他进厂工作。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总是与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意志调节支配行动,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如学生为争取优异成绩而刻苦学习;体育健将为了祖国的荣誉而顽强拼搏;科学工作者为科学研究而夜以继日的工作等,都是人的意志的表现。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为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发动表现为激励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须的活动;制止表现为抑制和阻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活动这两方面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

意志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是人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和行动密不可分。

通常把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人的意志行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明确的目的性

明确的目的性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就已对行动的方向、结果以及如何到达这一方向和结果有充分的认识。

当一个人对于行动的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由于目的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意志才能实现对人行动的支配和调节,如果离开了目的,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也失去了对行动进行支配和调节的依据,因而就谈不上什么意志。

这种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根本标志。

同时,意志行动的水平也是以自觉提出目的的水平为衡量标准的。

行动目的越恰当、越明确,目的的社会价值越大,意志行动的水平就越高。

盲目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随意运动是一种受意识调节的,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运动,是人在生活中逐渐学会了的动作。

如画家持笔画画,运动员用脚踢球,学生举手发言等都属于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是构成意志行动最基本的条件。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行动的完成,都需要一系列相应的随意运动来保证,而且,对随意运动掌握的程度越高,意志行动就越容易实现,没有随意运动做基础,意志就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人的一切打算,愿望和目的都将无法实现。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但并不是所有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意志行动。

只有在目的的确立和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个体为了克服困难而付出主观努力时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

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活动,即使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也不是意志行动。

例如,沏一杯茶招待客人,这不是意志行动。

但是,在战场上,为了救活一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杯水,则是高度意志力的表现。

因此,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一个人的意志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

以上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共存于人的意志行动之中。

明确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和手段。

三、意志、情感、认识的关系

(一)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

意志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

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在确定目的时,要分析客观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的结果,要拟定方案、编制计划,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

因此,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志活动。

2、意志也对认识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因为“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

要认识,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