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1662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的:

1. 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的肖像描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他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自幼从父亲学音乐。

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

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

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

自此开始创作生涯。

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

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

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演意义。

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

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描写贝多芬肖像的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

 

(1)重荷;沉重的负担。

 

(2)深邃:

深奥。

 (3)踌躇;犹豫不决。

 (4)巴望:

盼望、指望。

 (5)锁闭:

像锁住一样被关闭。

 (6)磐石:

厚而大的石头。

 (7)惹人注目:

引起别人的注意。

 (8)杂乱无章:

杂乱而无条理。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贝多芬的精神状态。

(从女佣的视角写)

第二部分:

贝多芬的形象特征。

(从陌生人的视觉写)

第三部分:

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从主人公的角度写)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

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第二步,精读课文。

探究内容

1.速读课文,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

“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作者如何描写贝多芬的肖像的?

这些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身材)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托着什么东西”——早已失效的助听器。

(服饰)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颊,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面容、神态)

“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

”(神态)

这些肖像不但从远到近、由大至小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o早已失效了’’的助听OS,“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

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的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3.“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

这是一个比喻。

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4.贝多芬看了客人在纸上写的字后,为什么“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

讨论并归纳:

因为丧失了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悲剧,这使他十分苦恼甚至暴戾。

他常常被人误解,而“客人”却要了解他的“好灵魂”,报道他的消息,这使他很受感动。

5.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

讨论并归纳: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诗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6.“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嬲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比喻他的创作激情。

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7.“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

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8.“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9.请用几句话概括课文中贝多芬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课有怎样新的见解?

 

2.学了本文有怎样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

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任选择一个人,对他进行肖像描写,力争表现人物的性格。

 

总结固趣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

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布置作业:

     预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何为简介

何为(1922年~20XX年),原名何敬业,祖籍浙江定海,著名作家。

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

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代表作有:

《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选集》等。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

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著名作品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其中以贝多芬为蓝本的为《约翰·克里斯朵夫》。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鸣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

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老年耳朵失聪。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

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充满了激情。

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的故事

童年对比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成了长子。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

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

但是当小贝多芬4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

他和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

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

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

与贝多芬相比,莫扎特的童年太幸运了。

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音乐神童

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这种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

八岁时的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跟随大师学艺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风琴师尼福(1748-1798)的助手。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尼福学习音乐。

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尼福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

尼福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

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

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

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

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达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

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

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

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

1802-1812年,他的创作

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

贝多芬的面前展开。

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地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

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

但是不解风情的朱列塔·圭恰迪尔[1]十分不理解贝多芬崇高的灵魂。

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贝多芬曾写下遗书。

创作交响曲

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

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

《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

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伟人辞世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

“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

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他患了肝脏病。

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

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里。

而一年之后,舒伯特去世。

按照其遗愿葬于贝多芬墓旁,终生未婚。

 

对贝多芬的评价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加以概括。

正由他的英雄性史诗般的交响曲创作,恰恰符合了这一革命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贝多芬的音乐在当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与肯定,人民也将“乐圣”,“欧罗巴之巅”的称号赋予给伟大的贝多芬先生。

他的作品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在如今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其他音乐家的评价

比才:

“像你一样,我把贝多芬置于最伟大之上,最富盛名。

带合唱的交响曲对我来说是我们艺术的巅峰。

但丁、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荷马、贝多芬、摩西!

-在我看来,无论是创造了神圣形式的莫扎特,强有力、宏伟而独特的韦伯,还是气势磅礴的戏剧天才迈耶贝尔,都无权争夺那‘巨人泰坦’(音乐的‘普罗米修斯’)的王冠。

斯特拉文斯基:

“我们热爱的贝多芬,我们爱他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他雄壮的悲伤,他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的奋斗,还有他扼住命运咽喉那铁一般的意志。

柴可夫斯基:

“我向他伟大的作品鞠躬...我对他的态度,使我想起孩童时对上帝耶和华的态度。

李斯特:

“贝多芬的音乐对我们音乐家而言就好比是引导以色列人走出沙漠的烟柱和火柱……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圣诫。

 ”

瓦格纳:

“我信奉上帝和贝多芬!

威尔第:

“虽然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是符合我的性格的,但是这次我必须去,这是因为贝多芬的缘故,在这个名字面前,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匍匐致敬的啊!

舒曼:

“难道我就不痛苦吗?

我没有能够见到贝多芬一面,没有把自己发热的头贴在他的手上,假如只有那么一次,我愿意付出自己的大半生!

Wanhao.Cai:

“贝多芬的作品在每个人眼中是不同的,但孤独与奋斗永远是主旋律……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确已经做到了,在欢乐颂响起的同时,宇宙为之动摇。

 

贝多芬的性格

我行我素的形象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

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

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

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沾在手上冷却弹琴弹得发热的手,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

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

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所以他就常常为四个公寓同时付房租。

这无疑使他花掉更多的钱,这个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的音乐家,也就变得更加贫穷、更加穷困。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经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在众人面前展示。

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

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

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

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

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

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

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

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

 

贝多芬的小故事

欣然忘食的夜餐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

点过菜后,他的脑中突然闪过音乐的火花,他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一笔一划地作起曲来。

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

服务员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服务员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

“先生,上菜吗?

”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账。

侍者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不!

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

”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