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2727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

变形测量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一、项目任务

为确保**新校区建筑群安全运营和校园鲲鹏山滑坡体安全监测,**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于2011年11月1日下达了**新校区8号实验室沉降监测任务和鲲鹏山滑坡体水平位移监测任务,工期1周,工程编号2011(黄建)11号。

任务由测绘工程系项目接受,先下达给工程测量09级测量队,要求于规定工期内完成全部测量工作,提交成果资料。

二、训练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观测、计算,变形测量侧仪器、方法和精度要求。

(2)技能目标:

会进行变形控制网布设、观测、计算,会根据需要进行变形观测,会整理、分析变形观测资料。

(3)态度目标:

培养专业基本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训练任务

(1)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学习规范;

(2)现场踏勘,选点埋石,布设监测基准网;根据变形体和变形监测任务设置变形监测点;依据规范确定监测等级和精度,确定监测周期,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检测方法,确定作业规格,确定观测人员和实测路线,编写技术设计书和作业计划;

(3)变形监测外业实施;利用精密水准测量进行8号实验楼沉降监测,利用前方交会方法进行鲲鹏山滑坡体水平位移监测。

(4)各周期变形监测成果计算和精度评定;

(5)阶段成果资料整编,计算整理变形量,编制成果表,绘制水平位移过程线盒沉降过程线;

(6)检查验收编写技术总结,上交成果资料。

四、技术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变形测量项目综合训练指导书》

五、技术要求

建筑变形测量的一般规定

(1)变形测量的基本要求

1)反映建、构筑物及场地的变形程度,变形趋势

2)由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

(2)变形测量实施的程序与要求

1)按测定沉降或位移的要求,分别选定测量点,埋设相应的标石标志,建立高程控制网或平面控制网,或三维控制网。

2)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对监测网进行观测。

新建的大型和重要建筑,

应从其施工开始进行系统的观测,直至变形达到规定的稳定程度为止。

3)对各周期的观测成果应及时处理,

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

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重要监测成果,进行变形分析,预报变形趋势。

(3)设置变形测量点的要求

变形测量点——控制点,观测点。

控制点——基准点,工作基点,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

测量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准点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或检验,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2)工作基点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测定总体变形的工作基点,按两层次布网观测时,用基准点或检核点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

3)当基准点与工作基点间需连接时应布设联系点,选点时顾及连接的构形,位置所在处相对稳定。

4)需单独进行稳定性检查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设检核点,点位根据使用的检核方法成组地选设在稳定位置处。

5)需定向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布设定向点,选择稳定且符合照准要求的点位作为定向点。

6)观测点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可从工作基点或邻近的基准点和其他工作点对其进行观测。

(5)建筑变形测量的周期

1)单一层次布网,

观测点与控制点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

两层次布网,

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按复测周期进行观测。

2)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

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3)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

施工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

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受地震、洪水、台风、爆破等影响时,应及时复测。

4)首次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5)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

沉降观测

建筑物下沉——上部结构逐步建成、地基荷载逐步增加。

逐渐产生,延续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建筑物沉降观测——按沉降产生规律进行。

沉降观测依据——高程控制网。

专用水准点——距建筑物一定远,基础稳固,便于观测地布设。

沉降观测点——建筑物上能反映沉降情况的位置设置。

观测——据上部荷载的加载情况,每隔一定时期观测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间的高差一次,

据此计算与分析建筑物的沉降规律。

(1)专用水准点的设置

专用水准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

每测区水准基点数>3,

小测区,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水准基点数<3个,连同工作基点不得<2个。

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

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

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

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层的深度。

工作基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

不得<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

工作基点与联系点

设置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

水准标石埋设后,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稳定期一般>15天。

(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在建筑物上布设一些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

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在下列位置:

①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②高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③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人工与天然地基接壤、不同结构分界及填挖方分界处。

④宽度≥15m或<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⑤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⑥框架结构建筑物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⑦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⑧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⑨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3)高差观测

水准测量方法。

①水准网的布设

建筑物较少的测区,水准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水准点组成高程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水准点,组成扩展网。

高程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

②水准测量的等级划分

水准测量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

③水准测量精度等级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最终沉降量的观测中误差确定。

绝对沉降量,相对沉降量。

绝对沉降观测中误差——±0.5mm、±1.0mm、±2.5mm按低、中、高压缩性地基土的类别,相对沉降、局部地基沉降、膨胀土地基变形等。

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的1/20,

建筑物整体变形观测中误差,

不应超过其允许垂直偏差的1/10,

结构段变形观测中误差,

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的1/6。

④沉降观测的成果处理

水准网——严密平差计算(属测量专业学习内容)

求出观测点每期观测高程的平差值,

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和累积沉降量,

分析沉降量与增加荷载的关系。

根据沉降观测结果,

绘制各观测点的沉降、荷重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建筑物滑坡观测

建筑场地滑坡观测应测定滑坡的周界、面积、滑动量、滑移方向、以及滑动速度、并视需要进行滑坡预报。

①滑坡观测点位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滑坡面上的观测点应均匀布设。

滑动量较大和滑动速度较快的部位,应适当增加布点;

2、滑坡周界外稳定的部位和周界内稳定的部位,均应布设观测点;

3、主滑方向和滑动范围已明确时,可根据滑坡规模选取十字形或格网形平面布点方式;主滑方向和滑动范围不明确时,可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放射形平面布点方式;

4、需要测定滑坡体深部位移时,应将观测点钻孔位置布设在主滑轴线上,并可对滑坡体上局部滑动和可能具有的多层滑动面进行观测。

5、对已加固的滑坡,应在其支挡锚固结构的主要受理构件上布设应力计和观测点;

6、采用GPS观测滑坡位移时,观测点的布设还应符合本规范有关规定。

②、滑坡观测点位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山体上的观测点可埋设预制混凝土标石。

根据观测精度要求,顶部的标志可采用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活动标志或嵌入家公成半球状的钢筋标志。

标石埋深不宜小于1m,在冻土地区应埋至当地冻土线以下0.5m。

标石顶部应露出地面20—30cm。

2、岩体上的挂测点可采用砂浆现场浇固的钢筋标志。

凿孔深度不宜小于10cm,标志埋好后,其顶部应布设露出岩体面5cm。

3、必要的临时性或过渡性观测周期短、次数少的小型滑坡观测点,可埋设硬质大木桩,但顶部应安置照准标志,底部应埋至当地冻土线以下。

4、滑坡体深部位移观测钻孔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的基岩面以下不小于1m,观测站钻孔应铅直,孔径应不小于110mm,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应按本规范规定回填。

5、平面控制网的精度等级

一般工程位移观测的平面控制网分为一、二、三级,

可用测角网、测边网或导线网的型式布设。

6、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选择

⑴根据建筑物最终位移量的观测中误差确定。

⑵绝对位移量,相对位移量。

⑶绝对位移——根据设计、施工要求,

⑷参照同类或类似项目的经验,

⑸选取平面控制网的精度等级。

⑹相对位移、局部地基位移

⑺观测中误差≤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20;

⑻整体性变形观测中误差≤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10;

⑼结构段变形观测中误差≤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6

③、滑坡观测的周期应视滑坡的活跃程度及季节变化等情况而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雨季,宜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测一次,干旱季节,可每一季度测一次。

2、当发现滑速增快,或遇暴雨、地震、解冻等情况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3、当发现有大的滑动可能或有其他异常时,应在做好观测本身安全的同时,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并立即将观测结果报告委托方。

④、滑坡观测点的唯一观测方法,可根据现场条件,按下列要求:

1、当建筑物数量多、地形复杂时,宜采用以三方向交会为主的测角前方交会法,交会角宜在50°~110°之间,长短边不宜悬殊。

也可再用测距交会法、测距导线法以及极坐标法。

2、对于视野开阔的场地,当面积小时,可采用放射线观测网法,从两个测站点上按放射状交会角在30°~150°之间的若干条观测线,两条观测线的交点即为观测点。

每次观测时,应以解析法或图解法测出挂测点偏离俩观测线交点的位移量。

当场地面积大时,可采用任意方格网法,起布设与观测方法应与放射线观测网相同,但应需增加测站点与定向点。

3、对于带状滑坡,当通视较好时,可采用测线支距法,在与滑动轴线的垂直方向,布设若干条测线,沿测下选定测站点、定向点与观测点。

每次观测时,应按支距法测出观测点的位移量与位移方向。

当滑坡体窄而长时,可采用十字交叉观测网法。

4、对于抗滑墙和要求高的单独测线可选用本规范的视准线法;

5、对于可能有大滑动的滑坡,除可采用测角前方交会等方法外,亦可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同事测定观测点的水平和垂直位移。

6、滑坡体内深部测点的位移观测,可采用测斜仪观测方法,作业要求可按本规范的规定执行。

7、放符合GPS观测条件和满足观测精度要求时,可采用单机多天线GPS挂侧方法观测。

⑤、滑坡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对困难点位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观测路线均应组成闭合或符合网形。

⑥、滑坡预报应采用现场姚蜜监视和资料综合分析结合的方法进行。

酶促观测后,应及时整理绘制出各观测点的滑动曲线。

当利用回归方程发现有异常观测值,或利用位移对数和时间关系曲线判断有拐点时,要你管在加强观测的同时,密切注意观察滑前征兆,并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和气象的歌方面资料,全面分析,作出滑坡预报,及时预警以采用应急措施。

⑦、滑坡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滑坡观测点位布置图

2、观测成果表

3、观测点位移与沉降综合曲线图

六、实习内容

沉降测量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首先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在被检测大楼附近且远离沉降区域的稳定、可靠地方埋设三个水准标石,作为三个水准点,分别为BM1、BM2、BM3,一构成一个高级的基础水准控制网。

水准点以水泥标石,周围用混凝土浇灌以长久保存。

标石埋好后还应通过一段是假的观测以确定其可靠程度。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主要布设在楼体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m~15m处,应用钢筋嵌入墙基,并用水泥使其与墙体凝固成一个整体,i构成一个附合的水准扩展网。

⑶水准网测量。

首级水准网路线为闭合环,家丁水准点BM1高程初始值为A1,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连续测量4次,平差后取其4次观测值中数作为水准点的真值。

水准网每隔半年须重新进行观测,以保证成果的可靠性。

对于四号实验楼的沉降观测,我们以楼房的主要柱体上的沉降测量标志作为观测点,并环绕楼房一周布设了附合水准控制网。

观测时,我们采用了二等水准的观测方法,并且每次都进行了仪器的相关检验,都合乎要求,但由于时间短暂,我们只进行了两天的观测。

经观测,八号楼的沉降量非常微小,说明楼房很稳固,可以安心使用。

滑坡观测

(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位移观测,按两个层次布设,

控制点——组成控制网,

观测点,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

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控制网可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

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

布网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3)基准点、工作基点、联系点、检核点和走向点,

应根据不同布网方式与构形。

每测区基准点≥2个,每测区工作基点≥2个。

4)平面控制点标志的型式及埋设

①特级、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

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

根据使用仪器和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

配备强制对中装置。

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0.lmm。

②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

并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

对于大坝的位移监测,我们首先在面板堆石坝模型的坝体上选择了三个观测点,然后在其旁边的坚固水泥地上定了两个钢钉作为观测点,通过多次量距后,我们选择了假设坐标作为本次观测的已知数据,对坝体上的三个观测点进行了三天的前方交会法位移监测,并采用全圆观测法每次观测各六个测回,期间严格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力求数据的精确、实用。

经观测,大坝的位移量极小,非常稳固,可以安心使用。

 

八、实习总结

对于本次实习,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的重视,在第一天的实习动员会上,郝老师就本次实习的意义、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明确的阐述,同时,也就本次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做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同学们准备了相关的规范和资料,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完成本次实习任务。

在其后的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实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不怕吃苦、勇于承担重担,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大坝位移监测、机电系实训楼沉降监测等实习内容。

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于大坝的位移监测,我们首先在面板堆石坝模型的坝体上选择了三个观测点,然后在其旁边的坚固水泥地上定了两个钢钉作为观测点,通过多次量距后,我们选择了假设坐标作为本次观测的已知数据,对坝体上的三个观测点进行了三天的前方交会法位移监测,并采用全圆观测法每次观测各六个测回,期间严格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力求数据的精确、实用。

经观测,大坝的位移量极小,非常稳固,可以安心使用。

对于四号实验楼的沉降观测,我们以楼房的主要柱体上的沉降测量标志作为观测点,并环绕楼房一周布设了附合水准控制网。

观测时,我们采用了二等水准的观测方法,并且每次都进行了仪器的相关检验,都合乎要求,但由于时间短暂,我们只进行了两天的观测。

经观测,四号楼的沉降量非常微小,说明楼房很稳固,可以安心使用。

测量过程中,大家都能熟练的操作仪器,并针对不同实习内容的特点、具体情况等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各阶段的观测,都定时进行,不得漏测和补测。

观测中严格遵循“五定”原则,及:

即通常所说的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通过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了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实习的时间总是短暂而充实的,但通过实习,总能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感悟。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在课堂上,我们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能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学。

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为期一周的变形监测测量实习结束了,虽然开始时感到好累,但看到自己的收获还是很高兴的。

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摄影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

对变形监测的整体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深入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的技能,丰富了位移监测、沉降监测等关于变形测量知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能力,当然其中也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

原先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测量知识也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相互对照,将我的测量知识和水平提高了很多,现在想来这场校内实习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七、实习成果

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

**4号实训楼沉降变形监测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第四点

2011年12月01日

2011年12月01日

2011年12月01日

2011年12月01日

标高

(m)

沉降量(㎜)

标高

(m)

沉降量(㎜)

标高

(m)

沉降量(㎜)

标高

(m)

沉降量(㎜)

本次

累计

本次

累计

本次

累计

本次

累计

1

74.5507

0

0

73.9354

0

0

74.6583

0

0

74.5266

0

0

2

74.5506

-0.1

-0.1

73.9361

-0.7

-0.7

74.6581

2

—0.2

74.5265

—0.1

—0.1

3

74.5506

0

-0.1

73.9361

0

-0.7

74.6581

0

—0.2

74.5265

0

—0.1

4

74.5506

0

-0.1

73.9361

0

-0.7

74.6581

0

—0.2

74.5265

0

—0.1

5

6

7

8

施工单位:

**测绘系工程测量0908班一组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雷康观测:

记录:

监理建设单位见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