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2878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吉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舸:

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

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

(1)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清幽恬静;

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理解诗歌的意境要结合诗歌的意象进行,本诗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淡薄的意境烘托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艾青

大堰河,深受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1)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节选部分有哪几个细节描写了母亲深爱乳儿?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3)大堰河做了个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既然“不能说”,为什么“我”知道她梦的内容?

【答案】

(1)土地;太阳

(2)①年节里为乳儿切冬米糖;②把乳儿画的画贴在灶边的墙上;③对邻居夸口赞美乳儿。

(3)不能说是因为:

①大堰河自知地位低下,没有资格参加乳儿的婚礼;②大堰河深爱乳儿,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和乳儿的关系,怕给乳儿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知道母亲的梦是因为儿子理解母亲,两人之间有突破血缘、突破阶级的母子深情;儿子结婚成家是做母亲的最大梦想,参加儿子婚礼是母亲最大的幸福。

【解析】【分析】

(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

土地与太阳。

(2)诗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深爱乳儿,这些细节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搜集到“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等。

据此理解作答。

(3)①诗中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因为身份的低下,所以她没有资格参加“我”的婚礼,又因为她深爱着她的乳儿,不希望自己影响乳儿的形象。

②虽然她没有说出她的梦境,但作为和她朝夕相处的“我”却能够感受到,因为我们之间彼此已经到了心灵相通的地步,我们之间虽没有血缘关系,但这种感情却胜似母子。

所以“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心愿和希望。

故答案为:

⑴土地;太阳;

⑵①年节里为乳儿切冬米糖;②把乳儿画的画贴在灶边的墙上;③对邻居夸口赞美乳儿;

⑶不能说是因为:

①大堰河自知地位低下,没有资格参加乳儿的婚礼;②大堰河深爱乳儿,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和乳儿的关系,怕给乳儿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知道母亲的梦是因为儿子理解母亲,两人之间有突破血缘、突破阶级的母子深情;儿子结婚成家是做母亲的最大梦想,参加儿子婚礼是母亲最大的幸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有关知识积累。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土地、太阳、火把、光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⑵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概括。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诗句内容,然后从文中细节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鉴赏,概括出文本中的信息;

⑶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鉴赏评价“大堰河”不能把“梦”告诉别人的原因,鉴赏这一点的时候可以结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鉴赏。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

(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

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⑵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掩

冬蛰

虫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旷达                                  

B. 旷课                                  

C. 空旷                                  

D. 旷日持久

(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

(1)遮;zhé;yǒ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

(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í,“蛹”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

“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

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

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

旷:

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

旷:

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

旷:

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

旷:

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

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

⑴遮;zhé;yǒng

⑵昭唤;召唤

⑶ C

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⑶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

(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

(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

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

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 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 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

(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2)D

【解析】【分析】

(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

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

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

(1)此题比较简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句筛选出内容相关的诗句即可,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如果我们下次再在这里相遇, 还要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据此答题即可。

(2)首先要理解苏辙诗中的“怕雪泥”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简析苏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句话的用意。

“怕雪泥”中的雪泥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仕途的艰难。

苏辙的意思是说,当年我们曾经一起讨论仕途的艰难。

而苏轼在应答诗中说,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

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苏轼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故答案为:

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⑵【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

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整首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D

【解析】【分析】

(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连用两个“难”,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C. 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 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

(1)D

(2)“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解析】【分析】

(1)A:

正确;B:

正确;C:

正确;D:

错误,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故答案为:

⑴D;

⑵“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

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10.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②[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从下面所给的选项中任选一句诗,结合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乙: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

《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 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答案示例甲:

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

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