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3151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docx

江苏高考作文立意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立意

【篇一: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立意解析】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立意解析

刚刚结束的高考语文科目,最令人关注的作文题目也新鲜出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报道。

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江苏高考作文题略作揣摩。

材料大意:

有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等探险者进入山洞点燃蜡烛,发现里面有一群蝴蝶,之后探险者们就退了出来,等过一段时间再进去时,发现蝴蝶又飞到了山洞更深处。

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

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

第一印象:

难度:

今年作文题目明显偏深,对于经过考场历练的高三学生来说,可能不算太难,但是,真得想写出高水平

的文章,难读系数还是相当大的。

广度:

本作文题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带有显著的人文色彩。

角度:

命题者确定为“自主定题”,这非常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写作,有着足够的选题视野。

如何理解材料:

首先要理清材料中的关键字:

探险者、山洞、蜡烛、蝴蝶。

其次是认真思考一下关键句:

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

这个句子是帮助考生提炼主题的,或者说,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为学生提示了一个切入的角度。

这个提示很重要,应当显示了命题人有意为之的“匠心”。

深入思考:

关键字中,“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

其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句的提

示告诉我们: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影响自然的发展。

有了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寻找到落笔的切入点。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大的主题方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方向下,我们可以分离出许多支路:

1.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保护自然?

2.生命,即使是弱小的,也是最大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如何尊重生命?

3.中国梦是社会发展的梦,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和谐社会建设在不断深入,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才是科学的,才能促进和谐?

以上支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可以是议论文,可以是散文。

本题目写成记叙文似乎有难度,需要另起炉灶,所以,笔者不提倡写记叙文。

【篇二:

2014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2014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与拟题

东台市唐洋中学山山小侠

作文题: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分析:

江苏命题专家骆冬青教授在今年五月份一次研讨会上说,现在的新材料作文近似于没题目。

我深有同感,因为一个新材料作文,你只要从材料中引出,又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不走题。

那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见高低各不同”,一个新材料作文有可能因为角度不同,涉及几十个不同的话题和立意,如此一些聪明的考生极有可能事先宿构,投机取巧来赚取作文的高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显然做了不少努力,以防考生“使刁”检测不了他们的作文真实水平。

这个新材料看得出角度在减少,材料在瘦身,命意在收窄,值得赞赏。

其实不仅是江苏,今年高考新材料命题中,北京的“老规矩”、广东的“照片”、四川的“自立”上海的“自由”等等,也都看得出在防学生预先准备材料以不变应万变的宿构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应对,体现了今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趋势——在命题作文的过度限制与话题作文的过度开放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给学生一定自由的写作空间。

今年江苏这则材料的核心立意显然是“不朽”,青春不朽,生命永恒。

如何让生命不会老去?

拥有不朽的信念是出自本心,还是自欺欺人的荒诞之辞?

如何认识永恒的生命价值?

对游戏人生、虚度光阴、追求现世享乐的人来说,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不朽?

显然现实针对性很强。

引导学生对待青春,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思考,应该来说,学生不是太过犯难,应该有话可说;但是有多少学生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又很难说,自然大多考生会写一些人云亦云的缺乏深刻思考的肤浅文章。

关于不朽,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立功、立德、立言。

真正不朽的是那些为人类留下永恒的艺术创造的精品的人们,是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的人们,是代表了最大多数人们的利益的正义方向的化身,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朽的灵魂。

相反,速朽的是追求名利钱财的,穷奢极欲的,是虚度年华、蹉跎岁月的,是代表了假恶丑的与历史背道而行的人们。

写青春行不行?

我觉得即使谈青春也应该谈如何保持永恒的青春,如何让生命保持年轻,让青春永远闪光,即与“不朽”相关连,否则不是很切题。

写信念行不行?

我一样认为当与“不朽”相联系,你信不信永恒的信念?

这世上真的有不朽的信念?

为什么有不少人只求现世享乐,为什么他们心中没有畏惧,缺少底线?

为什么他们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却偏偏加速他们的速朽?

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因此,我不妨拟以下一些题目,仅供大家参考:

1.永远璀璨的星座

2.青春万岁

3.直到天老地荒时

4.青春之花永开不败

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20.八十岁,他依然韶华不逝生命的两种方式(燃烧或腐朽)万里长城永不倒(喻信念)信念不因岁月老依旧当年明月与山川同在人生当求三不朽蓦然回首,青春已然昨天(写为昨天虚度而悔恨)速朽的是名利,永恒的是精神精神大树常青青春岁月易蹉跎易过莫过青春时(写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好花难再)青山有颗不老松十八岁的天空春天里的故事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篇三: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及例文】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及例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

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美丽的精灵。

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1.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

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

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

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探险者与蝴蝶”材料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则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且有“先天缺陷”的作文材料。

大凡从材料的“人”、“事”、“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小与大”、“关系”、“影响”等关键词,形成的“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的立意,都是允许的。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本次作文阅卷,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以贯之的公平公正;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从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全面评价,重点评判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4.几点说明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

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特别提醒,不能只从立意上简单评分。

一方面,同一角度中的立意表达有高下之分;另一方面,即使同一立意,也要看文章写得如何。

5.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勺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高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底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无标题,扣2分。

⑦文章与材料的挂钩无法判明的,提交组长裁决。

样卷1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

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

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

惊讶,懊悔,失望?

?

但他们悟到了:

宁静之美易被惊扰。

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

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倒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

美呢?

有人说:

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要说:

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用目,后者用心。

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

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

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

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

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

何必发掘呢?

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

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

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

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名利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

?

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

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深山最深处的彩蝶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

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评语】仲永七岁为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此文亦诚足以当之。

就理而言,罗丹的名言几乎尽人皆知,而作者偏要唱反调——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眼睛。

这是吃透了材料的暗示,而非照抄材料的明示;是感时而发的独语,而非随便一说的俗套。

所以一经道出,发人深省。

以文而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用例精当,罕譬而喻;笔端含情,故哲思忧心相生相发,是议论,也是感喟,是说服,也是独白。

行文纡徐从容,却又节奏分明。

惟文中生造“旅者”一词,答醇而小疵,故判为一类上,68分。

样卷2

给自然一点空间

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百万年的长度,人类从远古茹毛饮血时的担惊受怕,到如今信息发达,“唯我独尊”的时代。

但是,与之同步的是地球日益受到摧残。

蝴蝶躲进山洞只是人类给自然带来影响的一粒“细沙”。

人类用自己引以为豪的“成果”改造着世界,改造着自然。

当人类筑起一座座钢铁森林,是否想过亚马逊平原的广袤雨林正在消失殆尽?

当人们努力地飞向天空,寻求“第二个地球”“第三个摇篮”时,是否想过要保护地球这人类唯一的家园?

当人类一次次地掘油井,探深海,是否会想到这样会给气候带来重大影响?

?

人类毫无节制地干预自然,改造自然,不仅伤害万物,还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南美大地上,大片良田因河流干涸而荒废。

隔海相望的东南亚,连月的降雨使众多地区成为一片汪洋。

突然的气候突变正是由于人类亲手“构筑”的。

纵使人类出于好意,想改变“弱肉强食”的自然大法,但换来的,是对自然莫大的灾难。

凯撒曾说:

每个糟糕的结果,其本意都是好的。

人类不假思索地干预自然,只会让自然更加失衡。

上世纪的美国西北部,曾是无数狼群的天堂,它们捕猎野鹿,控制着鹿的数量。

“善良”的人们看不下去,于是他们与鹿站在同一战线上,疯狂地杀狼,几年间狼几乎消亡,却让鹿群疯长。

它们啃光了野草,许多地区变成了荒原。

这时,人们才意识到:

自然不能给人类随意改造。

给自然、万物一个喘息的机会,我们不应该开疆拓土,不应深海掘井,不应让稀珍动物成为贵宾桌上的菜肴。

我们可以利用自然,适当开采资源,建设房屋,但我们应认识到自然“取之有禁”。

建立自然保护区,用栅栏阻止偷猎固然是好办法。

但我们更应给万物自由,给自然喘息之机,恢复原来的样貌。

我们应给生物开辟自然公园,而非动物园,我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而非疯狂掠夺资源。

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给自然喘息之机,一点空间。

【评语】作为新材料作文,本文由材料引入,谈当今人们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的干预、影响乃至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由小见大,对材料的把握较为深刻。

无意的破坏——有意的破坏——刻意的“保护”,三个层次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表达严密,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深入的思考,不失为议论文的上乘之作。

判为一类卷,66分。

样卷3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

黑黑瘦瘦,头发干黄干黄还带着卷。

耳朵紧紧贴靠在头两侧,还略微向内卷曲,活像个“小老大”。

这就是我前桌的女孩。

她有个特殊的习惯,她的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

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从不举左手回答问题。

这一切,我都理解。

因为一次无意的一瞥让我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她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

于是我对她便总夹杂着一份同情与小心。

我开始体谅她偶尔淡淡的冷漠或是有时突然的脾气。

我想我一直很谨慎,我从来都从右侧传递作业;我从不刻意在她面前说出那些令她敏感的词语,我甚至警告过那些同样发现了这件事的人,请顾及她的敏感自尊。

而她,我前桌的女孩也似乎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警惕,她开始主动与我交谈,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依然令我尝到了一丝的欣慰。

可那一天。

直到如今,我还是这样的懊悔啊,一句随口而出的话却打碎了我们之间薄薄的友谊。

我已记不清那是在哪节课上,老师的ppt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画风拙劣的老虎,更可笑的是,老虎的前爪只有三只趾爪。

“太假了,只有三个指头!

”我已记不清我是用何种语气吐出的这句话,可是下一秒,我本能地用嘴捂住了嘴巴,闯祸了!

同学们还不明就里地吵笑着,而我怯生生地向她望去。

她咬着嘴唇,黑黑的小脸上也看不出是青是紫,她低着头,干黄的发丝遮住了她的眼睛。

左手依然死死地压在大腿下。

同学们此刻的笑声仿佛游离之音,飘在我耳畔,而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往后,她似乎开始飘远了。

尽管她还坐在我的前桌,依然帮我传接作业,可是我感到,她真的飘远了。

她与我的交谈似乎变成了几个固定的词汇——“卷子少了”、“交作业”、“没有你的本子”。

我不敢与她道歉,我怕往事重提会伤上加伤。

失去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友情,我很失落。

但恐怕她承受的会更多、更痛。

所以,坐在我前桌的女孩,我只能用笔记录下我的歉意。

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带来了这般的遗憾。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

【评语】本文立意与材料“神似”,都是在讲一个无意的言行所带来的影响。

左手有残疾的女孩本与我建立了“薄薄的友谊”,却因我的无心之言,与我疏离,并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痛苦,而亦对此深感愧疚。

文章的亮点在于:

平淡而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流畅自然的叙事中穿插着丰富而细致的描写。

判为一类卷下,63分。

样卷4

让美丽独自绽放

植物园里的植物不能随意生长,动物园里的动物不能尽情奔跑飞翔?

?

看着这些因稀奇或美丽而被人类禁锢起来的生命,我想说:

“让美丽独自绽放吧!

曾有人去山洞探险,点燃烛火之后发现了满壁的蝴蝶,不禁感慨自然的美妙。

数日后再次前来却发现整个蝶群都迁进山洞内部了。

这无意的惊扰竟引起整个族群的迁徙,不得不说是人类这些年来的“功劳”。

人类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对那些渺小的生命根本不屑一顾。

伐木造田,鸟儿失去家园,遇到美丽的便抓到动物园来欣赏。

殊不知那鸟儿不停地撞击囚笼,是对蓝天对自由的向往,

可却成了人们眼中“傻鸟傻举”。

藏羚羊奔跑时矫健的身姿,是人们一直心驰神往的身影。

可是,为了拍摄这所谓“珍贵”的画面,其实有不少人是开着吉普车追赶羊群才得来的“珍品”。

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美丽的画面,需要付出多少个怀孕羚羊的生命!

让美丽独自绽放吧。

人类的暴行如今已经深刻印在那些美丽的生灵心中。

也许你只是那无心的惊扰,亦会引起渺小的它们的恐慌。

也许它们也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吧,面对人类的伤害,它们下意识地选择了逃避躲避。

出海航行的人很难再看见海豚近身起舞的美丽场景,难道与这些年某些国家的肆意捕杀毫无关联吗?

曾去新加坡旅游,在闹市的绿化带中,我竟发现了一只变色龙!

当我下意识想去抓捕,被一个路过的当地人拉下了。

他告诉我,不要去打扰它,让它自由地生活吧。

初始并不在意的我,到后来不得不佩服他们来。

新加坡鸟类不怕人,行人行至眼前也不会飞走。

这和谐的场景,不得不归功于当地人多年的努力。

不伤害它们,让它们独自绽放生命的美丽。

我突然发现这个小小岛国竟十分美丽起来。

我们不要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那些生活在身边的生命。

让它们自由地绽放生命之花,显现独特的个性之美,才真正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让美丽独自绽放吧!

【评语】本文从人与蝶一进一退的关系这一角度立意,标题“让美丽独自绽放”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

文章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有自省的力量。

作者尖锐地批评了人类自以为是的万物主宰就为所欲为,对其他生命不屑一顾,肆意地破坏自然的平衡,逼迫其他的生命退隐到离人类更远的地方。

这种反思是深刻的,也是准确切合材料主旨的。

属于有思想又有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在论证上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方式,将人类暴行与新加坡人的善举进行比照,突出了只要不干涉其他动物的生活,人与自然其实可以和谐相处的中心。

不足之处是语言稍嫌平淡啰嗦,论述也没有更进一个层次,故判为二类卷,60分。

样卷5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因蜡烛些许的光芒与温度,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而使它们移居更深的洞壁,不禁让大家感慨:

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些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即使自己不经意间的小小举动,可能也会造成对别人的很大影响。

一句勉励的话语,也许,会成为别人一生为之奋斗的动力;一个不屑的眼神,也许,会成为浇灭别人希望之火的滂沱大雨。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博、淘宝、腾讯、博客已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之,各种流言蜚语也传播得更加迅速。

很多人不假思索传发一句话或是一个视频很有可能几分钟内被转发几万次,这就更需要我们谨记自己的言行,以好的行为感化别人,杜断恶劣影响而造成他人的困扰。

不要以为我很小,世界很大,那我就不会影响别人。

身边的蝴蝶效应总是有的。

我们不能再一己私利放纵自己的同样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成为万恶之源,而应该以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让世界看见我的光彩而以我为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