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038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淄博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淄博六中2013级高一第二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别、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

2.《耒耜经》记载: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

 

A.筒车B.翻车C.耧车D.曲辕犁

3.《都城纪胜》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受官吏的直接监管B.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C.没有实行古代的坊市制度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5.“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次旋转都伴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

A.商人尊崇重义轻利思想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6.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7.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8.“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

9.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B.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C.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1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12.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3.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则材料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C.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D.中国手工棉纺织价格下降

14.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5“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

”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突破是()

A.飞机的发明B.汽车的发明C.汽船的发明D.火车的发明

16.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

”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D.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17.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根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

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表述最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再创辉煌、陷入困境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18.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

“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

”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19.《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

“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

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余,1914年为16万元。

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

”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辛亥革命有力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B.清政府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

C.两次鸦片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20.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1.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巴尔的摩发出了:

“上帝干了些什么?

”一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

那么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是()

A.1877年福建B.1906年北京

C.1877年台湾D.1906年上海

22.自19世纪60、70年代起,诞生了一批中国绅商自行创办的新式企业。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企业表述准确的是()

A.官营企业、国家资本、手工工场B.民营企业、私人资本、近代工厂

C.民用工业、官商合办、合股公司D.民族工业、官督商办、机器生产

23.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的基本状况,这些投资()

类别

工矿、纺织

铁路运输

数量

18个

364千米

投资额

1546万元

1251万元

A.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B.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C.遏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

24.有学者用“阴云密布”来描绘1920年春天苏俄农民的生活;但在描绘1922年春天他们的生活时,则用了“阳光灿烂”来形容。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实现工业化

25.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26.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

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

C.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D.实现国家工业化

27.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

“各种经济形态大致上分成三个类型:

市场经济、指令经济(计划经济)和两者的混合形态——混合经济。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体完全属于两种极端之一。

世界各国大多实行混合经济制度。

”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将市场和计划两者“混合”的是()

A.英国的工业革命B.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8.斯大林执政后提出: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

”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9.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

“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

”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整顿金融B.调整农业政策C.发放救济金D.兴办公共工程

30.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34题15分,共55分)

3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人物

言论

汉代

汉文帝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

李靓

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3分)

材料二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材料三“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6年发展的趋势?

(2分)分别指出其成因?

(4分)

材料四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合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播种面积。

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2008年《大生》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的历史背景。

《农业调整法》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4分)

3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清代山东植棉进一步发展,植棉州县增至90余个,达州县总数的87%。

……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

……从乾隆年间开始,淄川县出现小机户,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发展为织机20余架。

……清代潍县商人足迹更是南达江淮, 北至盛京、吉林。

苏州的东齐会馆就是潍商与胶州商人共同创建的。

——摘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分)

材料二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

(2)材料二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

(4分)

材料三山东周村的丝绸业历史悠久。

伴随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周村倍受国人关注。

主人公陈寿亭的原形是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家张星垣。

该剧全景式地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3)在电视剧《大染坊》中,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企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4分)你认为大华印染厂与材料一中的纺织业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分)

33.(14分)世界近现代史是各地区由彼此隔绝到连成一体的历史。

从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到当今的全球化,世界的整体化由广度向深度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

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

“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1)“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1分)“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2分)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人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根据材料,请你对其做出全面评价。

(2分)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6分)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定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定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3)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从中受益的主要国家是谁?

(1分)

34.(15分)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种种经济政策。

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什么?

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分)

材料二“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

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

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凤凰网《斯大林模式:

苏联强大与衰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6分)

材料三我们惟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的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且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3)据材料三说明,罗斯福所强调的“纪律”“实现有效的领导”与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2分)

材料四《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4)材料四中《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2分)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3分)

 

淄博六中2013级高一第二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1—10、ADCCC、BCCBC、11—20、ADBCD、DBAAC、21—30、CBABC、CDDD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31.(13分)

(1)主要思想:

农本思想(或重农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1分)

主要特点:

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或自给自足;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2分)

(2)趋势:

①1913——1920年呈下降趋势;②1920——1925年呈上升趋势(2分)

原因:

①前者:

战争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②后者: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即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再生产。

(4分)

(3)历史背景:

经济危机,罗斯福担任总统,实施新政(2分)

特点:

国家干预(或政府补贴)、农民自愿(2分)

32、(13分)

(1)新特点:

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

农产品加工形成区域性分工;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较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3分,三点3分)

(2)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重要场所。

(4分)

(3)原因: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

政府提倡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4分)

区别:

材料一的纺织业采用的是手工生产;

大华印染厂采用的是近代机器大生产。

(或材料一中的纺织业属于手工工场,大华印染厂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

)(2分)

33.(14分)

(1)立场:

“欧洲人的立场”(以欧洲为中心)(1分)(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合理性: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2分)

评价:

①积极: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1分)

②消极:

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1分)

(2)变化:

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2分)

原因:

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答出两点2分)

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答出两点2分)

(3)表现:

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2分)

受益国:

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1分)

34.(15分)

(1)崩溃: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

成效:

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3分)

(2)表现: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

弊端: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

(3)罗斯福:

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胡佛:

自由放任政策(2分)

(4)原因: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观点:

同意第一种观点:

理由:

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观点:

同意第二种观点: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