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3949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docx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分散体系

〔1〕物质的量浓度

C

〔2〕物质的量分数或摩尔分数

X

〔3〕质量摩尔浓度

b

注:

b的数值不随温度变化

溶剂是水的稀溶液,b<0.1mol/kg,b与c数值近似相等

2.稀溶液的依数性〔只与溶质的粒子数〔浓度〕有关〕: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与纯溶剂相比具有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的性质

〔1〕蒸气压:

〔即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蒸发速度和凝聚速度相等,到达动态平衡〕

1与物质本性有关

2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大多数固体的蒸气压很小

蒸气压下降:

△p

p〔拉乌尔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p〔拉乌尔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质的物质的量分数成正比〕

△p〔拉乌尔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近似的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种类无关〕

〔2〕沸点

沸点升高〔根本原因:

蒸气压下降〕

Tb

△Tb

Kb只取决于溶剂,而与溶质无关

〔3〕凝固点〔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固相蒸气压与液相蒸气压相等,到达动态平衡〕

凝固点下降〔根本原因:

蒸气压下降〕

Tf

△Tf

Kf只取决于溶剂,而与溶质无关

〔4〕溶液的渗透压〔为了保持渗透平衡而向溶液上方施加的最小压力,称为溶液的渗透压〕

R为气体常量

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本性无关

当水溶液很稀时,则有:

注:

通过测定溶液的渗透压就可计算所测定的溶质的摩尔质量〕

 

第三章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

1.质量作用定律和速率方程

〔1〕基元反响和非基元反响〔复杂反响〕

〔2〕质量作用定律:

基元反响的反响速率与反响物浓度以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为幂的乘积成正比。

①对于一般的基元反响:

反响速率与反响物浓度的定量关系为

〔k由化学反响本身决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对于非基元反响,其反响速率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

注:

由实验测得的反响级数与反响式中反响物计量数之和相等时,该反响不一定是基元反响。

〔如:

〔3〕反响级数

对于速率方程:

〔k的单位是〕

浓度指数a或b,分别叫做反响对A或B的级数

反响级数:

a+b

注:

有些反响无反响级数〔反响的速率方程中浓度与速率的关系不是指数关系,如:

①如果是零级反响

②如果是一级反响

〔4〕确定非基元反响的速率方程式

〔5〕温度对反响速率的影响

 

〔1〕活化能与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

具有足够能量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能:

把反响物分子转变成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Em与反响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注:

具有各动能值分子的分布情况是由温度决定的

〔1〕浓度〔例3-11〕

〔2〕压力〔例3-12〕

〔3〕惰性气体:

在惰性气体存在下平衡后,再恒温压缩,平衡不移动

〔4〕温度

4.平衡常数:

〔1〕经验平衡常数

Kc〔浓度〕经验平衡常数

Kp压力经验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原则:

2个方程相加

2个方程相减

N倍:

N次方

 

第四章:

物质结构

①主量子数〔n〕:

与角量子数〔l〕决定核外电子能量

②角量子数〔l〕:

确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形状

③磁量子数〔m〕:

确定电子云的空间取向

④自旋量子数〔ms〕:

确定电子运动的自旋方向

2.原子核外排布规律〔能级交错〕

〔1〕三个根本原理

①鲍里不相容原理:

一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②能量最低原理:

先低后高

③洪特规则:

ms相同到ms不同

在等价轨道轨道中,电子处于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时,原子能量较低,体系较稳定。

〔2〕核外电子排布式

第四周期过渡元素:

半充满:

全充满:

Fe:

 

〔1〕周期与能级组一一对应

〔2〕主族:

但凡最后一个电子填入ns或np能级的元素

副族

〔3〕电子层结构与分区

s〔ns1~2〕,p〔ns2np1~6〕区对应主族

d〔(n-1)d1~9ns1~2〕,ds〔(n-1)d10ns1~2〕区对应过渡元素

f对应内过渡元素

〔4〕周期性:

第五周期的元素半径十分相似〔由于镧系收缩〕

〔1〕类型

以共价单键结合,只能形成σ键“头碰头〞

以共价双键或三键结合,其中一个为σ键,其余为π键“肩并肩〞

〔2〕键参数

①键能:

单键<双键<三键

②键长:

键长越长,键能越弱

③键角

④键极性:

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引起的

〔1〕根本要点:

①假设干能级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杂化

②杂化轨道有利于形成最大程度重叠,形成的化学键更稳定

③杂化轨道中不一定有电子

杂化类型

sp

sp2

sp3

不等性sp3

杂化轨道数

2

3

4

4

成键轨道夹角

180°

120°

109°28′

〔90,109°28′〕

几何构型

直线型

正三角形

正四面体

三角锥型V型

实例

中心原子

 

〔1〕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色散力是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

色散力

诱导力

取向力

非—非

非—极

极—极

〔2〕氢键:

影响:

①分子间氢键熔沸点升高分子内氢键熔沸点降低

②溶解度增大③黏度增大

 

第五章:

化学分析

1.准确度和精密度,定义及两者的关系。

〔1〕准确度:

表示测定z值〔x〕与真实值〔xT〕的接近程度。

准确度的上下用误差E来衡量。

①绝对误差E:

②相对误差RE(用相对误差表示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更确切)

:

〔2〕精密度——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试样作屡次重复测定,求出所得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表现了测定结果的再现性。

精密度上下用偏差来衡量。

①绝对偏差

②相对偏差

③平均偏差

④相对平均偏差

⑤标准偏差

⑥标准平均偏差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1〕系统误差〔规律性,重复性,单向性〕:

由于某种固定的或经常性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理论上可测定,也可称为可测误差。

①方法误差:

由于分析方法本身不够完善而引入的误差。

如,重量分析中由于沉淀溶解损失而产生的误差;滴定误差。

②仪器误差:

仪器本身的缺陷造成的误差。

③试剂误差

④主观误差。

〔2〕偶然误差〔对称性,抵偿性,有限性〕:

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也可称为不定误差。

①外界因素的变化

②个人判别失误

③工作失误:

不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不干净,加错试剂,溶液溅出,记录及计算失误

注:

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3〕系统误差的减免〔最好的方法是做对照实验〕:

①方法误差——对照实验。

②试剂误差及溶液对仪器的侵蚀——空白实验。

③仪器误差——校正仪器、外检。

④操作误差——内检。

⑤减小测量误差〔使相对误差<0.1%〕:

称样量≥,试剂用量≥20mL

〔4〕偶然误差的减免——〔在消除系统误差后〕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

总结:

准确度高,一定要精密度高。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

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准确度:

系统误差决定,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精确度:

偶然误差决定,表示测量结果的重要性

3.有效数字和运算规则:

四舍六入五成双

和差:

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为标准;乘除:

有效位数最少的为标准

4.滴定分析

〔1〕滴定度:

例5-8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标定

①直接配制法

基准物质:

②间接配制法:

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

标准溶液的标定

注:

标定一般要求进行3到4次平行测定,相对误差不大于0.2%

 

第六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理论篇〕

1.酸碱质子理论

〔1〕共轭酸碱关系:

=

如果酸的酸性越强,其共轭碱的碱性越弱

如果碱的碱性越强,其共轭酸的酸性越弱

〔2〕水:

在酸的解离中,水起碱的作用;在碱的解离中,水起酸的作用

2.缓冲溶液〔一般由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具有抗稀释作用〕

〔1〕溶液的pH值变化主要由缓冲比决定

〔2〕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①缓冲容量与缓冲组分的总浓度及缓冲比有关

缓冲组分的总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

当,缓冲容量最大,此时pH=

②缓冲有效范围pH=p

士1,指示剂的选择条件是变色范围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

3.酸碱指示剂

〔1〕变色范围

①指示剂的转变完全由决定

②pH=p

士1〔理论变色范围〕。

这个范围内溶液的颜色称为过渡色。

〔2〕影响变色范围:

温度用量变色方向

〔3〕混合指示剂:

利用颜色互补,使变色范围变窄

〔1〕滴定方法

①直接滴定法

②返滴定法:

4间接滴定法:

〔2〕强酸强碱相互滴定

1滴定突跃范围的大小决定指示剂的选择

2滴定突跃范围取决于酸碱的浓度〔每增大或降低十倍,其突跃范围就增加或减少2个pH单位〕

〔3〕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pH计算

1滴定前

2滴定开始至滴定终点

3化学计量点

4化学计量点后〔pH由溶液中强碱决定〕

滴定突跃

①强碱滴定弱酸的突跃范围比滴定同样的强酸的突跃范围小得多

②受

和浓度的影响〔正比〕

3突跃H单位上,人们才能准确通过观察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滴定终点

pH单位的突跃,必须

〔如〕

〔4〕多元酸的滴定分析

 

5.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酸标准溶液

HCl用无水碳酸钠〔〕及硼砂〔〕作标定

碳酸钠:

用甲基红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硼砂:

用甲基红作指示剂

方程式:

〔2〕碱标准溶液

NaOH用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作标定

6.混合碱的分析:

双指示剂法:

利用两种指示剂进行连续滴定

 

第六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计算和近似计算〕

1.溶液中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离解度与离解常数的关系〕

≥500,即电解质的离解程度很小

α=

〔稀释定律:

当浓度越稀时,离解度越大〕

2.pH的计算

〔1〕一元弱酸〔碱〕溶液

〔2〕多元弱酸〔碱〕溶液

①多元弱酸溶液,假设其,则计算的浓度时,可将多元弱酸当做一元弱酸近似处理。

≥500时,可用来计算

②对于二元弱酸溶液,酸根离子的浓度近似等于

,而与酸的浓度无关

〔3〕两性物质溶液

①含酸式酸根离子的溶液

对于这样的两性物质,当溶液浓度不是很稀时

 

②弱酸弱碱盐溶液

⇒pH=1/2(pKa1θ+pKa2θ)。

〔4〕缓冲溶液pH的计算

 

第七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分析法

〔1〕Ksp值可以实验测定,也可以用热力学函数计算

〔2〕Ksp与s的换算

〔3〕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的密度近似等于水的密度

2.溶度积规则

〔1〕当Q>Ksp时,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2〕当Q=Ksp时,溶液饱和,沉淀溶解处于动态平衡;

〔3〕当Q

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影响不大〕

4.计算

一般情况下,只要溶液中被沉淀的离子不超过0.00001mol/L,即认为这种离子沉淀完全了。

(1)参加沉淀剂

(2)控制溶液酸度

具体计算见书上例题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1.内界的命名

配位体数〔用一,二,三等数字表示〕——配位体名称——“合〞——中心离子——中心离子氧化值〔用罗马数字表示〕

2.配位体的命名

〔1〕先阴后中

〔2〕先无后有

〔3〕同类配体的名称,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在英文字母中的顺序排列

〔4〕同类配体的配位原子相同,则含原子少的排在前

〔5〕配位原子相同,配体中原子数也相同,则按在结构式中与配位原子相连的元素符号在英文字母中的顺序排列。

3.配合物的命名

注:

 

第十一章:

分光光度法

1.A=-lgT=kcb

当c用g/L表示时,常数k用a表示,称为吸光系数,单位是L·g-1·cm-1

当c用mol/L表示时,常数k用ε表示,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是L·mol-1·cm-1

两者关系是ε=Ma

注:

ε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

ε越大,表示吸光物质对此波长光的吸收程度越大,显色越灵敏

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物理原因:

非单色光

化学原因:

介质不均匀;溶液发生化学反响

4.分光光度测定的方法:

标准曲线法,标准对照法,吸光系数法

标准对照法:

5.显色反响条件的选择,显色剂用量,酸度、温度、时间等因素。

A:

~或者T:

15%~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