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4224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docx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

小学数学名师教案

【篇一:

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2008-12-0214:

36:

21)

标签:

分类:

娟为师道

小学数学

特级教师

教育

吴正宪

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市政协委员,特级教师。

多年来,吴正宪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

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

《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等单位为她联合举办过教学艺术研讨会。

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等。

李烈

女,蜚声国内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是第七、八、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她

也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的兼职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她还获得过全国和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首都楷模、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之杰出奖等荣誉。

华应龙

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

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

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

先参加了“苏教版”、“北师大版”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

钱守望

男,1967年4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先后荣获市、省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1993年代表河

北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荣获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小学数学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策略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

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课百余节,作报告60多场,特约为河北省电教馆、全国义务教材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录制了多节示范课。

在全国多家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所写论文多次获各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在全国多家小学生课外读物上发表辅导性文章近200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种教学辅导用书二十几本。

刘可钦

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十杰”教师。

现任中关村四小校长,同时兼任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刘德武

男,57岁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刘老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他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提倡在后退中前进和跳出数学教数学,逐步形成了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

他先后五次被评为北京市及宣武区先进教师,1994年在宣武区教委隆重召开的刘德武课堂教学特色研讨会上,被授予第一批学科带头人称号。

几年来,刘老师在北京市和全国许多省市做公开课或学术讲座百余节

次,老师们普遍反映他的课新颖、独特、富有哲理。

刘老师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的徒弟中有很多已锻炼成长为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学干部或教研员,其中刘延革老师代表北京市参加2001年全国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

潘小明

男,1960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连续三次被中共宝山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宝山区青年尖子”。

他专注于“小学数学课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

自主探究学习专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放。

他曾获上海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

还应邀去全国十多个省市讲学。

98年被命名为“宝山区首批小学名师”,出版有《潘小明论文教案选》。

曹培英

男,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教师,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多年来,单独编著或参加编写的已出版的数学教学专著、教材、辅导书有《计算教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教师之友.数学卷》等15种,先后在多家教育报刊上发表数学教学研究文章38篇,累计逾百万字。

参与研究的教改课题曾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并有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

一等奖。

黄爱华

男,1966年生,江苏金湖人,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室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

1985年从教,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应邀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并做专题讲座。

曾三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多万字,编写教学论著和教学参考用书120多万字。

策划小学数学专业网站-华博士小学数学热线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钱金铎

男,41岁,特级教师,浙江省舟山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从教20多年,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舟山市“十佳新人”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钱金铎老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八十年代他就注意到学生课业负担偏重,思维机械,能力不强,因此他开始了“愉快活动操作,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改实验。

6年的汗水换来丰硕成果。

毕业成绩人均96.4分,优秀率100%。

在辅导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也取得明显成果。

近年业,他20多次去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和示范课,听课教师达几万人次,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篇二: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

一、尊重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

讲台上放着三个透明杯子,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

老师用汤勺向三个杯子里加糖,糖的数量依次为2克、3克和5克。

师:

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呢?

(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

让我上来喝喝就知道了。

教师a:

你就知道喝。

老师是让你用数学的方法去判断。

哪位同学来说?

教师b:

很好!

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了。

除了用口尝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个杯子里的水更甜些呢?

[案例2]《找规律》教学

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

商店门口挂了很多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

其中一部分被一辆停在商店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

师:

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

只要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

教师a:

(没理睬这位学生)哪位同学再来说?

教师b:

对啊!

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都清楚了吗?

在汽车还没开走之前,我们也能看出来吗?

两个案例都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但是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a教师与b教师对生活经验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

a教师注重的还是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经验状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我们牢牢记住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句话吧:

“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

[案例3]《除法的初步认识》

a教学:

师:

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该怎样分呢?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你能用小棒代替桃子,也试着这样分分吗?

(生用小棒分)

师:

同学们看,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要一个一个地分。

先拿3个桃子分别放到3个盘子里,然后再拿三个桃子……

b教学:

师:

这有6个桃子,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

你会放吗?

用小棒代替桃子,试试看!

(生用小棒放)

师: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放的?

生1:

我是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拿2个放在第二个盘子里……生2:

我是拿起6个小棒,然后一个一个地放到盘子里去……

生3……

师:

放的方法,我们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结果都应是怎样的呢?

从生活经验出发,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

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教师

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相隔离。

二、激活

[案例4]《比例尺》的教学

a教学:

师:

同学们,什么是比例尺呢?

请看这幅地图。

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有500千米,而图上的距离却只有2厘米。

……

b教学:

师:

同学们,观察一下咱们的课桌面是个什么样的形状。

你能把它画在纸上而不走样吗?

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愿意吗?

生:

愿意。

师:

什么才叫不走样呢?

生回答。

师:

怎样才能不走样呢?

……

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不一定要那么严肃和充满逻辑。

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让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开始,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亲切些,更加具有挑战性些。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

a教学:

师:

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再对折,再连续对折两次。

然后打开。

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生:

发现了很多折痕。

生:

这些折痕都经过一个点。

……

师:

用笔把这些折痕描出来。

量量看,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量后,回答:

都相等。

师:

这些线段,我们称它为直径。

直径有哪些特征呢?

……

b教学:

师:

同学们都认识了圆。

那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

生画。

有的用硬币、墨水瓶、钢笔套等作为工具画。

也有的用圆规作工具画。

师:

好!

一会儿工夫,大家就画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圆形图案。

你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愿意交流一下吗?

生交流。

师:

真不错。

老师这里有这样两条线,用它也能画圆吗?

(学生建议。

师:

好!

我就来试试看。

(用一条皮筋线系上粉笔,在黑板上画圆,有意让皮筋一会儿长一会儿短)

师:

同学们,不行啊!

这画出来的是圆吗?

(生建议。

长度要固定……)

师:

那老师换一根线。

这次再试试看。

(有意拉拉,长度不变。

再画,故意移动定点)

师:

同学们,还是不行啊!

(生建议。

师:

老师明白了,画一个圆时,至少要注意两点……

……

在此基础上,总结画圆的要领,并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案例6]《分与合》

a教学:

师:

小朋友,7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生:

7可以分为2和5;

生:

7可以分为3和4;

……

师:

很好!

跟老师读,7可以分为2和5……

b教学:

师:

小朋友,帮老师思考一个问题。

地上放着两只盘子,里面放了些米。

现在有7只小鸡去吃米,想象一下,小鸡吃米可能会有哪些种情况呢?

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生画。

师:

咱们交流一下。

生1:

一边4只,一边3只;

生2:

一边6只,一边1只;

生3:

一边7只,一边0只;

……

师:

小朋友们真聪明。

现在这7只小鸡吃饱了肚子,要坐到这桌子边休息了(出现一张长方形的桌子)。

你们猜猜,它们坐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

数字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了。

给数字赋予生活的意义(最好是“拟人化”的),让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多一些形象上的依托,也许我们的数学会容易和有趣得多。

三、提升

[案例7]《角的初步认识》

师: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角。

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黑板上;

生:

钟面上;

……

生:

还有墙角、桌角。

a教师:

那是角吗?

请你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搞清楚后,再回答。

b教师:

你看这位小朋友可真会联想。

讲到角,就想到了我们的墙角和桌角。

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啊!

让我们来观察比较一下,这里的角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角,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生观察并说。

师:

是啊!

它们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

我们看,从一个墙角上,可以看出几个和我们书上画的一样的角呢?

生:

三个。

师:

从一个桌角上看呢?

生:

也是三个。

……

学生头脑中已经有着许多和“学校数学”内涵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概念,有着很多被称为“日常数学”或“民俗数学”的知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就必须要研究这些知识,了解孩子们已有的实际认知结构,并努力地促进二者的相融,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8]《加和减》的教学

师:

13-9等于多少呢?

小朋友们算算看。

生算。

师:

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生1:

我一个一个地去减,最后剩下4个;

生2:

我先从10个里面减去9个,……

生3:

我先减去3个……

生4:

因为9+4=13,所以……

……

a教师:

小朋友们真聪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好,就按照你们喜欢的方法,再计算下面的题目:

15-917-9

b教师:

小朋友们真聪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算起来更简单些呢?

谁来说说。

生说。

师:

小朋友们都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

这样吧,老师有个建议,下面这道题(15-9),你们试着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去算,然后再看看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好吗?

……

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

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

但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

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1、5的认识片段:

师:

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

好的,不错,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

好!

师:

我伸3个手指,你再伸几个组成4?

生:

伸1个。

师:

我拍1下手,你再拍几下组成3?

生:

拍2下。

师:

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想到了什么吗?

生:

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

不错,真棒。

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生:

3个、2个、1个。

师:

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

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

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

5个。

师:

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问题:

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教学片段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位老师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眼、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识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

同时,通过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篇三:

读《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这本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介绍众多小学数学界的名师:

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海涛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林高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周安平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邓涛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梦龙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赵青文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福安老师。

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于名师们在书中留下的真知灼见:

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探究、学会玩、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欣赏;为学生所需而教;放开手,他(她)们走得很好?

?

感慨于课堂说真实话比说正确话更重要,追求朴实无华有实效的刘海涛老师;感慨于将责任和追求写进课堂人生的吴勇老师;也感慨于立足学生个体差异,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田福安老师?

?

钦佩于徐斌老师的智慧、华应龙老师的“疯狂”;也钦佩于在同一个地方不重复讲同样课的钱守旺老师;更钦佩于“从打工仔”到“全国数学课堂教学第一名”的夏青峰老师?

?

如:

刘海涛: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

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

?

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

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

“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

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

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

“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

”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

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刘海涛:

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

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

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

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

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

为学生所需而教。

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

纵观专家们的成长之路无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获。

最让我们学习的是专家们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许彩凤2014.4.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