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4920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docx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

江苏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一园之形胜,莫若山,无山则不为园。

叠山理水,其中叠山又占有重要位置。

水系易成,山势难立。

山势立,则一园风景之大概已具。

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

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其凛凛风神,爱煞人也。

故应知,不到园林,哪知春色如许;园无假山,怎疗烟霞痼疾!

中国画论中有“卧游”的说法,山水画是满足人们心灵需要而获得特别发展的。

假山也是如此,它也是人们的卧游之具。

假山者,垒石而成,傍土得生,非造化所形成,乃人工之所为。

唐人姚合《寄王度居士》诗论假山有云:

“无竹栽芦看,思山叠石为。

”将山林之景缩于庭院之中,以尽卧游之趣。

山林之想,包含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旨趣。

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以“山色有无中”(王维)的诗句来概括假山的特色,颇为精到。

我以为,若以这句诗作为假山艺术的总纲,也不为过。

假山之妙,就在山色有无之中,在似有若无、似象非象之中。

我们说假山创造的重要特点是给人留下想像空间,这个想象空间不光是使人起真山的联想,如果是由假山想到真山,由小山想到大山,这样的联想又有什么意味?

假山之妙,不在“山”中,而在“有无中”,似与不似,真与幻等所构成的微妙的关系之中。

这个微妙的关系,乃是寄托诗意之根本、产生境界之源泉。

计成说:

“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

假山的垒石中,必须要“假真山形”——借真山的形貌,不能脱离山来做假山。

但随便扔几块石头于林间,那不叫“假山”,那是虚假的山,没有山的意味、山的精神。

假山绝不是胡乱堆积起来的石头。

假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要叠石,依照画理、根据创造者的心灵来垒石。

李渔批评有些叠石家是“目无天地,胸无文章”,叠石家在天地间垒出一个意义世界。

董其昌曾说书法是“下笔即有凹凸之形”,下笔即打破虚空,流出一段生命的悠长,在虚空中延续潺溪的生命。

掇石一片,也是在虚空中书写性灵的妙文章。

假山胜过真山,如果说这样的话,恐怕很多人不会同意。

其实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观点。

董其昌说:

“以径之奇怪论,画不如山水。

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

”山水画高于真山水在于笔墨的精妙,笔墨不是纯然的形式,而是表现心灵的语言,艺术家用心灵照亮了山水,假笔墨而表达出来。

纯然的山水是外在的对象,是与人的心灵无关的存在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中的假山才是“真山”。

(摘编自朱良志《真水无香》)

材料二:

苏州假山艺术发展是历代工匠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自宋代以石叠山蔚然成风以来,江南地区出现不少叠山世家,尤其以苏州地区居多。

《吴风录》记载:

“朱动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叠山为业,游于王公之门,俗呼花园子。

”一方面,叠山专业化发展模式加速了假山技巧的成熟,计成、周秉中、顾文彬、“山石韩”叠石世家等历代造园叠山家将苏州假山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并影响整个中国园林的掇山风格。

另一方面,苏州“花园子”凭借其高超的技艺也提高了叠山工匠的社会地位,叠山名手“且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焉”。

冷雪峰在《假山解析》中称赞到:

“中国高水平的工匠都出自江南,苏州‘香山帮’则是江南工匠的代表。

同时,苏州掇山技艺被提升到理论高度,《园冶》《长物志》等著作都对叠山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

清中期苏州假山以戈裕良为代表,创新采用拱结构原理构筑洞窟拱顶。

其代表作环秀山庄假山采用大小石钩带联络之法,是以小石造大山的经典之作。

陈从周称赞:

“戈氏承石涛之余绪,洞悉拼镶对缝之法,故所叠假山纹理统一,宛转多姿,浑若天成。

”反观同时代北方假山所用房山石、北太湖石等外形都较浑圆,难以施展苏州园林假山常见的勾联作法,只能以叠砌为主,上下石料少有纹理拼合,因而假山形象多不如苏州园林假山灵秀。

近现代,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石韩叠山技艺”其实也起源于苏州。

苏州“山石韩”叠山世家以横式拼缀手法将苏州假山技艺与北方造园特色融合,推动了北方园林叠山的发展。

可见苏州园林假山技艺对中国各地园林假山营造影响深远,在中国造园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象征名山大川的景观意境,融合了园林空间布局、景观设计的功能需要,包含着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理解和向往。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苏州园林假山艺术价值应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加以继承与发展。

现代掇山叠石的文化背景与人们的审美动机都与古代大相径庭,假山材料、技术与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这种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只有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合理创新,才能创造出融功能和艺术为一体,既有时代特色又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掇山作品,苏州园林假山艺术才能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摘编自顾至欣、张青萍《苏州古典园林假山艺术价值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园林的营建,以堆叠假山为主,疏理水系等为辅,是因为假山是园林最重要的景观。

B. 假山是真山的替代品,满足了人们的心灵需要。

人们足不出户,在庭院里就可以体会山林之乐,烟霞之趣。

C. 假山不是简单地模仿真山,让人们由小山想到大山,而是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在有无中、似与不似之间品赏玩味。

D. 假山虽然是做出的风景,但不可随意为之,造山者不仅要懂画理还要有一颗创造的灵心,才可使假山具有山的意味和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山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工所为,好的假山能带给人们极致的美感,这说明人工之美胜于自然之美。

B. 假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工匠的共同努力,叠山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建造理论的出现推动了假山技巧的成熟。

C. 中国古代假山艺术风格南北各不相同,以苏州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更为灵秀,主要是因为用料和建造方法的差异。

D. 在材料、技术与形式发生的根本变革的今天,现代景观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园林技艺和审美意趣。

3. 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审美趣味不相同的是(   )

A. 唐代画家张操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

B.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赞盛唐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

C. 倪云林诗:

“江山万里远,一亭约略之。

D. 《中庸》: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 朱良志认为“假山胜过真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假如你需要作以“‘山色有无中’是假山艺术特色”为主题的交流报告,请根据两则材料写出体现这种特色的提纲。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渔佬儿

李杭育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太阳落山的当儿,福奎想起该去收一趟滚钓了。

收钓归来,他拎着刚钓上来的一条鲥鱼和一堆小鲳条子走上了东溪的堤坡。

福奎的船棚搭在堤岸下一条小水沟上,远远望去像座坟墓。

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

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堤坡上,福奎碰上了村里的阿七。

寡居多年后,阿七准备嫁给对江的官法。

“我走了,公社味精厂就缺一个打杂的。

我跟队长说了,他答应让你顶我的缺,只要你自己再找大贵求个情,这事情就成了。

到厂里做,生活轻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这连根毛儿都不见的江里打鱼牢靠多了。

福奎!

人老了,总得有个靠头。

大贵是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

福奎不言语。

他加快步子回家收拾鲥鱼。

鲥鱼最好清蒸,光搁几片葱叶就成。

福奎坐在水缸旁的一块大橡树桩上,剖开鱼腹,挖出肚肠……

外边忽然响起手扶拖拉机的突突声,越来越近,最后在他家门外停住了。

来者是大贵,他的表外甥,一进门便像个大喇叭似地哇啦起来:

“好哇,二舅,听阿七说你今日钓上一条鲥鱼。

我那塘子里养不活鲥鱼。

今日借你的光,来尝尝。

“鱼蒸上了么?

”大贵坐到床上,朝灶间那边使劲抽了抽鼻子。

“不急……先做饭。

”福奎咕噜了一句,走进灶间,呆呆地盯着那条搁在大盘子里的鲥鱼。

他不是小气鬼,换作任何一个村里乡亲来跟他分享今日的口福,他都乐意,而偏偏对大贵,他一百个不情愿。

不过渔家从没有轰客人出门的道理。

福奎揭开锅盖,为难地瞅着那条上面撒着些葱叶的鲥鱼。

一只黑猫跳上锅台,战战兢兢地凑近鱼碗。

“啥!

你也想尝鲜?

”他抓起老猫,想从窗口把它扔出去;可转念一想,反倒把鱼扔给了它。

今日能帮他打发走大贵的,看来只有这畜生了。

这倒也爽快!

他宁肯自己也不尝。

黑猫大口大口地撕咬着鲥鱼。

他走进隔壁屋里。

大贵问道:

“鱼蒸上了吧,二舅?

“叫猫叼去了。

“啥?

”大贵像个爆仗似地蹦了起来,忽地冲进灶间,差点踩着饕餮而食的老猫。

“哎呀呀,该死的畜生!

”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

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

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

福奎望着大贵的手扶拖拉机蹦蹦跳跳地开上了大桥,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

不过他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

晚上九点多钟,他晃过神来。

今晚还得去江里收一趟滚钓。

匆匆吃下凉饭,提着马灯出了家门。

从家往江边去,要经过阿七的小屋。

尽管夜里很黑,她还是老远便认出了他的像头公牛的身影。

“大贵他没去你家?

”她问。

“嘻嘻……去是去了,没尝着!

阿七疑惑地盯着福奎这副孩子气的兴奋的面孔,听他有声有色地说完刚才怎么捉弄大贵的详情细节。

“你真糊涂!

”她正要开口大骂,忽又心里一软,可怜起他来。

她今天是存心安排大贵去福奎那儿“尝鲜”的,为的是让福奎借此机会跟大贵提提去味精厂顶她缺的事。

“福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你跟大贵提过顶缺的事情吧?

“提个啥!

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

”福奎没把她的好心当回事儿,“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

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他说的是实话。

葛川江上打鱼,老大的天地,自由自在,他从十四五岁起就干这门营生了。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

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阿七是个明白人,知道让一条狗去啃草或者让一头牛改吃荤腥,都是徒劳的。

她眼巴巴地望着福奎朝江边走去,去碰他的运气……

他来到江边,点起马灯,把小船划出了船棚。

岸上那片草虫咕咕的叫声越来越远,渐渐被扑通扑通的水声盖住了。

这声音是一群小鸡毛鱼搅起来的,它们团团围着小船,跟随着他的灯光,一同往江心游去,仿佛虾兵蟹将簇拥着龙王。

每天夜里,他要是照准它们撒一网的话,他如今的日子不会弄得这么寒酸。

城里人嘴馋,鱼苗苗也照样买了吃。

哪怕他每天只撒一网,他也能挣些钱的。

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

他想得很美:

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

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他划到了江心,顺着滚钓划了个来回。

整串滚钓上一无所有。

那些浮标全都懒洋洋地漂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福奎也懒洋洋地躺下身来,乱蓬蓬的脑袋枕着船尾的坐板,一双光着的大脚插进船头的板空里。

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

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女子似迷住了他的大江里。

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因为他不能像别的死鬼那样住进那种开着窗户让死鬼透气的小屋子;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

而死在江里,他没啥可抱屈的了。

那群小鱼依然尾随着他的小船,好像还越聚越多了。

福奎搬过那只甏子,一把把地往江里撒着蚯蚓……

从前,“喂鱼”这个词是渔佬儿的耻辱,不过,从前的好多规矩眼下都不管用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七准备离开家乡,嫁给对江的官法,想让福奎顶替自己在味精厂的工作,福奎听后不言语,体现了福奎内心的矜持与自傲。

B.在对待大贵的态度上,福奎没有现代人的圆滑,又不愿意坏了渔家不轰客人出门的老规矩,这实际上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起作用。

C.在大贵沮丧地走后,福奎“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这体现了福奎巧妙骗走大贵后的开心。

D.福奎渴望死在船上、死在江里,不仅因为从十四岁就开始出没于江中打渔,更因为他“仿佛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江里灵魂才能安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精当的选材、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和对葛川江风土人情的描绘,塑造了福奎这个最后一个渔佬儿的形象。

B.小说开头福奎在“太阳落山的当儿”去江上,小说结尾福奎又在昏暗的灯光中荡舟江中,开头结尾环境类似,形成照应。

C.福奎、鲥鱼、滚钓,这些人、物都可能是葛川江的最后一个,选择这些人、物使小说具有怀恋、凄凉的审美特征。

D.小说结尾写福奎在江面上独自躺在小船里,一群鱼围着他。

渺小的人与博大自然的对比,造成一种孤独感与苍凉感。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福奎的人物形象。

                                         

9.小说标题“最后一个渔佬儿”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方叔,嘉定十六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

疏奏:

“秉刚德以回上帝之心,奋威断以回天下之势。

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进燕安逸乐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

凡有水旱盗贼之奏者,必忠臣也。

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闻管弦钟鼓之声,当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

”帝悦。

时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相继死,方叔言:

“元杰之死,陛下既为命官鞫狱,立赏捕奸,罪人未得,忠冤未伸。

陛下苟不始终主持,将恐纪纲扫地,而国无以为国矣。

”请行限田,请录朱熹门人胡安定、吕焘、蔡模,诏皆从之。

十一年,特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寻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

劝帝以爱身育德。

属监察御史洪天锡论宦者卢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赵崇璠移书方叔云:

“阉寺骄恣特甚,宰执不闻正救,台谏不敢谁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

侧耳数日,寂无所闻,公议不责备他人,而责备于宰相。

不然,仓卒出御笔,某人授少卿,亦必无可遏之理矣,丞相不可谓非我责也。

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已极。

谗言之胜,宗社赖之;言之不胜,则去。

去则诸君必不容不争,是胜亦胜,负亦胜,况未必去耶。

”方叔得书,有赧色。

翼日,果得御笔授天锡大理少卿,而天锡去国。

而谗者又曰:

“天锡之论,方叔意也。

”及天锡之去,亦曰:

“方叔意也。

”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

景定二年,请致仕,乃叙复官职。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B.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纳忠于上也/

C.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D.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弦,是指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或管弦乐,与钟鼓都指代各种音乐。

B.纪纲,引申为纲领、法度、起重要作用之人物,文中指刘汉弼、杜范等人。

C.门人,唐科举考试考生中进士后,对主考官称门生,文中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D.御笔,指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借指圣旨,文中指皇帝利用威权对臣子的任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方叔任监察御史时向皇帝上疏,既有对皇帝身边大小官员的要求,也有对皇帝的要求。

B.因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等人死去,谢方叔希望皇帝能一直为国家主持事务、整肃纲纪。

C.虽然当时宦官骄横恣肆,但君主每次都能听得进谢方叔的进言,并很高兴地满足其要求。

D.无论是位居官阶品位较低的监察御史,还是其他较高官职,谢方叔常常心念国家、君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

                                      

(2)台谏不敢谁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

                                      

14.文末“方叔上疏自解”,“自解”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①

骆宾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②。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出塞第二年。

②漂梗:

即泛梗,指生活动荡不定。

典出《战国策•赵策》。

瓜:

指瓜时,即瓜熟之时。

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登上天山、对京城有所思之时。

B.首联用“忽”写出到达山顶时,见开阔之景而惊异、喜悦、思念,开宗明义,直指题目。

C.第三联写诗人行军途中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长期艰辛行军衣带变得松弛。

D.尾联诗人觉得生活令人伤感,夜闻胡笳之时悲哀之情难抑,泪水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流。

16.典故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能比原有内涵更丰富,请结合第五联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潜《归去来兮辞》写自己回到家后,仆人、孩子无比喜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设想今后虽然彼此相爱却难以长相守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没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豁达开朗,却同样感人至深。

(3)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将遥不可及的古典书籍变得          。

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活了起来,成为滋养当代读书人永不枯竭的源泉。

节目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

在表现形式上,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视听。

在舞台置景方面,节目采用“全包围式”的舞台设计,场景布置和灯光效果           ,产生了一种仿佛的          审美体验。

在故事讲述和情景再现方面,节目采用主持人与演员对话的手法,通过实景拍摄表现与情景再现还原,找到联结“过去”与“当下”的情感纽带,为当代人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多种可能。

节目          的构思,实现了视听语言技术和舞台空间表演艺术的完美结合。

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高涨,一跃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唾手可得  相辅相成  设身处地  自出机杼

B触手可及  相得益彰  身临其境  别具匠心

C.唾手可得  相得益彰  设身处地  别具匠心

D.触手可及  相辅相成  身临其境  自出机杼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全包围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为高扬正能量创造了机遇。

B.剧场科技、wwpqte智能舞台的应用成为一些地方的宣传噱头和引以为豪的“亮点”。

C.《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选择了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

D.节目《世界听我说》,讲述了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显“神通”的独特经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21.请简要赏析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火种欢迎仪式上,现场工作人员    ①   ,然后用取得的火点燃北京冬奥会火炬。

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源于被视作“中华第一灯”的西汉长信宫灯。

火种灯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环保。

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火种灯的顶部,象征着拼搏的奥运激情;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

灯体使用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采用双层玻璃结构。

整体打造出既有传统中国韵味,    ②   。

长信宫灯出土于本届冬奥会赛区之一的河北,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历经2000多年,③   ,wwpqte但仍能体现出汉代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

“长信”有永恒信念之意,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以此为创意,意在表达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3.根据文段内容和图片,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为开头写一个单句,简述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组成结构,不超过30个字。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

“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A.“以堆叠假山为主”错误。

“据一园之形胜,莫若山”是说假山在园林风景中的重要地位;“无山则不为园”是说假山营造占有的“重要位置”,而非以之为主。

2.C    

A.“这说明人工之美胜于自然之美”错误。

“好的假山能带给人们极致的美感”,并不代表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