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5266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鸡冠河小流域位于保康县马良镇境内,土地总面积94.81km2,涉及溪峪、张家岭、赵家山、宋家湾、老湾、苏家寨、柞溪、曾家垭、陈家湾、双坪、鸡冠河、马良街、南垭13个行政村。

耕地总面积12.74km2,占土地总面积13.44%;林草地76.95km2,占土地总面积81.16%。

人均耕地面积0.095hm2。

该小流域共计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占总面积51%,流失比较严重。

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各项治理措施配置分别为:

坡改果梯20hm2,坡耕地造生态林150hm2,坡耕地造经济林513hm2,坡耕地植植物篱260.1km(配合经果林共治理坡耕地面积513hm2),荒山造生态林1893hm2,生态修复面积2251hm2。

新建蓄水池8口,沉沙池8口,谷坊74座,拦沙坝24座,配套沟渠4.43km,田间道路1.29km,河堤2.9km,整治塘堰65口。

根据概算,工程总投资1959.03万元。

其中:

工程措施投资866.19万元,林草措施投资778.72万元,封禁治理措施45.91万元,独立费用157.32万元,基本预备费110.89万元。

单位防治面积投资40.75万元/km2。

资金筹措方式为:

中央投资1371.32万元(占总投资70%),地方配套587.71万元。

按直接经济效益计算,计算方法根据各项措施新增实物效益,按市场价格折算成现金。

各项措施全部见效后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35.68万元。

各项措施全部发挥效益时年可增加蓄水量697.45万m3,减少土壤流失35.11万t,增强小流域土地的蓄水保土能力。

1.1基本情况

1.1.1自然条件

保康县鸡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地处保康县南部的马良镇境内,位于东经111°12′42″—111°20′26″,北纬31°25′57″—31°36′46″之间。

项目区内有11-34km2的小支流5条,总面积94.8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

项目区属于扬子准地台,位于黄陵穹隆北缘,属该穹隆构造的边缘部分。

区域地层出露主要为奥陶纪灰岩,志留纪页岩,及第四纪的冲洪积、坡残积粘土、砂砾土等。

项目区属大巴山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最低处海拔295m,最高点海拔1234m,呈阶梯状,大致分四级:

第一阶梯为沮河沿岸地带,海拔在300—350m之间;第二阶梯是从350—500m之间的低山区,在海拔500m左右是阶梯缓坡地带;第三阶梯为500—850m的山区,在800m左右的有一段阶梯缓地带;海拔850m以上属高山区,为第四级阶梯;项目区东部为页岩区,冲沟发育强烈,西部为石灰岩区,岩溶发育强烈,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石化严重。

项目区内地面坡度组成:

<5°的土地面积为1574.5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5°~15°土地面积为2460.2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15°~25°土地面积为2853.8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25°~35°土地面积为1771.3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35°土地面积为1180.9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

地面坡度组成见附表2。

1.1.2土壤

1)土壤分布

项目区土壤共有6个土类、9个亚类、23个土属、105个土种,优势土类为棕黄土。

项目区土层十分瘠薄,中度偏碱,有机质含量偏低,氮、钾含量低,磷含量高。

大部分土地含砾石或存在泥石夹层,难以耕作,作物产量低。

鸡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主要土壤理化特征见表1—1。

表1—1鸡冠河小流域土壤理化特征

注:

数据引自保康县《农业区划报告》。

2)土地资源评价

本项目区土地资源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和质量,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利用途径,然后按土地类型归类,并依照土地生产潜力和限制因素,对各类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根据鸡冠河小流域项目土地资源分类特点、限制因素等指标,采用最低条件限制因素和评分法对流域土地评价类进行综合评分。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见表1-2。

表1-2鸡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土地资源评价等级

1.1.3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9481hm2,其中农耕地1274hm2,占总面积的13.4%;林业用地面积3889hm2,占总面积的41%;经果林面积1704hm2,占总面积的18%;其它草地2102hm2,占总面积的22.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2hm2,占总面积的1.6%;城镇及工矿用地92hm2,占总面积的1%;交通用地79hm2,占总面积的0.8%;其它用地189hm2,占总面积的2%。

2)耕地坡度组成:

鸡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耕地面积1274hm2,其中<5°的面积820hm2,占耕地面积的64%;5°~15°的面积152hm2,占耕地面积的12%;15°~25°的面积162hm2,占耕地面积的13%;>25°的面积140hm2,占耕地面积的11%,详见表1-3。

 

 

(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项目区是该县商品粮的主产区,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11hm2,且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07hm2,与其他地区相比,人均占有量较高。

林业用地面积比重虽然较高,但植被稀疏,覆盖率较低,呈现“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现状;其它草地占有比重也比较高,今后的开发潜力比较大,是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备资源。

1.1.4植被

项目区植被比较丰富,区内树种有102种,用材林有松、柏、杨、杉、椿、泡桐、栎等;经济树种有:

桃类、油桐、漆树、核桃、柿子、柑桔、桑、猕猴桃、山葡萄、花椒、杜仲、银杏等;珍稀树种珙桐、楠木、稠李、红豆杉、三尖杉、鹅掌秋、玉兰、腊梅、野生牡丹等。

主要林特产有香菇、木耳、茶叶、板栗、桐油等,其中燕耳、香菇、茶叶在国内外市场颇有声誉。

1.1.5水文、气象

该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降雨量集中,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据资料显示:

年最大降水量为1509.6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21mm,降雨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4-10月,约占年总雨量的85%。

最大月平均雨量167.7mm(7月),最小月平均降雨量10.4mm(1月)。

暴雨集中在7、8、9月,占年降水的43%。

10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量为153.79mm,20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量为187.5mm,实测最大三日降雨381.7mm。

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5.1℃,最冷月平均气温2.8℃,最热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6.5℃;气候偏燥,蒸发量大,年蒸发量在1208.7mm-1740.7mm之间,多年平均大风日20天,日照充足,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400-1800小时。

主要灾害性气候有风、雹、洪水、干旱等,平均每年在一次以上,详见表1-4。

表1-4保康县鸡冠河项目区自然条件汇总表

1.2社会经济状况

1.2.1人口与劳动力

项目区隶属马良镇,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3855人,其中农业人口11755人。

总户数3079户,农业劳动力5473个。

农业人口密度124人/km2,人均土地0.11hm2,13个行政村分属5个小支流,详见表1-5项目区流域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5项目区流域行政区划统计表

1.2.2农村产业现状

1)农村产业结构:

根据保康县2007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项目区内农业总产值4388万元,其中:

农业产值2036万元,林业产值182万元,牧业产值1372万元,其它产值798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5348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2591元。

2)农业生产:

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总产量达651万kg,单位面积产量5115kg/hm2,人均产粮553kg。

经济作物有烟叶,种植面积较广。

3)林业生产:

林业生产主要有茶叶、木耳、香菇、白果、核桃、板栗等。

4)牧业生产:

属家庭畜牧业,分散养殖,品种为当地的猪、牛、羊、鸡、鸭等,以农户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

5)副业生产:

以劳务输出为主。

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市场农业、现代农业份额小,农业生产极不稳定,雨水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

⑵农产品结构不合理。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通,区域内生产结构低水平趋同,大多数农民是别人种啥自己种啥,市场上已饱和的农产品仍在大量生产,存在着盲目性。

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低。

⑷农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

⑸农业产业化仍处于浅层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1.2.3农村基础设施情况

项目区有223省道通过,交通极为便利,村村通路。

项目区通讯发达,电信、移动和联通信号覆盖全区,项目区的群众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了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水害兴水利取得了较大成绩。

据调查,项目区内现有小

(二)型水库1座,库容56万m3,年供水量120万m3,塘堰66座,年供水量20.5万m3,蓄水池150口,年供水量29.06万m3,现有输水管(渠)15.6km,年输水量11.7万m3,大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农村人畜饮水主要靠水窖、水井解决,经常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施工用水靠河沟径流。

⑵项目区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村镇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散居农户用电仍然存在困难。

⑶项目区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但各自然村之间交通条件仍存在很大差异,个别自然村的交通条件仍靠土路、石子路支持,道路崎岖,路况较差。

1.3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1.3.1水土流失现状

1)水土流失概况

项目区地处保南中高山地区,因地质结构影响,东部为页岩地区,风化严重,风化层深厚,结构松散,切沟发育,水蚀严重;西部为石灰岩岩溶区,地表土层极薄,不利于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林地纯林多,植被稀疏,大部分林地存在严重水土流失。

根据湖北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06年《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数据》,比照2005年以前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资料,按比例推算,项目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7%,其中轻度流失10.58km2,占流失面积的22%;中度流失21.63km2,占流失面积的45%;强度流失9.13km2,占流失面积的19%;极强度流失6.73km2,占流失面积的14%。

平均土壤侵蚀量20.4万t,土地平均侵蚀模数为4244t/km2·a。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见附图2。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及下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主要表现如下:

(1)造成项目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土地石漠化。

水土流失造成了项目区大量的土地地表耕作层和植被生长层变薄乃至消失,造成了土地生产力的迅速衰减或丧失,从而造成了项目区粮食的产量下降。

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农民增加化肥使用量,同时又将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大量携带入水库及下游的沮河,造成面源污染,影响了沮河两岸群众的人畜饮水安全。

项目区的西部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石漠化,呈现大片大片的光石板。

(2)淤毁水利设施,增加防洪难度。

自然及人为造成大量的泥砂直接流入水库、堰塘,减少了水库的有效库容,增加水库的运行成本。

根据调查,项目区内有堰塘66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同时泥沙淤积河道,抬高河床,降低防洪能力,威胁村镇安全。

(3)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特别是随着项目区内开发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人为破坏植被的情况较为普遍,造成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的降低,从而使得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4)造成项目区群众生活贫困加剧。

水土流失限制了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环境的压力,成为农村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根源。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但恶劣的生态环境很容易使扶贫的成果丧失,一场旱灾就会使许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再次陷入困境,一次山洪就可以将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1.3.2水土保持现状

鸡冠河项目区内水土保持工作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

当地群众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曾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治山、治水、治土运动,以“斗笠田、帽子丘、不图好看只图收”的方式,见缝插针,改水田、治坡地,挖堰塘、筑堤坝、修水库;挖鱼鳞坑,引进耐旱耐瘠林草品种,大搞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

特别是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持续时间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仍在坚持改田。

项目区赵家山村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坚持改田,被评为全县的“基本农田建设先进村”。

项目区现保存石坎梯田824.2hm2,蓄水池窖150口,排灌沟渠15.6km,谷坊10座,拦沙坝3座,小

(二)型水库1座,堰塘66口;近几年退耕还生态林71hm2,退耕还经果林63hm2,荒山造生态林1155hm2,推广节能灶3079个,建沼气池10座,舍饲养畜棚7082间。

保康县自1982年成立了“保康县水土保持站”,县水务局内设水土保持股,乡镇有水务服务中心。

共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人员4人,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设目标、规模及工程总体布局

2.1建设目标

2.1.1治理目标

通过小流域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基本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到项目实施完成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100%,流失泥沙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泥沙拦截率达到70%以上。

2.1.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通过连续3年的小流域治理,大力开展营造水保生态林,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使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使林草覆盖度提高到86%以上,林草措施保存率达到85%以上。

2.1.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

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林果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项目区产业特色,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扩大林果及经济作物用地面积,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果林,人均经果林提高到0.15hm2,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2.1.4其他目标

利用其它途径资金,示范性发展沼气池、以电代柴,引导群众搞好能源替代,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厕、改厨、改灶,有效地改善群众人居环境。

2.2治理措施布局

项目区东部为中低山强度侵蚀区,其结构为页岩,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以工程措施为主,辅以林草措施,发展林果。

西部为石灰岩岩溶区,以封育保护为主,同时开展退耕还林,种植经果林。

2.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3.1调整原则

根据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并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结构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考虑项目区是商品粮的主产区,在优先保证人均耕地达到0.1hm2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群众意愿,扩大经果林面积,大力发展“经果林+植物篱”模式,提高农业用地产出率使农民增加收入,使项目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2.3.2调整方向

<5°耕地作为基本农田保留;

5°~25°坡耕地退耕发展经果林业;

>25°坡耕地营造生态林;

荒山荒坡2102hm2,除坡度较缓的209hm2营造经果林外,其他营造生态林。

2.3.3调整结果

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确定项目区农、林、牧、渔各业用地规划面积见表2-1:

保康县鸡冠河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

 

2.4建设规模

沟道防护工程:

谷坊74座,拦沙坝24座;

水土保持林草:

坡耕地还生态林150hm2,坡耕地造经济林513hm2,等高植物篱260.1km,荒山造生态林1893hm2。

疏溪固堤:

整治河堤2.9km;

治塘筑堰:

整治塘堰65口;

生态修复措施:

生态修复面积2251hm2,稀林补植114.8万株;并按行政村设封禁治理管护员,共设管护人员23人,封禁标牌23个。

 

3.工程设计

3.1坡面防护设计

由于项目区西部是石灰岩岩溶区,为了减轻经果林的水土流失,本项目区的坡面整治工程主要是对规划为经果林用地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治理,同时对新增的坡改梯田地块进行相应的坡面配套水系建设,并布设作业道路,以便于生产和管理,如施肥、除草、采摘等。

设计时尽量集中连片,规模治理,

3.1.1坡改梯设计

1)设计原则

坡改水平梯田工程选在地面坡度在5°~15°坡耕地,土质较好,靠近水源,交通方便,便于经营管理的地方。

梯田工程布设要因地制宜,考虑投资、生产等因素,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坡改梯在建设过程中,以排截水沟和道路为骨架,配套灌溉渠道、沉沙池、蓄水池等,与保水、保土统一设计,同步施工,达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求,使改造后的梯田区能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2)设计标准及参数

(1)梯田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6h最大降雨设计,坡面径流量减少90%以上,水土流失量减少95%以上。

降水量基本实现就地拦蓄或进入蓄排水系统。

(2)坡改梯田工程主要是针对坡度较缓,集中连片,易于改造的坡耕地进行治理改造成果园。

做到集中连片,山、水、林、田、路配套。

(3)梯田田坎沿等高线布置,田坎顺势,田面水平,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活土层不得小于0.4m。

(4)梯田的田坎高度按坡度大小以及项目区土壤条件而定,根据项目区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坡改梯田坎高度取0.8m~2.2m,田坎高出梯田面0.15m左右。

(5)梯田面毛宽根据地面坡度以及田坎高度确定,综合考虑方便果树栽植和节省工程量,即挖填接近平衡的情况下,田面宽度确定为6.0m~9.1m之间。

(6)截水沟应按来水方向,在梯田上部设一条底宽0.3m,边坡1:

1.0,深0.4m的截水沟,其纵坡以1%左右为宜。

为防止暴雨,在梯田中,间隔12个田块左右设一条截水沟。

(7)排水沟应按坡面地势布置,一般与等高线正交或斜交,在布设时一般与田间作业道平行,或采用路带沟的形式。

其上端与截水沟相连,下端连接天然沟道,其纵坡应与自然坡度一致以减少工程量。

(8)梯田的边坡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根据项目区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坡改梯石坎侧坡坡度一般在70~80°,即坡比为1:

0.2~1:

0.3,该项目区设计石坎外侧坡比采用1:

0.25(约76°)。

3)石坎梯田设计

现以图斑1号的石坎梯田进行典型设计,根据地形图量得,平均坡度为12°,面积为12.3hm2。

根据项目区多年水土保持治理石坎设计原则,综合考虑,本阶段拟定为,M7.5浆砌石坎,田坎总高度在1.86m,石坎侧坡为1:

0.25,顶宽在0.40m,底宽在0.865m,石坎顶部高出田面0.15m,墙脚嵌入地面以下0.4m。

坡改梯工程典型设计见附图3—1。

本项目坡改果梯共2片,坡度为10°~15°其石坎水平梯田数据见表3-1。

4)梯田工程量

根据梯田石坎设计参数,计算得10°~15°田面规格的单位工程量表,见表3—1。

表3—1不同坡度的石坎梯田单位工程量表

5)施工要求及管护

(1)梯田施工时,应按设计布置图实地放样后施工。

施工时,严格按照放线、田坎清基、砌筑田坎、回填表土、整平田面的程序进行。

(2)修筑梯田应遵循田平、坎牢、土厚、配套的原则。

(3)应一次修成水平梯田,梯田田面、田坎应等高,不能修建成坡式梯田。

(4)梯田在定线时,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处理。

(5)对于田坎的基础,应将基础范围内厚约0.3m表土挖掉,清除杂物,整平,夯实,形成反坡。

(6)在修平田面时,应清除梯田内石块、石砾,将表土放置梯田表面,其耕作层厚度应大于0.3m,在沟槽部应高出水平面0.1m左右,以防沉陷。

(7)田间管理:

每年汛后和每次大暴雨后,如田坎坍塌、空洞等损毁现象,应及时进行补修。

6)配套工程量

本项目区设计将10°~15°的坡耕地12.3hm2改为经果林梯田,布置在张家岭村黄土坡和曾家垭苏家湾两处。

梯田图斑、工程量及配套设施见表3—2。

表3—2坡改梯图斑布置表

3.1.2坡面水系设计

坡面水系工程包括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沉砂池等。

主要作为配套工程建设在梯田块地中。

现以图斑1号的石坎梯田为例进行设计。

3.1.2.1截水沟

1)设计原则和标准

截水沟一般修建在梯田的坡面上方,沿等高线布设,以截断径流,减少地面冲刷。

为防止暴雨,在梯田中,间隔12个田块左右设一条截水沟。

小流域属降雨比较丰沛,雨季降雨量大而集中,设计截水沟断面时以通过10年一遇6h暴雨设计径流量为准。

截水沟必须保证沟道畅通,符合水力曲线要求,严禁出现转急弯或大小不等的葫芦节,边坡一致,斜坡必须进行夯实,与排水沟接头0.5m采用片石护砌。

根据1:

10000地形图,量测坡改梯田周边汇水面积为2.5hm2。

2)断面设计

①设计洪峰流量计算

设计洪峰流量采用以下公式:

Q=0.278KIF

式中:

Q—设计频率产生的洪峰流量,m3/s;

K—径流系数(0.6~0.9),取0.6;

I—10年一遇平均6h降雨强度,mm/h;

F—汇水面积,km2。

经计算,1号图斑截水沟洪峰流量见表3--3。

表3—31号图斑截水沟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

②截水沟断面

根据计算出的洪峰流量,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

式中:

Q—流量,m3/s;

A—截排水沟断面面积,m2;

C—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m;

i—截排水沟比降。

由于洪峰量很小,计算所得截水沟断面也很小,参照当地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和施工难易程度,综合确定截水沟为梯形土沟,其底宽为30cm,高40cm,边坡1:

1.0。

截水沟规格和过流能力复核见表3—4。

表3—4截水沟规格和过流能力复核表

3)设计工程量

本项目区坡改梯设计截水沟3.14km,各图斑号具体数量见表3—2,截水沟典型设计见附图3—2。

3.1.2.2排水沟

1)设计原则及标准

①排水沟应按坡面地势布置,一般与等高线正交或斜交,其上端与截水沟相连,下端连接天然沟道。

②梯田的排水沟,在布设时与田间作业道大致平行,或采用路带沟的形式。

③排水沟按10年一遇6h暴雨设计。

2)断面设计

设计洪峰流量及排水沟断面设计同截水沟。

其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规格及过水能力复核分别见表3—5、表3—6。

表3—51号图斑排水沟洪峰流量及计算成果表

表3—6排水沟规格、过流能力复核及单位工程量表

由于排水沟是布设在坡改梯工程的坡面上,地面坡度在5°~15°之间,所以排水沟的比降在8.7%~26.8%,当排水沟坡降取0.176,排水沟底宽30cm,过水深20cm,设计流量为0.083m³/s,考虑到排水沟的安全超高(本设计按10cm计),并参照当地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和施工难易程度,综合确定排水沟为浆砌块石矩形断面,其宽为30cm,净高30cm,C20混凝土底板,厚10cm。

3)排水沟施工要求

排水沟的纵坡一般按自然坡降来确定,按明渠进行施工,必须保证沟道畅通,符合水力曲线要求,严禁出现转急弯或大小不等的葫芦节,在施工时应结合沉沙池一起施工,起到降缓水势、消力沉沙的作用。

4)设计工程量

本项目区坡改梯设计排水沟1.29km,各图斑号具体数量见表3—2,截水沟典型设计见附图3—2。

3.1.2.3蓄水池

1)布设原则

①蓄水池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以容蓄坡面排水。

②该项目区蓄水池按坡改梯面积10~15m3/hm2标准设计。

③蓄水池全部布置在坡改梯工程中,蓄积雨水,灌溉果园。

2)蓄水池设计

池体设计:

蓄水池采用开敞式圆形,按拦蓄地表径流设计,拦蓄面积3hm2,采用圆形蓄水池,蓄水池容积40m3,内直径5.6m,圆形池壁及底板采用浆砌石衬砌,根据稳定性分析试算,采用墙高2.23m(其中底板厚度0.3m,进出水口深度0.3m,渠顶与池顶平齐,最大水深1.63m),墙顶宽度为0.50m,墙底宽1.17m,底板厚度0.3m。

为减少人畜落水并考虑蓄水池灌溉便利,拟在蓄水池顶部修建水泥砖护栏,护栏高0.9m。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