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5320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docx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5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6.《西门豹治邺》人教(部编版)

26.《西门豹治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西门豹治邺》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正确读写“人烟稀少、提心吊胆”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和领会西门豹惩治坏人的巧妙方法。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难点是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五、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探究、合作学习法2.朗读品悟法

3.关键词句品析法4.角色体验法.

学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勾画、诵读、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入情入境地体验,使学生在基于语言的感悟上提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准备:

收集西门豹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梳理情节,读记生字。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

品读10-16自然段,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下面我就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共分4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明确内容;第二环节——分组研讨,指导方法;第三环节——品读语言,体会巧妙;第四环节——总结拓展,发散思维。

(一)复习回顾,明确内容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治邺》。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了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四个字:

天灾人祸。

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西门豹准备如何去应对呢,他是怎样巧妙地惩治官绅、巫婆,为民除害的,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这样自然引入新课。

(导入环节中我抓住主要问题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的木目标,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自然恰当地进行了概括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二)分组研讨,指导方法

1.自由读课文,划出能体现西门豹巧妙地为民除害的词句。

2.四人小组讨论研究。

(出示学习要求)

(1)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议:

这句话巧妙在哪里?

(3)读: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句话的巧妙吗?

(本环节中,我采用“想、议、读”的研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

(三)品读语言,体会巧妙

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反馈交流的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品读重点句、分角色表演和想象练写来组织教学。

1.研读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巧妙。

课件出示句子: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麻烦、说”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学生读句子后,启发思考:

西门豹为什么说姑娘不漂亮?

预设学生能说出:

这是西门豹救出姑娘的一个借口。

然后,引导学生质疑:

如果你是西门豹,会不会对巫婆客气?

(学生一定会说:

当然不客气。

)那他为什么跟巫婆说话的时候,还用“麻烦”这个词呢?

如果学生无法一下子就体会出来,我会提示: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般什么时候用上“麻烦”一词?

学生肯定能说出:

是在请求别人做某事的时候,但是对方也是可以拒绝的。

我顺势引导:

西门豹是在请求巫婆吗?

巫婆可以拒绝西门豹吗?

相信此刻,学生一定恍然大悟,原来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这正是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的巧妙所在。

(板书:

将计就计)

最后,再指导朗读这句话,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西门豹态度强硬、不容分辩而也没有商量余地的语气。

2.体会惩治官绅头子的巧妙。

课件出示句子:

“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麻烦、催”用不同颜色显示)

西门豹已经把巫婆投进漳河了,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里?

在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

原来,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实际上也是非常巧妙地铲除了官绅头子。

那你能模仿西门豹的语气来说这句话吗?

这样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西门豹惩治官绅头子的巧妙。

3.学习教育其他官绅和百姓的巧妙之处。

课件出示句子:

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

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看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很久、又要叫、请、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过渡:

就这样,西门豹以借送新娘为由,不费口舌、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当众处死了“人祸”的首恶份子。

仅仅这样做够不够?

(不够)对!

他并没有就此罢休,惩治巫婆后西门豹是等了一会再惩治官绅头子,现在为什么面对漳河站了很久?

此时此刻,官绅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他们的神情、语气、动作又会是怎样的呢?

(接着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请同学们看图想象官绅求饶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说话训练。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有声有色的表演中理解并运用了“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等词语。

西门豹把他们也投进漳河了吗?

(没有)从哪里看出来呢?

学生会找到这句话“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样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他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都投到河里去?

这里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三点:

(①其他官绅不是首恶;②这样可以逼他们说出真相;③表现西门豹惩罚有度,方法巧妙。

看到此情此景,老百姓明白了什么?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最后教师小结:

西门豹就这样巧妙地破除了迷信。

(板书:

破除迷信)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我注重给每个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机会,大胆引导学生捕捉西门豹的语言,大胆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学生通过朗读,从语言文字的对比中捕捉语言的变化,深切体会西门豹的内心世界,充分感悟到西门豹轻话重说,缓话急说,将计就计的巧妙所在。

4.整体把握,分角色演读。

一句一句地品读理解之后我再让学生综合10到14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印象,对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还可以仔细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言行,学习描写和表现人物的方法,感悟语言的巧妙。

5.选择对象,想象练写。

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

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我想选择小孩的会写道:

“呀,原来巫婆说的话是假的!

”选择书生的会写道:

“西门豹真是有胆有识,高明!

”选择农夫的会写道:

“唉!

我们以前怎么会相信巫婆的鬼话?

多亏了西门豹大人,以后我们有好日子过了!

”不管是选择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对象,说的写的都将各有特点。

(本训练是将以往对人物品质精神的理性概括的赞颂,转化为儿童生动形象的积极的语言表达训练。

而且这个训练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有弹性的创新能力作业,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总结拓展,发散思维。

1.解决天灾,兴修水利。

教师在总结上一环节的同时过渡:

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

巧妙)老百姓呢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并板书:

兴修水利,庄稼丰收。

2.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你觉得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的什么?

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来破除迷信、惩治官绅吗?

这样引导学生自由谈体会,并大胆发散思维思考妙招。

3.总结、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巧妙

人祸————将计就计破除迷信

天灾————兴修水利庄稼丰收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1《蟋蟀的住宅》人教(部编版)

11 蟋蟀的住宅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蟋蟀的住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4个字。

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连续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蟋蟀小模型或玩具蟋蟀。

(教师)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3.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和作者法布尔的资料。

(师生)

4.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达到语句通顺。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视频激趣,引入课题(用时:

5分钟)

1.多媒体播放蟋蟀“唱歌”“进出洞”的视频。

启发提问:

认识这个小东西吗?

它有什么本领?

2.板书课文题目。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题目。

1.介绍蟋蟀的资料。

(蟋蟀,又名蛐蛐,一种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

雄蟋蟀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音。

2.齐读课文题目,并说一说对“住宅”一词的理解。

  蟋蟀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昆虫,教师也可从实物入手,组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用时:

20分钟)

1.指导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字词。

2.检查识字情况。

教师重点强调“宅、慎、搜、骤、择、穴”的读音。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选、良、专、较”。

1.先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小组轮读,纠错,达到语句通顺;最后讨论,想办法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2.汇报交流。

(1)指名逐段读文,评议,正音。

(2)用卡片检测自学生字的情况。

(3)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仔细观察字形,认真书写:

“选”是半包围结构;“专”字共四笔,第三笔的竖折折是一笔写成的。

1.自由朗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用心读,多读,读出自己明白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这样,接下来的学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2.在扫清阅读障碍的过程中,难字要花时间讲,讲清楚,再让学生牢固地记忆。

三、熟读课文,理清顺序(用时:

10分钟)

1.指导学生读熟课文。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

(一)。

(3)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3.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集体评议。

1.以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

2.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相互解决。

(3)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最后理出课文的表达顺序:

作者重点介绍了蟋蟀住宅的选择和特点及是如何建造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练习抓住喜欢的语句进行有感情地读。

重点读一读第2~6自然段,初步感知蟋蟀的住宅的特点。

(2)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1.在明确课文的表达顺序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顺序。

2.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课文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内部三个方面介绍的。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2.布置作业。

1.畅谈学习收获。

2.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昆虫记》是一本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应该推荐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

引出新课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文中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预设:

蟋蟀的住宅到底特殊在哪儿呢?

  教师应引导学生直奔重点。

将阅读的重点集中在文本的关键处,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二、借助游戏,合作探究(用时:

7分钟)

创设游戏情境,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1.每组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

(二)。

2.选择一个内容,以蟋蟀的身份介绍“自己”的住宅。

3.激励学生比一比哪组介绍得形象生动,评选出优胜组。

小组合作学习。

1.明确游戏规则。

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通过讨论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

(二)。

2.小组内准备游戏活动:

选出几名同学介绍“自己”的住宅。

3.集体评价。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想一想:

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的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与众不同的家?

把你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并且估计一下,其他小组的同学有可能向你提出什么问题?

你该怎么回答?

三、借助游戏,深入理解(用时:

15分钟)

组织学生以游戏形式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1.选址讲究。

“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

从哪儿能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2.住宅特点。

蟋蟀的住宅外边、里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3.如何建造。

为什么作者会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它用的是什么工具?

它是怎样坚持不懈地挖掘的?

各组成员以蟋蟀的身份介绍住宅,然后其他组补充说明。

1.抓住“随遇而安”“慎重”等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再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

(1)介绍“自己”的住宅。

(2)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

外部向阳、宽敞、有门、有平台的特点;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的特点。

(3)动笔画一画蟋蟀的住宅。

3.

(1)从动工时间、怎样挖掘、不断修建这三个层次介绍。

(2)抓住“扒、搬、踏、推、铺”等动词体会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

(3)边读第7~9自然段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1.在听完介绍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提问。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

2.抓关键词语,“不肯随遇而安”突显了蟋蟀的秉性,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一个点。

3.指导学生关注“伟大的工程”一说,联系文本来谈,可以说蟋蟀是以微小之力去完成浩大工程的,工具和工程的对比是需要重点品读的。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2.作者为什么能将蟋蟀的住宅写得这样形象?

3.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资料,出示法布尔的图片和一本《昆虫记》。

1.抓住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2.读句子“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观察得认真仔细。

3.介绍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五、拓展作业,丰富积累(用时:

3分钟)

1.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2.布置写话练习。

1.把喜欢的词句写在积累本上。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写出这种小动物最大的特点。

  在写话练习环节教师应该先布置观察任务,然后再安排学生写作,并关注学生写作中是否抓住了动物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