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5401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生物模块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模块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对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萨顿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解析:

摩尔根等人提出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结论,是建立在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萨顿提出的遗传物质的染色体假说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成功也离不开选材的合适和实验设计的精巧,而克里克的中心法则解释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对基因位置的探究无影响,且提出时间在摩尔根之后。

答案:

D

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基因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传递给后代的机会相等

B.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DNA数目与有丝分裂中期相同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

D.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都为23条

解析:

一般情况下,人体细胞的突变基因不通过有丝分裂传递给后代;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DNA数目是有丝分裂中期的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具有染色体46条。

答案:

C

3.右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时期有6条染色体,6个DNA分子

B.该时期可能为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图像

C.该时期已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

D.该图可能为精细胞或卵细胞示意图

解析:

由于图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3条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不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图像。

精细胞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

C

4.右上图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携带者。

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4是携带者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

解析:

本题遗传系谱中,只能根据3、4和9判断为隐性遗传,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遗传方式,不管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X染色体遗传,因9号患病,4号必是携带者。

无法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也就无法计算6号是携带者和8号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

答案:

B

5.已知某哺乳动物棒状尾(A)对正常尾(a)为显性;黄色毛(Y)对白色毛(y)为显性,但是雌性个体无论基因型如何,均表现为白色毛。

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如果想依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性别,下列各杂交组合中,能满足要求的是(  )

①aayy×AAYY ②AAYy×aayy ③AaYY×aayy ④AAYy×aaYy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

据题意可知,在雄性个体中,有Y基因存在就表现为黄色,而只有y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在雌性个体中,有无Y基因均表现为白色。

所以要判断后代个体的性别,所选择的杂交组合必须让全部后代都含有Y基因,此时雄性个体为黄色,雌性个体为白色。

答案:

B

6.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解析:

果蝇中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

若不发生基因突变,父亲正常,女儿不可能患红绿色盲。

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分,如豌豆。

答案:

B

7.下列关于核酸生物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RNA分子可作为DNA合成的模板

C.真核生物的大部分核酸在细胞核中合成

D.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解析:

DNA分子复制时,双链解旋成单链的过程需要ATP供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某些生物可以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真核细胞中,DNA复制与DNA转录合成RNA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真核细胞的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答案:

D

8.右图表示一个DNA分子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2为合成mRNA的模板链,则mRNA的碱基序列与b1完全相同

B.若b2为合成mRNA的模板链,则tRNA的碱基序列与b1完全相同

C.b1、b2链中均有A、T、G、C四种碱基,且b1中的A碱基量与b2中相同

D.若以b2为DNA复制时的模板链,则新形成的子链DNA碱基序列与b1完全相同

解析:

若b2是合成mRNA的模板链,则mRNA的碱基序列除U碱基外,其他与b1相同,tRNA的碱基序列与b2没有固定的关系。

该分子是DNA,b1中的A碱基与b2中的T碱基相同。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b2为模板链时,生成的子链DNA的碱基序列与b1相同。

答案:

D

9.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

白色隐性基因b(见右图)。

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解析:

该植株的基因型为Bb,其配子的基因型为B或b,而含B的配子由于染色体缺失而不育,所以,这种个体作为父本只能产生b的可育配子,如果产生了红色后代,可能是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的频率太低,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有交叉互换会导致该个体产生一定量的B可育配子。

B项叙述是产生配子过程中的正常情况,不会导致变异出现;C项中的现象不会存在。

答案:

D

10.每个家庭都希望生出健康的孩子。

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丙家庭中,妻子为白化病患者,丈夫家族中无此病患病史;丁家庭中,丈夫正常,妻子为经转基因技术改造了造血干细胞而治愈的血友病女性。

从优生角度考虑(  )

A.甲家庭最好生育女孩

B.乙家庭最好生育女孩

C.丙家庭最好生育男孩

D.丁家庭最好生育男孩

解析:

甲家庭中丈夫会把其显性致病基因传给他的女儿,因此适于生男孩。

乙家庭中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则妻子有可能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如果生育男孩,有患病的可能性,因此最好生育女孩。

丙家庭中丈夫为显性纯合子,无论生男孩还是女孩,都不会患病。

丁家庭中妻子虽然进行了基因治疗,但是并不能改变其卵巢内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若生育男孩一定患病,应生育女孩。

答案:

B

11.对下列有关形成原理或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空椒”的获得主要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

B.“抗虫棉”的获得是利用了杂交育种的原理

C.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了单倍体育种原理

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

答案:

A

12.下图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a突变为b、c、d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定向性 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 ③d是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答案:

A

13.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解析:

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能否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其生存力增强,不在于提高基因表达水平,A项错误。

染色体的缺失导致基因数目变少,不利于个体的生存,B项错误。

染色体易位会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变化,部分染色体的片段移接时也可能造成部分基因无法表达,会对个体性状产生影响,C项错误。

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培育出作物新类型,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D项正确。

答案:

D

14.粗糙型链孢霉是一种真核生物,繁殖过程中通常由单倍体菌丝杂交形成二倍体合子。

合子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后,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终形成8个孢子。

已知孢子大型(R)对小型(r)为显性,黑色(T)对白色(t)为显性。

下图表示粗糙型链孢霉的一个合子形成孢子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不考虑变异,a、b、c的基因型相同

B.图中c的染色体数目与合子相同

C.图示整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D.①②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

粗糙型链孢霉由单倍体菌丝杂交形成二倍体合子,合子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后,成为4个单倍体的核,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变成8个核。

若不考虑变异,其中a、b、c的基因型相同,图中c的染色体数目是合子的一半;图示整个过程中DNA复制两次,细胞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①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②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

A

15.已知某个核基因片段碱基排列如下所示:

    ①—GGCCTGAAGAGAAGA—

    ②—CCGGACTTCTCTTCT—

若该基因由于一个碱基对被置换而发生改变,氨基酸序列由“—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变成“—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

(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CCA、CCG;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A、AAG;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GGC、GGA、GG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B.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①链转录的

C.若发生碱基置换的是原癌基因,则具有该基因的细胞一定会发生癌变

D.若上述碱基对置换发生在配子中,将不能传递给后代

解析:

上述过程为基因突变的过程,由于脯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CCU,它与DNA的非模板链的碱基顺序是一致的(U换为T),与模板链是互补的,所以②链是模板链。

由于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数目改变,所以为碱基对替换。

癌变的发生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共同突变积累的结果,若上述碱基对置换发生在配子中,则有可能传给后代。

答案:

A

16.如图表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转录没有结束便已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所以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内。

答案:

C

17.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③④⑥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

B.①③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

C.①②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⑤进行的场所为核糖体

D.①②⑤所需的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解析:

③过程除需要DNA聚合酶以外,还需要特定的逆转录酶,所以B选项不正确,其余各项叙述都正确。

答案:

B

18.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

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解析:

在DNA分子中腺嘌呤占20%,则鸟嘌呤占30%,一个DNA分子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10000×30%=3000个,合成100个子代噬菌体则需要的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100-1)×3000=2.97×105;噬菌体增殖需要的模板由噬菌体提供,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含32P的噬菌体有2个,只含31P的噬菌体有98个,所以比例为1∶49;基因突变后,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改变(比如密码子的简并性)。

答案:

C

19.将二倍体西瓜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原来的二倍体西瓜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成的单倍体可育

D.将此四倍体西瓜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西瓜属于二倍体

解析:

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有同源染色体的,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物质,是有遗传效应的;用秋水仙素诱导是不能形成单倍体的,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诱导形成的是多倍体(或二倍体);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答案:

A

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且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

解析: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且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慢取决于哪种性状表现更能适应当前环境。

答案:

C

21.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40%,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64%,则a的频率为80%,A的频率为20%,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频率变化为40%,则a的频率为60%,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40%2+2×40%×60%=64%。

答案:

A

22.下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①和②培育⑤所采用的方法Ⅰ和Ⅱ分别是杂交和测交

B.由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C.由③培育出⑥的常用方法Ⅳ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

D.由③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

由①和②培育⑤所采用的方法Ⅰ和Ⅱ分别是杂交和自交;由③培育出⑥的常用方法Ⅳ是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由③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没有基因突变。

答案:

B

23.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DNA复制时发生错配(如下图)。

若一个DNA片段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

B.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下降

C.这种变化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如图所示的错配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解析:

图示可见,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后不再与鸟嘌呤配对,而是与腺嘌呤配对。

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上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并非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因羟化胞嘧啶不再与鸟嘌呤配对,故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对在总碱基中所占的比例下降;这种变化为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细胞核与细胞质中都含DNA,复制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图示的错配。

答案:

B

24.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解析:

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杂合高蔓抗病的比例越来越少,纯合高蔓抗病的比例越来越高。

过程②可以任取F1植株的适宜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过程③由高度分化的叶肉细胞培养成为转基因植株,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图中人为保留抗病植株,筛选掉感病植株,会提高抗病基因频率。

答案:

D

2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解析: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幼苗丁来源于秋水仙素对杂交幼苗丙的顶芽的处理,并不一定能使所有的细胞都发生染色体加倍,如果染色体没有加倍,则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8条,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复制产生的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使染色体加倍为36条;如果染色体加倍,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36条,有丝分裂后期变为72条。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

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白色前体物质

有色物质1

有色物质2

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1)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   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   。

 

(2)实验一的F2中,白鼠共有   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

 

(3)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   色物质,实验二的F2中黑鼠的基因型为   。

 

解析:

根据实验一,F1全为灰鼠,其后代F2为9灰鼠∶3黑鼠∶4白鼠,实际为9∶3∶3∶1的变形,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形成的表现型比例,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2对染色体上,根据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灰鼠的基因型为A_B_,F1的基因型应为AaBb,而甲为纯合灰鼠,其基因型应为AABB,由此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

由题可知,B/b控制黑色物质的合成,则黑鼠的基因型为aaB_,白鼠的基因型除了aabb外,还有AAbb和Aabb,共3种。

在实验一的F2中,灰鼠的基因型为A_B_占9份,纯合的为AABB占1份,其余都是杂合的,杂合的占8/9;根据有色物质合成关系图和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可推知有色物质1代表黑色物质(aaB_),有了黑色物质才能形成灰色物质(A_B_);实验二的亲本组合:

乙(aabb)×丙(aaBB),它们的F1全为黑鼠(aaBb),F2的情况为:

1黑鼠(aaBB)∶2黑鼠(aaBb)∶1白鼠(aabb),黑鼠的基因型为aaBB、aaBb。

答案:

(1)2 aabb 

(2)3 8/9 (3)黑 aaBB、aaBb

27.(8分)下图是生物某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理活动若以A链作模板形成B链,且②和⑤都是脱氧核糖,则该生理活动是       ,它需要    酶和DNA聚合酶,图中⑦叫          。

 

(2)该生理活动若仍以A链为模板形成B链,但②为核糖,⑤为脱氧核糖,则该生理活动是     。

 

(3)该生理活动若仍以A链为模板形成B链,但②为脱氧核糖,⑤为核糖,则该生理活动是    ,图中⑥叫作          。

若B链上有6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理论上最多需要有   种转运RNA参与运输   种氨基酸。

 

解析:

本题考查DNA、RNA的结构组成及转录、复制、逆转录等问题。

在DNA和RNA分子中,除了碱基T和U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五碳糖,在DNA分子中为脱氧核糖,在RNA分子中为核糖,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去判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和生理过程,如DNA→DNA为DNA复制;DNA→RNA为转录;RNA→DNA为逆转录。

在mRNA上有600个碱基,由其翻译形成的蛋白质多肽链中将含有600÷3=200个氨基酸(最多),翻译过程中参加转运氨基酸的tRNA最多有61种,所含有的氨基酸种类最多有20种。

答案:

(1)DNA的复制 解旋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逆转录

(3)转录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61 20

28.(8分)下图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分子杂交的原理是          ;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不能翻译的序列是     (填写图中序号)。

 

(2)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开始转录时,能识别和结合①中调控序列的酶是       。

 

(3)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

 

(4)上述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其后代中不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   。

 

(5)用一定剂量的Co-γ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其成活棉株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异,这种变异属于     。

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说明了                  。

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数的个体品质好、产量高,这说明了变异是     。

 

答案: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③和⑤

(2)RNA聚合酶

(3)1/2 

(4)1/4

(5)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对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有害的 不定向的

29.(12分)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植物。

下表表示5个玉米纯系的表现型、相应的基因型及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其中②~⑤品系均只有一个性状属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

品系

②粒色

③节长

④果穗

长短

⑤茎高

表现型

(基因型)

显性

(纯合子)

白粒

(bb)

短节

(ee)

短果穗

(aa)

矮茎

(dd)

所在

染色体

Ⅰ、Ⅲ、Ⅳ

(1)如果研究玉米的基因组,应测定   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

 

(2)若要进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选择品系②和③作亲本是否可行?

     ;原因是                     。

 

(3)选择品系③和⑤作亲本杂交得F1,F1再自交得F2,则F2表现为长节高茎的植株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

 

(4)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

现有长果穗(A)白粒(b)和短果穗(a)黄粒(B)两个玉米杂合子品种,为了达到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AaBb)玉米杂交种的目的,科研人员设计了以下快速育种方案。

①请在括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