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6341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docx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级高频考点

第5部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1单元绪论

高频考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概念微生物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特点①多数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和细胞群体的形式存在;②体积微小;③结构简单;④种类繁多;⑤代谢旺盛,繁殖迅速;⑥分布广泛;⑦适应力强,容易变异。

3.分类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为裸露DNA分子,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无有丝分裂,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②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包括真菌、原虫;③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细胞结构,能通过细菌滤器,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包括病毒、亚病毒和朊粒。

高频考点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显微镜的发明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2.传染因子的确立①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②英国外科医师李斯特创建无菌外科手术;③德国学者郭霍创用固体培养基,发现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霍乱弧菌,提出著名的郭霍原则。

3.病毒的发现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最先分离出烟草花叶病毒。

4.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佛莱明发现青霉素,弗洛里分离提纯青霉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5.免疫学的兴起与发展英国医师琴纳创制牛痘预防天花。

(黄晓晖)

第2单元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高频考点1细菌的大小、形态及影响形态的因素

1.大小细菌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μm;1μm=1/1000mm)为测量单位。

2.形态

(1)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①双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②链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③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④四联球菌和八叠球菌。

(2)杆菌呈杆状或球杆状。

①多数杆菌分散存在;②链状,如炭疽芽孢杆菌;③分支状,如结核分枝杆菌;④呈“八”字或栅栏状,如白喉棒状杆菌。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螺形。

①弧菌,如霍乱弧菌;②螺菌和螺旋体,如鼠咬热螺菌和钩端螺旋体。

3.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①培养温度、时间、气体、培养基成分、pH、离子浓度等;②环境中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物质(药物、抗体、高盐);③机体内的生态环境。

高频考点2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1)主要功能①保护作用;②物质交换;③有抗原决定簇,决定菌体的抗原性;④鞭毛运动的支点;⑤屏障作用;⑥参与细胞分裂。

(2)主要成分①肽聚糖(粘肽或糖肽):

可破坏肽聚糖结构或者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壁,如溶菌酶和青霉素;②磷壁酸:

是重要的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的血清学分型;③外膜层:

由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组成。

(3)G+菌和G-菌的细胞壁结构不同点由于细胞壁的差异,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

G+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丰富,有磷壁酸,无外膜和周浆间隙;G-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含量少,无磷壁酸,有外膜和周浆间隙。

2.细胞膜为平行排列的脂质双层。

成分为脂质、蛋白质及少量多糖。

主要功能有:

①物质转运;②生物合成;③呼吸作用;④分泌作用。

有时,细胞膜内陷折叠形成管状、囊状结构称为中介体(中间体),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也称为类线粒体。

3.细胞质其基本成分为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少量糖和无机盐。

(1)特点①胞质内的核糖核酸决定了菌体的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②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③含丰富的酶系统,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

(2)超微结构①核蛋白体:

成分为RNA和蛋白质,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游离于胞质,数量多,沉降系数为70S;②核质(拟核):

为闭环双链DNA反复盘绕卷曲而成的块状物,是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③质粒:

为双链闭环DNA分子,是细菌染色体(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④胞质颗粒(内含物):

多数为细菌暂时贮存的营养物质,常见的有异染颗粒,嗜碱性强,是鉴定细菌的依据。

典型试题1(A1型题)可阻碍细菌细胞壁形成的抗生素是(B)

A.链霉素B.青霉素C.四环素D.红霉素E.庆大霉素

高频考点3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不易洗脱的粘稠性物质,其成分主要为多糖,少数为多肽。

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低,不易着色。

其功能为:

①保护作用;②致病作用;③抗原性;④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2.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

经鞭毛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可分为周鞭毛、单鞭毛、双鞭毛和丛鞭毛。

其功能:

①鉴定细菌的运动性;②致病作用;③抗原性:

具有特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④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3.菌毛细菌(许多革兰阴性菌和个别阳性菌)表面极其纤细的蛋白性丝状物称为菌毛。

比鞭毛更细,须在电镜才能看到。

①普通菌毛:

是细菌的黏附器官;②性菌毛:

有性菌毛的细菌为雄性菌(F+菌),无性菌毛的细菌为雌性菌(F-菌)。

F+菌具有致育性,通过性菌毛的接合方式,细菌的毒力质粒和耐药质粒都能转移。

4.芽孢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脱水浓缩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状态。

其功能和意义:

①抵抗力强,在适宜条件可发育成相应的细菌,成为潜在传染来源;②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③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典型试题2(A1型题)关于菌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多见于革兰阴性菌B.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C.能直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D.性菌毛与细菌的接合有关

E.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

(黄晓晖)

第3单元细菌的生理

高频考点1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1.细菌由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等组成,还含有一些特有化学物质。

2.物理性状①带电现象:

G+菌等电点低,pH为2~3,G-菌的等电点高,pH为4~5,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血清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有密切关系;②表面积:

表面积大,有利于菌体内外界的物质交换,故细菌生长繁殖迅速;③光学性质:

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④半透性与渗透性:

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使细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高频考点2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1.营养类型及机制

(1)营养类型①自营菌:

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氮化物作为碳源、氮源,合成所需的大分子,其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或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②异营菌:

不能以无机碳化合物作为唯一的碳源,须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和氮源,合成所需的大分子,所需的能量大多从有机物质氧化而获得。

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2)营养机制①被动扩散:

细菌依靠菌体表面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半透性来调节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②主动吸收:

细菌可以将许多营养物质以高于细胞外浓度积累在细胞内;③基团转位:

一种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营养的方式,依靠胞外酶将糖类等物质与一种耐热蛋白(HPr)与磷酸结合,使糖类等磷酸化而运送到菌体内,再与HPr解离。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①营养物质:

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②pH:

大多数细菌合适的pH为7.2~7.6,少数细菌对pH的需要不同;③温度:

细菌的生长温度有最适温度与容许温度两种,按最适温度的范围可分为嗜冷菌(0℃~20℃)、嗜温菌(30℃~37℃)与嗜热菌(50℃~60℃);病原菌属于嗜温菌,最适温度为37℃;④气体:

主要是氧气,有的细菌还需要CO2。

可分为需氧菌、微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3.细菌的繁殖

(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个别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通过分枝方式繁殖。

大多数细菌繁殖每20~30min分裂一次,称为一代。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将细菌(细菌群体)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或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细菌群体就会一代一代地生长繁殖。

(3)细菌数的测定测定细菌生长繁殖后数量的方法有:

①比浊法;②测定活菌数。

(4)细菌的生长曲线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检查细菌数,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以作出一条反映细菌生长数变化的规律曲线,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①迟缓期:

细菌适应新环境时期。

合成必须的酶、辅酶及某些中间代谢产物。

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不分裂;②对数期:

此期细菌以几何级数增长,增长极快。

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较典型,对外界环境的作用较敏感,一些抗菌药物此期杀菌效果好,是研究细菌性状的最佳时期;③稳定期:

营养物质消耗,毒性产物积聚,pH下降使细菌繁殖速度下降,细菌死亡数逐渐上升,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可出现各种形态和生理变异,并开始积累某些贮存物(糖原颗粒、异染颗粒),产生代谢产物(抗生素、外毒素),芽孢多在此期产生;④衰亡期:

细菌繁殖逐渐减慢,死亡逐渐增多,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畸形、衰退型细菌。

典型试题1(A1型题)下列哪种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不是37℃(E)

A.大肠埃希菌B.痢疾志贺菌C.霍乱弧菌

D.结核分枝杆菌E.表皮癣菌

典型试题2(A1型题)研究抗菌素的抑菌活性应选择细菌生长的(B)

A.迟缓期B.对数增殖期C.稳定期D.衰亡期E.非对数增殖期

高频考点3细菌分解代谢

1.对糖类的分解代谢细菌分泌胞外酶,将菌体外的多糖分解成单糖(葡萄糖),进而转化为丙酮酸。

对丙酮酸的进一步代谢,需氧菌和厌氧菌则不相同。

需氧菌将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彻底分解成CO2和水。

厌氧菌则发酵丙酮酸,产生各种酸类、醛类、醇类和酮类。

不同细菌具有不同的酶,对糖类的分解能力和代谢产物也不同,借此可以鉴别细菌。

2.对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蛋白质分子在细菌分泌的胞外酶(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短肽,再由胞内酶将短肽分解为氨基酸。

氨基酸的分解有脱氨与脱羧两种方式。

①不同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脱氨基作用的方式及代谢产物不同,可借此鉴别细菌。

如使色氨酸氧化脱氨基,生成吲哚、CO2和H2O;②用脱羧酶使氨基酸脱羧,生成胺类(如组胺)和CO2。

3.对其他物质的分解代谢①有机物: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变形杆菌都具有脱硫氢基作用,使含硫氨基酸分解成氨和H2S;②无机物:

产气肠杆菌可分解柠檬酸盐生成碳酸盐,并分解铵盐生成氨。

细菌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氨和氮气的作用,称为硝酸盐还原作用。

4.细菌的合成代谢及其产物的意义①热原质:

多为革兰阴性菌合成的菌体脂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②毒素和侵袭性酶:

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毒素和侵袭性酶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③色素:

有水溶性色素(铜绿假单胞菌)和脂溶性色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用于鉴别细菌;④抗生素:

由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和癌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较少,只有多粘菌素、杆菌肽等;⑤细菌素:

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如大肠菌素、绿脓菌素、变形菌素和弧菌素等;⑥维生素。

典型试题3(A1型题)细菌素(A)

A.具有窄谱抗菌作用B.具有广谱抗菌作用C.可由放线菌产生

D.可杀死肿瘤细胞E.属抗生素范畴中的一种

(黄晓晖)

第4单元细菌的分布

高频考点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1.正常菌群正常人体表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时可致病。

这些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3.菌群失调①概念:

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②菌群失调的诱因:

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医疗措施影响及外来菌的侵袭;③常见菌类:

球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阴沟肠杆菌等;厌氧菌有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等;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④实验室检查法原则包括细菌总数的测定和各部位正常菌群的检测。

(黄晓晖)

第5单元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高频考点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1.消毒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

灭菌的要求是把微生物存活的概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3.防腐防止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物体上不含活菌。

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高频考点2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温度

(1)高温因热力作用细菌活性消失,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多数无芽孢细菌55℃~60℃,30~60min即被杀死;100℃立即死亡,有芽孢的破伤风芽孢梭菌需煮沸3h才被杀死。

分为湿热和干热两种。

湿热:

①巴氏消毒法:

61.1℃~62.8℃,30min或者71.7℃15~30s,主要用于牛乳消毒;②煮沸法:

煮沸100℃,5min中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如水中加入2%碳酸钠,则可提高沸点至105℃,既杀死芽孢,又防止金属器皿生锈;③流通蒸气灭菌法:

100℃水蒸气消毒10~30min细菌繁殖体被杀死,对芽孢的作用不大;④间歇灭菌法:

可杀死芽孢又使不耐高温物质免受影响;⑤加压蒸汽灭菌法:

通常在103.4kPa的压力下达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所有细菌芽孢和繁殖体,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如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

干热:

①烧灼:

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接种环、接种针、瓶口和试管口常用;②干烤:

在密闭干烤箱内加温至160℃~170℃维持2h,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如一般玻璃器皿、注射器、瓷器。

(2)低温在低温条件下,细菌代谢活动降低不再繁殖,能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故常用于保存菌种。

冷冻真空干燥法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2.日光和紫外线发挥杀菌作用的日光主要是紫外线,波长265~266nm时杀菌作用最强。

人工紫外线用低压水银蒸气灯产生,照射的能量以单位时间内每平方厘米的微瓦数(w)计算。

紫外线常用于空气消毒。

3.电离辐射微生物体中的水受电离照射后,产生自由基及自由基离子破坏微生物的核酸、酶和蛋白质致微生物死亡,适用于不耐热物品的灭菌。

如X线、γ射线、高速电子等。

4.超声波超声波通过液体时发生的空腔化作用破坏了原生质的胶体状态,导致细菌死亡。

一般用于细胞的粉碎以提取细胞组分和抗原制备。

5.滤过除菌滤过是以物理阻留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微生物除去。

所用的器具为滤器。

过滤法用于不耐高温物品灭菌,如血清、抗毒素、抗生素等,超静工作台和层流室空气也用滤过法除菌。

目前常用的有薄膜滤器。

用于除菌的滤膜孔径为0.22m。

6.干燥干燥引起细菌脱水、蛋白质变性和盐类浓缩,妨碍细菌的代谢、生长、繁殖而引起细菌死亡。

各种细菌对干燥的抵抗力不同,芽孢抵抗力最大。

典型试题(X型题)能杀灭细菌芽孢的方法有(ACDE)

A.煮沸法B.流通蒸汽消毒法C.高压蒸汽灭菌法

D.间歇蒸汽灭菌法E.干热灭菌法

高频考点3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和种类

1.杀菌机制①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醛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等;②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如氧化剂、低浓度重金属盐类;③损伤细胞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等。

2.种类①氧化剂: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②酚类:

来苏、石炭酸、六氯酚等;③烷化剂:

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溴化甲烷、乙型丙内脂等;④表面活性剂:

新洁尔灭、消毒净、杜灭芬等;⑤其他:

醇类、醛类、卤素及化合物、重金属盐、染料及酸碱类。

高频考点4消毒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监测

1.影响因素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同一种消毒剂的浓度愈高,作用时间愈长,杀菌效果愈好。

但乙醇以70%左右浓度的消毒效果最好;②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细菌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同,幼龄菌对消毒剂比较敏感;③温度和酸碱度:

升高温度可提高消毒剂的效果。

各种不同消毒剂所需最适pH与消毒剂性质有关;④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拮抗物质:

物体表面或环境中的有机物与化学消毒剂的活性基团结合减弱其杀菌能力;⑤其他:

包括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及拮抗物质等。

2.监测各种理化因素对细菌消毒灭菌的效果常需用某些指标加以监测。

常用生物指标为:

①监测压力灭菌器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7953);②紫外线杀菌效果监测则用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

(黄晓晖)

第6单元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高频考点1细菌的遗传物质

1.染色体为一环状双螺旋长链,反复折叠扭曲形成负超螺旋结构,负超螺旋可使复制叉不断向前推进,并为复制起始阶段解链提供所需能量。

基因结构呈连续性、无内含子,转录后的DNA不需加工剪切可产生成熟的mRNA。

细菌DNA复制和表达①复制:

包括了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

多数细菌的基因组中只有一个起始点顺序。

DNA解开成环状,按DNA复制半不连续模式进行。

②表达:

调控部位、调节蛋白和效应物分子是影响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因素。

2.质粒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环状双股DNA,也可呈线状或超螺旋状。

其基本特性为:

①质粒DNA的复制为不依赖细菌染色体的自主复制;②不相容性;③转移性;④指令宿主菌编码某些特殊功能蛋白质。

可分为耐药性质粒、Col质粒和Vi质粒等。

耐药性质粒的分类及其特征:

可分为接合性耐药质粒和非接合性耐药质粒。

①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可含有一种或多种耐药性基因,通过接合进行传递,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r因子)组成;②非接合性耐药质粒则通过噬菌体传递。

3.转位因子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核苷酸序列重复,可在DNA分子中移动,从一个基因组移动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①特点:

两端有反向或同向的重复顺序,中间部分有编码转座酶的结构基因,当整合到受体DNA上的某一位点时,此位点上出现一段寡核苷酸的同向重复顺序;②分类:

主要有插入顺序、转座子和转座噬菌体。

插入顺序由两末端为反向重复顺序和转座有关的基因组成,不带任何已知和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是最小的转位因子;转座子携带有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常是耐药基因;转座噬菌体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典型试题1(X型题)关于转位因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BC)

A.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

B.可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至另一个位置

C.可在染色体与质粒,质粒与质粒之间进行转移

D.分为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两类

E.转位因子的转移不能引起细菌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

高频考点2微生物变异的现象

微生物变异可表现为形态、结构、菌落、抗原性、毒力、酶活性、耐药性和宿主范围等的变异,可分为非遗传型变异和遗传型变异。

①形态与结构变异:

不同的生长时期细菌形态和大小可以不同,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发生形态变异,一些特殊结构,如荚膜、芽孢、鞭毛等也可发生变异,如H–O变异、L型变异等;②培养特性变异:

如S-R变异:

新从患者分离的沙门菌常为光滑型,经人工培养后呈现粗糙型,常伴有抗原、毒力、某些生化特性的改变;③毒力变异:

有毒力减弱和增强两种,卡介苗(BCG)是一株毒力减弱而保留抗原性的变异株;④耐药性变异:

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药物耐受的变异,其产生可通过细菌染色体耐药基因的突变、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转座子的插入。

高频考点3微生物变异的机制

1.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可传于后代,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经常发生。

①自发突变和诱导:

细菌可自发突变,但频率很低。

加入诱导剂后可使突变率提高10~1000倍;②随机突变和选择:

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不由外界因素决定;③突变和回复突变:

在自然环境下大多数表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后的菌株称为突变型株。

经过再次突变成为与野生型相同表型的过程称为回复突变。

突变的类型有碱基的置换、碱基的插入和缺失以及转位因子的插入。

2.基因物质的转移与重组

(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的过程。

转化条件:

①细菌在摄取外源性DNA时处于感受状态;②细菌种类,除链球菌属、嗜血杆菌属及芽孢梭菌属外,多数细菌不能自然摄入外源性DNA。

G+菌的感受态是由感受态因子(CF)的胞外信号诱导,G-菌的感受态产生不需CF诱导,必须是亲缘关系近的细菌DNA才能和受体菌整合。

(2)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

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3)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带有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

主要见于革兰阴性菌。

带有F质粒的细菌可形成性菌毛,称F+(雄菌),无F质粒的细菌无性菌毛,称F-(雌菌)。

(4)溶原性转换噬菌体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遗传型变异。

溶原性细菌因此而获得新的特性。

(5)原生质体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混和可发生融合,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发生细菌染色体间的重组。

3.病毒基因的相互作用①基因重组;②互补作用和表型混合。

典型试题2(A1型题)转导与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

A.以噬菌体为载体B.转移的遗传物质为供体菌的DNA

C.有关的噬菌体均为缺陷型D.可由雄性菌变为雌性菌E.A+B

典型试题3(A1型题)溶原性转换是指(B)

A.细菌的染色体发生基因突变

B.噬菌体的DNA与细菌DNA发生重组

C.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F质粒转入受体菌体内

D.受体菌通过噬菌体接受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而发生基因改变

E.受体菌接受了供体菌的DNA片段而重组

(黄晓晖)

第7元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高频考点1细菌的致病性-毒力

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质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与毒力强弱、进入机体的数量及侵入机体的门户和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细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病原菌(包括条件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①菌体表面结构:

如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有些细菌表面有类似荚膜的物质,如微荚膜、Vi抗原、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抵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②菌毛:

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菌毛,通过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粘附定居在粘膜表面,有助于细菌侵入;③侵袭性酶:

某些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胞外酶,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

主要有:

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脱氧核糖核酸酶以及其他可溶性物质。

2.毒素①外毒素:

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

毒性强,多数为多肽,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

化学性质为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56℃~60℃,20min~2h)破坏,易被酸和消化酶灭活,具有特异的组织亲和性,可引起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有良好的抗原性,经0.3%~0.4%甲醛液作用可使其脱毒,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称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

②内毒素:

许多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成分(脂多糖),当细菌死亡破裂、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才释放出来。

由脂质A、非特异核心多糖和菌体特异性多糖(O特异性多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