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6573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docx

丽阳社区测量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1.2建设单位提供的测绘点

1.3同安街办丽阳社区安置房建设工程施工图纸

1.4同安街办丽阳社区安置房建设工程施工组织总设计

第二章工程概况

同安街办丽阳社区安置房建设工程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

一期工程分为A、B、C、D地块。

我项目部负责施工B地块的5#、6#、7#、8#楼,D地块的13#、14#、15#楼施工。

主楼26~32层(1、2层为裙楼),地下室一层,结构形式为全现浇框架、抗震剪力墙结构。

主楼采用桩筏基础,主楼外地下室采用桩基础,桩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层。

地上结构:

5#楼地上32层,两个单元,建筑檐高99.85M;6#楼地上32层,两个单元,建筑檐高99.65M;7#楼地上26层,两个单元,建筑檐高81.85M;8#楼地上30层,一个单元,建筑檐高93.85M;13#楼地上28层,一个单元,建筑檐高87.80M;14#楼26层,两个单元,建筑檐高81.95M;15#楼地上28层,两个单元,建筑檐高87.65M。

标准层高为3.000m。

±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19.750m。

第三章施工准备

3.1场地准备

本工程施工时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场地势基本平担,定位测量施工前

先进行场地平整、清除障碍物后并可进行施工定位放线工作。

3.2测量仪器准备

根据本工程的规模、质量要求、施工进度确定所用的测量仪器,所有测量器具必须经专业法定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使用时应严格遵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要求操作、保管及维护,并设立测量设备台帐。

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序号

测量仪器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电子全站仪

NS-312R+

1

1

电子经纬仪

DT-02C

1

2

自动安平水准仪

KL532

1

3

钢卷尺

50m

4

7.5m

4

5.m

20

4

塔尺

5m

3

3.3技术准备

3.3.1施测组织

1)本项目部特派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测量成果YG-1、YG-2、YG-3坐标点和高程作为控制点进行施测,并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确分工,所有施测的工作进度逐日安排,由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2)测量人员及组成:

测量技术员:

2名。

测量员:

4名。

3.3.2技术要求

1)所有参加施工测量人员、验线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施工放线人员要固定,不能随便更换,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由现场技术负责人同意后负责调换,以保证工程正常施工。

2)测量人员必须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学习测量规范,充分掌握轴线、尺寸、标高和现场条件,对各设计图纸的有关尺寸及测设数据应仔细校对,必要时将图纸上主要尺寸摘抄于施测记录本上,以便随时查找使用。

3)测量人员测量前必须到现场踏勘,全面了解现场情况,复核测量控制点及水准点,保证测设工作的正常进行,提前编制施工测量方案。

4)测量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要求,施测方案,测设方法,测设数据计算和绘制测设草图,以此来保证工程各部位按图施工。

3.3.3施测原则

1)认真学习执行国家法令,政策与法规。

明确一切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

2)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细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3)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依据的正确性,坚持“现场测量放线”与“内业测量计算”工作步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测法要科学、简捷,仪器选用要恰当,使用要精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5)定位工作必须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6)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第四章主要施工测量方法

4.1坐标及高程引入

4.1.1坐标点、水准点引测依据

成都阳光田园城市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工程测量成果YG-1、YG-2、YG-3号坐标点和高程控制点见下表:

建筑物外侧坐标控制点

点号

纵坐标(X)

横坐标(Y)

高程

YG-1

14394.928

42545.221

518.258

YG-2

14537.690

42609.265

517.657

YG-3

14309.855

42742.951

519.405

4.1.2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布设平面控制网形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选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本工程各栋楼控制桩布设在地下室周边,浇注混凝土桩,在桩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4.1.3引测坐标点、水准点,建立局域控制测量网

1、坐标点

整个基槽采取大开挖,现场可用场地较狭小。

所以布设的控制点要求通视,便于保护施工方便。

根据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对楼层进行网状控制,兼顾±0.000以上施工,确定控制轴线为:

18轴、21轴、23轴、26轴、32轴、d1轴、x轴、v轴、k轴、S轴、N轴、c’轴、21’轴、16’轴。

如下图:

第一步,施测时,首先,采用全站仪置于“YG-1”,对中整平后输入“YG-1”坐标然根据程序输入“YG-2”坐标最后照准“YG-2”。

依次用同样的方法来校核测绘院提供的这几点相对距离、夹角是否符合。

第二步,采用极坐标的施测方法,测设各楼座的定位点。

全站仪置于“YG-3”,对中整平,输入“YG-3”坐标,再根据程序输入“YG-1”坐标建立极坐标系之后分别输入各控制轴线点坐标,定位各点依次来建立各楼座的控制轴线。

各楼座的控制轴线坐标点见下表:

建筑物定位主轴线交点

坐标一览表

点号

纵坐标(X)

横坐标(Y)

18轴交d1轴

14549.0656

42784.6128

18轴交k轴

14466.301

42743.8497

32轴交d1轴

14499.0349

42886.195

32轴交N轴

14360.1119

42817.774

C’轴交16’轴

14348.5568

42733.063

C’轴交21’轴

14332.525

42769.674

第三步,采用全站仪坐标测量功能,复查各楼座定位点。

全站仪置于“YG-3”,对中整平,输入“YG-3”坐标,再输入“YG-1”坐标,最后将光靶置于各控制轴线交点,用极坐标测读各楼座的坐标,复查校核各楼座坐标数据。

至此,建立了本工程各楼座测量的控制轴线网。

2、水准点

高程控制点根据测绘院提供的原始高程控制点,采用环线闭合的方法,将外侧水准点引测至场内,向塔吊塔身上引测固定高程控制点为519.750m。

4.2测量控制方法

4.2.1轴线控制方法

基础部位主要采用“轴线交会法”,主体结构主要为“内控天顶法”。

4.2.2高程传递方法

基础部位主要采取“钢尺挂垂球法”,主体结构为“钢尺垂直传递法”。

4.2.3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1)基础工程

2)地下结构工程

3)地上结构施工

4.3基础测量放线

4.3.1轴线投测

1)土方开挖:

由于本工程基础土方为大开挖,开挖前根据控制桩放出槽边上口线,在挖出工作面后,先钉出距槽边1米控制桩,以此控制槽的开挖尺寸和边坡坡度。

2)桩基施工:

在土方开挖至控制标高后,进行桩基施工,根据轴线控制网将轴线投测到基坑底面上,进行校测后,计算桩定位点,放出灰线,作为桩基施工的依据。

3)二次土方:

在桩基施工完毕,经验收合格后进行二次土方清底,根据轴线控制网将轴线投测到基坑底面上,进行校测后,计算出电梯基坑、集水坑、后浇带、剪力墙基础上口线、底面边线,作为土方清底的依据。

4)垫层混凝土浇筑后,根据轴线控制网将轴线投测到垫层面上,在垫层上弹出十字控制墨线,并进行校测后,计算出基础大方脚的外皮线,弹上墨线,作为砖砌胎模的依据。

砖砌胎模距基础大方脚的外皮线40mm,用于抹灰层、防水层及保护层施工。

5)基础施工轴线控制,直接采用基坑外控制桩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基础平台投测轴线,为防止轴线上墙、柱钢筋、模板影响测量观测,故采取轴线偏离80~100cm设定施工观测控制线。

再按施工观测控制线引放其它细部施工控制线,且每次施工观测控制线的放样必须独立施测两次,经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6)基础部分电梯井、集水坑,根据其与主控线关系确定其长短边方向的中心线对称放样,以便复核。

7)基础底板施工完毕后,将施工观测控制线弹设到基础底板面上,在控制线交点上设钢板标志。

4.3.2标高控制

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2)标高的施测:

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三个。

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偏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基准点应标在边坡立面位置上,所标部位应先用水泥砂浆抹成一个竖平面,在该竖平面上测设定施工用基准标高点,用红色三角作标志,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3)为了控制基槽的开挖深度,当基槽快挖到槽底设计标高时,用水准仪在槽壁上测设一些水平木桩,使木桩的上表面离槽底的标高为一固定值。

为施工时方便,一般在槽壁各拐角处和槽壁每隔3~4米均测设一水平桩。

必要时可沿水平桩上表面挂线检查槽底标高。

4)根据标高线分别控制垫层标高和混凝土底板标高,墙、柱模板支好检查无误后,用水准仪在模板上定出墙、柱标高线。

柝模后,抄测结构1米线控制顶板高度,在此基础上,用钢尺作为传递标高的工具。

4.4主体结构测量放线

4.4.1楼层主控轴线传递控制

1)在首层平面复测校核楼层施工主控轴线,并按照施工流水段划分要求细分二级控制点。

在首层平面施工时留置二级控制线交叉内控点,设置预留洞(200×200×8mm),在内控线的钢板交点上用手提电钻打φ1mm小坑并点上红漆作为向上传递轴线的内控点。

以后所有上层结构板均在同一位置预留200×200mm的洞口,作为依次向上传递轴线的窗口,照准点投测到作业层后,校核距离,用钢尺丈量,校核垂直度,以一排三个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其精度误差不超过2mm。

2)激光控制线投测方法:

在首层控制点上架设激光经纬仪或激光铅垂仪,调置仪器对中整平后启动电源,使激光经纬仪或激光铅垂仪发射出可见的红色光束,投射到上层预留孔的接受耙上,查看红色光斑点离耙心最小点,将仪器旋转4个90°画圆,将4点连成十字,其中0点即为园心,此点即作为第二层上的一个控制点,其余控制点可用同样的方法向上传递,弹出控制线。

3)根据内控主轴线进行楼内细部放样,统一以墙中心线外侧0.5m控制模板边线。

4.4.2楼层标高传递控制

1)高程控制网的布置:

本工程高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法建立,现场共设置六个±0.000水准点(绝对高程为519.750米),设在塔吊节上。

2)标高传递:

主体上部结构施工时采用钢尺直接丈量垂直高度传递高程。

首层施工完后,在结构的外墙面抄测+50cm交圈水平线,在该水平线上方便于向上挂尺的地方,沿建筑物的四周均匀布置四个点,作出明显标记,作为向上传递基准点,这四点必须上下通视,结构无突出点为宜。

以这几个基准点向上拉尺到施工面上以确定各楼层施工标高。

在施工面上首先应闭合检查四点标高的误差,当相对标高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层标高的后视读数,并抄测该层+50cm水平标高线。

3)由于钢尺长度有限,因此向上传递高程时采取接力传递的方法,传递时应在钢尺的下方悬挂配重(要求轻重适宜)以保持钢尺的垂直。

4)每层标高允许误差3mm,全层标高允许误差15mm,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尽量减少误差。

4.5安装工程标高控制

1)主体结构施工时以该楼层钢筋上50cm线为准。

装修时安装以该层室内墙面50cm线为准。

2)装饰工程施工放线

室内装饰面施工时,平面控制仍以结构施工控制线为依据,标高控制引测建筑50标高线,要求交圈闭合,误差在限差范围内。

外墙四大角以控制线为准,保证四大角垂直方正,经纬仪投测上下贯通,竖向垂直线供贴砖控制校核。

外墙饰面施工时,以放样图为依据,以外门窗洞口、四大角上下贯通控制线为准,弹出方格网控制线(方格网大小以饰面石材尺寸而定)。

4.6测量注意事项

1)仪器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和倾斜改正。

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二次法,其限差为±3mm,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水桶内。

4.7细部放样的要求

1)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必须经过检验。

2)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3)方向控制尽量使用距离较长的点。

4)所有结构控制线必须清楚明确。

第五章质量标准

工程测量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二倍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工程测量规范》执行,操作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建筑物控制网允许误差

1/15000(边长相对中误差)

±20”

2)竖向轴线允许偏差每层3mm全高15mm

3)标高竖向传递允许偏差每层±3mm全高±15mm

第六章沉降观测与变形观测

本工程沉降观测、变形观测由业主委托相应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

6.1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

以建设单位聘请的有资质的测绘院施测数据为准。

要求“三定”及定人、定点、定仪器。

1)根据设计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观测,要求在整个施工期间至沉降基本稳定停止进行观测。

2)本建筑物施工时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进行,观测精度如下表:

沉降观测精度参考表

等级

标高中误差mm

相邻高差中误差mm

观测方法

往返校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

二等

±0.5

±0.3

二等水准测量

0.6n1/2(n为测站数)

3)沉降观测点设置:

根据设计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用于沉降观测的水准点必须设在便于保护的地方。

4)当浇筑基础垫层砼时,在垫层平面位置埋设临时观测点,待稳定后及时进行观测。

5)待基础结构施工完工后将临时观测点移至基础底板上埋设,并及时进行观测。

6)直到±0.0000时按平面布置位置埋设永久性观测点,每施工一层附测一次,直至竣工。

7)工程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第二年测二次,第三年后每年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一般为五年一次。

8)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并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一同进行分析成果。

第七章测量复核和资料的整理

7.1工程定位、测量工作完成后,由监理单位和业主参加验线,验线方法和验线仪器与放线时程序相同,以确保验线工作的检查独立性。

7.2楼层验线由现场质量员及专职验线员复验合格各楼层的放线结果后,报监理工程师抽查复验。

7.3外业记录采用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回到内业及时整理并填写有关表格,并由不同人员将原始记录及有关表格进行复核,对于特殊测量要有技术总结和相关说明。

7.4有高差作业和重大项目的要报请相关部门或上级单位复核认可。

7.5对各层放样轴线间距离等采用钢尺复核,达到准确无误。

7.6所有测量资料统一编号,分类装订成册。

第八章施工管理措施

8.1保证质量措施

1)为保证测量工作的精度,应绘制放样简图,以便现场放样。

2)对仪器及其他用具定时进行检验,以避免仪器误差造成的施工放样误差。

测量工作是一个极为繁忙的工作,任务大、精度高,因此必须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对测量仪器、量具按规定周期进行检定,在周期内的经纬仪与水准仪的主要轴线关系还应每2~3个月进行定期校验。

此外,还应做好测量辅助工具的配备与校验工作。

3)每次测角都应精确对中,误差±0.5mm,并采用正倒镜取中数。

4)高程传递水准仪应尽量架设在两点的中间,消除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轴的误差。

5)使用仪器时在阳光下观测应用雨伞遮盖,防止气泡偏离造成误差,雨天施测要有防雨措施

6)每个测角、丈量、测水准点都应施测两遍以上,以便校准。

7)每次均应作为原始记录登记,以便能及时查找。

8.2安全技术措施

1)轴线投测到边轴时,应将轴线偏离边轴1米以外,防止高空坠落,保证人员及仪器安全。

2)每次架设仪器,螺旋松紧适度,防止仪器脱落下滑。

3)较长距离搬运,应将仪器装箱后再进行重新架设。

4)轴线引测预留洞口200χ200mm预留后,除引测时均要用木板盖严密,

以防落物打击伤人或踩空,并设安全警示牌。

5)向上引测时,要对工地工人进行宣传,不要从洞口向下张望,以防落物打中。

6)外控引测投点时要注意临边防护、脚手架支撑是否安全可靠。

7)遵守现场安全施工规程。

第九章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9.1仪器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仪器管理台帐,由专人保管、填写。

9.2所有仪器必须每年鉴定一次,并经常进行自检。

9.3仪器必须置于专业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

9.4仪器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擦拭,并填写使用情况表格。

9.5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动的车上。

9.6仪器现场使用时,司仪人员不得离开仪器。

使用过程中防爆晒、防雨淋,正确使用仪器,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使用。

9.7水准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准尺不得做工具使用。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1

第二章工程概况1

第三章施工准备1

3.1场地准备1

3.2测量仪器准备1

3.3技术准备2

3.3.1施测组织2

3.3.2技术要求2

3.3.3施测原则2

第四章主要施工测量方法3

4.1坐标及高程引入3

4.1.1坐标点、水准点引测依据3

4.1.2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3

4.1.3引测坐标点、水准点,建立局域控制测量网4

4.2测量控制方法5

4.2.1轴线控制方法5

4.2.2高程传递方法5

4.2.3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6

4.3基础测量放线7

4.3.1轴线投测7

4.3.2标高控制7

4.4主体结构测量放线8

4.4.1楼层主控轴线传递控制8

4.4.2楼层标高传递控制8

4.5安装工程标高控制8

4.6测量注意事项9

4.7细部放样的要求9

第五章质量标准9

第六章沉降观测与变形观测10

6.1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10

第七章测量复核和资料的整理10

第八章施工管理措施11

8.1保证质量措施11

8.2安全技术措施11

第九章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