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63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排版职位课件.docx

重排版职位课件

二、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

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

p(<2.5mm)、q(1.5-3.0mm)、r(3.0-10mm)。

17.石棉小体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18.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19.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20.高温作业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21.高温车间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2.干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

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

23.湿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如印染、造纸、矿井等。

24.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25.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26.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27.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28.热衰竭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9.中暑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30.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31.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生产性噪声。

32.脉冲噪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生产性噪声。

33.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34.响度级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

35.声级为了准确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A、B、C、D几种计权网络,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6.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37.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38.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可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39.生理性听觉疲劳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成恢复,常以16小时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40.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41.噪声性耳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42.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

43.振动频谱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据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44.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

45.运动病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

46.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47.振动性白指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48.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的损伤的电离辐射。

49.非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eV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50.射频辐射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51.电光性眼炎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52.职业性肿瘤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53.职业性致癌因素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54.确认致癌物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

55.可疑致癌物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

二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

56.潜在致癌物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

57.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58.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9.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60.职业流行病学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取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时间、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学科。

6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62.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63.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

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64.短时间接触阈限值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

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

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5.上限值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66.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按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度。

6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

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

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8.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69.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70.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7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72.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

73.氧需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74.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75.氧上限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76.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的作业

77.动力作业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78.紧张因素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或条件

79.紧张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

80.锻炼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性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

81.练习通过重复来改善后天学得的技能

8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83.中毒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84.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固体微粒。

85.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固体微粒。

86.生物转化外来化合物吸收后,在体内酶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即为生物转化,又称之为代谢转化

87.蓄积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能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88.物质蓄积贮存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内的毒物含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水平,这种现象叫物质蓄积。

89.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现有条件下,不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90.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1.慢性中毒小量毒物反复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2.亚急性中毒介于二者之间,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

93.吸收状态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耽误该毒物所至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

94.化学性肺水肿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

95.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他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氧分压也下降,导致机体缺氧

96.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97.农药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杂草等的各种药物。

98.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99.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

100.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三.简答题

1.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是什么?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评价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效果;

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

工人健康状况;

人口统计资料;

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明确调查目的;

对照人群的选择;

确定接触和疾病的含义;

表格设计;

4.在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时,动物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

测定化学物质的基本毒性;

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诱变、致畸、治癌等潜在作用;

探测职业性危害的单因素作用或联合作用;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损害的毒理学机制;

实验性治疗;

为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5.在生产性有害因素中,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具有哪些特点?

⑴绝大多数自然存在;⑵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危害与否及程度均由参数决定;⑶来源明确;⑷空间分布不均匀;⑸存在状态不同,有连续和脉冲之分。

⑹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6.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有哪些?

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12—15年;

大多数致癌物有阈值;

好发部位皮肤和肺;

病理类型各具特色,高浓度接触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为腺癌;

 

7.怎样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

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8.作业环境的评定的意义是什么?

它是通过作业环境监测、生物检测等方法,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

估计作业]者的接触强度,为分析剂量反应关系提供依据;

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9、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0.简述职业卫生中三级预防的原则

1、病因预防2、“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3、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11、劳动场所中的紧张因素都有哪些?

工作组织、工作量、工作经历、劳动条件、组织关系、个人与社会因素。

12、紧张反应表现在哪几个几方面?

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表现

13、举例说明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的区别。

(1)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联系的疾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则具有三层含义:

⑴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担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

⑵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

⑶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工作有关疾病举例:

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

14、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明确⑵病因大多可检测,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效应关系⑶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⑷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诊早治,康复效果良好⑸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发病率

15.简述疲劳的阶段分期特征。

⑴第一阶段:

疲劳感轻微,作用能力不受影响或稍下降。

⑵第二阶段:

作业能力下降明显,但只涉及生产质量,对产量影响不大。

⑶第三阶段:

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工作。

16、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职业卫生服务:

作业环境检测,健康监护,危害咨询

⑵职业流调⑶为职业卫生提供立法依据

⑷卫生监督⑸人员培训和健康促进教育

17、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1.根除毒物,改善生产工艺

2.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通风排毒)

3.个体防护

4.工艺建筑布局合理化

5.安全卫生管理

6.职业卫生服务

18、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⑴急性中毒:

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⑵慢性中毒:

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⑶亚急性中毒:

发病情况介于上两者之间,接触毒物浓度较高,一个月内发病。

⑷脱离毒物一段时间后发病,称迟发性中毒。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标准,但无临床症状,称毒物的吸收。

19、职业中毒的诊断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

职业史、劳动卫生现场调查、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0、与化学因素相比,生产环境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都有哪些特点?

⑴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⑵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⑶物理因素大都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停止工作后,其因素就会消失。

⑷作业场所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不是均匀分布的,多以装置为中心,相四周传播。

⑸噪声、微波等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性和脉冲性两者存在状态,在制度卫生标准的时候需要分别加以制定。

⑹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21、简述控制粉尘危害,预防尘肺发生的措施。

答案要点:

改革,水湿化作业,密闭化,通风除尘,个人防护,加强管理,教育以提高工人素质,查体早发现。

2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有哪几方面?

⑴固体物质的粉碎加工

⑵可燃物的不完全燃烧

⑶蒸汽的冷凝氧化

⑷粉末状物质的过筛、包装、混合、搬运等

 

23.何谓粉尘的分散度?

其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粒子分散度愈高,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愈长,沉降速度愈慢,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并且越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愈大。

当尘粒数相同,质量不同时,质量愈高,病变愈重。

质量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24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可造成哪些危害?

⑴呼吸系统疾病有:

①尘肺,可分五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混合型尘肺、金属尘肺)。

②粉尘沉着症。

③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棉尘症、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

④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⑤呼吸系统肿瘤。

⑵局部作用:

呼吸道肥大性病变、畏缩性改变、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角膜病、光感性皮炎。

⑶中毒作用:

铅、砷、锰的中毒。

25、请论述粉尘理化特性的卫生学意义

⑴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暴露时间:

作业场所空气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暴露时间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

⑵粉尘的分散度,其值越大,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就越长,沉降速度就越慢,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越多;而且,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就越大。

分散度还与其在呼吸道中的阻滞有关,AED值为10-15u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到,AED值小于5um的粒子则可以进入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⑶粉尘的硬度,主要与粉尘的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害有关。

⑷粉尘的溶解度,其值越大,对人体危害就越严重

⑸粉尘的荷电性⑹粉尘的爆炸性

 

26.怎样进行粉尘危害的控制?

法律措施——立法、执法;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技术措施——用技术手段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最根本措施,改革工艺、革新设备;湿式作业;密闭、抽风除尘;

卫生保健措施——健康检查(就业前和定期检查);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防尘八字方针:

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27、矽肺的X胸片表现以及诊断原则。

(见教科书145)

X胸片表现:

⑴圆形小阴影,病理基础为矽结节

⑵不规则小阴影,病理基础为肺间质纤维化

⑶大阴影,病理基础为肺间质纤维化

⑷胸膜改变,“天幕状”阴影

⑸肺气肿⑹肺门和肺纹理改变

诊断原则:

⑴职业史⑵X线前后位胸片⑶与其他X胸片表现与矽肺相似的疾病相鉴别

28影响矽肺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防护措施、接触者的个体状况等因素。

29.简述矽肺的病例类型及其致病原因

⑴结节型矽肺:

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

⑵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肺:

长期吸入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低,或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但吸入量较少。

⑶硒性蛋白沉积:

肺泡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之为硒性蛋白。

⑷团块型矽肺:

各类矽肺的进一步发展,病灶融合而成。

30.矽肺病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矽肺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有:

矽结节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矽肺的病理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性蛋白沉积和团块型。

31、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都有那些。

⑴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类型,含量越高则发病时间越短,病情越重。

不同类型的石英致病能力顺序为鳞石英>方石英>石英>柯石英>超石英,晶体结构中致病能力顺序为结晶型>隐晶型>无定型。

⑵肺中二氧化硅的蓄积量,此值主要取决于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

⑶其他粉尘的协同作用,如铁粉尘、砷粉尘、煤尘的存在会加重矽肺发病。

⑷个体差异

32.目前矽肺病在发病机制上有哪些观点?

⑴石英表面的羟基活性基团与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形成氢键。

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⑵石英中产生硅载自由基后,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膜损伤。

⑶石英直接损害巨噬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使钙离子内流。

⑷巨噬细胞受损后,释放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纤维粘连蛋白、转变生长因子等介质。

从而刺激纤维物增生。

⑸石英作用于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变性、肿胀、崩解脱落,而Ⅱ型上皮细胞不能及时修复,基底膜受损,暴露间质,激活成纤维细胞增生。

⑹巨噬细胞受损后,启动免疫系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网状纤维上,形成矽结节透明样物质。

33.矽肺病主要X线胸片表现有哪些?

⑴圆形小阴影:

⑵大阴影⑶胸膜改变⑷肺纹理⑸肺门⑹肺气肿

34.我国是怎样定义一期尘肺病诊断标准的?

Ⅰ:

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