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6692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草长莺飞的晚春,我终于踏进细雨菲菲、烟染翠柳的江南。

车子停在一个浓绿掩映① 、 氤氲笼罩的村头。

倏地,车内沸腾了:

“这就是西递② !

 ”这就是“桃花流水,渔郎泛舟”的世外桃源的西递。

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青石牌坊。

牌坊的主人胡文光,是西递文化的践行人,他使世人为西递(传诵/传颂)着佳话,经久不息。

过了牌坊,就是西递村了。

青一色的的徽派建筑,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花鸟山水都赋予了这一门一扇、一窗一棂各自的灵魂。

一踏进气势恢弘、陈设典雅的“玉瑞堂”“桃李园”“敬爱堂”③ …… ,迎面而来的都是一幅幅启示后人的楹联书画。

百转千回,我就这样穿厅进堂,(徜徉/徘徊)在西递先人温馨儒雅的氛围里。

虽然堵堵马头墙已披上苔藓,根根雕梁画栋于岁月里褪色,但依旧可以想象当年工匠们云集西递的场面。

男孩十一④ 、 二岁就要外出学习经商,走出了一条“儒”、“商”、再“儒”、再“商”的人生之道。

一个“奋”字,何止体现在“儒”“商”里,分明是(贯穿/贯串)了整个人生。

1.文中画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氤氲(yūn)   细雨菲菲

B.赋予   草长莺飞(cháng)

C.苔藓(xuǎn)  世外桃源

D.楹联(yíng)   雕梁画栋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颂 徜徉 贯穿

B.传颂 徘徊 贯串

C.传诵 徜徉 贯串

D.传诵 徘徊 贯穿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细雨霏霏,B草长莺飞zhǎng,C苔藓xiǎn。

故选D。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传诵”多指辗转传布诵读;“传颂”多指辗转传布颂扬。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贯串”大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

故选A。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约数之间不用顿号。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那时澎渤大作,振聋发聩,玉花飞溅。

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

原来我们正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下面,只见巨浪滔天,劈空而下。

B.围棋棋艺的提高,天赋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提高实力的,只有两个字“勤奋”。

所以,建议初学围棋者,每天都要不胜其烦地做死活对杀题,和棋力相当者对弈。

C.对于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问题,有关人士称,改革不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任何方案的制定,主事者都不应该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而是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D.做事先做人是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中的一条清规戒律。

我们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品质修为,只把眼睛盯在事上,无视或轻视做人,是不可取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振聋发聩: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可改为“震耳欲聋”。

B不胜其烦: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可改为“不厌其烦”。

C师心自用:

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贬义词。

D清规戒律:

一是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二是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含贬义。

故选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济宁市泗河保护管理条例》是我市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水利法规,也是我市水利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协调各方利益、保障泗河综合开发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B.通过培育建设特色小镇,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现代城市街区功能单一、生活单调、人情冷漠的尴尬局面,避免现代城市沦为只见车水马龙、只闻马达声响的空虚之城。

C.网络文学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文化内涵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增加并且拓宽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

D.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被誉为“舞动的丝绸之路”。

首演至今,已演出2800余场,观众超过400万人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分析句子最常见的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压缩主干后,看看句子成分是否有残缺,句子成分之间是否搭配等。

句中有并列成分的需要分析并列成分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等。

分析可知:

 A项,“也是我市水利领域的一件大事”的主语应该是“《条例》的制定”;B项,句首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残缺;C项,“增加、拓宽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搭配不当。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

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

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

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雏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

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

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

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

无论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

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

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

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

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

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

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

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

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炙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

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咸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

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

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选自201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作者许嘉璐,有删改)

6.关于农耕时代与农耕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出现在采集狩猎、游牧、畜牧时代之后和手工业时代之前,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基本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

B.农耕时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农耕时代很长。

C.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D.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从尧舜时开始形成的,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7.关于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先民在农耕时代有了些闲暇和冥想,他们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开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

B.中华文化特别重视“和”,强调以“和”来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伦理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要求众人合作的特点密切相关。

C.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这导致中外学术前辈公认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

D.农耕生活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和摇篮,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俗语中就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

B.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今天的中华文化就处在前代农耕文化的下游,农耕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C.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人们为了牟利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与农耕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

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作者的愿望和期待。

【答案】

6.B

7.C

8.A

【解析】

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农耕时代出现在“手工业时代之前”误,原文说的是“萌芽了手工业”;C项,文中说“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一段”,并未说“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D项,“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从尧舜时开始形成的”误,原文无此意,也与下文有关炎帝的内容不相符。

故选B。

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公认”有误,原文是“有些中外学术前辈”。

故选C。

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农耕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误;C项,“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并非全盘否定,所以“完全背离”的说法不恰当;D项,“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可以秉承“农耕文化的理念”,但不能秉承“生产生活方式”。

故选A。

 三、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

少与孙何友善,同袖文谒王禹偁,禹偁大惊重之,以为自韩柳后,二百年始有此作。

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

逾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

峡路蛮扰边,命往体量。

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

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

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

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先是,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

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寨,积聚皆可给。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真宗幸澶渊,以谓知郓州。

契丹深入,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

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祥符中禁火,时谓营复宫室,患取土远,谓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事毕,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

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

仁宗即位,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

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特示谓闶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允恭倚谓势,益横无所惮。

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

夏守恩领工徒数万穿地,土石相半,众议日喧,惧不能成功,中作而罢,奏请待命。

谓庇允恭,依违不决。

内侍毛昌达自陵下还,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

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

遣王曾覆视,遂诛允恭。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召拯等请曰:

“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

”因出谓尝托允恭令后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乃降谓太子少保。

坐谓罢者十数人。

在崖州逾三年,徒雷州,又五年,徒道州。

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诏赐钱十万、绢百匹。

(选自《宋史》,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称:

符合

B.民惊扰,争趣杨刘渡   趣:

奔向

C.谓始请遣使按视   按:

审查

D.坐谓罢者十数人   坐:

连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无转饷之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益横无所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B.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C.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D.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年少时就很有才华,他的文章曾受到王禹偁的高度评价。

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一年后,被任命为福建路采访使。

B.丁谓奉命处置王均叛乱,会见其首领,以安抚为上。

他们感激涕零,表示愿意世代供奉朝廷,并在石柱之上刻录誓言。

C.丁谓重修皇宫,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取土困难、材料运输、清理废墟等难题,一举三得,还节省了大量开支。

D.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并包庇雷允恭擅自移改陵穴之事,最终被人揭发出来,因此被罢相。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2)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3)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

【答案】

9.D

10.D

11.A

12.B

13.

(1)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粟米而常常缺少食盐,丁谓允许他们用粟米交换食盐,当地人十分高兴。

(2)丁谓把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夫,斩杀在黄河岸上,船夫恐惧,百姓得以全部渡过黄河。

(3)不久大家都说再使用原先那块地,于是皇上诏令冯拯等人到丁谓家商议。

【解析】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坐:

因为。

故选D。

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之:

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以:

介词,按照/连词,表目的。

C项,所:

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D项,乃:

副词,竟然,却。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

就本题而言,“阅讫”是“看完”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欲……,而不欲……”是一个并列句式,排除D。

故选A。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再用排除法。

B项,丁谓会见的是少数民族武装的首领,而不是王均叛军的首领。

故选B。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

(1)“饶”“乏”“听”“易”;

(2)“绐”“悉”;(3)“谓”“就”“第”。

【备注】(参考译文)

丁谓,字谓之,是苏州长洲人。

他年轻时与孙何关系很好,一起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王禹偁,王禹偁看了他们的文章十分惊奇,大加赞赏,认为从韩愈、柳宗元以后,二百年才有这样的作品。

淳化三年,考中进士。

过了一年,以太子中允的身份任福建路采访使。

峡州路少数民族骚扰边地,朝廷命令他前去实地考察解决。

他回朝上奏符合皇帝的想法,任命他为峡州路转运使。

起初,王均叛乱,朝廷调遣施、黔、高、溪四州少数民族武装来抵御王均,不久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反而做了叛贼。

丁谓到此,召集部落首领们,开导劝告他们,并且说皇帝有令赦免他们。

首领们感激流泪,表示愿意世代纳贡,于是立誓言刻于石柱之上。

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粟米而常常缺少食盐,丁谓允许他们用粟米交换食盐,当地人十分高兴。

在此之前,朝廷驻军施州却要把夔州、万州的粟米送给他们。

至此,百姓没有转运军饷的劳役,施州各寨,积蓄聚集的粟米都可自给。

景德四年,契丹入侵河北,宋真宗亲征澶渊,任丁谓为郓州知州。

契丹侵入内地,百姓惊慌骚乱,争着奔向杨刘渡,而船主谋求私利,不按时开船渡河。

丁谓把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夫,斩杀在黄河岸上,船夫恐惧,百姓得以全部渡过黄河。

宋真宗祥符年间,宫中着火。

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担心取土的地方很远,丁谓于是命令挖开道路取土,没几天就挖成了大沟,于是挖通汴河引水进入沟渠中,使各地运输建筑材料的木筏和船只,都通过大渠运至宫门口。

重建工作完成后,用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

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宋仁宗登帝位,当时二府定夺商议政事,太后与皇帝每五天亲临一次便殿听政。

丁谓暗中交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起草皇帝的诏书,雷允恭先拿给丁谓看,丁谓阅毕才送给皇帝阅览。

丁谓想只任命雷允恭传达皇帝圣旨,而不想同僚大臣参与政事并且得知内情。

雷允恭倚靠丁谓的势力,更加横行无所畏惧。

雷允恭刚任山陵都监,他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自更换皇陵之地。

夏守恩带领工匠数万人穿凿该地,土石各占一半,众人的议论一天比一天大,害怕不能成功,做到半途停下来,上奏请示等待命令。

丁谓包庇雷允恭,故意拖延不作处理。

内侍毛昌达从山陵下回来,把这事奏报皇帝,皇帝诏问丁谓,丁谓才请求派人去调查。

不久大家都说再使用原先那块地,于是皇上诏令冯拯等人到丁谓家商议。

派王曾重新查看,于是杀了雷允恭。

几天后,太后与仁宗皇帝坐在承明殿,召冯拯等人告诉他们说:

“丁谓任宰相,竟然与宦官暗中勾结。

”于是拿出丁谓曾托雷允恭令皇宫后苑工匠所打造的金酒器给他们看,于是将丁谓降职为太子少保。

因丁谓事件被罢官的达十几人。

丁谓在崖州满三年,调到雷州,又过五年,调到道州。

明道年间,丁谓被授官秘书监退休,住在光州时死去。

皇帝下诏赐钱十万,绢百匹。

 

四、1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董士锡

韶华争【注】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

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注]争:

怎。

【小题】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于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赏析尾句“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小题】词的上阕主要运用拟人手法,用“偎人住”“滔滔去”把光阴拟人化,用“无赖”“过江来”将西风形象化;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悲秋情怀和韶华易逝的感慨。

【小题】“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一句,作者希望有人能够携长江之水将满天浮云一洗而光,现出碧蓝的天空和皎洁的月光。

诗人借助疑问语气和大胆神奇的想象,表达了盼望天青月明的强烈意愿,反衬出词人此时浓重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解析】【小题】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

”开篇两句从滔滔江水落墨,感叹美好时光如江水滚滚东去,无法挽留。

“争肯”,怎么肯,其中有失落和无奈。

“偎人”,如恋人依偎,用拟人手法,怨无情的岁月怎不似缠绵的爱侣那样能够被留住,想象颇具情致。

“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由西风的骤起,生发企盼西风归去的祈愿。

劲烈的秋风越过千山万水,渡江而来。

秋风以“无赖”来描状,把抽象的风具体化、形象化,将词人强烈的憎恶之感鲜明的凸现纸上。

试想:

肃杀的秋风席卷大地,千山为之落叶,万水为之扬波,萧瑟寒冽,繁荣荡涤殆尽,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小题】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赏析诗句,要从内容、手法、效果、情感等方面来入手。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末两句由浮云遮月的景象,忽发奇想,呼唤救世雄才一挽长江之水洗清天穹。

词人深知“浮云能蔽日”,也深感“长安不见使人愁”,但自己无回天之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能“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雄才大略者身上。

清醒的认知,无奈的呼唤,这正是时代的悲剧。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一诗中,诗人多处运用比兴手法,其中“           ,           ”两句诗运用比喻,描绘出女子年轻时的美貌和短暂的幸福生活。

(2)《蜀道难》一诗中,“           ,           ”两句诗把青泥岭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           ,           ”慨叹京口曾经的繁华、东吴曾经的强盛、英雄曾经的辉煌都在历史的风雨中荡然无存。

【答案】

(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是情景式默写,学生首先要抓住情境中的暗示,然后根据要求写出准确的句子,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本题易错字如“扪参”“胁”“膺”“舞榭”等。

五、12分

16.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请结合语境,从下列节气名称中选出相应的内容填入文中画线处。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霜降 大雪

 ① 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②  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③   芦花红蓼滩。

  ④  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答案】①立秋 ②秋分 ③霜降 ④立冬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考生只要能够记住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就能回答本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  ①  。

秦汉之后,统治者开始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

  ②  ,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这样,古人通过礼来劝世导人,使人们“止邪于未形”,也把礼当成法制规范,使人们“徒善远罪”。

这种礼法并重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答案】①而对礼的法律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②礼制既有教化功效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

解题时,综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段的核心话题,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提示,围绕关键词进行补写。

①处前一句内容说“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那接下来肯定是说忽视了礼的另外层面,另外层面是什么,根据①处后一句内容可知,是法制规范层面。

②处根据后一句“又有法制规范之用”可推知说的是“礼制既有……之用”,由更后面内容“古人通过礼来劝世导人,使人们‘止邪于未形’,也把礼当成法制规范”推知和“法制规范之用”并列的应该是“道德的教化功效”。

18.下面是济宁旅游形象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采用印章格式,以“孔子周游列国图”为主体,配以“孔孟之乡、运河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