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699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docx

最新初中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课程内容标准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一个二级主题(单元)-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物质。

在本章节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

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三个二级主题(单元),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金属矿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溶液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已初步认识并知道用观察及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和探究身边化学物质的性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能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已初步认识到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

本章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里的四个二级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个,要求学生通过对酸碱盐主要性质的探究、思考、讨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归纳。

一方面在则重社会问题中心的同时,兼顾了化学学科体系。

另一方面由于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具有浅显、与生活联系紧密、情境性强、易引起学生兴趣、易操作、探究形式多样的特点,也对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两大转变

(1)是定义要淡化。

(2)是要注意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的整合。

(二)本章结构

本章引言中明确提出了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溶液的酸碱性,怎样表示各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2、酸、碱、盐是什么样的物质,有哪些主要性质。

3、什么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4、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怎样正确使用酸、碱、盐。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1、在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及物理方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有酸味的食品:

食醋、酸奶和某些有酸味的水果等,引出了溶液的酸性,由肥皂、纯碱、石灰水引出溶液的碱性。

2、通过学生的三个活动探究,归纳得出结论: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表现出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显碱性;不能使石蕊变色的溶液呈中性。

象石蕊这样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3、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用酸度和碱度表示。

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大小,PH试纸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4、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引言用两句话直接引出:

溶液显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特殊物质——酸。

溶液显碱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碱。

本节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和醋酸是几种重要的酸。

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探究,归纳出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和稀硫酸,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并通过活泼金属和稀酸的反应提出了盐是一种金属化合物。

通过活动与探究,归纳出常见的碱——烧碱、消石灰、氨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硫酸铜和消石灰的反应引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通过探究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情况和温度变化情况及反应后的生成物是盐。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又一次提出了盐并通过讨论几个具体的中和反应以及酸碱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对中和反应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本章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内容标准:

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重点:

溶液的酸碱性、酸碱度的测定与判断。

难点:

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内容标准:

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现象。

重点:

常见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学习归纳方法。

难点:

对“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和“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的理解(或解释)。

第三节

内容标准:

初步认识中和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

中和反应的判断和书写,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用多种实验方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盐的分类。

第四节、

内容标准;了解食盐、强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名称和作用;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重点:

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及其溶液的正确使用。

难点:

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能2课时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3课时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3课时

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2课时

整理与归纳1课时

测试1课时

2、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本节内容可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已有知识引入,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推陈出新”归纳出测定溶液酸碱性的不同方法。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现象是否明显,操作是否简便进行评述和比较。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蓝色石蕊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

中性溶液

紫色

无色

酸性溶液

红色

无色

红色

碱性溶液

蓝色

红色

蓝色

(1)建议在上本节的第一课时前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做一些红色或紫色花辨或紫葡萄皮的浸出液,带到课堂上备用。

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肯定有个大大的问号:

“老师让我们做这些干什么”?

将会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带着问题和兴趣走进课堂。

而当学生学习了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可以鉴别酸性,碱性,中性的溶液后,用他们自己制得的指示剂检验几种不同酸碱性的溶液并和石蕊试剂比较,学生将对指示剂有更深刻的了解。

然后再让学生单独用自己配制的指示剂鉴别一组未知溶液如:

已失去标签的稀盐酸、稀氢氧化钙、稀氯化钠溶液当学生取得成功后,他们的情感体验将是巨大的。

(2)“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主要通过实验,用PH试纸测定所示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并学会使用PH试纸的。

可利用图7-6提供的线索,对不同类物质的酸碱性进行纵向的比较。

也可对同一类物质的酸碱度进行横向比较。

如:

水果类:

测定苹果、桔子、葡萄等(直接影响到口味)。

洗涤剂类:

肥皂、香皂、洗发水等,为后面探究碱对毛发和皮肤的腐蚀,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做铺垫;不同条件下取得的水:

化工厂附近河流中的水,生活区内河流中的水,自来水,纯净水等实验为后面中和反应、污水的处理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另外应利用实验室现有的酸度计,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并有一个PH值有小数的认识。

(3)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可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在课上进行交流汇报。

溶液酸碱性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酸雨的危害及测定,都可以以调查或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并做出相应的调查或实验探究报告进行交流。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再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

在交流分析讨论中结合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对“酸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即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决定了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对碱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

碱溶于水后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决定了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由于学生在前几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酸、碱的反应,可通过小组讨论再交流等形式把学过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写出来,然后再用实验进一步地探究和归纳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在这里酸和金属的反应是讨论和归纳的重头戏理由有三,(1)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伏笔;(2)使学生又认识一类新的化合物-盐;(3)可让学生对照“活动性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试着归纳“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

碱的化学性质主要还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碱的腐蚀性、在空气中易潮解以及和非金属氧化物CO2的反应、和CuSO4溶液的反应,教师也可根据情况增添一些实验如:

喷泉实验、波尔多液的配制等。

3.复分解反应的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跟已学过的化合、分解、置换反应对比找出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2)及时巩固和应用。

把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诸反应中哪个属于复分解反应进行辨析和确认,从而了解“相互交换成分”这句话的意义并在以后各节中随时加以复习。

4.本章的拓展视野:

浓硫酸的特性,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作为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

(1)浓硫酸的特性:

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吸水性和脱水性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且和生产生活及后面的实验技能-浓硫酸的稀释联系紧密。

(2)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

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很有一定的趣味性,头发在碱性溶液中光泽、强度等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而知道酸碱性是洗发剂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地选择洗发剂。

也可让有肥皂或香皂洗头经历学生谈一下体会与用洗发剂做一比较。

对于酸的腐蚀性也可作一简单介绍或作为一个专题研究让学生去做。

(3)练习与实践中的习题7自制叶脉书签的实践活动非常好,要充分利用。

让学生按教材上介绍的制作步骤课后制作叶脉书签并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开辟橱窗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出。

可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体验。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1.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涉及的基本操作有滴管、温度计的使用,搅拌,蒸发,另外滴定终点的现象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分步指导,而且这一实验也能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

针对一些同学在滴定终点掌握不好过量较多导致进行〔实验2〕滴一滴NaOH溶液不变色的情况,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原因。

2.中和反应的概念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讲解并可对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展开讨论。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当堂进行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赛。

对于中和反应的应用可通过一些材料和题目展开。

如根据表7-1也可开展健康饮食教育如现在医学发现大部分人的血液pH在7.35以下即“酸性体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这都是摄入了过多的“三高”-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引起的。

应适当多食一些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等。

3.在“盐”的教学中首先要结合“活动性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酸+碱→盐+水”让学生明白“盐”不仅仅是食盐而是一类物质。

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对盐进行分类:

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溶解性。

可由学生自己阅读书上有关内容来找规律。

4.通过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具有较完整的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到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决定学生自主活动和教师指导的程度与范围。

5.教材P190〔活动探究〕〔实验1〕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应大一些,一般盐酸1M,NaOH1M的效果比较明显,如果取20mLNaOH溶液,完全中和后温度可上升5℃~6℃以上。

如果酸碱浓度过小,一来由于放出的热量少。

二来在下面的〔实验3〕中得到的氯化钠溶液浓度较小,蒸发氯化钠溶液时,时间既长又不能得到较多的氯化钠晶体。

6.教材P192〔拓展视野〕中关于阿伦尼乌斯近代酸碱理论,酸碱的概念和“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盐”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归纳。

7.拓展视野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建议应让学生知道。

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

“常见酸、碱、盐的应用”可通过看录像、参观化工厂、写专题报告等形式展开。

“化学肥料”可分成化肥的分类、化肥的生产、化肥的鉴别、化肥使用的利与弊分别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验探究和查找资料来完成。

化肥生产中提到了催化剂,可结合制氧、合成氨作一介绍,其中铁及其化合物具有重要作用,双氧水制氧也可用氯化铁溶液作催化剂由于是液相催化其效果要比二氧化锰好;以活性铁为成分的催化剂(商品名为预还原氨合成催化剂A110-I-H)在30万吨/年的大型氨厂得到广泛使用。

“酸、碱、盐的正确使用”可让学生讨论万一强酸强碱溅到皮肤、眼睛、衣服、桌面上时应采取的措施。

对于候德榜及其联合制碱法,包括亚硝酸钠及重金属盐的毒害的内容可通过上网查资料,撰写小论文、板报等形式展开。

在技能方面:

使学生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并感觉到违反操作规程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能正确的使用溶液。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中本章主要从生活出发认识酸碱盐,要求比较低,不必象以前那样做很多的练习进行强化。

[酸碱盐参考资料]

生物体内的酸碱度

生物体是复杂的有机体,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但是,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必须要有适宜的环境。

其中生物体对酸碱度的要求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体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生物体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进入体内。

因而,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比例,即酸碱度的大小在生物体的各部分都有一定的范围,如果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对有机体产生毒性。

一、  动物和人体内的酸碱度

与动物相比,人体是最复杂的有机体,且动物和人体内的酸碱度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人体内的酸碱度的有关情况。

(一)人体血液中的酸碱度

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酸性物质,如碳酸、乳酸等;也会不断地产生碱性物质,如碳酸氢盐、磷酸氢盐等。

另外,人们摄取的食物中也有相当数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

尽管如此,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氢离子略少于氢氧根离子,是接近于中性的微弱碱性,且不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即人体血液中酸碱保持着平衡。

人体血液中酸碱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因为正常人血液里的pH主要是依赖于血液内存在的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特殊系统来调节的。

这一特殊系统中,主要是碳酸——碳酸氢盐系统。

正常人血液中的[NaHCO3]:

[H2CO3]=20:

1,由此可知血液的pH=Pka+lg   =6.10+lg             =6.10+lg20=7.40。

可见血液中的pH值稳定在7.40左右。

正常值为7.35~ 7.45  。

在休息时,动脉血液的pH值约为7.40,而静脉血液中由于含碳酸较多,pH值约为7.35~7.37。

人体作剧烈肌肉运动时,由于有大量酸性物质(如碳酸、乳酸等)进入血液,可使静脉血液的pH值暂时降到7.30。

当机体代谢过程中的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等氧化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乳酸、丙酮酸、磷酸、硫酸等进入血液后,首先由强碱弱酸盐NaHCO3与之中和,中和后产生的碳酸,运输到肺后,碳酸又进一步分解成H2O和CO2 ,其中的CO2 由肺排出体外,减少了体内所产生的过多的酸。

     HL+ NaHCO3 →        NaL+ H2CO3

   乳酸  碳酸氢钠    乳酸钠    碳酸

                 H2CO3→       H2O+ CO2↑

中和酸所消耗掉的NaHCO3又可在肾脏中不断产生并补充到血液中来,从而消除了酸性物质的影响。

当来自蔬菜和氨基酸代谢中生成的碱性物质(如NaOH)进入血液,则由弱酸H2CO3 与之中和:

NaOH+ H2CO3 =NaHCO3 +H2O,结果碱性较强的NaOH变成了碱性较弱的弱酸盐NaHCO3,这样碱性也就降低。

过多的NaHCO3由肾脏加以调节,同时呼吸变浅,肺排出的CO2减少,以蓄积酸根。

人体有时产酸过多,肾功能不足或严重腹泻丢失大量NaHCO3,使NaHCO3浓度降低,血液pH值低于7.35,可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对较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应输入碱性物质如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

有时因肺换气不足,如肺气肿、呼吸道梗阻等,使H2CO3浓度升高,pH值降低,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此时应解除呼吸道阻塞,用人工或机械呼吸帮助肺换气,使H2CO3浓度降低。

有时服碱性药物(如水杨酸钠)过多,或反复呕吐,丢失大量氯化物,使NaHCO3 浓度升高,血液pH值大于7.45,造成代谢性碱中毒。

这时可考虑给病人服用酸性物质(如氯化铵)。

若由于肺换气过度,如脑炎、高烧、缺氧等,使血液中H2CO3浓度降低,血液pH   值升高,可造成呼吸性碱中毒,此时应对症治疗。

(二)人体消化系统内的酸碱度

1、口腔    唾液的pH值为6.6~7.1。

当人们摄入含淀粉的食物时,唾液跟淀粉混合,在pH值为6.8时,唾液淀粉酶活性最大,在它的催化作用下,部分淀粉被水解成麦芽糖。

2、胃    胃液的pH值为0.9~1.5。

在胃液中,存在着盐酸,使胃液成为体内酸性最强的液体。

胃酸能使胃蛋白酶具有催化能力,胃蛋白酶在pH值为1.5时活性最大,可使蛋白质分解。

同时胃液的强酸性有抑制和杀灭胃内细菌的作用。

若喝过量的冷饮,就会冲淡了帮助消化食物的胃液,从而破坏了胃酸的防御功能,使人厌食或患肠胃炎、痢疾等疾病。

如果患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时,胃酸分泌量减少甚至缺乏。

治疗这种因胃液分泌障碍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可让病人服用稀盐酸和胃蛋白酶。

3、 小肠    胰液的pH值为7.8~8.4,肝胆汁的pH值为7.4,胆囊胆汁因水分及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值为6.8,小肠pH值为7.6。

当食物经口腔、胃初步消化后,通过胃的运动被排空进小肠。

在小肠,胃酸被胰液中的碳酸氢钠中和,为小肠的各种酶的作用提供了适宜的碱性环境。

如胰淀粉酶在pH值为6.9~7.0时活性最大;胰蛋白酶在pH值为8时活性最大。

所以在小肠里,食物得到了彻底的分解,蛋白质、淀粉、脂肪分解为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甘油。

4、其它    如大肠液pH值为8.3~8.4;尿液pH值为5.0~7.0,最大变动范围为4.5~8.0。

在上述人体各部分中,以血液pH值要求最严格,测定血液pH值临床意义最大。

需说明的是,临床上是通过测定血浆中CO2结合力来推断血液酸碱平衡失常程度的。

代谢性酸中毒时,因血液中NaHCO3被酸中和而减少,故CO2结合力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时则相反,CO2结合力升高。

其他部分pH值对维持酶的催化活性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可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是极其重要的。

二、植物体内的酸碱度

(一)花的颜色与pH值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颜色。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

大多数花的颜色,是在红、紫、蓝之间变化着,也有一些是在黄、橙、红之间变化着。

花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种类不同引起的。

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很多,大约有60多种颜色。

像黄叶子、成熟的香蕉里所含的黄色的叶黄素,就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

花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是因为花瓣细胞里含有花青素。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它的颜色可随着细胞液的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当细胞液为酸性时呈红色,碱性则变成蓝色或紫色。

如把一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这时牵牛花中的花青素就变成了蓝色,则牵牛花也就由红色变成蓝色。

如把已变成蓝色的牵牛花再浸到稀盐酸的溶液里,则牵牛花又恢复到原来的红色。

在植物体里,有酸性的物质,也有碱性的物质。

不仅不同植物体内的酸碱度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植物体内,酸碱度也会因光照、温度和湿度等不同而变化。

如棉花不但早上和下午会变色,而且同一枝上会同时开着几种颜色不同的花来。

这是各枝上的花开放有先后,不是同时开放的缘故。

(二)叶的颜色与pH值

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许多叶绿体,每个叶绿体内都含有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以及黄色的叶黄素和橙黄色的胡萝卜素等。

在春、夏季节,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尽管几乎每隔3天就要更新一次,但它的含量却一直占有绝对优势,浓绿的叶绿素颜色把其它色素全掩盖住了。

因此,当七色的太阳光照射到绿叶上时,叶绿素只吸收太阳光的红色与蓝、紫色光,而对绿色光却不吸收,并把它们反射出来,结果人们看到叶子的颜色便是一片翠绿的色调。

到了秋季,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叶绿素分解的速度大于合成的速度,绿色逐渐减退,叶绿体中原来含有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使叶片呈现出黄色。

而秋天,黄栌、柿树、枫树和乌桕等树木的叶子却出现红的颜色。

这是因为寒冬到来之前,黄栌等树木的叶子中,糖分含量不断增加,这不仅增强了叶子的抗寒能力,而且为花青素的大量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秋季,当叶子中叶绿素含量急剧减少,叶肉细胞的细胞液又呈微酸性的情况下,花青素就显红色。

因此,这些树木的叶子纷纷显露出艳丽的红色、褐色或紫色。

(三)气孔运动与pH值

叶的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气孔对蒸腾和气体交换过程的调节是靠它本身的开闭来控制的。

大多数植物叶的气孔是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构成的。

由于保护细胞的内外壁厚度不同,靠着气孔的内壁厚,而背着气孔的外壁薄,因此,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较薄的外壁易于伸长,细胞向外弯曲,于是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而体积缩小时,胞壁拉直,气孔即关闭(如下图)。

因此,引起气孔运动的原因主要是保卫细胞的吸水膨胀。

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使细胞内pH值增高,淀粉酶将淀粉水解(该酶在pH6.1~7.3时促进淀粉水解作用),细胞的葡萄糖浓度高,保卫细胞周围的细胞中的水分进入保卫细胞,气孔便张开。

在黑暗里则相反,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使保卫细胞的pH值下降,淀粉酶催化合成淀粉(该酶在pH2.9~6.1时合成作用占优势),细胞浓度低,水分从保卫细胞排到周围细胞中,气孔便关闭。

试验证明,叶片浮在pH值高或低的溶液中,可以分别引起气孔张开或关闭。

(四)矿质离子吸收与土壤pH值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离子时,具有选择性,即根部吸收的离子数量不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成比例。

这种离子的选择吸收,表现于对同一溶液中的不同离子,或同一种盐中的阴阳离子。

根部对离子吸收之所以有选择性,与不同载体的数量多少有关。

某种载体多,吸收该载体运输的元素就多,否则就少。

不同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由于各种载体的数量不完全相同,所以吸收离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有人实验发现,番茄吸收钙和镁的速率比吸水速率大,从而使培养液中的钙和镁的浓度下降;但水稻培养液中的钙、镁浓度反而逐渐增高,这说明水稻吸钙和镁的速率慢。

就硅来说,刚好相反,水稻吸收硅多,而番茄几乎不吸收。

这些差异说明了作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一样,也说明作物吸水和吸盐的比例不完全一致。

离子的选择吸收还表现在对同一种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吸收的差异上。

例如,供给(NH4)2SO4时,根对NH4+ 吸收多于SO42-,而植物根在吸收NH4+时,就要以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H+与 NH4+进行交换,使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增大,久而久之,溶液就逐渐酸化,这种盐类称为生理酸性盐类,大多数铵盐属于这一类。

相反,NaNO3和Ca(NO3)2等属于生理碱性盐类,因为根部吸收NO3-比Na+或Ca2+更多些,而植物根在吸收NO3-时,就要以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HCO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