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7569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docx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八课 杨振宁:

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一〉

杨振宁(1922—),安徽省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在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一)求学经历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1938年

他才16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

1942年

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4年

在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

1945年

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

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二)喜获诺奖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心系祖国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

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主要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耳斯(R.L.Mills)提出了“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二〉

吴学东,女,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讲师职称。

1991年调任桂林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人员,1996年调到广西大学社会科学部任“中国革命史”的公共政治课教师。

1999年在广西大学就读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班,2001年获研究生学历。

1999年底获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迄今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师。

梁国钊,1940年11月出生,广西容县人。

196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物理专业,1978年起从事科学技术哲学教学与研究,1986年至今任硕士生导师,1990年晋升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现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哲学(科技史)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梁国钊教授神往漫步于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精神世界之中。

发表在十多种核心刊物和其他学术杂志上的论文有七十篇之多。

已出版著作《科研与道德》《失败的科学》《教子有方——诺贝尔奖获得者家教故事》《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足见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涉及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整个人生。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历程中去研究他们,揭示生命的价值,这是梁国钊教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最大贡献和成功。

本文是他与吴学东合作完成的。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负笈(jí) 纨绔(wánkù)

造诣(yì)夯实(hānɡ)

吴大猷(yóu)不啻(chì)

跻身(jī)谬误(miù)

热忱(chén)潜在(qián)

步骤(zhòu)契机(qì)

租赁(lìn)麾下(huī)

剔除(tī)逃遁(dùn)

窘相(jiǒnɡ)憎恶(zēnɡ)

惊愕(è)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2)语境辨析法

①重庆的冷某一脸沮丧(sànɡ),不知所措。

前几天,为家中老人办丧(sānɡ)礼时,狂风袭来,酿成2死21伤的惨剧。

②拜谒中山陵时,他拾(shè)级而上,看到有人不断拾(shí)起路边的落叶。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踪迹·踪影

“踪迹”指行动所留的痕迹。

“踪影”指踪迹形影(指寻找的对象,多用于否定式)。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拍摄这张照片的网友说,目前他也不知道“深邃哥”的踪迹(踪迹/踪影)。

而我们之前也在南窑火车站找过“深邃哥”,但毫无踪影(踪迹/踪影)。

2.以致·以至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谁要想学习理论物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阅王竹溪先生的笔记,以至(以致/以至)他的各门课的笔记,都为他的历代弟子所“必读”。

(2)华能国际电力燃料成本上涨,以致(以致/以至)该公司利润受压。

3.云集·聚集

两者都有共同的语素“集”,都有“集合”的意思。

“云集”是偏正式结构,指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

“聚集”是并列式结构,指集合,凑在一起。

前者表明的人数比“聚集”多,且有强调来自四面八方的意思。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两会是人民关注的盛会,也是媒体竞技的“战场”。

人民大会堂前云集(云集/聚集)了各路记者,大家通过镜头、文字和网络沟通会场内外,让更多的人第一时间了解两会现场。

4.不止·不只

“不止”指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不只”指不但,不仅。

前者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副词;后者是连词,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他恐怕不止(不止/不只)六十岁了。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NBA常规赛湖人客场挑战太阳时遭到继往开来的快攻,最终没有顶住压力,输掉了比赛。

(×)

请说明理由:

句中强调连续不断的进攻,应用“前赴后继”。

(2)刘思伟表示:

“能够被老百姓喜欢就是好的,不论是我的表现爱情无奈的《找个好人就嫁了吧》,还是表现爱情痴情与负心的《爱情买卖》,都是讲述很纠结的事情,但和没有歌词、更加纠结的《忐忑》相比,我五体投地。

”(×)

请说明理由:

本句表达的意思是自愧不如,在此语境下改为“甘拜下风”较合适。

因为“甘拜下风”除去“佩服”外,更强调的是“自认不如”。

(3)作为一名立志钻研语言学的人,地震的时候我不如地质系的孩子分析得头头是道,核泄漏的时候我不如核工业系的孩子分析得井井有条,但灾后谣言四起之时,我却兴奋地发现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

请说明理由:

“井井有条”强调说话办事的条理性。

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

(4)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共赴国难。

他们浴血奋战,继往开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

请说明理由:

“继往开来”和“前赴后继”都有继承前人事业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继往开来”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前赴后继”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从语境看,“国共两党”在抗战中与日寇浴血奋战,题目强调的是不怕牺牲,“踊跃前进”,与“为将来开辟道路”无关,应该用“前赴后继”。

(5)外交艺术似乎高深莫测,但邓小平的对外谈话总是通俗易懂,让一般老百姓也能对国家的外交方略心领神会,他常常会在机智中不乏幽默,一语中的、举重若轻,甚至令人捧腹大笑。

(×)

请说明理由:

“一语中的”和“一针见血”都可指很容易地说出问题的实质,但词义范围不同、程度不同。

“一语中的”程度较轻,指用于说话。

“一针见血”程度较重,不仅指说话,也可指写文章。

语境讲邓小平的对外谈话的艺术,且与“举重若轻”连用,程度较重,应该用“一针见血”。

(6)3月8日,一场另辟蹊径的庆“三八”妇女巧手编织展在本市妇女手工艺编织基地举行,栩栩如生的“鲤鱼跃龙门”“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金龙腾飞”等自创作品令人赞不绝口。

(×)

请说明理由:

“别开生面”和“另辟蹊径”都可指另创一种新风格,但“别开生面”还可指另外创造新的形式;“另辟蹊径”还可指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

从语境看,庆“三八”妇女巧手编织展应属于形式方面的创新,应该用“别开生面”。

(7)某市将对地理位置相邻的学校,实施“一校多区”的实质性兼并,实施强校对弱校兼并管理。

统一管理后,学校之间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就多了。

(×)

请说明理由:

“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都涉及长处和短处,结构相同,经常会误用。

“扬长避短”指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

前者重在“避”,后者重在“补”。

从语境看,学校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应该用“取长补短”。

(8)安全生产无止境,安全生产无最好。

若企业都能够将既有的隐患、问题触类旁通,那么企业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一个地区乃至全国逐年好转的安全生产形势才会得到保持。

(×)

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可指由一推知多的意思,但词义侧重点不同。

“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强调效果。

“触类旁通”指掌握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强调行为。

语境强调的是总结、借鉴有关“既有的隐患、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后的效果,应该用“举一反三”。

[整体·感知]

本文以传主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文化,取得事业成功为主线,主要讲述了家庭对其的熏陶。

西南联大及美国求学的经历,展示了杨振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过人的胆识及执着、坚定的人生追求,颂扬了杨振宁献身科学的精神,体现了作为炎黄子孙的杨振宁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奠定基业的西南联大”部分,回答问题。

1.引用华罗庚的回忆表现了什么?

[对应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 本段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文字,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西南联大师生艰苦的学习条件,道出了大家坚忍不拔的毅力;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2.第9段“挖出了几本压歪了的但仍可用的书本,欣喜若狂”表明了什么?

[对应考点:

分析传主性格特征]

                                    

                                    

                                    

                                    

【答案】 表明了当时的杨振宁对书籍的珍爱,从侧面赞扬了他的好学精神。

3.本部分倒数第1段“参天的大树,离不开根本。

杨振宁物理学的茁壮根系,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往深里钻,往广处长,为大树的繁茂,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对应考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答案】 这个比喻句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杨振宁与西南联大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永远不能离开根一样,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万里寻名师”部分,回答问题。

4.阅读第8段,请简析泰勒的考试方式。

[对应考点:

概括内容要点]

                                    

                                    

                                    

【答案】 泰勒这种唠家常式的别开生面的口试,独特新颖,足见名家之风采。

而杨振宁则如愿以偿,成为泰勒的研究生。

5.文章为什么详细写投名师的具体过程?

[对应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 

(1)杨振宁想进行实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弥补在西南联大的缺陷;

(2)突出杨振宁取得成功的艰苦过程;(3)交代杨振宁如何从实验物理学转向了理论物理学的研究;(4)显示三位大师各自对杨振宁的影响。

6.费米是如何评价杨振宁的?

[对应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答案】 

(1)为人不求闻达;

(2)悟性高,能举一反三;(3)不怕困难;(4)解决问题时态度持重、沉静。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

[对应考点:

概括内容要点]

                                    

                                    

【答案】 

(1)家庭的熏陶,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父亲的现代数学启蒙;

(2)当时在西南联大的优良教育;(3)到美国学习,师从费米和泰勒等名师。

8.作者为什么从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及其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写起?

[对应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 

(1)一上来就抓住读者要急于了解杨振宁何以会获此大奖的心理;

(2)通过演讲的内容透出杨振宁的自豪,点出了杨振宁获奖的原因;(3)紧紧扣住题目“杨振宁:

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写法·借鉴]

小标题

选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杨振宁的家庭状况及他在西南联大、芝加哥大学时求学研究的经历,总结了他成功的经验,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基础、大胆的质疑和敏锐的洞察力是成功的关键。

对于如何正确把握自己、扬长避短,如何看待、运用中西文化等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赞扬了他勤奋执着、严谨治学的品质和爱国的精神。

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写法指点:

拟写小标题常用的方法有:

(1)时间串联法,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

(2)空间排列法,即按不同的空间安排材料。

(3)层层递进法,即按事情或由轻到重、或由深入浅地安排材料。

(4)并列组接法,即把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组接起来。

(5)情感串联法,即以“喜、怒、哀、乐”等组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请为以“寝室三色”为题的文章拟三个小标题,要用三种颜色来体现你不同的心情。

                                    

                                    

                                    

                                    

                                    

【参考示例】 红色——兴奋不眠夜 灰色——时时心无奈 黑色——夜深人静

[佳作·领悟]

杨振宁的希望

前不久,杨振宁、翁帆夫妇出席了全国图书博览会,并且成了最受追捧的“明星”,在“我的生活”演讲中,85岁高龄的杨振宁用一个半小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他略带失落地坦白了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和李政道关系的破裂。

他们两人早年都是西南联大出身,杨振宁比李政道年长四岁,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获得硕士学位后,1945年赴美留学,很快成为同学口中的“天才”。

1946年秋天,在国内读了两年大学的李政道到芝加哥大学当研究生,他在学习中,总是向长他几岁的先辈杨振宁寻求指导,很多物理根基是杨振宁帮他打下的。

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1947年,他们凑钱买了辆旧车到美国西部游玩了7个礼拜,一起参加猜字谜比赛,真是就如亲兄弟一样。

1949年,两人在事业上开始合作,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合作非常默契,让整个物理学界羡慕和妒忌。

李、杨合作16年,其成果举世有目共睹,1956年,杨、李两人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对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质疑,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连爱因斯坦都大为赞赏。

1957年,两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合作完成科学研究并分享诺贝尔奖,他们成了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一度成为科学界的美谈。

那一年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

此后他们富有成果的合作还继续保持了5年。

不幸的是,到了1962年,因为各种原因,杨、李亲密关系转为冲突,症结源于:

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中关于“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思想,是谁先提出来的。

杨振宁说自己先想到的,李政道则揭露杨贪天之功,掠人之美。

尽管李、杨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盛誉满载,但他们对于个人在科学史上的名誉和地位依然锱铢必较,难以调和。

1962年4月18日,李、杨有过一次和解的长谈,那是一个感情非常激动的场面,杨振宁哭了,李政道也哭了,但和解没有得到保持。

这之后,二人的关系稍有好转,然而6月以后,又开始谣言纷纷,说李、杨的不和,是由于杨小气,斤斤计较等。

杨振宁大怒之下给李政道写了一封信,李政道看到这封信后,二人永远地分手了。

13年的研究合作终止,“兄弟”形同陌路,朋友不再交往。

杨振宁后来在一次采访时坦承:

“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有的时候比我们和我们的太太之间的关系还要密切……这样深厚的关系,在破裂的时候,我想跟一个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级的痛苦。

李、杨反目40年,始终针锋相对,彼此缺乏应有的包容。

他们的很多师友,还有中国物理学界,在过去很多年里想做两者的协调人,促使他们第二次握手,但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徒劳。

杨振宁和李政道已“分手”四十一年,随着《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一书在2002年底的出版,杨、李的恩怨因旧事重提而在紧接而来的2003年风波再起。

李政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该书有关他的很多描述“与事实不相符合”,“杨振宁是想通过此书重写历史”,通过对他进行诬蔑和贬低来“索取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并认为这是杨振宁与作者共同谋划的。

前不久杨振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专访时,王志问: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

对,这也是我现在的想法和决定。

这次图书博览会上,4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杨振宁深情地表示:

“李政道是我最成功的合作者,分手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

”他引用苏轼写给兄弟的诗句来缅怀兄弟之情: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

对于一个已经85岁的老人来说,名利、地位、金钱等,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离开这个世界时,不带遗憾地离去。

【范文赏析】

无论谁在最后做出让步,几十年中依然不肯言和,虽然其中是非我们后人难以定论,但能被名利羁绊上几十年而不能舍、不能放,不能因“争执”而再次回念昔日共同奋斗的友谊,毕竟有些让后辈难以苟同。

也许这也染上了“科学性”吧,一是一,二是二,马虎不得。

这其中孰是孰非,可能后人也难以评价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