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7653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docx

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完整资料doc

表一

盐池三小2011——2012学年度校本教研课题申报表

组别:

综合组

研究课题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姬怀礼

性别

职称

小教高级

学历

大专

教龄

36

职务

教师

课题组成员情况

姓名

性别

教龄

职称

学历

姓名

性别

教龄

职称

学历

岑国军

28

小教高级

大专

冯渤

26

小教高级

大专

研究理念:

探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用直观形象、动手操作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二)、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情境类似于构建“脚手架”(或称“认知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最合适的情境,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开始进行探究活动。

(三)、现代学习观强调,学习方式要多样化,学习方式应以主动探索为主,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经验的共享与小组成员的合作。

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问题的提出:

(一)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学的科学课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课。

科学课的特点,就是经常需要学生做实验,可以说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可做。

但在实验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在老师发下实验材料后,就迫不及待动起手来,根本没心思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也没有明白为什么实验,怎样实验,不关心做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只图动手快乐。

一部分学生把实验材料当作玩具,偷偷做与实验内容无关的实验,有的学生干脆频繁地离开自己的小组,给别的小组去“助阵”。

而另一部分的学生不动手,只是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看着人家做,也懒得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的看也不看。

学生们在科学实验课上大多表现为这是一节不受纪律约束,大家可以集体放松玩的一节课,整节课根本谈不上小组合作对科学知识进行探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究的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而这些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都是与“探究”二字相违背的,根本谈不上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这种问题是亟待我们解决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探究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新的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所体现的理念就是自主探究、实践交流和合作交流。

探究式学习,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效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包括“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学习能力”。

因此,探究式学习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环顾我们目前的科学课,虽然很多科学教师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流于形式的较多,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以至于探究式学习效率低下。

在科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

是很多科学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为此,我提出了“小学科学实验课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实施构想:

(内容、方式、步骤及措施)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整合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验内容如果教师对主动探究学习的实验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内容过于浅显,有的内容没有探究的价值,这样的探究只能让学生失去兴趣,成为无意义的探究。

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精心选择或设计适合探究学习的实验内容。

(1)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实验内容。

(2)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内容。

(3)拓展性的实验探究内容。

2.建立合理的实验小组,实现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目前,不少的实验小组在考虑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因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实验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探究战斗力的群体。

3.构建科学实验课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确定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合理的实验小组→学生按对探究内容的兴趣,组建学习小组。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指导。

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结果各组的汇报员对本组的合作探究成果进行→汇报交流。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构建出更合理、实用的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方法

11、文献研究法贯彻研究过程始终的工作之一是阅读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著作,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3、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对比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5、经验总结法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课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一、文献研究学习内容

12011年8月《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郎盛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2011年9--10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究竟是什么》《小学科学课教学指要》3、2011年11—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2005年任长松4、2012年1-3月《对探究式学习的18种评论》2006年袁振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学法》卢新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二二、问卷调查:

22011年11月进行问卷调查一次.2012年4月问卷调查一次。

三三、完成读书笔记与案例分析具体时间安排

11、2011年9-10月读书笔记一篇2、2011年11-12月读书笔记一篇3、2011年12月课例分析一篇4、2012年1月读书笔记一篇,案例分析一篇。

2012年1月课题总结论文一篇。

2012年3月案例分析一篇,对比班级质量分析一篇.2012年6月课题结题总结论文一篇

 

成果形式:

文字资料辅以图片资料。

 

教研组意见:

 

签字:

年月日

盐池三小2011-2012学年度

学科组校本教研课题过程性资料

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

本校四、五、六三个年级,共十八个教学班,1089名学生。

学情现状: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探究能力较差。

五年级能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意识较弱。

六年级能进行较好的合作,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代课教师情况:

代课教师都是具有25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

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对

于科学教学还是正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学习、探索、提高。

实施办法及过程性的资料

1、文献研究法贯彻

1、文献研究法贯彻研究过程始终的工作之一是阅读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著作,

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

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

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3、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研究中遇

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

有机地统一起来。

4、对比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

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5、经验总结法对实验教师典

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三三、完成读书笔

 

表二

盐池三小2011-2012学年度

学科组校本教研课题过程性资料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收获颇丰。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认识方面的培训用书,为南京大学的张红霞教授在2003年所著。

关于科学的性质,书中有很多精彩的阐述,如:

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艺术家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工程师是为了创造一个尚不存在的物质世界。

科学为了解释世界而获取事实证据是依据共同步骤和规范,这个步骤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而艺术家讲究风格独特,而且是独特到别人无法模仿最好。

由于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它是无形的,如日心说、进化论、牛顿定律等;而工程技术和艺术品是有形的、是实际体现的,如一台电脑、两部小说、三座雕塑等。

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和对错误的勇于修正是科学教育所特有的内容。

纵观全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

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

而我国的教师在科学课上都有类似于这样的提问: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或“你们想研究什么呀?

”学生们则常常回答:

“为什么……这么样?

”或“我想研究……”作者指出,这些都是假科学问题。

已故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也反复强调:

无论是提问假设还是讨论都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

亲自动手的活动是提供经验的最好手段,也可以弥补不同个体之间经验上的差异,从而共同提出问题,形成假说。

问题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的,研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不是老师强加的。

二、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

张红霞在书中指出:

上课不要用开场白,并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如此,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

尤其在孩子们的埋头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孩子们自己去做。

美国老师都是在孩子们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的。

如果你觉得不讲话、少讲话没法上课的话,就说明你的学具没有足够强的结构。

一般来讲,在活动时如果孩子们盯着你,而不是盯着学具,一是说明你的学具有问题,二是可能你的科学问题不明确。

回想我以前的科学课,几乎每一堂都如张红霞教授所说的,整堂课都充斥了老师的声音和问题,似乎只是在把一些科学知识强加给学生。

这样的课其实根本不是科学课!

但我发现这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就连最近被评为区市级的有些优质课,也难脱这样的俗套。

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还提到,兰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会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

孩子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研讨会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

我想,这才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而像我们这样的科学课,说到底还是教师在主宰一切!

三、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

书中指出:

科学是为了解释世界,但在解释世界之前,科学家必须客观地描述世界。

也就是说科学要回答两种类型的问题,一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二是为什么如此的问题。

而且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来如此。

所以孩子们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有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应主要进行“是什么”问题的探究活动,但鼓励对“为什么”问题的思考,不过不作严格的要求。

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体会

宁夏盐池三小科学组姬怀礼

要教好小学科学课这门功课,我们认为教师首先要吃透课标,把握整个体系,因此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通过理论学习,我知道课程改革并不只是使用某种版本的新教材。

它是一种理想,是千百万教育工作者正在追求、正在实现着的理想,它承担着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需要的职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2、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

人们常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教育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变课程的统一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告诉我们: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批评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基础上强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习方式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性的人,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1、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

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

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

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

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

  三、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什么事总想弄明白,做什么都想亲自试试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

   首先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

单纯教师一个人边讲边做地忙活,学生只是干巴巴地听着、看着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印象不深,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只告诉学生去干什么,而不告诉学生怎么干,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拔、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

让他们自己学会动手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

谈一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案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12课《让灯亮起来》,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打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同学们各种意见交流、启发、磨石、碰撞,最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手,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

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起着提示作用。

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

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电灯发光、台灯发光、受电发光、节日彩灯发光、交通信号灯发光-------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电灯,灯可以照明,可以使我们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材料,同学们你能利用上面的实验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能有几种方法,怎样联不发光?

现在同学们开始做,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动手做起了实验,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同学们自由探究的空间,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类比和推理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中,我采用类比和推理的科学探究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和水,同学们学习了水的性质以后,发挥你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作用,空气有什么性质?

通过同学们类比和推理的方法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无形状透明的。

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

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你用什么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请同学们自己设计,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有疑难的问题教师帮着同学们自己解决。

提醒同学们做实验时注意安全。

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第一种方法把注射器活塞拉到针筒中间,用左手食指堵住针状的小孔,将针筒知立,活塞上放一个重物,活塞还是落不下来。

说明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空间,松开左手食指活塞便落下来。

第二种方法,用带胶塞的漏斗塞住锥形烧瓶的瓶口,往漏斗里倒水,水流不进烧瓶里内,说明空气占据烧瓶内的空间,如果将胶塞与瓶口松动一下,水便流进烧瓶里。

第三种方法把第一个小眼药瓶尾部开一个小孔,把第二个小眼药瓶的颈口插在第一个小孔里,用密封胶密封,第一个小眼药颈口用帽盖住,第二个小眼药瓶底部剪开,把水倒入,水流不进第一个小眼药里,说明第一个瓶内空气占据空间,去掉帽,上面瓶中的水立即流下。

第四种方法把粉笔,碎砖块投进盛水的水槽内,看到气泡分别从这些物体里冒出来,说明物体的空隙也充满空间,占据着体积。

第五种方法玻璃杯下部用木棒固定好一团卫生纸,杯口向下压入有水的水槽内,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卫生纸没有湿润,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卫生纸湿润。

第六种方法,把空塑料瓶拧盖,伸入装满水的水槽内,在水中把盖拧开,把玻璃杯装满水倒放水中,把塑料瓶瓶口对准倒置玻璃杯,挤压塑料瓶,把塑料瓶中的空气挤到玻璃杯内,玻璃杯中的水被挤出来,变成一个空杯子说明塑料瓶空气转移到玻璃杯里,并且占据空间,为以后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埋下了伏笔。

同学们利用六种方法证明占据空间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试验报告单,通过这次探究试验,使他们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为以后的试验教学做好铺垫。

三、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用“差异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

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

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

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

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

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实验1:

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用铁钉戳几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

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

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

在桌上摊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搓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

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时间较长,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提醒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重复进行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最后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

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蚯蚓放回大自然。

因为蚯蚓是人类的朋友,是“耕田能手”,是“制造肥料的工厂”,也是“处理垃圾的能手”。

蚯蚓同进是传统的中药,名曰“地龙”,有清热定惊,清肺平喘,引经通络的功效。

所以我们保护蚯蚓,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四、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了《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一课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

世界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物,是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塔高300米,就是这座铁塔,一年之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