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8274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docx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及答案

5c

 

必修一政治成长历程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从中国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

朝代歌:

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夏朝开始,中国较早进入文明社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商周时期主要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秦的郡县制所取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

抓住三条基本线索:

一是从夏到周的制度创新过程,这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二是秦朝建立的专制皇权不断强,这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掌握四方面知识:

一是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朝统一、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七国之乱和武帝的集权措施、唐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清朝时达到顶峰。

解三个观点:

①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史悠久、体系完备;②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是当时社会的主宰,官僚体制、行政机构的调整等都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③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古代政治、经济、文,乃至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2课,必修Ⅲ第1课,选修Ⅰ第4课内容习解。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导入新课】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奴隶制文明时代。

国家产生以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象,那就是如何管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写照。

【考试大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1、2、4、5课,必修Ⅲ第1课的内容习解。

【知识梳】

一、夏商政治制度(不在课标要求之内,简要了解即可)

1、夏朝(前2029年-前1559年)政治特点:

第一个国家政权;从禅让制度到王位世袭制度(家天下);出现官僚、军队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制度,但仍然保留着氏族公社的特点。

2、商朝(前1559年-前1046年)政治:

以商部落为中心的诸侯国联盟;联盟内部实行内外服制度;诸侯国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制度

1、分封制度:

贵族分权制政体(政治等级:

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利分配关系)”天下归周”。

(1)目的:

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巩固西周的奴隶制度。

(2)前提:

保证周王室强大。

(3)对象:

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商朝旧贵族)、先代贵族。

(4)义务:

核心是授土授民(分封土地和人口);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

(5)特点:

层层封授。

(6)诸侯国:

同姓亲族:

鲁国、燕国、卫国、晋国;功臣:

齐国;殷商降族:

宋国。

(7)效果:

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贵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8)瓦解:

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再次分封后的臣民不直接属于周王,产生离心力;重亲缘轻法度,缺乏对诸侯的约束力。

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2、宗法制度(血缘政治:

解决王族和贵族的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天下归宗”。

⑴性质:

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⑵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问题上的矛盾。

核心:

嫡(正妻)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

⑶内容:

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

大宗是嫡长子和嫡长孙血缘体系,小宗是其余兄弟系统。

绝对的大宗是周王。

大小宗的关系:

相对的、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

⑷辅助工具:

礼乐制度。

(礼乐制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⑸成效:

家国一体;强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证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6)对今天的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家庭建设、伦道德和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体现在人情、宗派、任人唯亲等违背公平公正。

3、礼乐制度(等级观念生活:

是周朝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天下归心”。

⑴含义:

“礼”泛指表示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规定社会贵贱有序、各安其份;“乐”指音乐、舞蹈和歌咏等,它使各等级上下“和同”。

⑵作用:

(直接)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有力工具;(根本)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有利统治秩序稳定;是周朝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4、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废除:

商鞅变法确立军功爵制。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宗法分封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局面。

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形成森严的等级关系。

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6、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秦朝确立)。

7、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继承(沿袭)和发展(损益),如汉承秦制。

8、贵族政治。

【历史概念】

“封建制度”≠“封邦建国”: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神权政治:

由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制度。

盛行于和。

剥削阶级借助于宗教信仰巩固其,神国王,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神崇拜仪典宣传麻痹人民,实行神权的。

【知识拓展】

制度

目的

基本内容

特点

实质

影响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确保贵族特权利益。

周天子将土地、人民授予王族、功臣与古帝王后代。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分封对象多元;受封诸侯有一定独立性;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力和义务。

西周的一种地方制度与等级秩序。

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造成春秋战国诸侯割据。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相对性和制约性。

嫡长子继承,次子分封;大小宗的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纽带相结合。

按血缘关系区分的权力继承制度。

维护了贵族特权,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形成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族社会。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

(2)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3)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就是把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

礼乐制

维系宗法分封制

身份的等级与社会规范,缓解社会矛盾的等级制度。

维护分封宗法制的政治文工具。

巩固了分封制与宗法制。

王位

世袭制

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维护“家天下”的根本政治制度。

加强了奴隶主贵族专政。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雄才。

”设问:

这首诗是李白描述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的,李白为何如此盛赞秦始皇,他有何功绩?

让我们通过本课的习详细了解一下。

【考试大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1、2、4、5课,必修Ⅲ第2课,选修Ⅰ第4课的内容习解。

【知识梳】

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春秋战国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1、政治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从分权到集权成为历史必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各大国在扩张领土上广泛采用郡县制;秦国兼并六国,北击匈奴,南讨岭南,结束了55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

2、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的产生。

3、思想基础:

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奠定了论基础;秦朝君臣讨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

4、民族因素:

民族交流与融合。

5、社会条件:

社会转型(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

(1)特点:

皇位世袭(产生)、皇帝独裁(有无任期)、皇权至上,皇位终身、皇帝独尊(地位)、神皇权。

(2)本质:

君主专制。

(3)影响:

积极: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且易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

⑴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书并监察百官;太尉管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

关系:

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

⑵特点:

互相配合、相互牵制。

优势:

有利于君主专制(家天下)。

3、地方机构——郡县制: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管、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2)内容:

郡县制起于春秋末期;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朝推向全国;郡县两级之下还有乡里等地方机构。

(3)与分封制的四个区别:

划分依据从血缘到地域;地方官员从世袭到中央任免;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是历史的进步。

(4)评价:

郡县长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官僚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的发展;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县制为后世所常用;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地方缺乏一定自主权,不能有效治,妨碍地方发展。

4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

评价:

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新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5.考察官吏的制度

①目的:

维持各级官僚机构正常运转。

②考察方式:

中央委派专职官员监督(自上而下);官员自行汇报(自下而上)。

③考察制度:

“殿”、“最”制。

6法律制度——秦律

①指导思想:

“轻罪重刑”。

②特点:

十分细密、严苛。

③评价:

是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工具;秦法对于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民带了极大的苦难。

6.监察和谏议制度——御史大夫

7.朝议制度:

君臣讨论军国要务,皇帝决断的制度。

评价: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作用有限。

8、基本特征:

⑴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⑵家天下,家国一体;(3)皇帝独裁。

(4)垂直管,行政高效。

9、长期发展原因:

第一,分散、稳固的小农经济是其经济基础;第二,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合一等社会文传统是其思想基础;第三,治水患、抗拒灾害等需要是其社会基础。

10、内部矛盾:

一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二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11、发展脉络:

春秋战国萌芽,秦朝确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⑴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⑵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的发展;⑶专制独裁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

2、对后世的影响(站在整个2000多年封建王朝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积极: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政治方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和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

第二,经济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水利工程的组织建设。

第三,文方面,有利于文繁荣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侵略和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

第四,有利于民族融合。

⑵消极:

第一,政治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专制统治、决策失误,造成暴政;同时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人浮于事、贪污腐盛行,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第二,经济方面,妨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第三,文方面,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专制,扼杀了社会活力和才智,钳制思想,摧残文。

(3)总:

从历史发展看,封建社会初期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一面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概念】

中央集权:

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一种政权组织方式。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

专制主义:

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先秦:

主要是指夏、商、周、春秋、战国。

【知识拓展】郡县制与分封制异同是什么?

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时期

商周时期

秦以的古代社会

元朝

前提

周王室实力强大

国家大一统

国家统一

基础

血缘

地域

地域

产生方式

和权利

世袭

在封地内行使行政权

任命(地方官员)

只拥有行政管权

任命(中央官员)

只拥有行政管权

与中央关系

相对独立,权力过大

绝对服从中央

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

影响

有利于稳定当时统治秩序,带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但地方缺乏一定自主权,不能有效治,妨碍地方发展。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①实质:

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巩固统治。

③作用: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统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那么,“金榜题名时”这句话放映了历史上那种制度呢?

(举制)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要习举制的由以及与举制相关的内容。

 

【考试大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1、2、4、5、6课,必修Ⅲ,3、4、5、6课,选修Ⅰ第6课内容习解。

【知识梳】

1、

中央政治制度(中枢权力机构:

协助皇帝处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

)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关系)

1、秦朝(前221-前207)——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书并监察百官;太尉管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

⑵特点:

互相配合、相互牵制。

优势:

有利于君主专制。

2、汉朝(前202-220)——内外朝制度(一般了解)

汉武帝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削弱了相权。

3、隋唐(581-618、618-907)——三省六部制

⑴概念:

三省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总管六部,负责政令执行;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⑵作用:

第一,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四,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制的异同

比较项

三省六部制

三权分立制

不同点

设置目的

加强皇权

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分权内容

决策、审议、执行

立法、行政、司法

分权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实质

封建社会下的皇权专制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

相同点

分散权力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

4、宋朝(960-1279)——“二府三司”制

⑴基本要点:

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合称“二府”,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

⑵分割宰相权力:

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

);“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5、元朝(1271-1368)——中书一省制和枢密院、宣政院

⑴原因:

元疆域辽阔,政务繁杂,需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治。

⑵内容:

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的军务事务机构。

⑶作用:

宰相权力反弹、加大。

6、明朝(1368-1644)——废丞相,设内阁。

7、清朝(1644-1912)——设立军机处。

总结: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的趋势及特点

⑴相权逐渐被削弱、分割,(元代反弹)到明朝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⑵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⑶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如汉中朝。

⑷专制皇权的不断强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

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2、选官制度:

1、原始社会:

禅让制(任人唯贤)。

2、西周:

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世官制)。

3、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

4、汉武帝时期:

察举制(郡国推荐,自下而上)和征辟制(官府征聘,自上而下)。

影响: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消极)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易形成小集团。

5、魏晋南北朝:

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

6、隋唐至明清:

举制。

①特点:

分取士;定期考试;分级筛选;公开、公平、公正;以才为标准;注重考查儒家经典和诗赋文章;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意义:

扩大统治基础;提供高素质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帝国繁荣,标志选官制度成熟。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念;人才激励机制。

③局限:

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④废除:

1905年。

时期

西周、春秋

战国、秦、汉初

汉武帝后

东汉末至南北朝

隋朝

唐朝

选官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制(举荐)

九品中正制

举制

举制

7、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选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拨趋向制度,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公平、公开、客观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僵。

明清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现实思考?

作用:

把选报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推动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素质的提高。

3、监察与谏议

目的:

为保证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效能,维系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1、监察制度(对官僚):

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代设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监督地方高官的十三州刺史;宋代有通判;明清中央有都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员,又设六给事中,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各省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

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

?

积极: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

消极:

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或服务皇权、效能有限。

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

(1)一个“继承”:

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2)两个“趋势”:

一是从汉到明宰相制度的变,相权不断削弱(元代反弹),直至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强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三个“创新”:

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举制(人才选拨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响。

思考:

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不拘一格,选拨人才,有利于给当今社会发展带生机和活力。

【历史概念】

政事堂: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

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就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元丰改制后,遂以的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它上承两汉,下启隋唐之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举:

分两种:

①,一次,主要有秀才、、进士、、、等目。

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其次是明经。

明经主要对的记忆和解,进士除考经书外,侧重考和策论,对文水平和治国治民见解有很高要求。

②,由皇帝主持,按形势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制名目繁多,其中较常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

考生有:

由各级馆荐举者称生徒;经州县荐举者称。

录取等第一经尚书省合格后,明经为四等,进士分甲乙,但仅获出身,须再经吏部试后方可入仕。

制分五等,但仅从第三等录取,称,四、五等为;登第后立即授官,升擢较快。

长安二年(702),始设考试,由兵部主考,课试方法如文职明经、进士考试之制。

宋代举:

有、和。

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正式确立了、省试和的三级举考试制度。

举考试开始实行和誉录。

明朝举: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

凡本省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

乡试中举叫,又叫乙。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