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8537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docx

文言文10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

文言文10小石潭记

经典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

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

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

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

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

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

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

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

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

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

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文本解析

实战演练

一、句子默写。

1.(2020·辽宁大连·中考真题)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2.(2018·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3.(2018·宁夏中考真题)《小石潭记》写作者坐在潭上,被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无人,感到“_______,______”,因为这里环境太过凄清,就离开了。

【答案】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斗折蛇行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文言文阅读。

(一)(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

“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

第五级瀑布。

今浙江境内。

②罅(xià):

缝隙,裂隙。

③掉:

摇动。

④怒石横激:

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

转折。

⑥欹:

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邃

(2)而犹不忍去去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人坐欹岩下望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______。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

1.

(1)邃:

(2)去:

离开

2.

(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3.游人/坐欹岩/下望

4.清伟(或“奇”)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5.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邃,深;去:

古今异义词,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斗:

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

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明灭可见:

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态:

气势;愈:

更加;伟:

雄壮;山:

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极观:

最壮观的景象。

3.本题考查文言句读。

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或句子结构句读。

本句意思是: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

根据句子结构和句意划分,主语、谓语划开。

正确的划分为:

游人/坐欹岩/下望。

4.第一问:

考查内容提炼。

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水,侧面写出了水清;乙文“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可提炼“伟”或概括为“奇”。

第二问:

考查写法。

甲文写于柳宗元被贬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寄情于山水。

采用的写法是借景抒情。

在行文中,“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由这些短语可知,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写下来)。

乙文:

作者写瀑布奇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在行文中,由“从山门右折”“疾趋,度石罅,瀑见”“坐欹岩下望”“暮归”这些短语可知,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5.本题考查情感。

甲文:

本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

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本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

作者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睛】

甲文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

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文参考译文:

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

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僧人解释道:

“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

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

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二)(2020·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布:

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蛇:

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名:

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实:

真相

8.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

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答案】

6.A

7.C

8.B

9.

(1)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2)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A.句意为: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故选A。

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C.而此独以钟名名:

命名。

故选C。

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B.“以游踪为顺序”说法有误,应该是按照“疑──察──结论”的顺序,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独游”与原文“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不符合。

故选B。

9.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

以,因为。

居,停留。

乃,于是,就。

而,表承接关系。

②重点词:

以,把。

置,放。

虽,即使。

【点睛】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水经》说:

“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船夫很惊恐。

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